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与“不同”看预设与生成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一个老师,同一个内容,同样的问题设计,两个班学生不同的回答,直接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其中反差之大,引人深思。
  统计(一年级教材)
  A班:出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让学生充分观察,并相互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
  生2:我想知道小猴来了几只。
  生3:我想知道小狗来了几只。
  生4:我想知道小猪来了几只。
  生5:我想知道他们给大象送了什么生日礼物。
  ……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很快就投入到统计小动物的活动中,兴高采烈地进行着统计。
  B班:出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也是让学生充分观察,相互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师: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大象过几岁生日。
  生2:我想知道大象的新衣服谁给做的。
  生3:我想知道大象妈妈给了大象什么礼物。
  生4:我想知道为什么没有生日蛋糕。
  ……
  师(很是着急):难道你们不想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吗?不想知道他们给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吗?
  生(不情愿):想!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
  ……
  显然问题情境没有激发学生想去统计的欲望,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开展统计时自然也就十分不情愿。
  对于两个班形成的反差,执教老师认为:面对同样的问题情境,A班的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课前预设能有效达成,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个预设活动中;而B班学生没有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问题,使得课前预设无法有效达成,最终才导致B班的教学效果很差。诚然,预设的生成与否确是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但溯根求源,剖析预设与生成的背后,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是怎样审视“预设”与“生成”。
  在教学前我们通常都会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来对教学活动进行一些预设,而且教学中也非常希望这些预设都能有效生成,就像在A班那样预设顺利达成,从而自然地进入下一个预设。可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并不会全按我们预设的那样进行活动,所以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老师意料之外的“问题”,使课前预设很难有效地达成。就像在B班那样,学生想知道的很多,可这些与下一个预设活动——统计“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送了哪些礼物”毫无关系。对于这些,不论预设生成与否,我们都不能抱怨学生,更不能把预设没有生成的原因归咎于学生。因为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对同一个问题肯定有着不同的思考,既然承认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那么学生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按我们既定的轨道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因此我们要从辩证的角度客观地、理性地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预设的生成,以积极的、智慧的做法来处理学生中的生成情况。
  其次是应思考预设怎样才能有效生成。
  同一个问题,在A班和在B班的“遭遇”截然不同,抛却其中可能存在生成的其他因素,依然还能发现一些影响和制约预设有效生成的“瓶颈”因素,而这些“瓶颈”的制造者恰恰是老师自身。
  1、预设的问题缺乏针对性。
  在本案例中教师预设的问题是“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可以想象,面对这么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学生想知道的肯定很多,出现的随意性也就很大,只不过A班学生说到了老师的“心坎”上,而B班学生相去甚远。可见预设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其生成也就缺乏有效性。而如果把问题改为“大象最想知道什么”,显然学生要设身处地地为大象想想“来了多少客人”、“都送了哪些礼物”等,下一个预设的活动也就呼之欲出了。
  2、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设。
  从课堂中教师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B班时的“不知所措”),能明显地看出他对课前预设是否能有效达成、能达成怎么办、不能达成又怎么办,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进行充分的预设:学生能直接回答出来怎么办、不能直接回答怎么办、学生的回答超出问题的本身又应怎么办等,自然就能有效解决预设生成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促进预设的有效生成。
  3、教师没有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
  从案例中能发现,当学生面对实际情境生成新的问题时,教师一直是在倾听、等待,而当问题没有出现时便很着急,并且是急不可耐地自己提出问题,硬是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思路上来。显然其主导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而只是充分发挥了其主宰作用。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预设生成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在倾听的基础上“重复学生的语言,再次确认学生的意思”,把学生个体的思考转变成班内共享的资源,及时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共鸣”。
  从“同”到“不同”,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从“预设”到有效生成的距离,也使我们真正明确了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还有很多。
其他文献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观点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
期刊
作文教学素有语文教学“半壁江山”之美称,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作文教学的成败。由于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尤其是会写。可在当今盛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下,相对而言广大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多数语文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地进行教学,学生最害怕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即便硬着头皮写,也是程咬金的“三板斧”,或思想浅薄,或思路闭塞,或一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多读精思。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可根据不同的文章,针对不同的任务,选取不同形式的读。要让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感知内容、加深理解、获得体验、受到熏陶。  关键词:以读为本积累促悟引思激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如叶圣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语言必须既符合科学性,又要具有艺术性。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以对教授内容的深入挖掘为基础,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框架,以充满艺术性、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表现形式。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和授课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语文教师要把丰富的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艺术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科学性艺术性    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和授课语
期刊
简单地说,地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地理事物在地球表层空间的分布及其规律。初中学生所学地理知识来自地图,解决问题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图上。地理离不开地图,地理与地图就象唇与齿一样,相辅相成。图让地理更清晰明了,地理让图种类更多。缺了地图的地理,本身就有重大残缺,不能称其为完整的地理。学好地理必须学会看地图,这也是许多初中生学习地理的苦恼之处,提高读图能力,就成了地理教师当务之急。我认为可以从培养“一习惯、二
期刊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居安思危即是一种忧患意识。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发出了“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号召,引人深思。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学中加强中学生的居安思危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且需要我们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加强中学生居安思危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首先,强化生命意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生命的价值观。从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经过多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现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实验,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
期刊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和活动形式。而任何一种学习,都伴随着一定的学习策略。在学习动机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其学习效果必然不同。掌握学习策略已成为衡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根本标志,也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当前的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学生文化基础差,整体素质下降,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成绩低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真正
期刊
摘要:话题作文有其优越性、创新性,但学生在写作时需注意审题和拟题的方法;另外在写作中的不良现象也值得关注。  关键词:话题作文特点审题拟题    自话题作文横空出世以来,其作文形式在中学作文训练及考试中倍受青睐。近年来中、高考中虽有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并存的现象,但话题作文在中学作文训练及各类考试中仍是主流。话题作文受到追捧且经久不衰,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有其原因的。虽然话题作文有着各方面的优
期刊
摘要:如何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如何提高我们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方法的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障碍成因突破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