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技击基本功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qiq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是门深奥功夫,由于修习方法不当,好多练习多年的人,仍不能达到一定水平。他们理论背的一套又一套,作用、招法讲的头头是道;有些人的推手在人为规定的圈圈里推的还不错,一遇到真正实战,往往束手无策。碰到快拳硬脚,一击即溃。遇到快摔硬拿,一试既败。究其原因就是对太极拳没能全面认识,为某此理论缚住了手脚,仅限于对某些理论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在实践中的体验,更何况有些理论是溢美之词,神神忽忽,搞得人不知东西南北。太极八法:、捋、挤、按、采、、肘、靠是太极技击的八个劲别,也是技击的基本方法。长期以来,一说到八法,好多人马上反应为手法,并有抱着八卦,踏着五行之说。其实下肢也有、捋、挤、按、采、、膝、靠;法周身各个部位都可;捋通过腿的勾挂也能实现;挤、按也是常见的;法,一腿固定,另一腿就可;膝是太极中最常见的着法;靠法则是脚、腿、膝、胯、腰、背、胸、膀等。
  了解了八法的概念,并可逐步按各部位进行训练,才能对自己的武器有了解,因敌施实对策,做到周身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


  八法训练,由于篇幅所限,现仅介绍手上的八法练习,至于下肢八法训练,有些资料亦有介绍,可参看。
  太极八法训练一是要在推手中练习感知劲路,提高触身的应变能力,一是要活练、散开练,提高距离感,用力大小的感觉,实战的能力。这些练习不仅对太极修习者有指导意义,也对练习搏击之人有所启示。


  1.采法。定步互采,两人站立,甲连续两掌进攻乙的头、胸部位;乙两手交替接甲手;先以左手来左手接,右手来右手迎;逐步加快速度。由于是定步,逼迫乙只能松胯转腰承化。接手时,应注意先起手,再动小臂,最后动大臂;小臂动的多,大臂动作少。注意迎起来手时,自己手腕的转动角度;大小由自己体会。
  最好甲以一固定轨迹进攻,待找到合理定式时,再变化。最初要慢,否则容易碰得皮肉痛疼。采法可先采指、腕,然后再采小臂、大臂。


  待定步练熟后,再加步法,练习顺步、拗步采,顺接采和交叉手接采(即右手接左手为顺,右手接右手为叉接),左右交替。这时速度较快,注意进退步法,要做到左顾右盼,以免摔倒。采手时,螺旋弧线加大,给对方一定的背势,使其为调整重心缓发再次出手,弧线轨迹为(右手)(左手)。
  上两项练熟后,再练变化角度,进攻两肋、腹部,由原来的直拳、掌可增加横拳、勾拳,练习各个角度、各来势的接手。采手的基本标准是,进攻方仅感觉轻轻一擦,即出背势。切记不可硬格死拉。只要练好采法,一般习者都能从容应付来战者,对方来拳也好,来腿也好,顺势一采,何忧来招。以上采法只言大部位采接,不言小擒拿的小巧采拿。此处专讲接手实战、远战,以纠正太极不实战,不能远距离交战之谬见。


  我曾给学生讲“学了采法会接手,采动重心就打肘”。只要采动重心,一肘过去,胳膊不折既伤,再者就是跌翻在地。但须注意分寸为要。
  2.、按。、按一般都是一起练习,甲乙两人定步站立,一、一按,甲两手圆,乙按,随乙按上一点劲,甲随即下沉,再上;乙继续按。俩人练习到配合默契时,双方都能感到劲力,即、按劲,再进行活步按。按进步,退步,初时慢练,练熟后快步进按或快步,大步快按、快。找到自己的劲力感觉后,时变换角度,按也随之变换角度,逐步达到不丢不顶。这是两人练习的按法,单练的、按法见得比较多,两人合练提高快,容易找到劲,劲练熟后,角度一变,就变为挤法。


