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阈下的青少年社区服务探析

来源 :社会工作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区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青少年社区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满足青少年的实际需要,提高社会福祉。结合青少年的现实需求和对现有社区服务的认知与评价,引入社会工作视角,探讨社会工作视阈下的青少年社区服务的理论基础和服务内涵,并提出融合多方服务主体、提供多样服务内容、运用多元服务方法、优化社区服务环境的“四位一体”实务路径。
  关键词: 青少年; 社区服务; 社会工作;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5-0019-08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是未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除了家庭和学校,社区是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在政府部门、社区组织、企业组织及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行动下,动员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公共性、福利性、公益性、互助性、义务性和营利性服务的总称。[1]青少年社区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简单地说,就是社区为满足青少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服务活动。随着青少年生存生活空间不断向社区转移,青少年越来越多的需求将在社区得到满足,青少年不仅是服务的受用者和享用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和参与者。社区服务能否真正满足青少年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推进社会建设,则显得紧迫而重要。
  在我国,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2]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10个社区青少年的调研,分析青少年的需求和对现有社区服务的认知与评估,尝试选取社会工作视角,丰富青少年社区服务的内涵,探索青少年社区服务的社会工作实务路径。
  一、现状分析:基于10个社区的青少年调研数据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2015年7—8月期间,笔者参与了广东省佛山市某镇青少年社区的服务调查,镇团委、当地大学生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当地10个社区的青少年基本情况与需求、对社区服务的认知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研。佛山市位于广东省珠三角,属于经济较发达的二线城市。随着广东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佛山市已成为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激发社会活力,调动社区资源,社区将实现更多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功能。在佛山,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力度大,政府让渡空间,支持群团组织、民间机构及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社会力量得到释放,且社区经济状况较好。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社区对青少年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为社区服务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通过调研,可以了解青少年的行为及需求特征、社区青少年服务存在的问题,期望以社会工作视角,丰富青少年社区服务的内涵,提出相应的实务建议。
  本次调查参考了公安部门对青少年的统计标准,结合当地实际以及青少年在初中、高中、高中以后年龄层次,最终将调查对象界定为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12—23周岁的青少年群体。本次调研在该镇范围内选取10个社区,每个社区分别调查约30位青少年,主要运用自填式问卷,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两种方式发放和收集问卷。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个人需求、对社区服务的认知与满意度、对社区服务的期待与建议等方面。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14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7%。其中,女性占调查总体的60.1%,男性占39.9%;12—15岁、16—18岁、18—23岁分别占调查总体的30.2%、33.2%、36.6%。
  (二)青少年学生基本情况与需求
  1.身体健康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发展性需求高于物质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据此,本调查将青少年的需求从物质和精神两大层面出发,基本涵盖了马斯洛五大层次的需求,以供调查对象选择。从调查结果可知,青少年需求自评结果排名前6项(按从高到低排序)的分别为:身体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学习知识。身体健康需求是较低层次的需求,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感知中的身体健康需求占84.8%,远远高于其他需求。同属于较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则排名靠后,而对人际交往、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发展性需求较为强烈,具体需求选项见表1。
  2.兴趣爱好呈多元化分布,上网爱好凸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不再局限于琴棋书画、体育运动,而呈现出多元化。在调查中,选择最多的前三项兴趣爱好分别为上网、旅游、唱歌,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5.2%、53.7%、49.7%。可见,上网已成为青少年最主要的兴趣爱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3.学习压力较大,人际交往等问题较为突出
  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62.2%表示在生活中经常面临学习压力;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占51.7%,而出现情感问题、有心事但无处倾诉的分别占调查总体的31.1%和27.4%。由此可见,随着教育竞争的激烈,家长、学校对青少年学习的重视,学习压力仍是青少年的首要压力。另外,青春期的青少年对社交和情感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重视和支持,问题将难以得到解决。
