写给远行的人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ao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末年初,雪花忽至。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来临,无论是在外漂泊的游子,还是在家守候的父母亲人,心中都有诉不尽的愁绪。游子思乡,由来已久,但一到“佳节”,这种情思似乎就被点燃,如天上的月、江中的水一般充满他整个心、整个脑,乃至整个世界。
  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诗意与情思一定要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相遇,才能激荡起美丽闪耀的火花。
  冬天的夜晚,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安静得让我想起了远方的人。这个人是谁?我不知道。可能是远方的朋友,亦或是我的亲人。望着窗外,一轮明月挂在空中,风吹动着树梢残存的几片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我的心绪开始有些不宁静了,而勾起我内心思绪的是那组古老的歌谣——《古诗十九首》。
  这组诗总共有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的五言诗,作者是谁,后人已无法考证,可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给了它极高的评价——“五言之冠冕”。
  这组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送朵花:我想起你了
  在初中语文课本里,我们读过《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古人送别折花相赠,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一般来说,诗歌都是诗人以第一口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这首诗很奇特,它分别从送别的人和远行的人两个角度来写。前两句是送别的人看到庭中的奇树开花了,正赶上自己的朋友离开,于是就将这朵花摘下来送给了远行的朋友。一个“遗所思”写出了折花的目的是送给远行的人。而后两句是从远行人的角度来说的——既然你对我的情谊如此深厚,那么我自然要好好珍惜,把它放在自己袖中,因为花有香气,我的袖子都沾染上香味了。接受馈赠的这个人一句“此物何足贵”很巧妙,看似在疑问,其实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古人分别时以物相赠的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例如,南朝诗人陆凯曾写给好友范晔这么一首诗: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在我们今天看来,托付役使捎带东西,至少应该是一件像样的礼物。如果两个人当面分别,送一枝花还算凑合,可特地让人捎一枝花是怎么回事?如果你这样想,估计就没法理解范陆二人之间的君子之交了。写诗的人在江南,而自己的好友在北方。南方的春天来得要早一些,花开得也会早一些。看到花开了,陆凯情不自禁要去摘一朵,摘完之后遇见了驿使。一个“逢”字说明是偶遇,这个“逢”道出了诗人最真的情感。偶然间第一个想到的人在诗人的心中一定很重要,于是他就想着把这枝花送给自己的朋友,一方面是想告诉朋友范晔,江南的春天已经来了,同时也在暗示,我们何时才能再见?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只有在分别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情谊无价。
  加餐饭:我会一直等下去
  古人为何如此看重分别?因为古人不像今人有如此发达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可以随时与自己的亲人朋友联系。古人一旦远行便与家人朋友失去了联系,所以别离就显得十分沉重。朋友是这样,夫妻也是如此。丈夫要么经商、要么做官,总之都在外面漂泊,有家难回,而在家的父母妻儿就成了他们的牵挂。不信,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从写诗的口吻来看,这应该是一位女子写给她远行未归的丈夫。在这首诗里,前半部分写与丈夫相距之远,道路之艰,会面之难。后半部分表达了对远行人的思念与担忧。“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衣带也变得更宽了”,古人常以衣带渐宽来写自己因为思念而日渐消瘦,柳永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词句。
  远方的人一直都没有音讯,这种等待也是年复一年。等待中的这种隐微复杂的感情,诗人写得十分含蓄。最后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虽然是对远行人的劝勉,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宽慰。
  去追吧:虽不舍亦不挽留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都在目送着别人远去,同时也在被别人目送着远去,在迎来送往中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诗人们在送别友人、寄托思念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自己对于宇宙、人生、光阴的思考。请看《古诗十九首》里的《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孔子面对流逝的河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慨叹。诗人眼中的时间可能就是花开花落、燕去燕来;诗人眼中的生命可能就是淡烟疏柳、入淮清洛。可是这首古诗似乎比较直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一般活不到百年,可却有千年的忧愁。我们不禁要问,忧什么呢?白天太短,夜太漫长,人在自然面前是那么的渺小。这句诗影响了很多人,宋代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就这样写道: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在赤壁这个地方,很自然想到了当年曹操横槊赋诗的盛况。坐在小船上,听着江水拍打礁石的声音,耳畔似乎还能听到那穿越历史的建安风骨的音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在《短歌行》中所抒发的正是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悲愤。   因而,当苏轼来到这里,看到大江和明月,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人生——我的人生如此短暂而长江却无穷无尽。诗人的心总是细腻敏感的,他能捕捉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生年不满百》中提到了“秉烛夜游”,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寫“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就是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时间的无限给了诗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古人就是想通过及时行乐、秉烛夜游的形式来回应人生的短暂。
  或者说,正是因为时光的短暂,古人才会用有限的时间来拓展无限的空间。走得更远,去看大千世界;追求理想,去实现人生的抱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有价值。于是便有了《古诗十九首》中的《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
  注音:飙(biāo)
  这首诗一开始写宴会的热闹欢愉,欢乐的感受诗人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这个宴会上既有音乐相伴,又有知音相对。可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刻,诗人感受到的恰恰是美好的时光太短暂了。身处美好之时,总想让时光暂停,可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越是害怕失去就越容易失去。诗人在描写欢乐场景时其实就浅藏着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面对人生的短暂,有人选择及时行乐,而这首诗的作者更积极些。“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高足”是良马,“路津”指的是重要的位置。这场盛宴或许就是为这位朋友践行的,因为宴会之后他就要奔赴前程,去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
  相聚短:唯初心不变
  “你我都是这条路上匆匆的过客……”当年这首歌传唱大江南北,其实这句歌词何尝不是道出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呢?“过客”“行人”这些词语的内涵其实也出自《古诗十九首》。谁也不知道这一别之后,何时才能再见,你有你的抱负,我有我的方向,既然相聚的日子如此短暂,那么你我之间就更应该珍惜了。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写夫妻情投意合的一首诗。这首诗在这十九首中应该是一个特例。因为大多数的诗歌要么写分别,要么写送别,而这首诗写得却是夫妻分离中的思念。这首诗是十九首的倒数第二首,丈夫远行漂泊之后捎来的礼物,给了妻子些许的安慰。
  虽然聚少离多,但是这种惦念还是给了人很多温暖。经历了时间、空间考验的感情才是坚贞的,“故人心尚尔”是多么难得。我们今天说“不忘初心”,一个坚守“初心”的人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走得越远,越有可能会忘了当初你为什么出发;你攀登得越高,越有可能会淡漠那些曾帮助你、陪伴你、鼓励你的人。“不忘初心”的人最值得骄傲,正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操守。无论是“冰心玉壶”还是“江海明月”,经历了岁月洗濯,旅途劳顿的王昌龄依然可以坚守那颗朴素的心,这一点的确很难得。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又将踏上新的征途。我们可能会遇见更美的风景,可能会遭遇旅途中的风霜,会告别曾经的自己,会拥抱更广阔的未来……无论是否愿意,我们已经在路上!
