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丙戊酸钠在神经内科癫痫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丙戊酸钠治疗神经内科癫痫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80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不良反应几率为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不良反应几率为12.5%。结论:丙戊酸钠治疗癫痫,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丙戊酸钠;癫痫;左乙拉西坦
  临床认为,癫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体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引发的一种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性疾病,具有短暂性和反复性特点[1]。癫痫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我院针对神经内科癫痫患者主要采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将有关治疗体会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癫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癫痫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肾功能存在异常、免疫功能受损以及患有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将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均匀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包括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5个月-68岁之间,平均年龄(37.6±5.4)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4±0.3)年。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6个月-70岁之间,平均年龄(38.3±5.7)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5±0.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治疗,每日剂量为15mg/kg,一日两次,初始剂量可设置为5-10mg/kg,一周后根据病情可适当调整药量,对于儿童可适当减少用药量。对照组患者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成人每次药量为500mg,一日两次,根据病情可适当增加剂量,1500mg为上限,儿童每次10mg,一日两次,同样可据病情适量增加,以30mg为上限。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
   1.3疗效判断标准
   对本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将临床疗效分为以下几个标准:痊愈:患者癫痫在观察期内未发作;显效: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减少50%-80%;无效:患者癫痫发作频繁,病情无显著改善。同时对两组不良效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以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3例出现腹痛、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几率为7.5%;对照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5%,5例出现乏力、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几率为12.5%,患者不良反应均于后期自行缓解。对两组患者的尿常规进行检测,无异常现象。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
   癫痫俗称“羊角风”,以肌肉抽搐和意识障碍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极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脑功能紊乱,一般患者会维持2分钟左右的发作时间,但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可快速清醒[2]。
   多数人认为癫痫难以治愈,实际上,只要尽量控制患者癫痫症状发作的次数,经过长期治疗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社会功能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则可以使癫痫完全治愈成为可能。
   丙戊酸钠作为一种抗癫痫药物,适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可有效抑制神经元的兴奋和丁醛酸脱氢酶、γ氨基丁酸转化酶活性,通过促进GABA的合成来增强其浓度,可达到良好的抗惊厥的功效[3]。左乙拉西坦同样可以通过阻断突出前释放神经递质来改善癫痫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从两种药物的药效来看,丙戊酸钠的效果更显著,实验组患者采用此药物治疗后,95%的患者病情都得到有效改善,而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仅为82.5%,实验组优势更加显著,并且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更加广泛。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表现出一定的不良反应,但后期可自行缓解,对治疗过程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丙戊酸钠治疗癫痫,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其梅,夏杰,郑铮等.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对癫痫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4):291-292.
  [2] 周智慧,肖争,王学峰等.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102例脑炎继发癫痫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21):2878-2880.
  [3] 王文志,吴建中,李世绰等.我国农村地区607例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治疗效果评价[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1):15-1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蒙脱石散、金双歧片联合治疗脑瘫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 2015年1月我院治疗的51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 例应用蒙脱石散、金双歧片联合治疗法,对照组25例应用蒙脱石散疗法。结果:治疗组中显效12 例(46.2%) ,有效11例( 42.3%) ,无效3 例(11. 5%) ,总有效率为88.4%; 对照组25例中显效6 例( 24. 0%) ,有效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间使用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儿5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其中28例实施一般PICC置管的常规护理并进行健康宣教设为对照组,28例除实施一般的PICC置管护理常规外还进行每周一次的绘画治疗及心理疏导、个体干预和病室随访等护理干预措施设为研究组,对
期刊
关键词:氯胺酮;泌尿系统疾病;毒性作用;误诊  1、病例资料   男,22岁。因反复出现尿急、尿频半年,伴尿血3个月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出现轻度的尿急、尿频,未引起重视,后逐渐加重,日间排尿间隔约半小时,夜间排尿约8—10次,在外诊所拟诊为下尿路感染,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效果欠佳。3个月前出现血尿,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泌尿系结石,给予排石、抗炎、中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就诊时饮食尚可,睡眠差,无
期刊
摘要:白藜芦醇可调控细胞自噬,对于白藜芦醇的这种活性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主要见于肿瘤防治领域,其它白藜芦醇的这种自噬调控活性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性疾病的治疗也有指导意义。在对肿瘤细胞的作用上,白藜芦醇调控自噬上存在2种截然不同的报道,即白藜芦醇促进自噬和抑制自噬,但主流倾向于白藜芦醇诱导和促进细胞自噬。在肿瘤细胞上,白藜芦醇也主要通过诱导自噬而产生抗肿瘤的效果,但也有抑制自噬反而加强白藜芦醇的抗肿瘤
期刊
摘要: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的过程。近年来,许多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的microRNAs不断被报道。揭示了microRNAs在胃癌的发生、增殖、转移、诊断及多药耐药性中的作用。  关键词:microRNAs;胃癌;肿瘤标志物  胃癌是世界上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和结肠癌,全球死亡率排名第二。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的过程[1,2],是由癌前期变化向胃癌和癌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熏洗减轻膝关节功能障碍关节松动治疗后肿胀、疼痛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关节松动技术及中药熏洗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关节松动技术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熏洗可以减轻膝关节功能障碍关节松动治疗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的急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急诊收治的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比较两组急诊处理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处理后发生心肌梗死15.38%、心律失常7.69%及心力衰竭2.5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
期刊
摘要:探讨氟康唑、克霉唑阴道栓联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霉菌性阴道炎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同症患者54例作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克霉唑阴道片;研究组在给予克霉唑阴道片的同时服用氟康唑,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分别于用药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复查,复查结果显示研究组每个时段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性显著,具有统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外切内扎术对混合痔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混合痔手术患者中抽取42例,均行外切内扎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患者痊愈后均顺利出院,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出血、肿痛、痔核脱出等临床表现全部消失,未发现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其它后遗症。结论:对混合痔患者实施外切内扎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金芪降糖片联合吡格列酮片治疗2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的临床会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88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患者;对照组使用吡格列酮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金芪降糖片进行治疗;经过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各项观察指标上均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