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大型门户网站的微博人气不断攀升,职场人士通过微博开始尝试找工作,企业的HR也在通过微博发布招聘信息,“微简历”“微招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职场人士正在由尝试以生活娱乐类为主,逐步转变为发掘社交网络的职场价值,如促进工作(专家库、人脉管理、疏解压力等)和提高求职成功率等功能。
曾经因为“偷菜”游戏而大热的社交网站开心网,现在也开始涉足人才招聘了;登陆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可以看到,已经有联想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开始入驻,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只要通过关注企业的主页,就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招聘信息;一些社交网站还在公共主页上开通了主题为“面试”、“职业规划”等版块,给求职者提供各种参考。此外,对求职者来说,社交网站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招聘方式灵活,不只是把简历放在网上,而是把自己的兴趣、经验与交往的圈子展现在企业面前,更多的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边社交边求职,让求职不再那么枯燥乏味
求职者可以利用社交网站的搜索好友、校友等功能搜寻到小学同学甚至幼儿园同学,或志同道合的新朋友,织起一张巨大的人脉网。通过和这些人的联系,也可以得到一些招聘信息,相比于传统招聘,这样的方式要更快速、更真实。求职大军们利用社交来求职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
搜索人脉觅机会更精准
学姐、学长、校友资源是大学生觅得工作、获取实习机会的一种途径。孙竞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国贸专业的学生,他曾因英语知识过硬,而由同校应用英语专业的学长推荐进入一家进出口公司做兼职翻译,且因其出色的表现,该公司也将在招聘中优先考虑他。
毕业生张茜暑假时在人人网招聘页面添加了对卡夫食品、玛氏等公司的关注,这些公司一有最新的招聘信息,网站的站内信就会通知她,她便可以在第一时间投递简历,最近就被通知面试啦。
张茜同班同学小孙的实习工作,则是通过校友录找到的。他在网站找到了大学同专业师姐的博客,然后与师姐取得了联系,一开始只是以面试取经为话题聊天,之后正好师姐所在的百事可乐公司内部发布消息招聘实习生,师姐第一时间通知了他,他很顺利地没经过面试就直接上岗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还把微博作为求职的新选择。由于微博可以大量转发、招聘者和应聘者还可以很融洽的通过“私信”交流,十分便捷。很多急着找工作的年轻人开始“转战”微博,关注微博的招聘信息,发送简历,寻求面试机会。这种140字以内写简历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新颖的形式。
曹小姐的工作就是通过微博找到的。在微博上她看到了朋友转发的一条招聘消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一篇微简历,没想到就因为这短短140字,她就成了该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短短的140个字可以包含求职者的基本信息,同时还可以在这上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一种个性的方式去展现出来,这是传统的方式所没有的一个优势。”曹小姐这样分享她的成功心得。
“组团求职”事半功倍
与社交网络受到大学生求职热捧一样,各种社交团体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也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杭州某高校学生黄支俏是杭州SIFE(又称赛扶,全球性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商业实践社团)大团队的成员,她告诉记者,通过该社团,她可以接触到更多对商业有兴趣的朋友,并通过团队的各种项目活动与社会商业组织、企事业联系,积累一定的经验与人脉。她坦言,诸如此类的社团活动为今后成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浙江财经学院一些学生自发组成的网络经济商贸兴趣小组也在人人网上登陆,并开展活动,他们试图通过学生小联盟来“抱团”寻觅就业信息,并打算通过暑期实践形成实习职位库等资源进行共享与发布。
