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ersonKK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确保其生命力的一种实践。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际是通过内部优化,以系统性的共生方式立足保护、传承、创新层面,稳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跨时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同时探索其新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
  关键词: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温州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研究”(20wsk192)研究成果。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可以追溯到900年前北宋时期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是以传承人对环境、材料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以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1]。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以搭拱架为核心,包含选址、建桥台、测水平、剪刀撑、架桥屋等工序的传统技艺[2]。其是我国特有的技艺,在世界桥梁史中占有特殊地位,现今仍有保留。中国木拱桥主要分布于浙南与福建两地,是区域场所精神的重要承载物,几百年来承担区域人们的祭祀、交流、通行等活动,成为区域重要的文化瑰宝。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材料与空间等大量的冲击涌向这一传统技艺,使得木拱桥发展受限,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濒临失传。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以其易保存、稳定性高、效率高、多元化的表达方式等优势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为新的产业格局奠定基礎,同时还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这类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生的可能。
  一、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一)生境问题
  木拱桥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在当前社会面临着生境狭窄等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现在桥梁工程的建造从材料到工艺都发生了巨大的更新,结构更稳定的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取代了木材在桥梁中的作用,编梁木拱桥的通行赋值被降低,生存空间被压缩,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濒临失传。21世纪初,木拱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被挖掘,由传承人董直机师傅为主墨师傅新建了同乐廊桥、琼华廊桥等,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才逐渐以实际项目的形式展现。但这些新建的木拱桥意义重心由通行逐渐转向其历史意义、文化表征或景观价值,木拱桥的具象化主题又限制了其文化、景观价值的影响范围,逐渐形成其生境单一的局面。
  (二)传承人培育难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人培育难。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涵盖建筑、桥梁、传统木工等多方面的知识,加之严谨的工序与娴熟的记忆力要求,导致对传承人的要求很高。目前的传承方式多为师徒制或家族式的口头传授与实际项目示范,其学艺过程长。据传承人曾家快师傅所言,在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年轻人对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了解不深,仅少部分人会主动了解,目前其学徒大多为以此营生的木匠工人。传统的学习方式使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学习过程长,且高精尖的知识要求也为学徒的学习过程增加了难度。
  (三)传播途径单一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现代化行业联系少,传播途径单一。政府目前大力支持与保护廊桥文化,且通过木拱桥景观,发展片区旅游产业链。但据泰顺地区实地调研可发现:第一,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播途径比较传统,对年轻人号召力不足;第二,廊桥文化园内部并未形成系统的数字化解说,游客对编梁木拱桥及其营造技艺的了解仅从导游口中得知,大部分游客仅从美观性角度了解编梁木拱桥,无从得知其营造技艺的重要价值;第三,园内缺少编梁木拱桥相关的衍生产品,不利于其二次传播。
  面对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传播途径的现代化入手,借助数字时代的传播优势,以现代科技带动其保护与发展,以多维度的产业格局深入现代社会中,深层次实现其营造技艺的价值新赋能,从而保障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在当今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二、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的必要性
  (一)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的研究价值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始建立相关的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然而,从2005年到2009年,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仅停留在文化层面。
  木拱桥相关研究文献仅有百余篇,至2021年研究泰顺编梁木拱桥的文献不足百篇,而关于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数字化研究更是寥寥无几。2005年,唐留雄对浙南古廊桥“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开发、泰顺古廊桥“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开发对策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以旅游开发视角形成保护与开发机制[3]。2017年,石宏超就泰顺两位大木匠师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创造性传承之路进行分析研究,从传承人的角度解读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传承困境[4]。2018年,福建省对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进行AR项目化。2020年12月2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研讨会暨履约工作座谈会、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研讨会暨履约实践汇报会相继召开,浙江省和福建省共同探讨保护与传承中国廊桥品牌与旅游发展等系列问题。虽然到目前为止,对编梁木拱桥的营造技艺研究仍以历史文化和传承之路的研究为主,在数字化手段介入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保护层面文献研究较少,但近两年,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学者、数字娱乐公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技术手段的研究增多,有助于为以编梁木拱桥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化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的应用价值
