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家里和父母顶嘴,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经常不完成作业,上网玩游戏成瘾,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差的表现,并且许多不良习惯已经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也经常听到有人抱怨现在孩子太难教了,也使我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怎样让孩子真正走进思品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且艰巨的任务。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令人担忧,“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依然存在,在教学中,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真正的在思品课堂上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增强思品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让学生在思品课中获得快乐。
一、让思想品德走进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识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儿童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就无法构建知识结构。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才能实现认识结构的发展。所以只有走进生活中,学生通过活动并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感性认识,我们应当使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如《健康的生命最美丽》一课,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之外,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走进生活,寻找身边的生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神奇,让学生自由交流,引导学生珍惜一切生命,也对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认知要从实践中体验,更要从实践中获得。如我在教学《公共交通有规则》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组织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和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二、整合教学素材,让教材“活”起来。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是有些教材中的事例和现在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其实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课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从119谈起》这一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遇到火灾及时拨打119火警、快速求助身边人等这些道理。但是,如何更有效地从火灾中逃生这个问题还应指导。我在教室组织的教学活动有: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比一比谁的方法更有效;怎样更好地借助身边的道具;假设场景遇到火灾你会怎么办?这样,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由“纸上谈兵”走向“实际演练”,学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的书本教学“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更有兴趣,也会更喜欢上思品课。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教育自己。
传统的教学总是老师教育我怎么做,老师是这样讲的,我就应该这样做等传统观念。因此思想品德课首先要打破传统模式,淡化教育痕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自己探索,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这些并不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循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处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很真切,因此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建立新型课堂学习评价体系,让学生“动”起来。
学习评价在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要想提高学习兴趣,就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新型的思品课学习评价。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活动中根据思品德目的发展性、渐进性、巩固性,不同年级的学生评价层次不同;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同一年级中每个学生的评价层次都要求不同。在具体评价每个学生时,先要纵向比,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还要在同学之间横向比,找出不足,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评价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全体学生,体现评价“达标性和发展性”的结合。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或多或少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干扰,使评价产生“偏斜”。如对后进生,教师往往多看他的某一些缺点,而忽视了他的“闪光点”;对好学生则因其某个方面的优点而忽视其他缺点。教师应注意评价时力求全面性和综合化,不“以偏概全”。实施多元性评价,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并且淡化量化。活动化的思品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去发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到生活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思品走进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基础,进行开放性教学。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思品课堂充满趣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思品课,也让思品课“活”起来。
一、让思想品德走进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识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儿童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就无法构建知识结构。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才能实现认识结构的发展。所以只有走进生活中,学生通过活动并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感性认识,我们应当使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如《健康的生命最美丽》一课,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之外,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走进生活,寻找身边的生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神奇,让学生自由交流,引导学生珍惜一切生命,也对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认知要从实践中体验,更要从实践中获得。如我在教学《公共交通有规则》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组织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和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二、整合教学素材,让教材“活”起来。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是有些教材中的事例和现在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其实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课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从119谈起》这一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遇到火灾及时拨打119火警、快速求助身边人等这些道理。但是,如何更有效地从火灾中逃生这个问题还应指导。我在教室组织的教学活动有: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比一比谁的方法更有效;怎样更好地借助身边的道具;假设场景遇到火灾你会怎么办?这样,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由“纸上谈兵”走向“实际演练”,学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的书本教学“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更有兴趣,也会更喜欢上思品课。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教育自己。
传统的教学总是老师教育我怎么做,老师是这样讲的,我就应该这样做等传统观念。因此思想品德课首先要打破传统模式,淡化教育痕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自己探索,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这些并不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循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处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很真切,因此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建立新型课堂学习评价体系,让学生“动”起来。
学习评价在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要想提高学习兴趣,就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新型的思品课学习评价。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活动中根据思品德目的发展性、渐进性、巩固性,不同年级的学生评价层次不同;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同一年级中每个学生的评价层次都要求不同。在具体评价每个学生时,先要纵向比,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还要在同学之间横向比,找出不足,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评价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全体学生,体现评价“达标性和发展性”的结合。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或多或少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干扰,使评价产生“偏斜”。如对后进生,教师往往多看他的某一些缺点,而忽视了他的“闪光点”;对好学生则因其某个方面的优点而忽视其他缺点。教师应注意评价时力求全面性和综合化,不“以偏概全”。实施多元性评价,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并且淡化量化。活动化的思品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去发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到生活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思品走进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基础,进行开放性教学。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思品课堂充满趣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思品课,也让思品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