有一些学生自发组成了“网络求职团”,希望“抱团”寻觅就业信息。
今年毕业的小高早在去年十二月底前就签了就业协议。他将找工作如此顺利的所有功劳,都归功于“组团求职”。小高说,在九月一开学,他就在社交网站上发起了“组团求职”的活动。他的这个帖子马上引起众多同道人的响应,大家组成“求职团队”。
“求职团队”一般由十几个人组成,大家文理结合互补短长。“求职团队”的成员一起分享工作信息,笔试面试经验,相互修改简历,做模拟面试,更在合适的机会中相互向用人单位推荐团队成员等等。
小高当时要去参加一家医药公司的市场策划岗位面试,而正好“求职团队”中另一位同学面过类似的岗位,马上就在网上给小高提供了很多面试细节;另一位同学是学医学专业的,他把自己在医药行业的一些实习经验与他分享;其他面试经验较丰富的同学又提供了一些面试时要注意的基本信息。综合这些信息,小高在面试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最后他顺利地通过了面试。小高说:“找工作不应该孤军奋战,‘抱团’求职往往能事半功倍。千万不要小看了团队的力量。”
从好友的分享中获得就业信息
无论是参加过一次面试的新人,抑或是超级“面霸”、“笔霸”都乐于写下日志,整理面试思路,为他人探路。除了传统的就业及创业献身说法,在社交网上还不乏接轨国际大学生就业观念及实习培训的介绍。学生马金馨就是一位视野开阔的求职先行者。他立志“每年暑假要去一个不同的城市体验不同的工作”,以求找到适合的城市与发展机会。大学一年级时争取到了南京大学心理学委培计划,并于暑期在上海做了“民工现代性调查”,得到了南京大学暑期实践基金和《南风窗》相关社会学调查项目的资金支持。扎实的社会学自我训练后,他又在《凤凰周刊》做实习记者。从较小的NGO组织到联合国,从中文杂志到《纽约时报》,从房地产到教育到环保行业的经历告诉他,实习机会及社会实践活动是环环相扣的,第一次实习之后结识的朋友圈子给予他不少的相关信息,多参与一些外向型的实习机会对今后就业和人生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也撰文为在人人网上的朋友和陌生“好友”分享职业规划的方向与建议。
“新浪网招人,要求踏实有耐心、有财务基础、性格外向,懂点网络架构知识、懂点法律知识更佳。”这是朱文近期的状态。像她这样通过自己的社交圈子来招“同事”的不在少数。用人单位招聘时往往倾向于预先告知员工招聘计划,员工的校友、朋友等相对“更值得信任”,也有利于有效开展项目工作。这样的方式也得到了一些世界500强在华企业招实习生、兼职员工时的青睐。
曾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读书的姚哗近日发布的工业设计、飞利浦研究院等五个职位就引起了朋友、朋友的好友,及一群闻风而来的“围观者”的关注,他供好友咨询的邮箱及站内邮箱在一天之内就收到200余封信件,有些不可思议!
雇主通过社交网查看求职者信息
如今人力资源部门不再单纯地看应聘者的简历,或通过笔试、面试来选拔人才,会更多地通过网络来查看应聘者的真实情况。应聘者的工作能力仅为一方面,更重要的要看这些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是否违背公司的核心理念。通过一些网络搜寻引擎可以直接对应聘者的生活背景进行调查,而博客则更能反映个人私生活或心态。
日前,就有一名自称拿到一家网络大公司就职机会的女硕士生,在个人博客上自曝如何使用欺骗办法获得公司面试,并成功获取就职机会。“示弱,是‘面霸’不可缺少的法宝。”该女生阐述示弱心得:先说是陪同学来,想争取个面试机会,即便对方拒人于千里之外,也要装出楚楚可怜的样子,并表明对公司“滔滔江水般的仰慕之情”,利用面试官的同情心,成功进入面试。她觉得这个抢来的就职机会,特别有意义。
不料,这篇在博客上给“自己人”看的文章,却被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发现了,并在文后留言:“非常遗憾看到这个内容,世界上有很多‘聪明人’被自己的‘聪明’耽误了,我们是个打造诚信体系的公司,我们决定不录用你,并且通知相关子公司,拒绝你的加入。无论你是否真心喜欢我们公司,都希望此事件给你一次关于‘信任’的学习。”
某管理咨询公司的负责人陆小姐说,许多公司对要招募的员工要求及标准越来越高,并不只是单看学历或业务水平,性格、品行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应聘者既然将自己的感受或故事写在博客上,而网络又是公开化的环境,所以每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是有权利查找并搜索上面的应聘者资料的,对应聘人员的背景进行调查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陆小姐建议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准备应聘的人员,找工作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而他们口中所谓的隐私,如果有可能对自己造成影响的话,就不应该过多公开,要知道博客并非私密地带,它是种全透明的写作环境,在上面发表内容必须谨慎。