  4.不同年龄层的需求不同,发展性需求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调查发现,随着青少年的年龄增长,人际交往需求呈上升趋势。12—15岁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需求占53.9%,而19—23岁的则占到62.1%。在个人发展需求方面,19—23岁的青少年占了37%,比12—15岁的青少年高了近15%。相反,在物质需求方面,则呈下降趋势,12—15岁、16—18岁、19—23岁分别占15.7%、13.3%和8.3%。因此,青少年随着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人际交往圈逐步拓宽,发展性需求逐渐强烈。   5.家庭环境较稳定,社会支持资源多为非正式支持网络
  家庭是青少年教育和情感满足的直接来源。调查显示,青少年家庭环境总体比较稳定,有91.9%的青少年与父母同住,并且大部分认为家庭氛围较好,仅有6.9%的青少年认为家庭比较不和谐,认为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照顾、家庭经济困难的,分别占15.2%和25.7%,远远低于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问题。较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资源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基本的保障。调查中还发现,当遇到困难时,80.4%的青少年选择自我解决,75.0%的会向同学和朋友求助,47.6%的选择求助父母和亲戚,但向街道居委及相关部门求助的只占3.0%。这说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资源仍以家庭、亲属、朋辈等非正式支持网络为主,求助于正式机构支持的比例很小。
  (三)对青少年社区服务的认知与评价
  1.青少年对社区服务的总体评价较满意,但对具体服务了解不足
  对目前的社区服务总体评价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共占61.5%。同时,大部分受调查者对居住环境、学习环境、休闲环境评价较好。但调查的另一项指标显示,仅32.1%青少年表示了解对所在社区提供的青少年服务。而青少年感知到的社区服务,主要集中在义工活动、义教、义卖等公益类活动,其次是文艺表演、各类比赛等文娱活动。因此,青少年对社区服务的总体评价,有可能源自对个别社区服务的直接感受,事实上,他们的总体评价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2.青少年对社区服务的参与意愿高,但参与的阻碍因素多
  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条件允许,高达85.8%的青少年表示有意愿参与青少年社区服务,体现出高涨的参与热情。另外,在254名表示愿意参与青少年社区服务的受访者中,认为参与青少年社区服务后能满足人际交往、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分别占78.4%和63.4%,这表明大多数青少年对社区服务有所期待。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使得青少年在享受和参与社区服务过程中遇到了阻碍。调查数据显示,影响青少年参加社区活动的最主要原因的前三位是“活动不具吸引力”“不知道有活动”“自己不感兴趣”,分别占57.4%、55.4%和47.0%,远高于其他选项,具体数据见表2。由此可见,青少年参与的最大阻碍,一是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需要,二是社区宣传推广不足导致服务知晓率较低。以知晓途径为例,青少年了解社区服务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为社区QQ群、微信等互联网渠道以及朋友介绍、社区宣传栏及社区电话等传统方式,但因社区通讯录未能及时更新、低龄群体没有自己的手机、社区宣传人手不足、宣传渠道较窄等多种因素,导致信息传递不全面,许多青少年仍然无法了解到社区青少年服务及相关信息。
  3.青少年期待社区服务真正契合需要、质量有所提升
  调查发现,除了宣传不足以外,目前社区服务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形式不新颖、内容未能契合青少年实际需求的分别占受调查者的44.6%、52.7%,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选项,具体数据见表3。目前,青少年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涉及社会交往、文化娱乐、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社会参与、知识普及、就业指导等,呈现多元化趋势,而他们所能感知到的现有社区服务则以公益类活动和文娱类活动为主,未能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数据见表4。可见,青少年社区服务发展遭遇最大的瓶颈在于服务的类型、内容和形式未能符合青少年的实际需要,无法有效吸引青少年群体的参与。另外,青少年对服务的质量、效率等问题也提出了一定的期待。
  二、理论基础:社会工作及其他相关理论
  结合青少年需求和他们对现有社区服务认知与评价的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青少年社区服务存在着不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引入社会工作以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在解决青少年问题、促进青少年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是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3] 67而社会工作实务中另一个重要领域——社区社会工作则是运用各种专业方法提供多元化服务,提高居民社会意识,协助居民运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同时协助社区居民建立友善的邻里关系,鼓励互相照顾和关怀,满足社区需求,实现社区和谐。[3] 251-252因此,社会工作视阈下的青少年社区服务,体现了青少年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的融合。社会工作在开展青少年工作及社区工作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不是简单地把青少年的问题归结为青少年个人或社会的问题,而是综合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随着对青少年本身的需求和能力的认识,以及青少年身边的环境资源的挖掘,社会工作相关理论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关于青少年的理论结合,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不同类别的针对性的服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化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和增权理论,重点在于了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及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关注青少年在成长发展中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重构社会角色,以适应其生活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4]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要完成重要的发展任务,实现社会化,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阶段。