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盾于1941年写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在写作之前,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本文运用象征、烘托、对比等多种手法来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全文结构严谨,思想博大精深,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一)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文章的抒情线索,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开篇点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此句简洁精练,铿锵有力。它既开门见山地写出自己托义之物,又为下文埋下伏笔,引起读者的思索。紧接着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以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为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即“景美”:生长环境不平凡),让读者精神为之一振。然后,作者自然地引出“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远距离欣赏那傲然挺立的白杨树,便让人惊叹不已,纳近距离仔细观察,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作者马上转入对白杨树“形美”(即外部形态不平凡)的描绘:“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作者笔下的白杨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团结奋进、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一种树。由此作者再次点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当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印象比较深刻以后,作者一环紧扣一环,转入对白杨树的“神美”(即内在气质不平凡)的高度赞扬。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由赞美树道赞美人,过度自然。接连四个“难道......”的排比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作者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再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全文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二)《白杨礼赞》是一篇托义于物的抒情散文。作者之所以要高声赞美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白杨树,是因为“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为什么说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呢?这就必须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1941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到达祖国北方的第五个年头,农民的觉醒,精神意志的坚定都是中国共产党唤起的。由此,作者赞颂白杨树的深刻含义便不言而喻了。在白色恐怖的国统区,茅盾先生说出了众人想说而又未说的心里话,并且立场坚定,褒贬分明。作者用“贵族化的楠木”和“白杨树”进行对比,让读者一目了然。
(三)本文结构严谨,内容深广,与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不无关系。作者在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尤为突出。首先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高度评价白杨树。两个“没有......”一个“但是......”先抑后扬,以“好女子”和“伟丈夫”对比,突出白杨树不同凡响,具有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的特点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紧接着作者连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简明扼要的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展示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四)欲扬先抑的手法运用自如。文章第二段,抛开白杨树,描绘高原景色。“黄绿交错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无边无垠,坦荡无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的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可谓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刹那间......猛抬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而言之,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深邃的社会洞察力在本文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领悟到的内容还太少,只是蜻蜓点水般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理解,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文章的抒情线索,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开篇点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此句简洁精练,铿锵有力。它既开门见山地写出自己托义之物,又为下文埋下伏笔,引起读者的思索。紧接着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以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为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即“景美”:生长环境不平凡),让读者精神为之一振。然后,作者自然地引出“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远距离欣赏那傲然挺立的白杨树,便让人惊叹不已,纳近距离仔细观察,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作者马上转入对白杨树“形美”(即外部形态不平凡)的描绘:“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作者笔下的白杨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团结奋进、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一种树。由此作者再次点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当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印象比较深刻以后,作者一环紧扣一环,转入对白杨树的“神美”(即内在气质不平凡)的高度赞扬。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由赞美树道赞美人,过度自然。接连四个“难道......”的排比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作者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再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全文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二)《白杨礼赞》是一篇托义于物的抒情散文。作者之所以要高声赞美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白杨树,是因为“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为什么说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呢?这就必须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1941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到达祖国北方的第五个年头,农民的觉醒,精神意志的坚定都是中国共产党唤起的。由此,作者赞颂白杨树的深刻含义便不言而喻了。在白色恐怖的国统区,茅盾先生说出了众人想说而又未说的心里话,并且立场坚定,褒贬分明。作者用“贵族化的楠木”和“白杨树”进行对比,让读者一目了然。
(三)本文结构严谨,内容深广,与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不无关系。作者在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尤为突出。首先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高度评价白杨树。两个“没有......”一个“但是......”先抑后扬,以“好女子”和“伟丈夫”对比,突出白杨树不同凡响,具有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的特点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紧接着作者连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简明扼要的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展示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四)欲扬先抑的手法运用自如。文章第二段,抛开白杨树,描绘高原景色。“黄绿交错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无边无垠,坦荡无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的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可谓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刹那间......猛抬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而言之,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深邃的社会洞察力在本文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领悟到的内容还太少,只是蜻蜓点水般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理解,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