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的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结构的变动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集中率的提高、行业内企业规模差异的增大促进了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而制度性进入壁垒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并在基础上,针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市场结构,促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结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
中图分类号:F276.7;F273.1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研发与创新的主体,拥有并控制着绝大多数的先进技术,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将其技术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世界近80%的国际技术转移发生在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UNCTAD,1992)。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在技术外溢与扩散效应的作用下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载体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通过外溢效应提高了东道国企业的生产效率(Blomstrom and Wolff,1989、Kokko,1996、Krishna et al,2004)。但上述研究大都立足于跨国公司利用技术转移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以及后来的外溢效应都是一种被动的结果,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应如何主动地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从动态的角度实现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技术外溢效应的良性互动,最终提高本国技术水平。
依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技术转移作为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行为,必然会受到经营所在地市场结构的影响。那么,东道国市场结构如何影响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哪种类型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便成为本文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文献综述
在研究FDI外溢效应的同时,有学者开始关注从东道国的角度应如何提高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Wang and Blomstrom(1992)构建了一个关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的动态博弈模型,结果表明东道国市场竞争的加强能够促使跨国公司将更多的先进技术转移至东道国。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Blomstrom et al(1992)、Kokko and Blomstrom(1995)分别选取不同国家的样本数据,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以东道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东道国企业资本存量增长速度等指标衡量的东道国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强能够提高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规模。但上述研究只是从强化竞争的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没能从整体上阐明东道国市场结构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
Mattoo、Olarreaga and Saggi(2004)构建了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从东道国的视角分析了跨国公司不同的进入方式与技术转移、东道国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政策含义。结果表明,如果东道国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会损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策略激励效应(strategic incentive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从而降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水平;如果东道国市场结构处于一种近似垄断的状态,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会提高技术转移的策略激励效应,进而提升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水平。一些实证研究也从某种程度验证了该理论研究的合理性。Cebrian(2003)对西班牙在1959~1973年间的国外技术引进的分析表明,当企业自身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市场势力时,有利于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国公司技术的技术转移。Vishwasrao and Bossshard(2001)使用1989~1993年间印度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东道国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该时段衡量印度国内市场结构的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低强度的市场竞争可以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而高强度的市场竞争可能会阻碍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印度正处于倒“U”型关系的左半边阶段,即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会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
国内也有学者开始关注东道国市场结构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江小涓(2002)在对中国的汽车、移动通讯设备与洗涤用品三个行业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跨国投资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及其竞争行为的转变,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的形成,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速度在加快。谢建国(2007)通过引入外溢效应,对Mattoo、Olarreaga and Saggi(2004)模型进行了扩展。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市场竞争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高强度的市场竞争可能会阻碍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并进一步发现如果东道国跨国公司进入数目过多,相互间的竞争越激烈,在技术转移成本的作用下,跨国公司可能会降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陈羽(2005)对1999~2003年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以勒纳指数衡量的国内市场结构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企业垄断势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
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东道国市场竞争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与近似垄断型市场结构都不利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要准确了解东道国市场结构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1)不同国家市场结构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市场结构为较为稳定的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形态。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其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为: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分散竞争、变动较为剧烈与频繁。市场结构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变动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也必然不同。(2)对开放条件下市场竞争实质的重新认识。在开放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对象除了东道国企业之外,还包括不断进入的跨国公司。当东道国市场结构处于近似完全竞争的状态时,规模、实力弱小的东道国企业无法对跨国公司形成实质上的竞争压力,跨国公司有产生垄断的可能性。此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若干大型企业参与跨国公司间的竞争,这恰恰是东道国市场竞争程度增强的表现。
那么,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国的市场结构现处于何种阶段?市场结构的变化与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如何?