家庭、学校和社区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青少年赖以生存和发展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青少年社会化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传统权威的瓦解,城市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变化,家庭结构的日益核心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转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等,都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诸多方面的挑战。[5]社区是青少年重要的活动场所,青少年的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社会参与等活动多是在社区中完成。一方面,社区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形成青少年正向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另一方面,青少年有意义的社区参与将成为社区的积极力量,良好的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关系将有利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推动社区建设的进行。因此,社区可以成为良好的生态系统,帮助青少年在其中进行情感、关怀、支持、信息、赞扬等资源交换,使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相互依存、共同融洽生活的一种“共生”新型关系,因此以社区为平台,重整生态系统对青少年社会化有着重要意义。[6]青少年的社会化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和感化,而是充满了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需要,这些需要有必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并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满足。   (二)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认为人的发展是人与环境系统的复合函数,人在发展过程中与生态系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以及长期系统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着人的发展。[7]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社区、社会环境等系统对他们的影响深远,在潜移默化中使青少年形成特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模式。社区是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场所,社区中包含了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个子系统,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可以介入青少年的微观、中观、外部和宏观系统,既能满足青年自身的内在发展需求,促进青少年与家庭、同伴、组织成员建立亲密互动关系,又能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社会文化形成、社区规范建立、保障制度平台搭建等,有助于加强青少年社区服务的系统性和整全性。
  (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以“人在情境中”为基础,认为人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当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个人的内在资源与外在资源来应对伴随而来的问题,社会支持网络就是属于外在资源的一类,分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类,可以缓冲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8]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可分为社区、社会网络、亲密伴侣三个层次,致力于弥补正式服务资源的不足,降低服务成本。国际经验表明,当政府的正式服务资源不足的时候,随着社区的进一步发展,社区中的自助团体和自我照顾的活动得到成长,社区可提供相应的服务以解决社区居民的需要,同时居民通过与他人的连接,建构社会整合感,有助于个人问题的解决。因此,在社区中构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既有利于社区互助组织功能的发挥,解决正式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青少年增强社会资本,提升其运用正式和非正式资源解决生活困难的意识和能力。
  (四)增权理论
  增权(empowerment)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这里的权力指的是个人或群体拥有的能力,是对外界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强调的是人们对他人、组织或社会的拥有、控制和影响。[9]增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个目标或心理状态、一个发展过程、一种介入方式,会表现在不同的层面。古铁雷斯等学者认为增权涉及个人、人际和政治等三个层面,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增权涉及个人、组织和社区等三个层面。[10]增权取向强调权力、工作者与案主间的伙伴关系、案主的长处等,在青少年社区服务实践中,注重青少年能力感的提升、承认青少年的优势和长处、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关注被去权的弱势青少年群体,在个人、群体和社区等层面实现增能,等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服务内涵:社会工作视角的特色重构
  如前所述,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和服务功能在优化青少年社区服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可以尝试构建出社会工作视阈下的青少年社区服务的内涵,主要有四个特征。
  (一)以人为本
  社会工作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凸显青少年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在社区服务当中,一是服务以青少年的需求出发,二是在服务中体现对人的尊重和接纳。需求为本,即把每一个青少年都看作独特的个体,青少年的成长是个性化的过程,在提供服务中要考虑个别化工作理念的运用,因应不同群体、不同问题、运用多种专业方法和多样服务内容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同时,在开展服务过程中,更突出对青少年群体的多元化和主体性的尊重与接纳,对待特殊青少年或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二)立足社区
  社区既是一个具有特定地域范围的地理空间,也是一个包含着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空间,社区作为青少年直接接触的社会,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是青少年体验社会、发展自我的主要平台。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和公共性,需要立足社区,形成服务多元主体,挖掘社区各类资源,构建社区互动场域,形成和谐社区环境。
