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型小组学习方式探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内课外“学习型小组”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有效途径,对地理核心素养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学习型小组,通过“提问题,引探究,共讨论,出成果,做展示,给点评,做总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学习型小组;水循环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86003
  高中地理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新课标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列为地理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值得地理教师研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课内课外“学习型小组”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有效途径,对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水循环是高中地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节,教师将分别对课前、课中、课后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学习型小组,通过“提问题,引探究,共讨论,出成果,做展示,给点评,做总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课上,利用身边的地理知识,把学习知识与认识世界、树立正确世界观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课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领悟并提交作品,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的核心是水循环,有以下两个内容点:一是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强调逻辑性,体现“地理”中的“理”字;二是水循环的意义,强调人地关系,体现“地理”中的“地”字。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根据湘教版教材的内容设置,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处理:首先,进行相关知识补充,并提供给学生相关网址,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提取、处理,以增大信息量。教师制作了课前学习任务单,让小组成员课前自主完成,为课上学习做好铺垫。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和地理意义等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知识,将作为课上学习探究内容,通过案例实现和社会生活的融合。此外,根据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学情,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课前让每个小组查阅资料,并根据所学内容,对课前所画的规划图加以论证,交流展示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以减轻城市内涝。
  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区域认知:通过资料及微课,知道陆地水体存在形式,分析各种水体之间的联系;从“专家眼中的水循环”“我们理解的水循环”“身边的水循环”“古人眼中的水循环”的角度,理解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并能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
  综合思维: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全面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通过对海绵城市缓解城市内涝的案例探究,说出城市发展对水循环过程和环节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探究,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自己学校的水循环状况进行调查,运用水循环原理,小组合作,为海绵校园建设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学习型小组的建设
  我校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提出五步教学法,其中学习型小组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内外“学习型小组”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有效途径。
  教师根据学生层次,按照一定人数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分组原则是“组内異质,组间同质”,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组内成员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一般不同层次的六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一方面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使得各异质小组达到合理配置,从而会产生更优质的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同时,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按“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思路,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情境教学,问题导学;案例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学习资料:湘教版、人教版资料补充,微课、百度百科关于“海绵城市”的资料。
  学法指导与学习内容:
  1.以组内互评的形式检查、批阅:阅读教材补充内容,说出自然界水体的存在形式和分布空间;根据示意图,说出陆地水体的类型;学习微课,说出河流水补给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小组合作,根据提供的网址,了解海绵城市,并发挥专业特长,每组画出一个海绵城市的规划图。
  [设计意图]根据湘教版教材的内容设置,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定处理。首先进行相关知识补充,通过资料和示意图完成知识的理解与归纳,可提高学生看图和归纳的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互评的形式进行,一方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提供给学生相关网址,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提取、处理,以增大信息量。学生课前自主完成,为课上学习做好准备。   (二)课堂学习研讨(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自然界的水,如何循环?
  1.情境导入:播放视频《焦点访谈:城市为何总“看海”》,引出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2.引出概念:给出水循环的概念,使学生明确水循环及其所发生的空间。
  3.展示图片,探究“专家眼中的水循环”。
  4.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即“我们理解的水循环”。
  5.展示秦皇岛境内河流示意图,探究“身边的水循环”。
  6.视频播放诗朗诵《将进酒》,展示“古人眼中的水循环”。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不仅会从空间尺度看水循环,更是在“从不同人的眼中看水循环”的学习过程中,对水循环示意图达到会“读”、会“说”、会“画”,也认识到水循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综合思维——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何意义?
  案例一:结合水循环示意图,观察数据体现了水循环的什么意义。
  案例二:探究武汉市地貌成因。
  案例三:探究长江玉的来源。
  学法指导及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材料,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自然界的水循环,如何利用?
