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儿并发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a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原菌分布、合并其他感染部位、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住院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儿,药敏结果提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

45例患儿均有发热,其中有8例患儿持续发热,37例患儿发热天数为1~27 d,平均(6.1±5.2)d。45例患儿中26例感染发生于中性粒细胞缺乏阶段,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2~79 d,平均(15.2±16.2)d。中性粒细缺乏组发热持续时间平均(7.5±5.8)d,不伴中性粒细缺乏组,发热持续时间平均(3.7±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5例患儿中有23例同时伴有其他部位感染,感染灶以肺部、消化道、口腔及肛周为主。全部患儿送检血培养标本总量711份,其中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共162株,耐药菌标本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45例中36例抗感染治疗有效,9例抗感染治疗无效(死亡及放弃)。

结论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败血症的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中性粒细胞缺乏是影响抗感染治疗转归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重组激活基因(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突变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免疫缺陷病,包括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Omenn综合征以及多种其他特殊表型。不同患者因RAG分子表达受影响程度的差异而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免疫表型、组织病理学改变和临床表现。RAG完全缺陷分为典型SCID和母源T细胞输入型SCI
期刊
超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胃肠道发育极不成熟以及生后疾病状态的影响,生后的喂养成为一大难题。早期积极给予胃肠道外营养以及恰当的胃肠道内营养对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该文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与血清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60例患儿中,其中30例为支原体肺炎,30例为非支原体肺炎患儿,选取30例同时间内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查体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三组中D-二聚体、血IL-6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支原体肺炎组和非支原体肺炎组患儿D-二聚体、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吗替麦考酚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T、B细胞增殖。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等的治疗。该文主要综述吗替麦考酚酯近年来在儿童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与疗效。
随着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早产儿脑损伤成为热点问题,损伤部位不仅局限于脑白质,灰质区域也有受累,故提出了"早产儿脑病"的概念。早产儿脑病包括脑白质损伤和神经元轴突病变。在缺血缺氧、围生期感染等致病因素作用下,脑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神经细胞死亡或者是成熟障碍,最终导致脑性瘫痪、认知、语言、行为等能力障碍。该文总结了早产儿脑病的病理、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情况。
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s,BC)是一种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该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且临床表现、体征及胸部影像学多样,缺乏特异性,故容易误诊。如何提高诊断准确率及早期确诊率目前仍是难点。该文就支气管源性囊肿的组织胚胎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关于大规模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减少了血培养阳性肺炎球菌菌血症和菌血症性肺炎的发生已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估肺炎球菌疫苗对血培养阴性伴有发热和白细胞升高,除了肺部浸润外并无其他病灶的感染住院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应用医院图表回顾分析2008至2009年前疫苗时期和2012至2013年疫苗后时期。研究对象为202例1~36个月发热和血白细胞增多>17.5×109/L者。结果2012至2013年年龄小于3
期刊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被动明胶颗粒凝集法分别测定51例支原体肺炎(观察组)与52名健康儿童(对照组)hs-CRP和MP-Ab水平。结果观察组hs-CRP、MP-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2.94%vs 5.77%)、(60.78%vs 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
维生素D除参与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外,其缺乏与全身和神经系统的多种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如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和脑血管疾病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能在癫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能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该文对维生素D在癫中的作用,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与癫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也总结了抗癫药和维生素D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