  (三)发展取向
  区别于以往仅仅聚焦青少年问题、开展补救性、救助性服务的问题视角,社会工作视域下的青少年社区服务更多的是肯定他们的自我价值、优势和自我觉醒,注重青少年生活经验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影响,满足青少年发展性需求,协助他们为长远的发展做准备。在个体层面,青少年通过社区服务缓解困难、增加知识、学习技能、参与社会、建立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等,满足自身的成长性需求;在社会层面,社区服务解决青少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需求,增进青少年的社会福祉,促进青少年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系统互动
  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各个系统良性互动的关系对青少年成长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国外及我国港澳地区的社区服务实践表明,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模式被认为是社会工作服务与青少年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有效模式。通过社区服务,充分调动青少年与其主要支持网络,包括家庭、学校、社区之间互动和联结,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支持保障;通过社区服务,提升家庭、学校和社区对青少年行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从青少年本身来讲,通过社区服务的获得,满足其成长所需;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既能提供服务,也能收获服务学习,从而实现服务能量的双向流动、良性循环。
  四、实务策略:建构“四位一体”的社会工作服务路径
  基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基础、专业方法和服务功能的特点和优势,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服务,可以承担服务管理者、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社区增能者、政策倡导者等角色。从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环境等四个方面,尝试构建“四位一体”的青少年社区服务的社会工作实务路径,以推动青少年社区服务的发展与完善。
  (一)融合多方服务主体
  目前,社区服务提供的主体有政府、群团组织、学校、社区自治组织、民间服务机构、志愿人员和居民等,但调查发现,各服务主体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挖掘与整合,正式支持资源对于解决青少年问题的作用发挥有限。随着创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提出,社会工作将在服务型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11]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首先,要积极促进政府、群团组织等部门在青少年社区服务中主导力量的发挥。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推动有关青少年服务的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使政府及相关主导部门做好社会资源的协调者、社区服务的购买者、服务质量的监管者和评估者等角色。其次,要推动民间力量的释放,形成社区服务的民间合力。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使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专业服务,提高专业化水平;善用社区各类社会组织,如志愿服务组织、青少年自组织等,提供多样化服务,使民间力量能参与社区服务的提供,并能成为青少年社会参与的平台。最后,要构建服务主体的联动模式。社会工作在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专业人员通过走访街道、居委会、社区组织、学校、青少年服务机构等进行资源动员和联结活动,如采用“社工+志愿者”的社志联动模式、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形成各方的有效联动,推动社区多元主体的服务型治理的实现。   (二)提供多样服务内容
  青少年社区服务要以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从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和社区服务需求特征看,他们的需求多样,涵盖了文化娱乐、学业辅导、知识普及、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对“社会交往与互助”的需求高于“学业指导”,成为首要的服务需求,可见青少年更加注重发展性需求的满足。因此,在社区服务内容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包括学业、家庭关系、人际社交、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服务,如进行家庭访问,开展亲子活动;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及时提供帮助;举办交流联谊活动,开设人际交往课程;完善健身设施,开展康乐活动等。社区要特别为“失学、失管、失业”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政策支持。[12]调查发现,志愿服务在当地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很高。因此,社区服务可与社区志愿服务相结合,依托共青团属的大学生成长促进会、志愿者协会,依托妇联、民政等部门的街坊会、创益中心等载体,结合学校的社会服务项目,让更多的青少年成为社区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发挥个人价值,并建立正向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运用多元服务方法
  社区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在青少年的预防性服务、治疗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方面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个案工作方法对于与青少年建立专业服务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青年个体或家庭需求的个案辅导服务,协助青少年处理危机、解决困难,培养不断成长的能力,如对边缘青少年、特殊家庭的辅导与支援等;小组工作方法为有相同背景或需要的青少年群体服务,塑造青少年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对于吸引青少年和服务青少年,建立青少年之间正向支持关系有明显成效,如人际交往小组、青少年自我探索小组服务等,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青少年建立同伴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改善,如亲子并行小组,可以有助于构建和睦亲子关系,开展亲子教育辅导服务;社区工作方法在社区层面开展系列服务活动,使青少年志愿者、青少年领袖、青少年社会组织逐渐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力量,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通过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社会政策倡导等间接工作方法,推动有关青少年的社会政策变成社会服务行动,监督和评估服务进程,总结服务执行经验,提出完善建议。
