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阅读品质,在思辨中走向丰盈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i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中学课堂之所以要加强思辨性阅读,强调课堂要渗透深刻的思辨或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审视的态度、批判的品质和反思与探索的精神,从而更好地进行理性思考,深刻理解课文,理解生活,审视生活。
  然而,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教材的思辨性阅读,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思辨性阅读是以文本为中心的,主张所有的结论都应该基于对文本的仔细阅读之上。从师生关系和文本构成来看,思辨性阅读是对话性阅读。因此,它不是什么新鲜事,它一直在课堂上、在日常教学中。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课堂教学走向深入呢?
  首先,要以课堂教学为契机,在阅读教学中点燃学生的思辨智慧。并非每篇课文都适合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但面对具有批判性思维特点的文本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经验出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启发思辨—强调课堂核心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的本质特征有四个:“促进学生的理解,关注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问题的措辞简明清晰。”其中“关注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和最重要的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把握课文的核心问题,这样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难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以《品质》一课为例,在主题探讨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样一个手艺高超、朴实严肃、踏实诚信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请大家结合自己对作品背景资料的了解和对文本细节的研读,来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格拉斯的悲剧。”再如《鸿门宴》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主要是从人物比较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同时也从整体上理解人物,从而客观评价“你心中的英雄是谁,为什么”。为此,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拓展与文本相关的内容。如补充关于巨鹿之战和乌江自刎事件的资料,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解读项羽及其失败的原因。而作为《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司马迁花了很大气力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在两大阵营的矛盾斗争中,项羽的阵营松散,刘邦的阵营团结,学生则需要从宏观的角度理性分析这两个对立的阵营。
  2.深化思辨—拓展文本内容
  教师可以将思维触角伸入文本之外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接触范围,让他们更全面地思考。教室不再仅仅是一个传递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交流思想的地方。面对开放的文本,尤其是那些深奥的文本,学生很难从教科书中加深自己的理解。此外,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要求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阅读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思辨阅读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比如,在鉴赏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初唐的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交通和通讯都很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理解这样的乐观心情;但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唐代,天各一方的朋友是不可能“若比邻”的,然而作者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说出如此乐观自信的诗句呢?教师让学生自己找出一系列古人描写送别的诗词,甚至可以选择当代的流行歌曲,让同学们说出每一个送别诗词或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怀,让同学们发现其中感情的异同,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同样是送别,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感受和心情。
  3.灵活思辨—多视角阅读
  思辨性阅读教学要注重影响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多视角的阅读,适当、及时、恰当地引入文本背景资源,如作者情况、时代背景,以便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缩短他们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距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在复杂的文化和冲突中判断和选择;并注意作品之间的关联和比较,教师可以介绍与文本相关、相似和相反的作品。
  以《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般会这样引导主题:《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戰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这两篇文章同属“和平的祈祷”之“遭遇战争”板块,主题归纳为反战、和平。如果我们从作家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作为“欧洲的良心”作家,会在其作品中把刻画的人物设定为“无法回归社会的人”,小说中很多环境的布置,是一个个符号,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客观对象。这些单个儿的或成组的符号共同构成了符号类群,构成具有关系的集合,深刻揭露了纳粹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的惨无人道,委婉而又深刻地批判了战争的罪恶。这就是“我”成为战争狂人的原因—教育的影响。这也是小说家智慧的体现:每个教育者对教育本身都应警惕。
  其次,组建交流平台,展示思辨,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教师可以建立微型学术交流平台,让学生讨论和交流他们的思辨成果,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写成小论文,通过平台交流和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辨思维,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为了将学生的思辨性延伸到课外,提高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使用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比如《荷塘月色》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钱理群先生和孙绍振先生完全不同的观点可以启发学生的研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使学生围绕课文的主题进行思辨性的论证。这就是思辨性阅读生命力的体现。
  最后,可以以生活体验为舞台,在感悟中提升思辨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思辨性阅读体验不同的生活,在文学世界中旅行,感受不同的世界。也就是说,思辨性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教会了他们理性的思维逻辑,加深了学生对命运变化的理解,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完善自己。比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鲁滨逊,将如何面对现在的生活,是满足于现状,还是选择渴望的大海?当自己被困在一个孤岛上时,将如何面对未知的命运?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不同的经历和命运选择,将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性的力量、世界的可变性,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每个人都有思辨的种子。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理性的、自觉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是需要培养的。语文学科强调思辨思维,为的是让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摆脱惯性思维,摆脱各种定式,学会在当下的学习生活中做出负责任的个性表达。
其他文献
肖培东是浙江省中学高级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来,他一直默默耕耘在语文教学这片土地上。从最初的完全按照教学参考书向学生灌输知识,到把名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来,肖老师经过多年的反复摸索,终于探索出一些教学理念。本文就以课堂实录为例,分析肖老师古典诗歌教学的特色。  古典诗歌教学,是在指导学生掌握字词句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比如体会诗歌的语言、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等等。这
研究历史,当然要读大量的书,但仅凭读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新的眼光,才能发人所未发,另外,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面对那些杂乱无章的材料,除了头晕目眩就是束手无策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科学的方法,研究者会如虎添翼,材料的“生米”才会煮成学问的“熟饭”。对顾颉刚来说,正是老师胡适给了他新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难怪他要说“胡适是我的引路人”。  一次”打击”  胡适初登北大讲台时只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找快乐写作的直通车。然而,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们费尽心思,却是收效甚微。学生们在写作中无话可说,谈文色变。学生们的作文更是千篇一律,淡而无味,缺乏必要的个性与灵性。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个性的快乐张扬。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作文教学变得“轻舞飞扬
法国著名小说家法朗士有一句名言:“文艺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公元767年诗人五十六岁时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作品。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而王夫之却不是单纯从七律而是从整个诗歌创作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感觉最突出的问题是“量多时少”,即需要教学的内容太多,而课时太少。苏教版语文五本必修教材每册均有4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有2~4篇选文。总之,每册书约有20~26篇选文,按《教学大纲》要求,必须在两个半学期内完成五册教材的教学任务。尽管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富有弹性,但要想在半个学期内完成一册书的教学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广大教师在抱怨教材
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已经很少看见。华丽的开场白,热闹非凡的小组展示,嘘头的拓展延伸,已经让我们的语文课越走越远。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干国祥、王开东呼唤深度语文。“深度”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老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具体体现在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上;二是课堂拓展的广度和深度,这具体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而深度语文的课堂精髓则在于课堂师生的质疑。  案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强调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跨学科教学打破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壁垒,强调学科的融合共通,避免单一学科知识的碎片化、孤立化,避免思维的单一与僵化,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开发的热点,也是近年来国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更是培养六大
语文课堂是一个挑战问题的赛场,生命飞扬的广场,生成智慧的牧场。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真正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阅历、思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课堂教学才会活力四射,精彩纷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断深化,整本书阅读成为了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完成的十八个任务群之首,与此同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的兴致不高、课堂教学指导效果不理想、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等等。如何开展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应该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指导?本文以《巴黎圣母院》为例,从革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四个方面入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
[摘 要:目前,各高校积极探索并实践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通过调研发现高校理工类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但课程思政参与的能力有待提升。可以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激发教师内在动力,提高认识水平;加强交流培训,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建立经典案例;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  关键词:理工科;课程思政;融通路径]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教育提出新要求,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