曾经因为“偷菜”游戏而大热的社交网站开心网,现在也开始涉足人才招聘了;登陆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可以看到,已经有联想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开始入驻,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只要通过关注企业的主页,就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招聘信息;一些社交网站还在公共主页上开通了主题为“面试”、“职业规划”等版块,给求职者提供各种参考。此外,对求职者来说,社交网站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招聘方式灵活,不只是把简历放在网上,而是把自己的兴趣、经验与交往的圈子展现在企业面前,更多的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边社交边求职,让求职不再那么枯燥乏味
求职者可以利用社交网站的搜索好友、校友等功能搜寻到小学同学甚至幼儿园同学,或志同道合的新朋友,织起一张巨大的人脉网。通过和这些人的联系,也可以得到一些招聘信息,相比于传统招聘,这样的方式要更快速、更真实。求职大军们利用社交来求职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
搜索人脉觅机会更精准
学姐、学长、校友资源是大学生觅得工作、获取实习机会的一种途径。孙竞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国贸专业的学生,他曾因英语知识过硬,而由同校应用英语专业的学长推荐进入一家进出口公司做兼职翻译,且因其出色的表现,该公司也将在招聘中优先考虑他。
毕业生张茜暑假时在人人网招聘页面添加了对卡夫食品、玛氏等公司的关注,这些公司一有最新的招聘信息,网站的站内信就会通知她,她便可以在第一时间投递简历,最近就被通知面试啦。
张茜同班同学小孙的实习工作,则是通过校友录找到的。他在网站找到了大学同专业师姐的博客,然后与师姐取得了联系,一开始只是以面试取经为话题聊天,之后正好师姐所在的百事可乐公司内部发布消息招聘实习生,师姐第一时间通知了他,他很顺利地没经过面试就直接上岗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还把微博作为求职的新选择。由于微博可以大量转发、招聘者和应聘者还可以很融洽的通过“私信”交流,十分便捷。很多急着找工作的年轻人开始“转战”微博,关注微博的招聘信息,发送简历,寻求面试机会。这种140字以内写简历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新颖的形式。
曹小姐的工作就是通过微博找到的。在微博上她看到了朋友转发的一条招聘消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一篇微简历,没想到就因为这短短140字,她就成了该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短短的140个字可以包含求职者的基本信息,同时还可以在这上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一种个性的方式去展现出来,这是传统的方式所没有的一个优势。”曹小姐这样分享她的成功心得。
“组团求职”事半功倍
与社交网络受到大学生求职热捧一样,各种社交团体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也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杭州某高校学生黄支俏是杭州SIFE(又称赛扶,全球性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商业实践社团)大团队的成员,她告诉记者,通过该社团,她可以接触到更多对商业有兴趣的朋友,并通过团队的各种项目活动与社会商业组织、企事业联系,积累一定的经验与人脉。她坦言,诸如此类的社团活动为今后成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浙江财经学院一些学生自发组成的网络经济商贸兴趣小组也在人人网上登陆,并开展活动,他们试图通过学生小联盟来“抱团”寻觅就业信息,并打算通过暑期实践形成实习职位库等资源进行共享与发布。
有一些学生自发组成了“网络求职团”,希望“抱团”寻觅就业信息。
今年毕业的小高早在去年十二月底前就签了就业协议。他将找工作如此顺利的所有功劳,都归功于“组团求职”。小高说,在九月一开学,他就在社交网站上发起了“组团求职”的活动。他的这个帖子马上引起众多同道人的响应,大家组成“求职团队”。
