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创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e3wer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低年级室内设计课程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问题展开讨论,指出创造力必须以知识积累为基础,低年级的学生要从模仿开始学习,进而有所创新,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对从模仿到创新的训练手段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低年级室内设计 专业学生创造力 模仿 创新
  
  近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滑,专业素养也较为薄弱,很多学生是通过考前短期培训考入大学的。从整体上看,学生在造型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设计意识相当薄弱,在创造力方面存在很大欠缺。
  创造力的培养与训练有很多方法,模仿不仅仅是一种最基础的创新手段,同时又是切实有效、易于掌握的训练方法。模仿是人类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儿童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行为习惯、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对于低年级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来讲,模仿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一、创造力必须以知识积累为基础
  知识和阅历是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思维的独创性与知识的量直接相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初学设计的人来讲,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知识积累,豐富生活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厚积而薄发。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创造能力的基础,知识本身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提升设计创新能力,必须通过设计师创造性地整合得以升华,知识为创新思维提供原料,创新思维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
  人的思维是承继式的,从哲学上看,存在的东西是过去的延续,大脑只能做那些它内在已有的(包括即时输入的)和可以组合的东西。室内设计师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知识的积累不但包括基本的设计理论、方法、技法,而且要丰富大脑里可组合的内容,对文学、社会学、艺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都要有所认知。
  赖特的流水别墅,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都以其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世人带来震撼,作为设计大师,他们创作出如此璀璨的建筑精品时,也都已年逾花甲,集一生的知识与阅历的积累,才达到如此的创意境界,这也督促学生从学习设计伊始就要加强知识的积累。
  二、创造从模仿开始
  在人类思维中,元创造数量很少,所以,一般创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模仿到创新的连续过程,以模仿作为手段,来进行创造。从生成物来看,创新与模仿是不同的,而从创造过程来看,从模仿到创新是连续性的。
  对于初学设计的学生来讲,没有建立丰富的设计素材,没有形成自身的设计语言,设计思维就难以展开,从模仿开始是最为快捷的学习方法。
  墨西哥工程师Felix Candella是世界上很有名望的薄壳混凝土工程师,他在一次演讲会上坦言:“我不是天才,我是抄才,在大学毕业后,我就想成为世界上一流的薄壳混凝土工程师。但如果我从头做赶起,做到我死也不能如愿。所以我决定‘抄’。”他去了法国,那时候法国是这一项科技最高水准的国家,他花了10年的时间,一心一意地“抄”,从头到尾,从理论到实践,百分之一百掌握了全部有关“薄壳”资料与其施工方法。再回到墨西哥去,不到两三年便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薄壳混凝土工程师。这位坦白的抄才,终于“超”过了他抄的人。
  中国书画的学习也讲求从临摹开始。王羲之、张旭等书法大家都是先尽力“模仿”前人,再用余生找出自己的风格。正如张大千先生所述:“临摹,就是将古人笔法、墨法、用色、构图,通过一张又一张的画作,仔细观察它的变化,并加以了解、领悟,深入内心达到可以背出来的程度。然后经过背临的过程,使古人的技法运用自如,最后把古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从模仿开始,进行总结、研究、思考,才能有所创新。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模仿来学习,从优秀的思想、作品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段与素材,从而较快增进自身的设计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是最为快捷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从研读经典作品、大师作品开始,从中学习设计思想、方法,借以展开对课题的探讨与学习,这也是一种模仿的过程,通过模仿逐渐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对设计的认知。
  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孕生万物的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模仿学习的资源,以及无数优秀设计的创造源泉。
  单个人的创造力毕竟是有限的,设计需要向历史、地域文化认真学习,借鉴前人丰富的造物文化艺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自己的认知建立在较高的基础之上,高屋建瓴地看待设计问题,才能游刃有余。地域性文化、历史、人文背景是发掘室内空间设计主题创意的重要素材库之一。不同国家、民族、地域具有不同的民俗、文化特征,具有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我们应对历史、地域文化的模仿学习和创新使用,以现代的空间设计理念重新解析和诠释地域和传统文化。这样一方面可以延续与弘扬地域文化的精神与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古老的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时空内涵的活力。
  “师法自然”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与理论,大自然与设计密切相关,阳光、天空、土壤、海洋河流、树木花草、山石构成了人们所崇尚的自然环境,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结构、秩序、法则一直为设计师所关注。当今以生态环境、生态建筑、生态室内空间为主流设计理念,激发了室内设计师空间创造的无限活力,人们于自然之中延续、发展和完善自己,并借助自然中一切物质的原理要素来从事室内空间的创造活动,努力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方式。
  三、从模仿到创新的训练手段