三、不同市场结构下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比较
依据古典产业组织理论,企业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其经营行为也会不同。为此,笔者考察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会出现何种变化,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之前,必须选取合适的指标来衡量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各行业产值最高的前四位企业的市场集中率(CR4)来衡量各行业的市场结构。但CR4主要衡量了某行业前几位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差异(Hay and Morris,1991)。为此,采用吴福象和周绍东(2006)构建的规模变异系数(CG4)来刻画行业内企业的规模差异。CG4=CR4/C4,其中C4=(4/行业中的企业个数)×100。CG4的经济含义为:行业中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为平均集中度的倍数,它反应了行业中企业的规模差异与市场相对集中度。CG4越大,表明该行业前四位企业的规模越大,整个行业的企业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关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度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用以下两个变量:(1)各行业外资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占外资企业总产值的比重(RD);(2)各行业外资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外资企业总产值的比重(NS)。选用这两个指标的原因在于:在现实中很难将外资企业的科技活动与技术转移区分开来,而且相对于内资企业来讲,外资企业的科技活动本身也可以算作一种技术转移;此外,如果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水平越高,其新产品产值也相应地会越大。在行业的选取上,由于制度或政策等原因,有些行业的外资进入程度较低,相关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也非常少,不利于本文的研究,这些行业包括:烟草加工业、煤气生产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11个行业,以剩下的27个行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①表1列出了2002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市场集中度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具体情况。
为考察跨国公司在不同市场结构下其技术转移行为的变化,有必要对各行业所处的市场结构的进行分类。依据CR4与CG4指标,将各行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分为4种类型:(1)绝对集中度高、规模差异大型;(2)绝对集中度高、规模差异小型;(3)绝对集中度低,规模差异大型;(4)绝对集中度低,规模差异小型。分类的依据为各行业CR4 与CG4指标与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而得出。②根据上面的市场结构分类,分别计算出不同市场结构下各行业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各指标的均值,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中,有15个处于绝对集中度低、规模差异小的市场结构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目前中国市场结构的一个基本形态: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比较跨国公司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技术转移,可以看到:(1)在绝对集中度高、规模差异大的市场结构中,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最高,RD与NS两个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市场结构;(2)在绝对集中度高、规模差异小的市场结构中,基于两个指标的整体衡量,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水平高于绝对集中度低的市场结构;(3)在绝对集中度低的市场结构中,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较低。并且在绝对集中度低、规模差异大的市场结构中,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力度最低,这可能表明在该种市场结构下,存在较为严重的制度性进入壁垒,市场化程度较低,阻碍了跨国公司的进入及相应的技术转移。
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不同市场结构下技术转移行为的比较,基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集中度较高、企业规模存在较大差异的市场结构中,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最为活跃;而市场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的市场结构不利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同时,行业中存在的制度性进入壁垒可能会阻碍跨国公司的进入及相应的技术转移。
四、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如何有效地吸引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FDI,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加快社会工业化进程,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制造业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实证分析,表明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增大以及制度性进入壁垒的降低,都会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提高其FDI的技术含量。
为此,对中国政府来说,在今后的引资过程中,逐步建立一个适度集中、有序竞争的国内市场结构,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将成为今后市场化改革与利用外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外资政策的重新选择与战略定位。中国外资政策的基本战略定位是要坚持合理、有序引进外资,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首先,要避免各地区为了吸引外资而展开的无序竞争,切实提高有序引资效率。其次,注重引进外资的合理性,重点关注引进外资的技术含量。(2)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企业规模扩张。政府的产业政策应侧重于支持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鼓励企业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寡头垄断竞争。(3)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逐步消除当前还存在的一些制度性行业进入壁垒与地区进入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4)规范市场行为,促进有效竞争。公平、有效竞争是规范市场行为,改造市场结构的基点。因此,不断完善的《反不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目前进行市场规范和市场法制建设的前提,要实时监控与杜绝任何形式的垄断行为的发生。
注释:
本文舍弃的11个行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非金属采选业、其他采矿业、烟草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如果某行业的CR4高于行业平均值,则其市场结构表现为绝对集中度高;反之则为绝对集中度低。依此类推,如果某行业的CG4高于行业平均值,则其市场结构为规模差异大;反之则为规模差异小。
参考文献:
Ari Kokko and Magnus Blomstrom, Policies to Encourage Inflows of Technology through Foreign Multinationals. World Development [R], 23,1995,pp.459-468.
Aditya Mattoo,Marcelo Olarreaga and Kamal Saggi,Mode of Foreign Entry,Technology Transfer and FDI Policy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4,no.2737.
Magnus Blomstrom.,et al.,Host Country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s [J]. nber working paper,1992,no.4131.
Sharmila Vishwasrao and William Bosshardt,Foreign Ownership Technology Adoption: Evidence from Indian Firm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65,2001,pp.367-387.
陈羽.市场竞争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财经研究.2005,(10).
陈明森.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
江小涓.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跨国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J].经济研究.2002(9).
吴福象,周绍东.企业创新行为与产业集中度的相关性——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2).
