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三棒鼓”的前世今生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e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三棒鼓,地球人都知道。三棒鼓最早起源于湖北的江汉平原和安徽的凤阳。时间可以远朔到唐宋王朝。为什么会有三棒鼓?这源于历史上那些流浪的人们为了讨生活,在流浪的过程中,文盲、半文盲,口口相传,创造了一项广为流传的说唱艺术——三棒鼓。
  三棒鼓,顾名思义,是要有三根棒子的。我们可以想象,三五个人一伙,他们将杂耍、锣鼓、说唱糅合在一起,走村串户地表演,以期得到一点粮食或钱财。这几个人中间,必须有人耍棒子。棒子,用的是一尺长短、虎口粗细的木棒,上面还要雕刻、连缀一些铜钱、铁片之类,以便耍起来时发出声响,产生节奏感。耍棒子有多种技巧,或者丢一根在空中,两手的棒子接连不断地敲打,使其在空中翻花而不落下来;或者三根棒子轮番扔向空中,棒子在空中掉头、翻花。棒子敲打、接住、上抛都要与锣鼓的节奏吻合。(为了增加新鲜感和刺激性,有的人甚至用尺余长的尖刀代替木棒。刀背上也穿孔,连缀铜钱、铁片)。
  除了耍三棒的,还有锣鼓两样响器,这是说唱必不可少的配乐。古时候的三棒鼓响器怎样打,我们不知道了。就我们所见到的三棒鼓的鼓谱,是“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简言之,就是:“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五六七,一!”。这与江汉平原普通鼓谱“丈庆丈”差不多,只是最后的五锤变成了一锤。(丈庆丈鼓谱:“丈庆丈,丈庆丈,丈丈庆丈以庆丈,庆丈以庆丈。”其中“丈”字是打锣的地方。)三棒鼓的响器特点是锣鼓同打,中间锣是不间隔的,最后的一响有讲究!每唱一段后,就是一遍锣鼓,只要最后的一响不打,前面的鼓谱可以重复,一旦最后一响打了,就要开始唱了。在唱的过程中,每一句唱完,就要“锵锵锵”打三下锣鼓,唱完一段,才能打完整的鼓谱。过去因为大多是三五人一伙,所以使用的锣鼓都比较大。用直径达一尺的鼓,甚至是用竹竿做了架子架着的。打锣也是专人,唱曲的人只管唱就行了。
  三棒鼓的唱词,总体上是“五字,五字,七字,五字”,与古词牌“卜算子”的字数相当。词性和平仄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在唱最后的五字时,前两个字要重复,例如“三岁学打鼓(锵锵锵),学到一十五(锵锵锵),练成师傅说唱艺(锵锵锵),流浪啊,流浪走江湖(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唱词中添加一些语气助词是可以的。过去,因为耍棒、响器、说唱要高度一致,所以,唱词的句子、字数不能随便增减。现在比较灵活了,有人将唱词变成了前三句七字,后一句五字和重复的部分,千年不改!例如三七句式鼓词:“说鼓打到这边来(锵锵锵),这位大姐在做鞋(锵锵锵),鞋面绣的牡丹花(锵锵锵),就像哪,就像亲手栽!……三棒鼓儿咚咚敲(锵锵锵),来向东家把米讨(锵锵锵),多谢你郎拿瓢装(锵锵锵),好心啊,好心有好报!”
  三棒鼓的唱腔,简单明了,果断干脆,不拖泥带水,高亢中夹杂着凄凉。现在监利等地称它为“说鼓”是有道理的,唱起来,如说如唱,变化极少,简单易学。也许这就是因为演唱者身份的缘故(文化水平、音乐水平不高)和实用的需要(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目的就行)。
  三棒鼓表演需要的人多,有诸多不便。聪明的监利人将其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耍三棒的不要了,锣鼓响器由唱曲人自己打。这样,就好像不是“三棒鼓”了,而鼓谱、唱腔、句式却还是三棒鼓!于是监利人重新取了个名字——“说鼓子”。“说鼓子”不受人数的限制,轻便灵活,很快就在石首、公安、江陵以及湖南流行开了。“说鼓子”的锣鼓,也缩小了,鼓是直径五寸的“手鼓”,锣也是直径五寸的“云锣”(俗称扣锣子)。唱“说鼓子”的人,左手二三四五指端着手鼓,靠、夹在腹部,拇指吊住云锣的绳子,云锣必须落在鼓面;右手拿住两根小鼓椎,打下去时带一点斜角,锣鼓就会同时敲响。
  唱“说鼓子”,是要“见子打子”的,看见什么就快速地变成鼓词,还要押韵。由于这些所谓的艺人,其实根本就是普通老百姓,艺术细胞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都会临时编词。因此,人们在农闲时候、在猫冬烤火的时候,就想象一些可能出现的情景,编一些唱词,背熟,到时候就能用了。
  唱三棒鼓也好,唱“说鼓子”也好,遇到有办喜事的人家,就要唱出喜庆吉祥的歌词来。
  例如,人家新屋落成,乔迁新居,鼓词就要唱道:“鼓儿咚咚响(锵锵锵),抬头四方看(锵锵锵),看见东家好住场(锵锵锵),前后啊,前后都向阳!”