“求职团队”一般由十几个人组成,大家文理结合互补短长。“求职团队”的成员一起分享工作信息,笔试面试经验,相互修改简历,做模拟面试,更在合适的机会中相互向用人单位推荐团队成员等等。
小高当时要去参加一家医药公司的市场策划岗位面试,而正好“求职团队”中另一位同学面过类似的岗位,马上就在网上给小高提供了很多面试细节;另一位同学是学医学专业的,他把自己在医药行业的一些实习经验与他分享;其他面试经验较丰富的同学又提供了一些面试时要注意的基本信息。综合这些信息,小高在面试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最后他顺利地通过了面试。小高说:“找工作不应该孤军奋战,‘抱团’求职往往能事半功倍。千万不要小看了团队的力量。”
从好友的分享中获得就业信息
无论是参加过一次面试的新人,抑或是超级“面霸”、“笔霸”都乐于写下日志,整理面试思路,为他人探路。除了传统的就业及创业献身说法,在社交网上还不乏接轨国际大学生就业观念及实习培训的介绍。学生马金馨就是一位视野开阔的求职先行者。他立志“每年暑假要去一个不同的城市体验不同的工作”,以求找到适合的城市与发展机会。大学一年级时争取到了南京大学心理学委培计划,并于暑期在上海做了“民工现代性调查”,得到了南京大学暑期实践基金和《南风窗》相关社会学调查项目的资金支持。扎实的社会学自我训练后,他又在《凤凰周刊》做实习记者。从较小的NGO组织到联合国,从中文杂志到《纽约时报》,从房地产到教育到环保行业的经历告诉他,实习机会及社会实践活动是环环相扣的,第一次实习之后结识的朋友圈子给予他不少的相关信息,多参与一些外向型的实习机会对今后就业和人生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也撰文为在人人网上的朋友和陌生“好友”分享职业规划的方向与建议。
“新浪网招人,要求踏实有耐心、有财务基础、性格外向,懂点网络架构知识、懂点法律知识更佳。”这是朱文近期的状态。像她这样通过自己的社交圈子来招“同事”的不在少数。用人单位招聘时往往倾向于预先告知员工招聘计划,员工的校友、朋友等相对“更值得信任”,也有利于有效开展项目工作。这样的方式也得到了一些世界500强在华企业招实习生、兼职员工时的青睐。
曾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读书的姚哗近日发布的工业设计、飞利浦研究院等五个职位就引起了朋友、朋友的好友,及一群闻风而来的“围观者”的关注,他供好友咨询的邮箱及站内邮箱在一天之内就收到200余封信件,有些不可思议!
雇主通过社交网查看求职者信息
如今人力资源部门不再单纯地看应聘者的简历,或通过笔试、面试来选拔人才,会更多地通过网络来查看应聘者的真实情况。应聘者的工作能力仅为一方面,更重要的要看这些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是否违背公司的核心理念。通过一些网络搜寻引擎可以直接对应聘者的生活背景进行调查,而博客则更能反映个人私生活或心态。
日前,就有一名自称拿到一家网络大公司就职机会的女硕士生,在个人博客上自曝如何使用欺骗办法获得公司面试,并成功获取就职机会。“示弱,是‘面霸’不可缺少的法宝。”该女生阐述示弱心得:先说是陪同学来,想争取个面试机会,即便对方拒人于千里之外,也要装出楚楚可怜的样子,并表明对公司“滔滔江水般的仰慕之情”,利用面试官的同情心,成功进入面试。她觉得这个抢来的就职机会,特别有意义。
不料,这篇在博客上给“自己人”看的文章,却被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发现了,并在文后留言:“非常遗憾看到这个内容,世界上有很多‘聪明人’被自己的‘聪明’耽误了,我们是个打造诚信体系的公司,我们决定不录用你,并且通知相关子公司,拒绝你的加入。无论你是否真心喜欢我们公司,都希望此事件给你一次关于‘信任’的学习。”
某管理咨询公司的负责人陆小姐说,许多公司对要招募的员工要求及标准越来越高,并不只是单看学历或业务水平,性格、品行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应聘者既然将自己的感受或故事写在博客上,而网络又是公开化的环境,所以每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是有权利查找并搜索上面的应聘者资料的,对应聘人员的背景进行调查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陆小姐建议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准备应聘的人员,找工作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而他们口中所谓的隐私,如果有可能对自己造成影响的话,就不应该过多公开,要知道博客并非私密地带,它是种全透明的写作环境,在上面发表内容必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