  关于创新思维的过程能否被复制或被训练尚需加以讨论,但创造力却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面对好的设计作品,分析其造型特征、色彩搭配、材料应用等有价值的地方,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良好的设计认知,建立自身的设计素材库,为日后的创新设计提供原料。
  模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分析出其中有用的地方作为设计原型以待借鉴,在使用原型时一定要做变化,将原型转换、类推、深化和发展,其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形态和形式。在变化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代观念、生活经验,以及文化因素注入其中。因此,在变化之后所形成的新形态中,可能会隐约看到原型的影子,但同时也表达了设计师对设计、对生活的认知与理解。
  这种变化的过程是需要着实强调并加以训练的,可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推理,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推理,也可以是从具体到具体、从抽象到抽象的内容变化。在原型与新形态之间利用某种相似点、以某种变化原理为中介建立起推导关系,可以是形式的演变、材料的置换、色彩的处理,以及比例尺度的调整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这种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可使学生的创造力很快得到提升,从最初的茫然而不知所为到卓有成效地进行设计,效果清晰可见。从模仿中学习,进而创新,完全可以用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
  1.造型母题训练
  造型是设计的基础语言,造型母题的训练作为设计的基础训练,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对于造型母题的训练可以从语言上如此描述:首先设定某一原型,原型可以是由某些具有不同特征的要素所组合构成的,从原型可引发出许多不同的要素组合形式,形成具有某种个性的空间。创造能力在此可以表现为对要素的重新组合而得到丰富的效果,由构成要素与构成序列的关系决定。
  依据原型整理出构成要素的集合,根据各要素的数量、大小、位置、层叠等构成序列关系进行变化组合,还可以改变各要素的属性(色彩、材料、质感、光泽度、图案、形状、凹凸、结构等),参与到组合变化之中,形成新的视觉感受。另外,由于构成要素的集合其类别划分是相对的,在更为抽象的层次,其他的要素因相似性可以被认为是同类,用以替代原有构成要素并加入到所要进行的组合过程。
  从组合要素的数量和序列关系可知不同构成要素的差异组合的数量很大,通过这种训练过程,充分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对提升学生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对优秀的模仿原型进行分析,对各要素进行重组,同一母题可以得到性格迥异的形态展现,从模仿开始经历了多种变化,成果和原型虽有直接联系,但却很难看出模仿的痕迹,成为创新的作品。
  2.材料母题训练
  材质的选择,以及应用得当,是准确地表现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因素,空间造型形态与空间中的任何物化材质的表象均反馈着该空间的主题内涵。材料作为表达空间的物质载体,对于营造空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材料的种类、质感、肌理,以及构造等内容的理解关系到设计创意、空间氛围表达,以及施工等阶段的顺利进行。
  进行材料母题训练的基础是必须对室内装饰材料有较为清晰的认知。材料练习要求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对各种常规材料和潜在可用材料都进行认识与思考。常规材料不但要掌握基本用法,而且要思考怎样以非常规的方法使用以展现材料的“新鲜”面貌,寻找新的运用方式;对于所有潜在的可用材料都要试图结合实际找到合适的使用和表达方法;还需要关注新材料的发展,积极尝试新材料的利用,来展现材料的独特魅力。
  在对每种材料都有细致的理解的基础上,探索材料的搭配、组合效果,实际的设计中很少只用一种材料来完成,都需要进行精心的选材与合理的搭配。在练习过程中,了解每种材料的属性是第一步,掌握合理运用材料进行搭配来表达空间是重点,还需要对材料的施工及结构有所了解,这决定了设计想法能否顺利实现。
  在对材料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进行材料母题训练就轻而易举,而且更为真切和直观。对不同空间类型的优秀作品的材料配置计划进行学习分析,包括材料的选择、搭配、表面效果、比例与尺度控制、体积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总结,找出规律,不同空间类型、空间尺度、空间氛围需要不同的材料配置计划。
  3.空间主题和氛围练习
  室内设计是室内构成各要素达到某种均衡的过程和产物,构成室内的诸要素涉及功能、经济、文化艺术、形式、技术、材料等方面。空间氛围的营造和主题的完善依赖于空间形态、色彩组合、空间布局、材料选择,以及陈设、装饰品等构成要素之间的综合表达与权衡,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主从呼应、有张有弛的协调关系。空间主题和氛围练习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对于初学设计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大量的模仿训练,多研读优秀作品,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直接套用原型的多种处理手法。
  空间主题和氛围练习有两个方向:一是设定同一空间,尝试表达各种不同主题和氛围;二是设定某种空间的主题或氛围的特点,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去营造空间。低年级的学生常常对空间设计的主题创意感到茫然和困惑,一味效仿人们熟知的某种风格、主义,甚至是剪辑式地将别人作品搬到自己的“设计”之中,这样的“作品”显然缺乏原创性和鲜明的“主题”立意。在练习中通过设定多样的主题和氛围来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拓展创新思维,主题和氛围的表达可以从色彩、材质、图形、风格、构成、历史、地域文化、文化思潮、细节、光影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处理多方面的协调关系。
  通过这三项训练,学生能对空间设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创新思维得到强化,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然后展开实际项目的空间设计,学生能够准确定位并快速完成,无论是总体创意,还是造型、材料、主题氛围的处理都能游刃有余,设计深度有较大提高,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的创造力显著提升。
  四、结语
  创造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大学期间的设计教育而言,需要从刚接触专业课程的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加以引導和训练,正确对待模仿这一方法,从模仿开始,进行思考、研究、总结,进而有所创新。低年级室内设计教学实践证实这种从模仿到创新的训练手段是切实有效的。我们将在教学思考与实践中,对如何正确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把握创新思维的过程、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作出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立山.创造思维与建筑设计.建筑学报,2005,11:82.