  (四)优化社区服务环境
  良好的社区服务环境有利于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青少年社区服务要注重软件和硬件环境的优化。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阻碍青少年获得和参与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宣传不足,导致相关资讯难以获取。因此要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方式及渠道,对社区服务进行宣传和报道,比如通过社区通讯录的及时更新,利用电话、短信、QQ、微信等联络;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走访、宣传栏公告、联系学校发布信息等方式,扩宽青少年了解服务的渠道;通过当地电视台、电台、网络平台等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氛围,提高社会支持度。在硬件环境方面,青少年群体对社区的健身设施满意度较低,但他们对健康的需求强烈,因此,社区服务有必要迎合青少年的需要,整合资源,推动社区内公共健身设施的建造、维护和升级。此外,借鉴国外经验及我国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建设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的实践,在有条件的社区,以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主导,在青少年居住、工作聚集区域建设综合服务载体,邀请提供青少年服务的各类组织进驻,为青少年提供固定的活动场地和专业服务,进而完善青少年服务。
  五、结语
  青少年群体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而要求独立以及不断面临着“心理断乳”而带来的震荡是这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成长的主要状态。这个阶段连接着不成熟与成熟的两个自我阶段,是人生发展上的一个蜕变、转折、转型期,这种转折比人生其他任何阶段都要广泛和深入。因此,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社会的特别关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服务具有福利属性和公共属性,既是一种国家机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党和国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社会治理创新的主体将更加多元。在我国,仅靠政府单方提供社区服务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除政府部门以外,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社会企业、志愿服务组织等将是青少年社区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地区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在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协调关系、整合资源、预防和解决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把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基础、工作方法等引入青少年社区服务,结合案例的调查结果,丰富服务内涵,构建实务路径,以期对青少年社区服务的完善和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在实务工作中,还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任何成功的实务模式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实践,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是开展工作的大背景,要结合社区环境和资源实际,回应社区独特性的需求而开展青少年服务。二是要不断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都需要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包括专业机构和民间力量的培育,资源整合、项目运作能力的提升等,运用理论基础和实务模式提供引导,在为青少年服务的过程中进行提升和总结,弥补现有理论和模式存在的缺陷,形成本土化经验。三是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在环境中”,现在的青少年是伴随着互联网而生,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重要生态环境,网络社会工作是传统社会工作应对网络社会崛起的一种策略,建立网络虚拟社区,开展网络社区服务,利用网络工具提升服务效果等,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宏山.公民社会视野下城市社区服务的多元机制[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1-15.
  [2]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全国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5:2-9.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初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06.
  [5]朱海燕.以“社区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发展[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6):102-103.
  [6]关盛梅.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社会化与社区服务[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33-39.
  [7]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江海学刊,2013(3):113-119.
  [8]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5.
  [9]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73-78.
  [10]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 社会学研究,2003(5):70-83.
  [11]王思斌.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 中国民政,2015(3):11-12.
  [12]陈爱如,张洁.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社会工作视角[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7):11-16.
