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sha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断裂点簇集区-艾贝尔逊白血病病毒(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具有血栓形成的风险,是导致患者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关于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Ns患者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较多,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基因突变、血细胞相关参数、凝血相关因素、生化指标以及某些特殊的临床表现等均可能是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Ns患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放血疗法、抗血小板治疗、细胞减少性治疗、Janus激酶2抑制剂及抗凝治疗等是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Ns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未来希望通过对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Ns患者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治疗研究的深入,可进一步降低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Ns患者的血栓发生率.
其他文献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脑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脑血流量降低、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损伤性疾病.铁稳态失衡是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一种新机制,关于脑铁网络调控的模式正在构建.铁调素作为铁代谢中心调控分子,通过作用于铁转运相关蛋白维持机体铁含量的相对稳定;同时,作为铁稳态平衡的参与者,铁调素又受骨形态发生蛋白、转铁蛋白和炎症因子等信号的调控.因此,深入探索铁调素在缺血性脑卒中后铁稳态失衡中的调控作用可以为脑缺血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被认为是通过激活下游相应的效应因子而参与调控细胞生理过程,并与细胞的生长、增殖、癌症及寿命等直接相关.PI3K/Akt/mTOR信号通路级联反应的失调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尤其是在神经性疾病的治疗或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对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已展开相关研究,但对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未来对该通路进行干预可为临床诊疗
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常见病因为病毒感染,以柯萨奇病毒B3(CVB3)最常见.内质网在多种因素(病毒感染等)的作用下,导致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质在内质网中聚集,产生内质网应激(ERS).ERS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诱导细胞死亡,参与多种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可通过细胞凋亡、自噬、焦亡和铁死亡等方式促进细胞死亡,从而在VM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通过抑制ERS的发生减轻细胞凋亡、自噬、焦亡和铁死亡,降低VMC发病率.未来通过干扰CVB3诱导ERS的信号通路,可能能为VMC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传统腹腔镜手术因盆腔解剖复杂等问题,手术难度系数较大.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手术治疗直肠癌体现出稳定性好、出血量少、创伤小、中转开腹率低、灵活度高、学习周期短、易于远程操作和教学等优势,并可降低手术难度系数,克服了开腹手术及传统腹腔镜手术操作中的不足,更适用于腹腔手术.但机器人手术也存在手术时间相应延长、费用高、钳夹肠管时触觉反馈丧失等缺点.虽然其短期术后疗效与腹腔镜微创手术疗效相当,但机器人手术治疗直肠癌的潜在优势及患者的远期效果仍需更多的数据进行
Meesmann角膜上皮营养不良(MEC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角膜上皮存在大量的微囊.角蛋白(KRT)3基因和KRT12基因杂合错义突变是MECD的主要致病机制,可导致细胞骨架蛋白KRT3和KRT12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发生病理性改变.目前,手术治疗是反复发作或症状严重的MECD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易复发.而针对小干扰RNA、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9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基因治疗在疾病模型中可以有效减少相应KRT12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核苷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保护术后肝功能、延缓肝纤维化,是最有效降低HCC切除术后复发风险及延长生存期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抗病毒治疗在HBV相关性HCC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增加,NAs作为抗HBV治疗中的一线治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HBV相关性HCC的辅助治疗,并已成为HCC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随着对NAs在HBV相关性HCC治疗过程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NAs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将显著改善HBV相关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心脏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通过医疗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最终建立了适应我国情况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手段和策略.随着技术改革和自主研发等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我国临床应用,在党的领导下,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微创、生物、综合治疗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党百年来,我国心血管外科取得了卓越成就,手术数量和成功率呈飞跃式提高,且不断探索高难度心脏手术的诊疗,为世界心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可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在符合内镜治疗的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时,其治疗主要以内镜治疗为主.而不符合上述适应证的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则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虽然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较高,但由于早期诊断率低,多数患者表现为胃癌晚期.因此,改善进展期胃癌的手术治疗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故淋巴结清扫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前瞻性研究证实了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但进展期胃癌的相关治疗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血栓形成主要通过血小板激活及凝血级联反应完成.而氧化应激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及凝血级联反应,故氧化应激参与了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地中海饮食模式有利于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其可能的机制为地中海饮食模式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形成进而对心血管形成保护作用,这可能与这些营养物质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对相关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能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后期康复提供新思路.
肠道与肝脏通过门静脉、胆管系统及肠道微生物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肠肝轴,肠肝轴的存在表明肠道微生物与肝病的发生在理论上具有相关性.肠道微生物作为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机体内物质的消化代谢并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在肝病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种类、数量的改变可导致多种肝病的发生,而肝病也可引起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因此,以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为靶点的治疗方法可能成为未来肝病预防及治疗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