  [2]梁雯.从解决问题到寻找问题——当代室内设计教育发展趋势.装饰,2009,5:96.
  [3]伍立峰.教学设计创新与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装饰,2007,1:48.
  [4]李炳训.室内空间主题创意表达.装饰,2003,7:42.
  
  本文为烟台大学教改项目阶段性论文。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代精神,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本文分析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  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则弘扬历代人本主义“尊重人性”的精神,倡导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研究。如今,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
摘 要: 《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人们普遍比较关注的是他所写的儒林中的人物,即男性,但其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女性同样值得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鲁小姐和沈琼枝。他们同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女性,在他们身上有着受时代影响的相似之处,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却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对这两个女性的分析,从而发掘从她们身上折射的清代八股制下女性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女性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11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卷第36题的评析,指出该题在命题的立意、具体材料的运用、考查范围和知识点的把握、试题形式、教材联系等方面具有厚重、灵动、宏大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 2011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卷历史试题第36题    2011年高考已经成为历史,安徽省是自主命题的省份之一,2011年高考文综卷呈现出许多亮点,其中历史试题更具特色。  一、第36题试题解读  1.试题再现。 
摘 要: 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成人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多年的管理工作經验,作者提出实施“讲管理、谋开发、创品牌”的农村成人学校的三讲经营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 农村成校 管理 开发 品牌    农村成校担负着新农村建设、终身教育的重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成
摘 要: 电视讲坛类节目渐渐冷清,其原因要从传播五要素进行一一探讨。从与大学课堂教学的比较中可知,电视讲坛类节目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方式、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必然走向沉寂的原因。  关键词: 电视类讲坛节目 大学课堂教学 沉寂原因    电视讲坛类栏目起始于湖南卫视1999年10月开播的《新青年》(后更名为《千年论坛》),2000年,凤凰卫视开《世纪大讲堂》栏目,随后,中央电视台
摘 要: 以孔孟为代表的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包含大量的“群育思想”,有博大而厚重的关于“辟育思想”的智慧。它以“仁”为核心,始终围绕如何构建和谐有序的人际与社会关系秩序这一问题来论述自己的群育观念及理论。儒家辟育思想对艺术—审美采取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强调以美导善的方向和理念,强调美育对人格培养和人际关系秩序构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儒家群育思想 诗可以群 和而不同 止于至善    群育,即“群体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云儿的小曲中表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指出因为措词、句式和节奏的不同处理,在表现原著效果方面两译本的差异。  关键词: 《红楼梦》 云儿小曲 杨译本 霍译本    一、引言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有一段情节描写宝玉“富贵闲人”放荡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揭示当时贵族子弟们淫靡逸乐的生活习气。其中所有的曲令都切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
摘 要: 作者以访谈法为研究手段,对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专业的部分女硕士研究生的成就动机进行调查研究,以戴维·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女性主义的性别视角,探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个性等因素对她们成就动机的影响,并分析访谈内容,对中国高校女性研究生的成就动机作出大体的概括,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高校历史学 女硕士研究生 成就动机 影响因素    
摘 要:语言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学习使用某种语言的有效程度。高师学生语言态度个案调查显示,普通话认同度最高、英语次之、方言最低,但英语学习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情感性让位于功利性,语言生态现状已超出了语言可以自我调控的“生态域限”。语言生态和谐意识指导下的有效调适,有助于建构以普通话为主体的多语和谐生态环境。  关键词: 语言态度 高师语言生态 语言和谐    “生态语言学又称语言生态学,是由
摘 要: 作者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小学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意识:观古今于须臾——调动审美感观;云想衣裳花想容——进入审美意境。  关键词: 中小学诗歌教学 审美意识 审美感观 审美意境    诗是美文学,是文学的精华。尤其是入选课本的诗歌,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美?我认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满怀诗人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链接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