  就算是遇到人家家里辦丧事,歌词也要唱好。例如:“鼓手来的慌(锵锵锵),没带纸和香(锵锵锵),唱歌当哭双膝跪(锵锵锵),我来呀,我来拜先亡!”
  如果把历史比作一个人,三棒鼓词就是历史老人发出的呜咽。这声声的呜咽飘过唐宋明清,飘过兵荒马乱,飘过滔滔洪荒,流传到现在,也会流传到未来……
其他文献
[摘 要]群众文艺在群众文化工作中起到突出作用。当前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促使了群众文艺不断快速发展。在新常态下,群文工作是担负着繁荣群众文艺重要而光荣的一项任务。本文分析繁荣发展群众文艺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希望本文为群众文艺的发展及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提供研究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繁荣;群众;文艺;文化生活  城市文化建设突飞猛进,群众文艺是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一环
期刊
[摘 要]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当前社会背景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基本要求的提出,如何实现对数字服务的有效推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以2017年广东省“百姓大舞台”品牌项目推广为例,针对“文化共享直播”数字服务推广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期望在明确推广主要任务的基础上,为其他“文化共享直播”数字服务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具有实操性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文化共
期刊
锡伯族民间有许多传统节日,除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这些与汉族相同的传统节日外,锡伯族还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节日,如抹黑节和杜因拜扎坤节。尽管一些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但过法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有关锡伯族清明节的那些事儿,节气加节日,郊外祭先祖,别有一番风俗。  清明节在锡伯语中叫做“杭西”。“杭西”一词,是“祭祖坟”的意思。生活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人,一般只会在农历三月
期刊
[摘 要]构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园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佛山高新区以建设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示范点,着力破解园区公共文化服务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科学、创新、可借鉴的园区公共文化服务路径。  [关键词]高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佛山高新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知识密集型
期刊
说起清明节,人们耳熟能详,大都会说出个子丑寅卯。但您可知道在福建东山岛和台湾,有个类似清明节但比清明节更特殊,更重要的节日吗?  每年春季,如果大家有机会到东山岛和台湾一趟,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乡村偏不在清明节这天扫墓,却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这是什么缘故?原来,明末清初以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东山岛和台湾民间就有一个敬祖旧俗,谓之“三日节”。说起这个敬祖节,还有着一段两岸渊源关系的传说
期刊
[摘 要]社区文化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文化工作教育、知识、娱乐、美育的功能,提高全民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让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社区文化设施,并通过组织和调动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广大群众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文化惠民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社区文化作为新时期城市
期刊
[摘 要]基层文化站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应深入挖掘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立足于长远持久的品牌效应,办出特色。本文结合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特色文化;品牌;效应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
期刊
[摘 要]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古老传统正在离我们远去。古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与血液延续。为了让下一代有根可寻,有故土可守望,保护和开发传统古村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活化传统历史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特色小镇等战略的提出,给保护傳统村落提供新机遇。  [关键词]发展现状;文化资源;发展设想;特色古村  一、迳联古村落基本情况  桥头镇地处东莞市西北部,地
期刊
正月初八好日子,清晨的南华县城鞭炮声此起彼伏。或许是那些商铺趁着好日子开门迎生意吧,我们出门的路上,到处是烟花爆竹燃烧后剩下的残纸屑,街上还飘有淡淡的火药味。我今天特意调班,和天永一家南行,去赴延续300多年的雨露白族传统灯会。  南华县城南有一个雨露白族自治乡,这里居住著5285名白族人,他们不与大理的白族同根同源,这就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地方。南华雨露灯会传承三百多年,久负盛名,在南华工作多年我
期刊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个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这是农历二月初四在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蓬莱境举行的一年一度天香巡游活动的现场。天香巡游在《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中已有记载:“初九日……道观多报赛,近则里巷有之,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洪濑天香活动始于元代,是春祭的一種仪式,百姓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他们以旧时的境埔为单位,镇里的四个境埔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天香巡游活动。这一天外出谋生的乡民都要回乡,举家参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