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佛系,你只是在逃避

来源 :幸福·婚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5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乎上有人问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变得佛系?”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是:“因为低估了佛系的境界。经历过生离死别、大风大浪,尝过人生百态却能安之若素,才够得上是佛系。年纪轻轻,人生才刚刚开始,就说自己佛系,只能说是活得太懒,缺乏激情,逃避现实罢了……”年纪轻轻,阅历尚浅,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启航,大风大浪,艰难险阻都在后面,却被眼前的碎石逼迫得绕道而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孬种。
  朋友赵海就是一个典型的“佛系青年”。这一年是他大学毕业的第二年,仍然在家乡的小县城上班,在辅导机构做家教,每个月拿着4000元的工资。有一次,他邀请我去他家玩,饭后,我们一起坐在沙发上闲聊。我不禁好奇地问道:“赵哥,你怎么不出去发展?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在苏锡常地区落户嘛。”赵海一副参透世间百态的语气答道:“你不懂,我在外地打拼了一年,终于是看透了,这外面的社会黑暗得很,都是人吃人的,没点背景,抓不住机会,你根本混不下去,还是佛系一点好。你看现在我的生活一帆风顺,虽然工资不高,但足够养活我自己了呀!”事实上,社会是让人成长的最好环境,平台越大,风险越大,同时机会越多。需要的只是一个有足够的勇气,有过硬的本领,不断学习进步的意志。
  年轻的时候,不求上进,靠着三四千的工资,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了,可是以后的生活,可不只是养活自己这么简单。一个健康的家庭算是成年人肩上最轻的担子了。持续佛系,就是埋在未来生活上的一颗定时炸弹,只要一点小变故就可以引燃。
  佛系青年们把佛系看成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在旁人看来,只是颓丧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跟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差不多,都是想办法来包装自己弱小和卑微而已。从来就没有社会太黑暗,只是有人不愿奋斗。所以就把社会的不公平无限放大,用来给自己的懒惰做挡箭牌。
  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对姐妹,姐姐学习好,但是骄傲脆弱;妹妹比较木讷,但是坚韧低调。姐姐毕业于一所211名牌大学,妹妹则毕业于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毕业后,姐姐去了一家外企做统计,觉得单调乏味,干了不到一年就放弃了;后来想出国,于是考了托福,一次没考上也放弃了;此后她尝试了考公考研,无一例外地都放弃了。最后成了一个彻底的无业游民,在家里吃闲饭。妹妹则在当地一路稳扎稳打,努力干好自己的教学事业,成为了一名高级教师,最后还当上了一家小学的副校长。家里亲戚朋友没有一个不为姐姐的现状感到痛惜不已。姐姐却反驳道:“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尝试各种滋味的,人生苦短,尝试一次就够了,不必活得那么艰辛。”既然知道自己懒惰,自己懦弱,却又不愿承认,自然就只剩下一个办法,那就是逃避。
  称自己为佛系青年自然不失为最好的途径。既如愿地逃避了自己不思进取的现实,也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体面。
  值得被我们效仿的“佛系”,应该是被今天的人们忽略很久的沉心静气。在表面看来,这与佛系差不多,但实际上,它却舍弃了佛系的“不作为”。
  沉心静气就是要把实际的情况放在第一位,不骄不躁,不好高骛远,面对诱惑不乱阵脚,踏实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与其躲在佛系这块遮羞布后面庸庸碌碌过一生,倒不如沉下心来,面对别人的发达不嫉妒,面对糟糕的境遇不颓丧。这正是做好一件事的必要条件。
  钱锺书就深谙“沉住气”的道理。在那个是非混沌的年代里,纵使面对着不堪入耳的侮辱和无端的指责,也坦然面对,依旧专心致志地创作。直到《管锥编》出版后,钱锺书再次声名鹊起,出人意料的是,钱钟书先生并没有到处讲学,接受采访,取而代之的是闭门谢客。在他看来,把优秀的作品留给世人品读,在文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足够了,自己不需要再去出风头。
  沉住气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佳境,绝非佛系,它是需要我們长期磨练自身才能获得的一种品质。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敢于冒险,勇于尝试,增长资历,方能获得内心的充盈,以此达到沉心静气的佳境。摆脱了佛系,就是摆脱了舒适圈,摆脱了舒适圈,你就赢在了起跑线。真正的精致生活,源于刻苦,成于静心。
  摘自《好日子》
其他文献
