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曾经的首都失去尊贵的政治地位,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地方城市。在急速转变的形势下,如何重新界定北平的身份?
故都新定位:“東方文化旅游中心”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因政权更替而决策迁都,故对北平衰落“负有直接责任”的南京新政府,并没有就此甩手不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官员都有所筹划,他们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北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1928年10月,南京政府内政部长薛笃弼(注:此人在北洋政府时期担任过京兆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提出,将北平建为“东方文化游览中心”。此言一出,得到北平市及河北省政府的积极响应,并随即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东方文化游览中心”之议公布后,北平普通市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尤为活跃。很快就有市民向市政府提交了《建设北平意见书》,建议北平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建设“国故之中心”“学术美术艺术之中心”“东方文化表现之中心”以及“观光游览之中心”等等。
曾设想北京“不设防”
尽管从官方到民间,将北平建设为“文化中心”或“文化区”呼声日高,但那一段时期,北平及周边地区政局动荡,政府经费紧张,大多数设想和计划仍停留在纸面上。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东北三省沦陷,平津两地乃至整个华北局势骤然紧张,“繁荣北平”活动逐渐陷入沉寂。
此时,如果日军继续南下进犯北平,城中众多珍贵的古建筑和古物,就有在炮火中化为灰烬或遭敌人劫掠的危险。北平一些文化人开始筹划保护北平古迹和古物的办法。设于北平的古物保管委员会,对此自然尤为关注。
1932年8月,古物保管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黄文弼提出,将北平设定为“文化区”,不驻兵,不作军事根据地。这一主张得到其他一些委员的赞同。
刘半农也拟定了意见书,大致内容是:建议将北平一切军事设备挪往保定,仿瑞士设为中立区之先例,来“灭除北平城里各种文化设备遭受炮火打击的可能”,因为在国际目光注视之下,敌人不会向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发动袭击。
这样的观点招致了猛烈的批评。舆论大多认为,所谓为保护“文化品物”而不惜牺牲国家主权的做法,体现的只是怯懦苟安的心理,瑞士全国为中立区,而中国不可能在境内单独划出北平这样一座城市作为中立区,而且,北平即便不设防,也并不能保证能避免日军的侵略和占领。
宏图大计,功亏一篑
在各界一片争议声中,1933年2月7日凌晨,在临时戒严和军队押运的双重保护之下,装运第一批古物的火车,终于驶出北平城,拉开了日后广为人知的“国宝南迁”的序幕。
古物南迁令北平人失望,但大量不可移动的古建筑巍然独存,对北平地方精英和普通市民来说,到底也是聊堪自慰的。时局稍稍安定之后,在南京中央的支持下,北平市政府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文化游览区建设计划,担纲的便是北平的古建筑。
1935年1月11日,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在北平成立。1月16日,北平市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成立,其主要工作由修缮古建筑和修建道路两部分组成。
事务处聘请中国营造学社(注: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是该社重要成员)为技术顾问,制定了第一期工程计划,自1935年5月起陆续开工。
旧都文物整理计划所修复的诸多景观,迎合了西方游客对北平和中国文化的想象,确实达到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北平城首屈一指的高档饭店——北京饭店又重新充满了活力,大堂里挤满了来自欧美的游客。到1937年,这家饭店的床位已经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仅当年春天的营业收入,就达100万美元之巨。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旧都文物整理计划”第二期工程开始实施之际,“七七抗战”爆发,北平陷于日寇之手,一切努力只能戛然而止。
(摘自《中国经营报》 季剑青/文)
故都新定位:“東方文化旅游中心”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因政权更替而决策迁都,故对北平衰落“负有直接责任”的南京新政府,并没有就此甩手不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官员都有所筹划,他们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北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1928年10月,南京政府内政部长薛笃弼(注:此人在北洋政府时期担任过京兆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提出,将北平建为“东方文化游览中心”。此言一出,得到北平市及河北省政府的积极响应,并随即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东方文化游览中心”之议公布后,北平普通市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尤为活跃。很快就有市民向市政府提交了《建设北平意见书》,建议北平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建设“国故之中心”“学术美术艺术之中心”“东方文化表现之中心”以及“观光游览之中心”等等。
曾设想北京“不设防”
尽管从官方到民间,将北平建设为“文化中心”或“文化区”呼声日高,但那一段时期,北平及周边地区政局动荡,政府经费紧张,大多数设想和计划仍停留在纸面上。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东北三省沦陷,平津两地乃至整个华北局势骤然紧张,“繁荣北平”活动逐渐陷入沉寂。
此时,如果日军继续南下进犯北平,城中众多珍贵的古建筑和古物,就有在炮火中化为灰烬或遭敌人劫掠的危险。北平一些文化人开始筹划保护北平古迹和古物的办法。设于北平的古物保管委员会,对此自然尤为关注。
1932年8月,古物保管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黄文弼提出,将北平设定为“文化区”,不驻兵,不作军事根据地。这一主张得到其他一些委员的赞同。
刘半农也拟定了意见书,大致内容是:建议将北平一切军事设备挪往保定,仿瑞士设为中立区之先例,来“灭除北平城里各种文化设备遭受炮火打击的可能”,因为在国际目光注视之下,敌人不会向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发动袭击。
这样的观点招致了猛烈的批评。舆论大多认为,所谓为保护“文化品物”而不惜牺牲国家主权的做法,体现的只是怯懦苟安的心理,瑞士全国为中立区,而中国不可能在境内单独划出北平这样一座城市作为中立区,而且,北平即便不设防,也并不能保证能避免日军的侵略和占领。
宏图大计,功亏一篑
在各界一片争议声中,1933年2月7日凌晨,在临时戒严和军队押运的双重保护之下,装运第一批古物的火车,终于驶出北平城,拉开了日后广为人知的“国宝南迁”的序幕。
古物南迁令北平人失望,但大量不可移动的古建筑巍然独存,对北平地方精英和普通市民来说,到底也是聊堪自慰的。时局稍稍安定之后,在南京中央的支持下,北平市政府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文化游览区建设计划,担纲的便是北平的古建筑。
1935年1月11日,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在北平成立。1月16日,北平市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成立,其主要工作由修缮古建筑和修建道路两部分组成。
事务处聘请中国营造学社(注: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是该社重要成员)为技术顾问,制定了第一期工程计划,自1935年5月起陆续开工。
旧都文物整理计划所修复的诸多景观,迎合了西方游客对北平和中国文化的想象,确实达到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北平城首屈一指的高档饭店——北京饭店又重新充满了活力,大堂里挤满了来自欧美的游客。到1937年,这家饭店的床位已经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仅当年春天的营业收入,就达100万美元之巨。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旧都文物整理计划”第二期工程开始实施之际,“七七抗战”爆发,北平陷于日寇之手,一切努力只能戛然而止。
(摘自《中国经营报》 季剑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