谢建国.市场竞争、东道国引资政策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J].经济研究.2007(6).
(编辑:王露)
关键词:市场结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
中图分类号:F276.7;F273.1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研发与创新的主体,拥有并控制着绝大多数的先进技术,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将其技术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世界近80%的国际技术转移发生在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UNCTAD,1992)。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在技术外溢与扩散效应的作用下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载体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通过外溢效应提高了东道国企业的生产效率(Blomstrom and Wolff,1989、Kokko,1996、Krishna et al,2004)。但上述研究大都立足于跨国公司利用技术转移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以及后来的外溢效应都是一种被动的结果,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应如何主动地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从动态的角度实现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技术外溢效应的良性互动,最终提高本国技术水平。
依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技术转移作为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行为,必然会受到经营所在地市场结构的影响。那么,东道国市场结构如何影响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哪种类型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便成为本文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文献综述
在研究FDI外溢效应的同时,有学者开始关注从东道国的角度应如何提高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Wang and Blomstrom(1992)构建了一个关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的动态博弈模型,结果表明东道国市场竞争的加强能够促使跨国公司将更多的先进技术转移至东道国。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Blomstrom et al(1992)、Kokko and Blomstrom(1995)分别选取不同国家的样本数据,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以东道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东道国企业资本存量增长速度等指标衡量的东道国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强能够提高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规模。但上述研究只是从强化竞争的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没能从整体上阐明东道国市场结构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
Mattoo、Olarreaga and Saggi(2004)构建了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从东道国的视角分析了跨国公司不同的进入方式与技术转移、东道国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政策含义。结果表明,如果东道国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会损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策略激励效应(strategic incentive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从而降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水平;如果东道国市场结构处于一种近似垄断的状态,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会提高技术转移的策略激励效应,进而提升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水平。一些实证研究也从某种程度验证了该理论研究的合理性。Cebrian(2003)对西班牙在1959~1973年间的国外技术引进的分析表明,当企业自身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市场势力时,有利于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国公司技术的技术转移。Vishwasrao and Bossshard(2001)使用1989~1993年间印度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东道国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该时段衡量印度国内市场结构的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低强度的市场竞争可以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而高强度的市场竞争可能会阻碍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印度正处于倒“U”型关系的左半边阶段,即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会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
国内也有学者开始关注东道国市场结构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江小涓(2002)在对中国的汽车、移动通讯设备与洗涤用品三个行业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跨国投资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及其竞争行为的转变,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的形成,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速度在加快。谢建国(2007)通过引入外溢效应,对Mattoo、Olarreaga and Saggi(2004)模型进行了扩展。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市场竞争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高强度的市场竞争可能会阻碍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并进一步发现如果东道国跨国公司进入数目过多,相互间的竞争越激烈,在技术转移成本的作用下,跨国公司可能会降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陈羽(2005)对1999~2003年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以勒纳指数衡量的国内市场结构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企业垄断势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
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东道国市场竞争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与近似垄断型市场结构都不利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要准确了解东道国市场结构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1)不同国家市场结构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市场结构为较为稳定的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形态。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其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为: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分散竞争、变动较为剧烈与频繁。市场结构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变动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也必然不同。(2)对开放条件下市场竞争实质的重新认识。在开放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对象除了东道国企业之外,还包括不断进入的跨国公司。当东道国市场结构处于近似完全竞争的状态时,规模、实力弱小的东道国企业无法对跨国公司形成实质上的竞争压力,跨国公司有产生垄断的可能性。此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若干大型企业参与跨国公司间的竞争,这恰恰是东道国市场竞争程度增强的表现。
那么,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国的市场结构现处于何种阶段?市场结构的变化与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如何?