如果从1950年任教于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中算起,冯其庸先生从事教育工作整整60年了。他在人大教过书,后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也带了许多研究生,算得上桃李满天下。对于“大师”的称号,他含蓄地表示:“要是将‘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我倒很符合。”  人大国学院成立时,冯先生讲了国学入门课,那一年他已经81岁高龄。去年夏天,首届学生完成了六年本硕连读的学业,100%的就业率令曾是首任院长的冯老
期刊
如果让我举出唐代三位最伟大的诗人,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李白、杜甫和王维。说来有趣,这三人恰恰代表了中国古代三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李白代表道家,被称为“诗仙”;杜甫代表儒家,被称为“诗圣”;王维代表禅宗,被称为“诗佛”。  李白的诗大多意境开阔,正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点神龙不见首尾的意思,很得老庄浪漫主义的真谛。“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
期刊
现代女人称自己的丈夫为“老公”,其实“老公”一词是古人用来称呼太监的。这样的称呼实在是可笑,且看古时女子是如何称呼自己的丈夫的,不仅好听,而且含义高雅。   良人 古诗有云:“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古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这种不加区别的称呼虽说给夫妻间带来很多不便,但从此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是比较平等的。  郎 为了避免“良人”称呼的不便,后来人们
期刊
题记:  鬼谷子及其创立的纵横学说是战国显学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颇具影响。翻开中国古代书籍,不难发现,对神秘典籍《鬼谷子》一书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分歧,褒贬不一。  《鬼谷子》被人们以怀疑的眼光看了二千多年,这部书究竟讲的是什么?研究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个温暖的午后,带着对《鬼谷子》的种种疑问,本刊记者采访到了梁佳平教授,让记者惊讶的是梁教授如此的年轻和儒雅,让人很难和鬼谷研
期刊
号规制度—行为规范  晋商在号规方面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诸如经理负责制、学徒制、号规、账簿制等。  晋商认为:“商号经理之聘用,须唯才是举。”凡聘任经理皆由财东先进行严格考察,确认其人有所作为,德才兼备,多谋善变,便委以重任,全权负责,经理则以忠义来答报知遇,而财东也不干预号事,静候年终决算报告。经理在任期内业务突出有成绩者,则加股(人身股)加薪奖励。若非人为失职或能力欠缺造成一时亏赔者
期刊
唐朝人是马背上的人,他们的生活空间十分辽阔,但离我们很遥远,而宋代人不论从情感或是生活方式上来看,离现代人的生活更接近。   宋人的住  蒙元入侵前的杭州,人口密度极高。1275年前后,杭州城内人口逾百万,建筑用地极度匮乏,所以当时城内多是3、5层的楼房。这些房子,正立面极窄,但进深很长,一楼常作商铺用,由官府专门机构收取租金,由于这些房屋是高层竹木结构,所以官府最头疼的就是火灾,虽然古都大街的主
期刊
之前有一位妈妈发邮件求助,说有一次带孩子去亲戚家做客。当时孩子还带了一个玩具过去,刚好亲戚家的小弟弟看上了,非要不可。两个孩子互不相让,大人们劝了很久,孩子就是不给。这时候爸爸就说,“你是哥哥,送给弟弟,我给买新的。”孩子还是不同意。这时候不知道孩子爸哪里来的火,直接把玩具抢过来给了亲戚家孩子,还推了儿子一把。一边大声骂着:“上次刚跟你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今天就出来丢脸。”这时候孩子吓着了,躲进
期刊
1  去年,临近七夕,跟妈打电话叙家常。妈说:“外婆主动提出,想将老房子后面的小菜地推了,挪出地方起一间小平房。”  我听到挺诧异。小菜地是外公生前伺弄的,2006年外公去世后,舅姨几人也曾极力劝说外婆,是否将小菜地去掉,作一间小房子改善一下老人的居住环境。但那时外婆不舍得,极力不肯。没想到过去十来年了,年过耄耋的外婆突然转性,终愿舍得将外公的小菜地推了去。  我不由得想起那块菜地来。外公之所以要
期刊
1  前几天,回了一趟郑州,那是座我曾经无比熟悉而现在越来越陌生的城市。尽管亲友大部分都生活于此,但如今我出门不导航就会迷路。  我是临时起意回的,事先没告诉任何人,生怕一不小心就惊扰了别人的生活。  以前回去,同学故交,朋友亲戚总会一个个相聚拜会,生怕错过一个人,而让人觉得高冷和不被重视。  而这几年,不知怎的,我越来越不喜欢凑热闹。  旅行,也大多选择陌生的城市,背着行囊,走在没人认识的街道,
期刊
妈妈们养育孩子刚刚新手上路的时候,不妨学会适时求助,请所有家庭成员出手,帮助自己度过育儿路上最初的艰辛时光。  自从有了孩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便成了一句有魔法的咒语,瞬间击中妈妈们。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你错过了孩子的一小步,就可能让他人生落下一大步。很多人觉得,前3年再苦再累都要亲自带孩子,用自己3年的辛苦,换取孩子未来30年的顺遂和平安,值!  孩子未来30年会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