  合作探究: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以减轻城市内涝?根据水循环原理,对课前提出的措施和所画的规划图加以论证,合作探究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地理综合思维既是兼顾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系统思维,也是演绎推理、分析归纳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动态思维,还是时间与空间、区域综合和尺度综合的全局思维。本环节逐层深入,在水循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分析与综合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构建思维模式,从而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型小组建设启示:画图是学生的专业特长,但应基于一定的理论,因此,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获取知识,分工合作,弥补不足,最终形成小组共同的成果。
  本节课的学习结束后,请每位学生画出知识结构关联图,组内评选后选出代表进行全班展示,要求不仅知识结构合理、完整,且具有美观性。下图为全班最终选出的最佳知识结构关联图。
  (三)课后拓展延伸(体现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人类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对缓解城市内涝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河北省在2016年提出:所有城市新区都要按海绵城市要求建设。而就在近期,我们的校园也打出这样的标语: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我们的校园也存在内涝问题。为避免校园内涝,合理利用水资源,构建环境美好的校园,海绵校园建设已成为社会一大热点。请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全面考察校园水循环状况,运用水循环的相关原理,为海绵校园建设提出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地理实践力可通过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进行培养。本环节通过鼓励学生课外体验,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搜集学生的最终设计结果并集中展示。
  六、反思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我校提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通过不断探究,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对地理课程教学及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大有裨益,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2.合作學习的要求:每个人都有责任保证自己小组所有成员掌握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在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首先向小组成员求助,如果仍然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3.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听取和比较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时,要集思广益,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和积极的辩论者。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一节《牛津高中英语》M2U3 Project课型教学为例,分别从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等深入剖析比较阅读的具体实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关键词]比较阅读;高中英语;Project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4-0028-02  在Project课型中,有效开展比较阅读,不仅能让学
[摘要]落实课堂的“灵魂”在历史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文章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探讨作者在备课中尝试运用一条“灵魂”主线,使教学效果形散神不散,让“灵魂”在课堂上彰显出来。  [关键词]灵魂新政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01  随着高考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变化,历史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在历史教学
[摘 要]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可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文科记忆类知识点框架。在课堂氛围活跃的情况下,教学《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章节中的隋唐经济繁荣板块时,可将课堂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次,运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75-02  随着中国高考制度和新
[摘 要]教育关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元手段,实施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感,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进而激活语文课堂,提升语文教学效益。  [关键词]情感体验;激活;语文课堂;荷塘月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18-01教育是一门关于情感的事业。在教育教学中贯穿“情感”,是每一位教者的职责与担当
[摘要]当新材料作文题型逐渐僵化,作文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而注重应试技巧的时候,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运而生并成为近两年语文教学界一个热门的话题,由于各方的认识和观点不一致,广大师生对这一新题型普遍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应对。本报告将从任务驱动型作文背景下的课题提出、指导思想和学生议论能力提升策略三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阐述,以期对师生备考、增强公民表达所应该具有的责任意识做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摘 要]为改变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缺乏思考与智慧的现状,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张力课堂,作者结合执教《重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做法与感受,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精选教学路径,引导学生探究;浸染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成长。  [关键词]张力课堂 主体情境 教学路径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
[摘 要]语言的习得是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作前提的,而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与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朗读,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语言氛围,利用教材文本进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并且延伸课外阅读,从而让英语在学生眼中“美”起来。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读;重要性;朗读;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会受到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造成英语学习困难。将英文原声电影融入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等,还可以让学生对英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从台词赏析、听读练习、片段重现、背景知识补充四个方面着手,将英文原声电影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英文原声电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英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摘 要]文章基于社会对于艺术职业人员的要求渐高,而艺术生的学习状态却不容乐观这一事实,从高中艺术生这一特定群体出发,以福建省福州知行文补教育机构的113名高中艺术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高中艺术生语文学习状态欠佳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高中艺术生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释放出隐藏的潜能。  [关键词]高中艺术生;语文学习;学习状态  [中图分类号] G633.3 [
[摘 要]要达到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的统一,又要做到课堂高效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结合,有两个环节一定不可或缺,一是“有兴趣”的课堂导入,二是“有深度”的升华结尾。以《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教学设计为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情感教学 高效课堂 演讲引入 升华结尾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62  在新课标和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课堂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