三、不同市场结构下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比较
依据古典产业组织理论,企业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其经营行为也会不同。为此,笔者考察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会出现何种变化,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之前,必须选取合适的指标来衡量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各行业产值最高的前四位企业的市场集中率(CR4)来衡量各行业的市场结构。但CR4主要衡量了某行业前几位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差异(Hay and Morris,1991)。为此,采用吴福象和周绍东(2006)构建的规模变异系数(CG4)来刻画行业内企业的规模差异。CG4=CR4/C4,其中C4=(4/行业中的企业个数)×100。CG4的经济含义为:行业中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为平均集中度的倍数,它反应了行业中企业的规模差异与市场相对集中度。CG4越大,表明该行业前四位企业的规模越大,整个行业的企业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关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度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用以下两个变量:(1)各行业外资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占外资企业总产值的比重(RD);(2)各行业外资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外资企业总产值的比重(NS)。选用这两个指标的原因在于:在现实中很难将外资企业的科技活动与技术转移区分开来,而且相对于内资企业来讲,外资企业的科技活动本身也可以算作一种技术转移;此外,如果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水平越高,其新产品产值也相应地会越大。在行业的选取上,由于制度或政策等原因,有些行业的外资进入程度较低,相关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也非常少,不利于本文的研究,这些行业包括:烟草加工业、煤气生产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11个行业,以剩下的27个行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①表1列出了2002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市场集中度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具体情况。
为考察跨国公司在不同市场结构下其技术转移行为的变化,有必要对各行业所处的市场结构的进行分类。依据CR4与CG4指标,将各行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分为4种类型:(1)绝对集中度高、规模差异大型;(2)绝对集中度高、规模差异小型;(3)绝对集中度低,规模差异大型;(4)绝对集中度低,规模差异小型。分类的依据为各行业CR4 与CG4指标与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而得出。②根据上面的市场结构分类,分别计算出不同市场结构下各行业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各指标的均值,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中,有15个处于绝对集中度低、规模差异小的市场结构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目前中国市场结构的一个基本形态: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比较跨国公司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技术转移,可以看到:(1)在绝对集中度高、规模差异大的市场结构中,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最高,RD与NS两个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市场结构;(2)在绝对集中度高、规模差异小的市场结构中,基于两个指标的整体衡量,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水平高于绝对集中度低的市场结构;(3)在绝对集中度低的市场结构中,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较低。并且在绝对集中度低、规模差异大的市场结构中,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力度最低,这可能表明在该种市场结构下,存在较为严重的制度性进入壁垒,市场化程度较低,阻碍了跨国公司的进入及相应的技术转移。
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不同市场结构下技术转移行为的比较,基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集中度较高、企业规模存在较大差异的市场结构中,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最为活跃;而市场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的市场结构不利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同时,行业中存在的制度性进入壁垒可能会阻碍跨国公司的进入及相应的技术转移。
四、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如何有效地吸引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FDI,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加快社会工业化进程,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制造业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实证分析,表明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增大以及制度性进入壁垒的降低,都会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提高其FDI的技术含量。
为此,对中国政府来说,在今后的引资过程中,逐步建立一个适度集中、有序竞争的国内市场结构,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将成为今后市场化改革与利用外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外资政策的重新选择与战略定位。中国外资政策的基本战略定位是要坚持合理、有序引进外资,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首先,要避免各地区为了吸引外资而展开的无序竞争,切实提高有序引资效率。其次,注重引进外资的合理性,重点关注引进外资的技术含量。(2)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企业规模扩张。政府的产业政策应侧重于支持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鼓励企业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寡头垄断竞争。(3)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逐步消除当前还存在的一些制度性行业进入壁垒与地区进入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4)规范市场行为,促进有效竞争。公平、有效竞争是规范市场行为,改造市场结构的基点。因此,不断完善的《反不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目前进行市场规范和市场法制建设的前提,要实时监控与杜绝任何形式的垄断行为的发生。
注释:
本文舍弃的11个行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非金属采选业、其他采矿业、烟草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如果某行业的CR4高于行业平均值,则其市场结构表现为绝对集中度高;反之则为绝对集中度低。依此类推,如果某行业的CG4高于行业平均值,则其市场结构为规模差异大;反之则为规模差异小。
参考文献:
Ari Kokko and Magnus Blomstrom, Policies to Encourage Inflows of Technology through Foreign Multinationals. World Development [R], 23,1995,pp.459-468.
Aditya Mattoo,Marcelo Olarreaga and Kamal Saggi,Mode of Foreign Entry,Technology Transfer and FDI Policy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4,no.2737.
Magnus Blomstrom.,et al.,Host Country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s [J]. nber working paper,1992,no.4131.
Sharmila Vishwasrao and William Bosshardt,Foreign Ownership Technology Adoption: Evidence from Indian Firm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65,2001,pp.367-387.
陈羽.市场竞争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财经研究.2005,(10).
陈明森.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
江小涓.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跨国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J].经济研究.2002(9).
吴福象,周绍东.企业创新行为与产业集中度的相关性——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2).
谢建国.市场竞争、东道国引资政策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J].经济研究.2007(6).
(编辑: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