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合成L-丝氨酸和L-茶氨酸的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2gst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丝氨酸(L-serine),最早是1865年由Cramer从丝胶蛋白中分离得到的。L-丝氨酸虽属于非必需氨基酸,但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及化工等领域,是目前世界氨基酸生产行业中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生产方法上看,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存在众多的弊端,发酵法和酶法研究进展不尽如人意,导致L-丝氨酸生产成本很高。因此开展L-丝氨酸的合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综合考虑了化学合成和酶法各自的优势,初步形成了一套L-丝氨酸的合成新工艺。即首先合成丝氨酸的前体N-乙酰-D,L-3-甲氧基丙氨酸,然后利用本实验保藏的基因工程菌DM202[pGEX-KG-argE/BL21(DE3)]表达的高活性L-氨基酰化酶进行手性拆分,最后通过水解反应获得目标产物L-丝氨酸,同时获得副产物N-乙酰-D-3-甲氧基丙氨酸。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选择廉价易得的α,β-二溴丙酸甲酯作为起始原料,经四步简单的有机反应制备了N-乙酰-D,L-3-甲氧基丙氨酸,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   2、利用海藻酸钠对DM202做固定化处理,确定了最优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溶液浓度3%,菌体细胞包埋浓度为6%,二者在pH为7.0的缓冲溶液下混合注入2%CaCl2溶液成型,然后用1%的戊二醛溶液交联。   3、利用固定化细胞氨基酰化酶拆分Ⅳ-乙酰-D,L-3-甲氧基丙氨酸,考察了温度、pH、底物浓度、金属离子和拆分时间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固定化细胞氨基酰化酶手性拆分N-乙酰-D,L-3-甲氧基丙氨酸的最佳工艺条件:pH=7.0,反应温度50℃,底物浓度500 mmol/L。10-4 mol/L的Co2+对氨基酰化酶有显著激活作用,Cu2+和Zn2+对酶促反应的抑制明显。在最佳条件下,反应3h后N-乙酰-D,L-3-甲氧基丙氨酸的摩尔转化率可达96%。   L-茶氨酸(N-乙基-γ-谷氨酰胺)是1950年由酒户弥二郎首次从绿茶中分离得到的,是茶叶中的特征氨基酸,也是茶叶的呈味物质。由于具有多种特殊的生理功能和药用功能,其制备研究是目前茶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现有的制备L-茶氨酸技术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茶叶中提取高纯度的L-茶氨酸,成本高昂;化学合成工艺较复杂;组织培养法产量较低;酶法设备庞大,成本较高。因此,开展L-茶氨酸的生物合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酶法合成茶氨酸成为新热点被大量研究和报道。有三种酶可以用于茶氨酸的合成:谷氨酰胺酶(EC3.5.1.2),谷氨酰胺合成酶(GS,EC6.3.1.2)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EC2.3.2.2)。   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是谷胱甘肽代谢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它既可以催化γ-谷氨酰基化合物上的γ-谷氨酰基团转移至氨基酸、多肽等受体上,又可以催化γ-谷氨酰基化合物的水解反应生成谷氨酸。国内外利用GGT酶法合成茶氨酸所用的底物都是L-谷氨酰胺和乙胺,GGT催化反应的特点是不需要ATP,但是需要通过提高乙胺的比例来促进谷氨酰胺的转化。   本文采用一种廉价的底物L-谷氨酰肼代替L-谷氨酰胺,利用本实验室保藏的基因工程菌DM209[pET32a-ggt/BL21(DE3)],成功地合成了L-茶氨酸,并且对该酶促反应的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以L-谷氨酸为原料,经酯化反应和肼解反应得到L-谷氨酰肼。   2、利用基因工程菌DM209催化L-谷氨酰肼和乙胺合成L-茶氨酸。结果表明,以L-谷氨酰胼为底物时,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约是以L-谷氨酰胺为底物时的78.3%。   3、考察了温度、pH,底物摩尔比和底物初始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为:pH=10,反应温度40℃,n(L-谷氨酰肼):n(乙胺)=1:10,L-谷氨酰肼初始浓度0.3 mol/L。
其他文献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的目的  要通过对小学高年级篮球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改变和完善现有的小学高年级篮球课堂教学模式,树立教学新理念、设计教材新内容、选择教学新方法,使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使篮球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从各自的基础出发,进行有效的、成功的学习,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提高篮球技术的信
目的:临床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时,可采用中药治疗也可采用西医治疗,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西结合的方式治疗后对患者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参与研究的目标全部为2018年1月到20
摘 要: “任务驱动”是现代教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获得再学习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正确使用这一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专计算机教学
第一部分:1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5-HETE)介导调节缺氧诱导的SOCC表达增加及CCE增强而收缩肺动脉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表明,在缺氧过程中,PASMC中内钙离子浓度增加是引起的肺
摘 要: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博客,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知识结构,并且有利于实现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为“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拓展了新的空间。  关键词: 博客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方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
目的 探究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组为全程健康教育组(n=41例)和常规护理组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常见的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深入研究AS的发病机制及调控机制,为治疗AS寻找新的靶点及治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计算机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中专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技能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中专生的就业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加强中专生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关键词: 中专计算机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把传统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科特点,关注教学“生活性”,转变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驱动性”,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
目的:构建人羧酸酯酶-II(hCE-II)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pAb)及单抗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方法:以人正常肝cDNA文库为模板,构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