  第一,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可以通过数字图像、虚拟现实和互联网等技术组合运用,将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转换成可再生的数字化形态,使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永久保护。第二,依托数字化展示形式拓宽编梁木拱桥的宣传面,使编梁木拱桥的生存空间从物理空间拓展到数字化信息中,拓宽其生境,增加其传承人的储备。第三,有利于将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从口口相传的原生形式转变为新环境下的最优形式,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为传承人的储备增加更多选择。第四,以数字化的方式展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也有助于加速其相关产业的衍生,例如影视、动画、文创、周边产品等,可以有效带动片区产业链健全发展。   三、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策略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等大型构筑物营造技艺的数字化可以分为静态保护、传承、活态发展三个阶段,从载体信息的采集,到数据精确化、工序程序化,辅之以文化内涵的提炼,从而将其以新的数字化载体呈现在大众面前,达到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一)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静态保护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静态保护即静态数据存储。档案信息数字化是现代社会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5]。建立数据库,将现存的编梁木拱桥的结构数据、营造技艺、工序资料、历史文化背景、图像信息等相关资料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用更直接的方式存储其资料,为编梁木拱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数据库。同时,数据库本质上是一个共享资源,可以使人获取编梁木拱桥及营造技艺的相关信息更便捷,有利于大众参与数据库的信息存取,用普及化的数字信息增加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在当今社会的活态性。
  (二)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传承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传承即数据的数字化升级。编梁木拱桥主体承重结构是由下半部分的三节苗与五节苗互相穿插在牛头中,以剪刀撑固定左右稳定程度,两端将军柱与廊屋增加桥身重量,桥体承重部分全以榫卯结构相连接,最终达到力的平衡。至今,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传承为师徒经验相传,其建造中木材的尺寸与韧性,以传承人的经验为根据。而当今社会环境、需求不断变化,在此背景下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挑战与机遇越来越多。相关地区可以运用当前已有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实验、载荷试验等,对木拱桥原始数据进行精确化,直观评定不同参数下木拱桥的承载力,为当前新建编梁木拱桥提供准确数据,同时为营造技艺的传承提供理论化的学习数据。
  以数字化手段为基础,标准化和可视化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第一,对编梁木拱桥及其环境进行数字化建模。通过三维模型数字化手段,构建泰顺等地编梁木拱桥拱架结构模型示意图(图1)。目前有多个团队已着手于模型化编梁木拱桥,并运用在桥梁的维修中。第二,营造技艺可视化。相对于编梁木拱桥物化空间的静态表现特征,营造技艺的动态性无疑为其数字化增添难度和可变性。营造技艺的数字化可立足于视频宣传片等传统信息化采集手段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动画等方式,让人更直观地参与编梁木拱桥营造中,沉浸式体验其营造技艺。同时,这也有助于降低传统模式中营造技艺的学习门槛,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发展及扩大其相关产物的影响因子打开局面,进而满足后续实现三维虚拟互动模型的构建和进一步扩充数据库存储量的双重需求。直观营造技艺流程也可为挖掘传承人和传承人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活态发展
  1.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展示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展示即基于游戏、虚拟互动平台的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创新。截至2020年,我国游戏市场用户规模高达6.65亿人,移动游戏市场用户规模达6.54亿人,而游戏行业的热度还在继续增长。随着非遗数字化的發展,非遗也开始逐步打开游戏市场。2018年,国内就纷纷出现了各类与非遗、博物馆等传统文化相关的游戏,例如具有名画元素的游戏《睛·梦》《绘真·妙笔千山》等。随着这些游戏项目的推广,非遗知识也逐渐进入年轻人的世界,非遗和现代市场的融合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从非遗的传承角度来看,这一变革无疑是增加了非遗项目的流变性,打破了传统技艺与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壁垒,而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则正是需要这一种流变性为其拓展新的文化市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属于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在传统视野下蕴含大量的静态文化知识有待解读。其也是一种动态可参与互动的非遗项目,技艺的可操作性强,但在这种技艺传统模式中,对参与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一般为专业匠人或学术研究者。在数字化视野下,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转型为游戏、虚拟互动平台等项目则可以在传播知识的前提下,降低大众参与互动的门槛,增强普通人的趣味体验,为传统工艺与技术的二次创新做准备,也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及其相关产业拓展市场。
  将单一信息转化为数字化动态形象,其功能主要用于方便表达交流双方的感情,可以作为廊桥文化园等景区内部的信息沟通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网络平台中的展示传播方法。其表现形式生动、幽默,可以表达出许多文字所表达不出的语言层次与氛围体验[6]。
  2.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文化名片的凝练
  就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本身而言,各个环节较为复杂,仅仅通过简单描述,难以让公众了解其过程与价值。动漫则可以通过抽象化表达简化非遗中的学术概念,是普及、传播、传承以及生产性保护最有效的途径之一[7]。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本身以人为核心,以片区生活活动为内涵,以木拱桥为载体传承下来,包含大量的场所精神和人文内涵,其中的故事性可为动漫化转变带来丰富素材,在当代环境下二者可以搭建起新的共生关系。数字动漫化编梁木拱桥营造技术可以打造新载体,赋予传统技艺生动性,同时衍生出相应的书籍、影视、文创产品等,为传统技艺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创造更多层面的价值,实现多元化传承与创新,成为区域名片。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的规律,木拱桥的建造技术也逐渐被新型技术所替代,但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中蕴含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我们应该提倡以活态保护为主,以静态保护为辅,建立从保护到传承直至创新的数字化系统。
  在尊重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挖掘新意义,满足区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与精神需求,创造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生态,激发其主观流变性,以多维度的产业格局重新连接片区经济脉络与文化价值。
  四、结语
  在政府大力支持与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数字化保护已然开展,初显成效,并运用到了实际的维修与新建项目中。但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处于萌芽阶段,还有重重阻碍有待突破。我们需要立足时代背景,结合场所、经济、文化等方面,系统性保护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传承,借助数字化技术,让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时代共生,再现廊桥文化盛宴。
  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趋势,既体现在外在技术对非遗保护措施的不断深化上,又体现在数字化技术内化为非遗生命的程度上。保护非遗项目不仅仅是保留过去的价值,更是希望通过现有的保护和传承,挖掘非遗中潜存的生命价值,使其拥有自我生长的活性,将数字时代的特征融入其中,并使数字化成为其新生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张实.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J].新长征(党建版),2015(9):63.