  3.捋法。也是两人站立,甲进攻,乙握住甲腕、肘或上肢某一部分,向自己的后膝外侧捋,被捋者有前栽的感觉。如破捋势,前随松肩,再略一转手再反捋乙,这样反复的捋,再练习进步快捋。初时,被捋者得多做些牺牲,让捋者找到感觉。当然,一定要松随,既做随化,又给对方劲路。不是对待敌人,一般很少猝然发力。法是和捋法常在一起使用,法也更危险,两人练习时更要小心。
  4.肘法:肘法是比较危险的着法,搞不好常常会出意外。横打、挑打等法,基本都是单练。顺拦肘、穿心肘可以两人练。顺拦肘练习:甲乙双方站立,甲用拳进攻乙腹部以上部位,乙挥单臂捋化对方攻势,在捋化中使甲重心不稳,随即上步,用前腿蹭靠对方腿部同时发肘。有时进的好,肘不触身,劲向前一逼,对方就跌出。甲两手下按来肘,顺势略一挫腕,向上或向侧面按发乙,乙如不松开必被按出,所以立即松开转动身体,化开即击肘。甲再按,连续练习,逐步加快。穿心肘与之类似,乙只是在化甲按时,肩松开,肘转幅度小一化即击。肘法关键在步法。
  “肘到脚不到,打人不巧妙;”(硬打死撞,耗己打人。太笨!)


  “肘到脚也到,打人如薅草。”(技巧省力,爱己放人。伤跌由我!)
  5.靠法。练习时,两人站立两步远,甲乙各上一步出手相触,两人手粘住,转动几圈。整个胳膊先转,再小臂转动,转动中进步,然后进行胸、肩、背、腰、胯的靠法。一靠即退,再进再靠,待练熟后,再进行转着圈靠,扩大攻击范围、角度。粘手转圈体现了手是两扇门的作用,进步突出了全凭脚打人,脚的重要性。
  以上是自己多年练习和教人的体会,未刊与任何书籍,拳谱。今披露出来,希望能对修习者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译文】  太极由无极而生,是动静的关键,阴阳之本始。动则分别阴阳,静则合为太极。不可过分,也勿要欠缺,随着外力弯屈,顺着空隙伸展。对方刚强,我柔软,
期刊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时间的隧道,已经跨越过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九年,悄然隐没。时光流逝,如长江大河,滚滚东去。逝者已矣,时不我待。  2000年之门,轰然洞开,东方神龙腾飞于九天。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千禧年,终于君临天下!  2000年《精武》第一期,开门便向读者诸君赫然奉献上久负盛名的——《陈式太极拳专辑》。  本刊此举,既为展现古朴太极拳的技击神髓;亦欲纠正人们对太极拳的偏见——只
期刊
大成拳〓是在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拳套及固定招法,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据传为王芗斋所创。王芗斋在清光绪年间就学于形意拳名手郭云深,后遍游长江南北诸省,前后20余年专心研究拳理,遂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吸取各家之长创立大成拳。  大成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在锻炼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诱导,以意念统帅肢体,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
期刊
全身的总虚实在于腰隙的转换  太极拳虽然强调处处要分清虚实,但总得有个主次。究竟以哪一部位的虚实为主,来统摄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各部的虚实呢?在古典太极拳论中是可以找出这个关键性的答案的。《十三势行工歌诀》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武禹襄说:“主宰于腰”。李亦畲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陈鑫说:“腰为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
期刊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
期刊
陈发科,字福生,陈氏太极拳十七世,是陈氏十四世“牌位大王”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延熙,一生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授。武术界曾赠其银樽一座,樽上镶着“太极一人”几个大字,这一称号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也说明了他在武术界的声望。现在,他被日本武界尊为“拳圣”。  真功精于勤  陈发科幼时身体病弱,弱冠之年,尚未练出功来,本家习拳者谁也不敢与他推手,生怕伤着他。宗族的几位叔伯常叹息,这一支辈辈出好手,发科
期刊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世人不知,皆目为软手,是一外面视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际,刚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蕴。  两肩下,两肘沉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之进退缓急,而以吾素练之精神临
期刊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 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校
期刊
头  头要正,不低不仰,不左歪右斜,不摇头晃脑。在做各种动作时,头部动作要灵活不滞,并随动作虚领顶起。  面  面部要自然,不要因用力而锁眉呶嘴。眼神要随着手足主要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兼顾上下左右,目光要敏锐灵活、奕奕有神,不可呆视。  口  口的上下唇要微闭,上下齿要轻合。要用鼻呼吸,但因为螳螂拳的动作迅猛激烈,故呼吸急促时也可微张嘴唇用口呼吸,但嘴不要张得过大。  顶  顶指头顶,螳螂拳特别强调
期刊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似巨炮直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