  珍惜人生的光阴,感恩每一个温暖的瞬间!
  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最初的梦想和那颗最珍贵的“初心”。
  出发吧,去远行,去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其他文献
叮铃,叮铃——  数不清這是第多少次被叩响  千寻塔上的风,敲叩我,从不回头  我渴望,一双温暖干燥的手  雄鸡啼鸣,昼的帷幕再次揭开  东方渐已明亮,那是日  是遥远而永恒的画  擦肩而过的风开始有了温度  没有几人能知晓这日复一日  瞬息的跳跃中蕴含着怎样的期待  飞来峰下的人们只看到云朵  多少次啼鸣也不能将他们  从满是乌云的梦魇中唤醒  除非,他们肯登上这座高塔  用一双温暖干燥的手轻轻
期刊
老师说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中有这样的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两句诗虽是诗人在感慨自己的贬谪人生,但细细咀嚼,却可以作为我们写作时选择材料的指南。  好的文章,要有好的材料;好的材料,要从生活积累中、从阅读积累中“千淘万漉”出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经“千淘万漉”后写成的传世佳作,区区八十四字,体现了作者选择材料的艺术匠心。  1  文章题为《记承天寺夜游》,从题目
期刊
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阅读不可少。  世界开启读书日,  学习知识趁年少。  读诗诵词唱童谣,  小说散文来熏陶。  历史地理多学问,  中华文化是瑰宝。  阅读架起智慧橋,  博览群书心灵巧。  攀登科学新技术,  提升修养境界高。
期刊
19世纪70年代末,马克·吐温一边在欧洲游历,一边创作游记。他越来越厌倦那些被他描述为“十分平庸”的食物,并如此解释:“菜品的数量足够,但都那么单调乏味,胃口再好的人这样吃上三四个月,也会受不了。”在旅途即将结束时,马克·吐温准备返回美国,他列了一个清单,上面写了许多他十分渴望的、回家后就要吃的食物。  写这份清单时,我已经在各地晃悠好几个月了,吃了很多有营养的食物——但是我很快就可以吃到一餐我独
期刊
老师说  扩写是对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加以扩展、补充,使之成为篇幅更长、内容更充实的文章的写作方式。扩写也是一种再创作,它体现了作者对原文本的理解水平,也体现了作者写作的综合实力。常见的扩写,依据扩写对象有三类:  扩写记叙文、扩写说明文、扩写议论文  怎样才能写好扩写呢?下面以记叙文的扩写——《风俗通》中“女娲造人”传说与袁珂的《女娲造人》为例,说一说“扩写”的“四要”。  NO.1要
期刊
少先队离不开活动,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是学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文化的特色与亮点。在工农小学少先队工作数年以来,我深感少先队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而加强学生的戏曲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素质教育的崭新组成部分。那么作为少先队员亲密朋友和指导者的辅导员,我们更应该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通过多彩的活动,促使队员们不断了解古典文学,欣赏戏曲文化,从
期刊
苏珊·桑塔格,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在文学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在文化界,苏珊·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苏珊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1952年9月,苏珊生下了她唯一的儿子,戴维。2004年,苏珊去世后,戴维继续编辑他母亲的日记。苏珊的日记中有这样一页,记录着父母应遵循的守则,写于戴维出生后的第7年。  1.始终如一。  2.在他在场的时候
期刊
书籍是知识的海洋,  汇集天地人间万象。  你若天天翻书阅读,  了解百科见多识广。  读是与灵魂的交往,  写是放飞自我梦想。  汲取经验写出精彩,  让头脑与心灵碰撞。  当代中学生有理想,  弘扬正能量敢担当。  读写并存激勵造梦,  追求卓越积极向上。
期刊
在道阻且长的教育教学之路上,教师总会遇到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稍偏离常态的学生,而转变这部分学生的关键就在于老师们的认可和爱。它们如一束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更让教育之路不再迷茫。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大学读的是师范专业,但却在步入教师岗位之后,才真正读懂了“师范”二字的内涵和真谛。师范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核心与灵魂又是什么呢?  师爱为魂,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初上讲
期刊
著名作家张洁在《我的四季》中这样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对我来说,这块“必得由自己耕种的土地”便是深深扎根在我心中的“教育梦”。  这份教育梦源于我从求知启蒙到大学中遇到的诸多优秀教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我是幸运的。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刘河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