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52-02
我欣赏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有何必打听要走多远。自从踏上教师岗位,到如今已走过了十几年的教学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经历着,成长着,收获着。我多次问自己,是什么让我如此坚持,又如此坚守。有首歌这样唱到:是我们选择了生活,还是生活选择了我们。我也时常问自己,是我选择了教师,还是教师选择了我。这也许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答案的命题,但它注定会伴我一生。我没有耀人的成就,没有惊天的壮举,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高中老师,但十年来我渐渐明白一个道理,与爱同行,才能走得更好。
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懂得去爱自己的学生,并逐渐懂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爱,进而这份爱会转化成信任、教诲、成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在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
著名教育家吴天石先生在他的《教育书简》中曾引用过一位中学老师的小诗:人家说我是支蜡烛/这是赞许不是侮辱/如果真能为别人的心灵照亮/我宁愿熬尽心血/滴尽汗珠/人家说我是只渡船/这是嘉奖不是侮辱/如果真能把人们渡上坦途/我宁愿碾平波涛/终身摆渡。
有人从这首诗里读出的是无私奉献,有人从这首诗里读出的是含辛茹苦,也有人从这首诗里读出的是高尚和崇高,而我从这首诗里读出的只有爱,无私、博大和崇高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
罗丹说:“老师爱学生,要超过爱祖国和教会。”
我要说:作为教师,只有把关心学生上升到爱的高度,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取得骄人成绩。
古往今来,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许多事迹感人至深。最令我有感触的当属孔门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至圣先师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只有平等友善,这就是师生之爱,他超越了师生情,升华成大爱,伟哉,孔子!
“古人言:“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都言教学相长,爱的过程也会互相促进,相互提高。教师视徒如己,则反己以教;学生尊师敬业,则信师重道。也唯有如此,师生之间才会彼此不亲其所怨,不誉其所恶,也才能达到师生同心的境界,学业岂能不由此彰明,道术岂能不由此大行,古今中外,境界之大者如斯!
还记得那是2001年的七月,我告别曲阜师范大学,结束了大学生涯,初出象牙之塔的我怀着兴奋和惴惴的心情来到了新泰一中,从此开始了我的教师人生。由学生一下变成了老师的兴奋和初出茅庐的小小恐惧至今记忆犹新。工作之初,学校对新来的老师进行培训,提出了三大要求:工作态度认真、业务能力精湛、师生关系融洽。十几年过去了,回想至今这三个要求,要想做好实在是很难,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经过经年的积累,需要不断反思提高,即便这样,这个要求仍然会是我努力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态度是责任心的体现,能力是立足的根本,融洽是永恒的追求。而这三个要求中最难的是第三条,最重要的也是第三条,如果我们做的够好,不但会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职业大有裨益,而且会提高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从我们的学生身上收获感动、收获幸福,这份幸福和感动给我们的学生的成功助力,也促进着我们的成长。记得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叫两个班的语文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从此就和学生走到了一起,陌生又繁重的工作,各种各样的学生,各类不同的班级事务,一度让我焦头烂额。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感叹着工作没有前途,抱怨着走上这条道路,直到有一天,我走进了一个学生的心里。
那个学生叫李峰,是新泰一中2001级9班的学生,我是他的班主任。他是我工作后教的第一批学生中的佼佼者,成绩一直在班里遥遥领先。但他性格孤僻,很少和同学、老师说话,一度有过退学的念头。作为班主任,我很为他担心,他是学校的尖子生,他要退学,我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我找他谈话,但是无论我说什么,他都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当时我的感觉真是像倒了五味瓶,焦急、惶恐,还有不耐烦,更多的是我感觉到了压力,我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在这个孩子面前,倒是我显得手足无措、茫然无助。于是我让他回去,我想了一整个晚上,最终还是毫无头绪,同寝室的老师告诉我,遇到这种情况,你首先要向领导汇报。我于是推开了级部主任的门,当时的级部主任是张相平老师,他也是我们语文组的老前辈,现在已经是校长了。他当时告诉我三句话:第一,不要担心;第二,要走进学生内心对学生有足够的爱心;第三,不能急,多观察,要有足够的耐心。
从此,我按照张主任的指导,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打开了他的心扉。首先,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李峰的母亲在初三时病故,父亲还身染重病,家庭极度困难,生活压力很大。了解到这一情况,我没有急着找他谈心,而是我让他当我的课代表,经常向他了解班里的情况,学生学习的困惑、建议和要求,甚至和他讨论如何上好语文课,怎样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科成绩,接触多了以后,我慢慢发现了他身上的优点,好强、有责任心、头脑灵活,但这些主要是在学习上,他的内心因为家境产生的自卑感却是一点也没有减轻。开家长会时,他的父亲没来,我让他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拒绝了。我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强求他。