  [2]吴卓珈,李自林.浙南木拱廊桥搭建拱架的核心技术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4):108-110.
  [3]唐留雄,胡记芳.浙南古廊桥“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开发[J].浙江学刊,2005(5):218-221.
  [4]石宏超.传统断裂后的再接续:泰顺两位大木匠师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创造性传承之路[J].城市建筑,2017(29):55-58.
  [5]陶宏.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社会化媒体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科学大众,2018(4):12-13.
  [6]陈帅铭.钧瓷烧制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7]王立超.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动漫化的传承及其传播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1):81-82,104.
  作者单位: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以及非常独特、经典的美学体系。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国家的美学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角度来讲,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国家的美学思想,而且还为建筑设计行业的美学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建筑设计当中如果能够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必将会推动建筑美学的发展。文章就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建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城市中新建筑的类型与数量不断涌现,这是国家经济、社会、供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促进现代商业发展、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等各方面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筑的大量建造,普遍伴随着古建筑的遗失、破坏、废弃。古建筑不仅仅是见证历史发展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研究我国历史文明的重要对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实
摘 要:版画目前在我国的国民认可度还不够高,其发展还需要得到进一步推进。随着现代艺术的变革与发展,版画也在不断完善中逐渐向视觉艺术的方向发展。现阶段,版画主要以艺术本体语言为主要的创作内容,其表现形式也从平面构成发展成为三维空间。文章分析了当代版画创作中的空间特征,探讨了当代版画创作中空间特征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当代版画创作中空间特征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当代版画;空间特征;平面构成 
摘 要:与传统的旅游居住模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民宿有着十分显著的建筑设计特点。在最开始设计的时候,民宿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大量游客在旅游地区的住宿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功能性、特色性和游客的旅游体验等相关内容,因此民宿建筑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当前,人们对于当代民宿建筑设计的特点有越来越多的要求,民宿也需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游客的要求,实现更加灵活、高质量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重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历史人文、市民素养等的综合体现,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属性.城市中的文化重镇——美术馆,是城市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节点,其不仅可以极大程
摘 要:社区围墙作为社区与城市的边界单元空间,对社区具有安全防护的功能。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与更新,老旧社区传统意义中的围墙已不能满足社区多元化需求,缺乏与社区健康系统的有机联系。在此,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究城市更新背景下智慧围墙改造的可行性, 针对老旧社区传统围墙私密防护等局限性,赋予围墙更多积极健康的便民职能,使老旧社区功能单一的围墙真正具有社会意义,并通过赋予围墙多样的信息系统
期刊
摘 要: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是一項惠民生、扩内需的举措。基于此,文章基于城市微更新的背景,了解老旧小区现实存在的矛盾,并结合富祥小区改造设计,探讨老旧小区更新理念、方法、改造内容,以及更新后的积极意义等,同时提出老旧小区改造应以整体规划为理念,以生态和谐和人文发展为基调,从空间设计、人文脉络延续等方面进行提升的改造方向。  关键词:老旧小区;微更新;生态和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保定
摘 要:2013年,“建设美丽乡村”写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美丽乡村建设是苏州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美丽庭院建设则是打通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的最后一米路。2019年由苏州市相城区妇联牵头的美丽庭院改造工程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开展,文章以太仓市城厢镇万丰村、璜泾镇为例,从基地现状、村民需求分析、建设原则和建成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为苏州市美丽庭院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美丽庭院  基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美育,而美术教育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美术教育开展过程中,绘画技术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绘画艺术的内涵,锻炼学生的实践与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绘画技术教学,不断提升美术教育效果。文章对美术教育中绘画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