其他文献
从小生活在军队大院,大学毕业于中央美院的解建军,在交谈中看似随意,但却有着特殊的能量和热情。解建军给自己的定位首先是设计师,第二才是是商人,但他把商人和设计师的优势都发挥到了最好。他也是一个极其率真且认真的人。凭着这股精神,他做到了很多在别人看来无法实现的事情。过去的十几年间,东道设计为国内外1500多家客户提供超过3000次的设计服务。  成立于1997年的东道设计,从当年解建军的独自创业,到今
期刊
社会工作及其专业人才建设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战略。  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适应中国即本土化是其实现专业使命的重要途径。  中国体系(进而东方体系)与西方体系并存,有自身的利他实践。从逻辑和现实审视,本土利他实践与外来社会工作一样,都是“当时当地”(here and now)的助人系统。  两个并存体系的助人利他实践应该具有相近的学术区位和专业认可。然而,相较于始于30年前、目前依然如火如荼的社会工
期刊
摘要:从第三方评估者的角度出发,以H区w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绿色治理的专业实践为研究案例,在对既往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同时,构建一种基于“利益契合与组织化行动”的“行动者一空间生产”的分析视角,以深度探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绿色治理实践的微观机制及其内在行动逻辑。研究发现,w组织在推动社区绿色治理实践中,针对当前强行政治理下的居民社区参与意识薄弱、参与动力有限、社区关系疏离等治理情景,从“认知”“增能”“
期刊
回顾1993年公司空间创立时,正值全球小家电行业蓬勃发展时期,当时国内还没有专业的小家电工业设计公司。创立者廖志文经过研究,看准了这一领域未来的市场需求,专注在小家电领域做强做精,通过深入与专注实现了产品的设计创新,成为最具创造力的小家电专业设计机构。  十多年来在小家电行业心无旁骛的专注与深入,使六维空间在家电产品的材料、成本、工艺、安规等方面积累和沉淀了丰富的产品专业知识与设计能力,准确把握了
期刊
摘要: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新媒体运用的基本现状和典型特征。通过对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新媒体运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的使用、信息发布、信息筛选等方面存在一定偏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准确地把握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平台、内容方面提出具体路径优化措施,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
期刊
摘要:社会工作机构作为重要社会治理主体,其与行政力量的治理关系议题备受关注。信任是合作秩序的前提,目前的研究聚焦于嵌入中的合作秩序,而对于嵌入中的信任议题关注不足。基于上海社会工作机构在基层村居治理的质性研究,社会工作机构通过专业协助者姿态、信任媒介、需求平衡、主动沟通建构了多元信任。这包括社会交换下的信任、人情信任和政治信任。信任建构展现了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理性,产生了脆弱的合作关系,也是中国独
期刊
摘要:农村困境儿童中更为特殊的群体“双失”儿童,在农村困境儿童中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双失”儿童与孤儿有相似之处,即在实际上没有获得父母的监护和照顾,其不同之处是在法律上无法认定其事实孤儿的身份,因而不能获得相应的福利。由于“双失”儿童在政策身份认定、家庭监护、照顾方面存在着特殊困难,更需要从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家族层面予以特殊支持。  关键词:“双失”儿童;农村;身份与照顾;儿童福利  中图分类
期刊
今年,米兰国际家具展跨入了它的第50个年头。从1961年到2011年,米兰家具展已然发展成为当今家具、配饰、灯具流行的风向标。一系列数字的变化可以见证其不断扩张的影响力:其参展人数从1961年的12,600人增加到2010年的297,460人。参展商从当初的328家到现在的超过2500家,展示面积也从11,000多平方米飞跃到超过200,000平方米。  作为世界三大展览之一,米兰家具展一直以来由
期刊
摘要:基于2015年在上海市进行的上海大都市社区调查数据,从社区多元治理的角度探讨了在城市社区中,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工作对社区认同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居委会发挥的作用越好,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也会越高。业委会能够正常运转且其他业主能够参与社区的工作,则社区认同也会更高。居委会和业委会的关系比较好,则社区认同感就比较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居委会和业委会的关系对社区认同的影响在居委会能力较弱的社区
期刊
摘 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了解青年大学生老年歧视越来越重要。老年歧视分为歧视态度与歧视行为两个维度。基于2015年对保定市HD大学834名本科生老年歧视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是复合型的,在不同维度内对老年人的态度并不相同,但总体上以积极态度为主,只在老年人身体机能维度表现出消极歧视态度;此外,青年大学生对不同性别老年人在不同维度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普遍乐于承认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