这样的情形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也是来自农村,母亲早年就脑溢血偏瘫,家里经济困难才报了学费更低的师范。于是一个小小的“阴谋”正在悄悄酝酿。那是一个周末,家远的李峰没回家,我约他来我的办公室,让他帮我给试卷和分。过了一会儿,一个瘦弱、憔悴的老人搀扶着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太太出现在了办公室门口,手里提着破旧的编织袋,衣着很土,惴惴地往里看,我慌忙站起来:“爸妈,你们来了。”我让李峰先干着,带着父母去了宿舍。回来后,李峰已经干完走了,试卷码的整整齐齐,分数誊的清清楚楚。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我知道爸妈会来看我,是我故意让他们到办公室,故意让李峰看见。那时候,好多父母都像我的父母一样,朴素、生活艰难,我想让李峰知道,家庭是不可以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此后,李峰来办公室的次数增多了,我慢慢地得到了他的信任,他也慢慢地习惯了向我倾诉生活、学习上的苦恼。要知道,当一个学生开始向老师说心里话,师生交流就会变成一种理解和信任。从那时起我们经常谈心,鼓励他不和别人比条件,要和别人比成绩,将来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改变家庭状况。同时,也力所能及的给他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时间一长,我发现沉默寡言的他,变得越来越乐观、坚强,和同学们相处的也很融洽,有空就跑来办公室,有时来抱作业,见我不在,总是把我的办公桌收拾得整整齐齐。看到脸上总是带着的真诚、自信的笑容,不断不进步的李峰,我由衷地高兴,心里充满了自豪感。虽然一个人的改变靠的是自己战胜自己,但我的学生变得更爱学习、更爱生活,又是我的课代表,换了谁心里也会美滋滋的。高一结束,我教了理科,李峰选了文科,但他仍然常来找我,一见面就说个没完,从他的言语表情里,我看到的是一个自信、快乐、阳光李峰。到了2004年,李峰要参加高考了,进考场之前,他笑着对我说:“老师,相信我。”那一年,李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大学。现在李峰早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工资比我高三倍,我一直把这作为我教师生涯的一个不小的成就。我时常想,一个老师也许改变不了一个学生的命运,但李峰的高中经历却多多少少改变了作为老师的我,让我少了一些对职业清贫和辛苦的抱怨,多了一些当老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吧。
当然,李峰只是我十年教学经历中几百学生中的一
个代表。现在,闲暇时拿出学生的毕业照,一张张稚气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曾经一起努力的学生的求学岁月和我的教师生涯,渐渐交织,慢慢碰撞,脑海里浮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而是一段段幸福美好的时光。
作为教师对学生就应该有一颗博爱的心,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许是一个我们永远也达不到境界。但只要我们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去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多做一些,我们的教书人生带给我们的美好一定会多一些,更多一些。
我们也许还没有桃李满天下,但我们一直为幼苗变桃李而努力,身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呢!
我欣赏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有何必打听要走多远。自从踏上教师岗位,到如今已走过了十几年的教学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经历着,成长着,收获着。我多次问自己,是什么让我如此坚持,又如此坚守。有首歌这样唱到:是我们选择了生活,还是生活选择了我们。我也时常问自己,是我选择了教师,还是教师选择了我。这也许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答案的命题,但它注定会伴我一生。我没有耀人的成就,没有惊天的壮举,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高中老师,但十年来我渐渐明白一个道理,与爱同行,才能走得更好。
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懂得去爱自己的学生,并逐渐懂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爱,进而这份爱会转化成信任、教诲、成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在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
著名教育家吴天石先生在他的《教育书简》中曾引用过一位中学老师的小诗:人家说我是支蜡烛/这是赞许不是侮辱/如果真能为别人的心灵照亮/我宁愿熬尽心血/滴尽汗珠/人家说我是只渡船/这是嘉奖不是侮辱/如果真能把人们渡上坦途/我宁愿碾平波涛/终身摆渡。
有人从这首诗里读出的是无私奉献,有人从这首诗里读出的是含辛茹苦,也有人从这首诗里读出的是高尚和崇高,而我从这首诗里读出的只有爱,无私、博大和崇高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
罗丹说:“老师爱学生,要超过爱祖国和教会。”
我要说:作为教师,只有把关心学生上升到爱的高度,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取得骄人成绩。
古往今来,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许多事迹感人至深。最令我有感触的当属孔门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至圣先师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只有平等友善,这就是师生之爱,他超越了师生情,升华成大爱,伟哉,孔子!
“古人言:“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都言教学相长,爱的过程也会互相促进,相互提高。教师视徒如己,则反己以教;学生尊师敬业,则信师重道。也唯有如此,师生之间才会彼此不亲其所怨,不誉其所恶,也才能达到师生同心的境界,学业岂能不由此彰明,道术岂能不由此大行,古今中外,境界之大者如斯!
还记得那是2001年的七月,我告别曲阜师范大学,结束了大学生涯,初出象牙之塔的我怀着兴奋和惴惴的心情来到了新泰一中,从此开始了我的教师人生。由学生一下变成了老师的兴奋和初出茅庐的小小恐惧至今记忆犹新。工作之初,学校对新来的老师进行培训,提出了三大要求:工作态度认真、业务能力精湛、师生关系融洽。十几年过去了,回想至今这三个要求,要想做好实在是很难,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经过经年的积累,需要不断反思提高,即便这样,这个要求仍然会是我努力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态度是责任心的体现,能力是立足的根本,融洽是永恒的追求。而这三个要求中最难的是第三条,最重要的也是第三条,如果我们做的够好,不但会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职业大有裨益,而且会提高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从我们的学生身上收获感动、收获幸福,这份幸福和感动给我们的学生的成功助力,也促进着我们的成长。记得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叫两个班的语文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从此就和学生走到了一起,陌生又繁重的工作,各种各样的学生,各类不同的班级事务,一度让我焦头烂额。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感叹着工作没有前途,抱怨着走上这条道路,直到有一天,我走进了一个学生的心里。
那个学生叫李峰,是新泰一中2001级9班的学生,我是他的班主任。他是我工作后教的第一批学生中的佼佼者,成绩一直在班里遥遥领先。但他性格孤僻,很少和同学、老师说话,一度有过退学的念头。作为班主任,我很为他担心,他是学校的尖子生,他要退学,我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我找他谈话,但是无论我说什么,他都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当时我的感觉真是像倒了五味瓶,焦急、惶恐,还有不耐烦,更多的是我感觉到了压力,我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在这个孩子面前,倒是我显得手足无措、茫然无助。于是我让他回去,我想了一整个晚上,最终还是毫无头绪,同寝室的老师告诉我,遇到这种情况,你首先要向领导汇报。我于是推开了级部主任的门,当时的级部主任是张相平老师,他也是我们语文组的老前辈,现在已经是校长了。他当时告诉我三句话:第一,不要担心;第二,要走进学生内心对学生有足够的爱心;第三,不能急,多观察,要有足够的耐心。
从此,我按照张主任的指导,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打开了他的心扉。首先,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李峰的母亲在初三时病故,父亲还身染重病,家庭极度困难,生活压力很大。了解到这一情况,我没有急着找他谈心,而是我让他当我的课代表,经常向他了解班里的情况,学生学习的困惑、建议和要求,甚至和他讨论如何上好语文课,怎样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科成绩,接触多了以后,我慢慢发现了他身上的优点,好强、有责任心、头脑灵活,但这些主要是在学习上,他的内心因为家境产生的自卑感却是一点也没有减轻。开家长会时,他的父亲没来,我让他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拒绝了。我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强求他。
这样的情形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也是来自农村,母亲早年就脑溢血偏瘫,家里经济困难才报了学费更低的师范。于是一个小小的“阴谋”正在悄悄酝酿。那是一个周末,家远的李峰没回家,我约他来我的办公室,让他帮我给试卷和分。过了一会儿,一个瘦弱、憔悴的老人搀扶着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太太出现在了办公室门口,手里提着破旧的编织袋,衣着很土,惴惴地往里看,我慌忙站起来:“爸妈,你们来了。”我让李峰先干着,带着父母去了宿舍。回来后,李峰已经干完走了,试卷码的整整齐齐,分数誊的清清楚楚。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我知道爸妈会来看我,是我故意让他们到办公室,故意让李峰看见。那时候,好多父母都像我的父母一样,朴素、生活艰难,我想让李峰知道,家庭是不可以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此后,李峰来办公室的次数增多了,我慢慢地得到了他的信任,他也慢慢地习惯了向我倾诉生活、学习上的苦恼。要知道,当一个学生开始向老师说心里话,师生交流就会变成一种理解和信任。从那时起我们经常谈心,鼓励他不和别人比条件,要和别人比成绩,将来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改变家庭状况。同时,也力所能及的给他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时间一长,我发现沉默寡言的他,变得越来越乐观、坚强,和同学们相处的也很融洽,有空就跑来办公室,有时来抱作业,见我不在,总是把我的办公桌收拾得整整齐齐。看到脸上总是带着的真诚、自信的笑容,不断不进步的李峰,我由衷地高兴,心里充满了自豪感。虽然一个人的改变靠的是自己战胜自己,但我的学生变得更爱学习、更爱生活,又是我的课代表,换了谁心里也会美滋滋的。高一结束,我教了理科,李峰选了文科,但他仍然常来找我,一见面就说个没完,从他的言语表情里,我看到的是一个自信、快乐、阳光李峰。到了2004年,李峰要参加高考了,进考场之前,他笑着对我说:“老师,相信我。”那一年,李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大学。现在李峰早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工资比我高三倍,我一直把这作为我教师生涯的一个不小的成就。我时常想,一个老师也许改变不了一个学生的命运,但李峰的高中经历却多多少少改变了作为老师的我,让我少了一些对职业清贫和辛苦的抱怨,多了一些当老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吧。
当然,李峰只是我十年教学经历中几百学生中的一
个代表。现在,闲暇时拿出学生的毕业照,一张张稚气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曾经一起努力的学生的求学岁月和我的教师生涯,渐渐交织,慢慢碰撞,脑海里浮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而是一段段幸福美好的时光。
作为教师对学生就应该有一颗博爱的心,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许是一个我们永远也达不到境界。但只要我们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去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多做一些,我们的教书人生带给我们的美好一定会多一些,更多一些。
我们也许还没有桃李满天下,但我们一直为幼苗变桃李而努力,身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