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阐释与文本解读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ER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在“面向用人单位”思想的指导下,职校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发生了剧变,一味强调“必需、够用”。使语文课变成了“识字课”“朗读课”,语文所蕴含的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无情地剥离,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式的培养和熏陶就此消失,学生的文化素养直线下降,企业用人的热情随之大幅降低。
  观察中高职语文课堂,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解读的厚度和深度的严重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层出不穷、比比皆是,错读、浅读、功利性阅读呈泛滥趋势。其原因在于作为文本的第一读者——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低下(仅等于或低于教参),对于文本所涉及的历史、哲学、美学等内涵知之甚少,对作品的内在逻辑欠缺贯通能力。因此课堂上经常发生“绕道走”现象,即教师不去触及作品的精神内核,不向学生解释作者这样表达的动机,单单对作品的显性知识作形式上的探究和归纳。
  如教《前赤壁赋》,回避“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停留在字面解释上。对主人公“悲”转“乐”的思想基础不甚了了,生硬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教学重点孤立地定在“秋江月夜泛舟”的景物描写的赏析上。割裂了苏轼的出世思想与自然景观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凭空体验夜游赤壁的陶然之乐,把一次不寻常的精神游历简单地等同于现代人的休闲旅游。
  又如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津津乐道于会稽山阴的“惠风和畅、清流激湍”之美,“曲水流觞”之雅,对促发抒写景物之美和人物之雅的内在心理动机浑然不觉,对文本中“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痛哉”所包含的魏晋人的价值观和文学审美观没有进行合理的阐释。
  文本解读“绕道走”的结果是造成文脉的中断、文气的衰竭。如果把一篇文章看成是有机统合、各部分相互依存的生命体。那么以上几种解读无异于扼住生命体的咽喉,而去端详它的某一部分形体的样貌;把握的不是生命体血液奔流体魄强健时的美,而是一个个部件濒死的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文艺作品都必须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精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解读文本若要谋得精彩,非融通各意象不可。而融通意象的前提是得其神韵,即创作主体在某种强大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三家既鼎足而立,各有侧重,是“佛治心,道治身,儒治世”,又相互融合,共同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厚稳固的影响,从而建构了特定的士族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超越了个体人某时某刻的喜怒哀乐,超越了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具体历史内容促发的内心感受,而呈现出深刻的人生感受。读者只有充分领悟了这种心理特征,才能欣赏作品中的“山山水水”,作者的“一颦一笑”。
  可以说,没有对文化的解读,就没有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成功解读。
  让我们来看《前赤壁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苏轼的大量诗文都表达出逆境中旷达超脱的情怀,这种情怀不是凭空产生的,缘起于创作者文化意识中的释、道观念。释即佛,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它们的本质是“空”,即宇宙万物都是众缘(各种条件)生成的现象,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因空(因缘和合)起色(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只有随条件而起、随条件而变的现象。没有脱离条件而存在的绝对独立的事物。《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宇宙万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常”才是世界永恒的规律。“空”的思想使人认识到:人生无圆满,处世应淡然去执著。以此来看“水”与“月”的“变”与“不变”,就非常清晰了,“变”是因空起色,“不变”是因色见空。具体解释为:水和月为代表的宇宙万象(包括人类)都是因缘而生的现象,本身不是独立的存在;对于世界来说,水、月为代表的宇宙万象(即地、水、火、风)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永远变化,永远存在,此之谓永恒。既然宇宙的精神是这样,也就是说日月山川与人生一样,都是一种虚空的存在,既短暂(现象变动不居)又永恒(四大物质不灭),那么对山川的羡慕、对曹操功业的羡慕就失去了意义。对人生的短暂、个人际遇的遗憾和悲哀也失去了意义。最终心情复归平静(“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佛教精神构筑了苏轼平静无争,淡然一切的文化心理,是他于逆境中给心灵罩上的盔甲。再看“道”对苏轼的影响,“道”的基本精神是无为而治,庄子认为充满矛盾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对生命个体进行着伤害,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为名、利、家族、国事奋斗,到头来极大地伤害了自己。为了摆脱这些束缚,必须摆脱世俗的纠缠,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提倡“安时而顺处,哀乐不入”。处于人生最失意最灰暗时刻的苏轼,没有走向绝地,源于“道”家精神的自觉内化。如果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共识”是灵魂的表白,那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对“道”的参行和实践了。由此可得出结论,释、道思想的熏陶,凝成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情怀。
  读《兰亭集序》,从“死生亦大矣”“痛哉”的悲慨中,不难体会到作者对人生欢愉易逝、悲苦恒常的无奈,人生短促、江山永恒的愁苦,这种情感蕴含着一种美学思潮的进步——人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觉醒。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杀戮不停的残酷现实导致整个文化和哲学思潮的巨变,致使门阀士族阶层对完全屈从的外在权威(鬼神迷信、道德节操)产生了怀疑,对人生表达着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无论是“晤言一室”还是“放浪形骸”,都是重新发现生命价值后对“人生行乐”的公开宣言。此时,庄玄思想的萌发和勃兴,为人们摆脱道德伦理功名利禄的束缚,享受生命自由提供了理论依据。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人终究是要死的),摆脱物(包括礼教)役,返回自然的浑朴与天真,使心灵得到解放,在有限的时空里获得无限的自由。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与两汉截然不同的山水诗文(轻伦理,重情感),从视山水为某种伦理秩序的寄托,转向珍惜其生命本色而忘情歌咏。于是,王羲之笔下的兰亭之景就呈现出一派从所未有的清新活泼,极具生命情调,洋溢着汪洋恣肆不可阻扼的声色之魅和形式之美,成为承载追求个性自由的士人生命意识的审美载体,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作为负载伦理道德的政治工具。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本折射出的景物之美和人物之雅,应是超功利的审美的哲学在起作用。
  微观分析两个文本。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浸润于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的一股气血。其厚积千年凝成完备的体系、坚实的构架,一代代文学家就在它深深哺养、厚厚蓄积的泥土里发芽、吐穗、拔节、丰茂,用生命来拨亮古老文明的精神之光,书写民族的心灵历史。这样,文化就总是不露痕迹地流淌于大师的笔下,流动于文本的各处,熠熠闪光,精美绝伦,形成另一种语言,等待着读者去对话。
  与传统文化对话,是现代人精神发展的需要,但是,对话确有难度。“文化缺省”使后代读者在经典作品的门外徘徊,其实质是创作者与后世的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古老东方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在“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基础上,而当代中国人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繁盛时期,社会体制的根本转变、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所向披靡带来的民主意识的强化,地球村意识的深入,对于自己民族的古老文化反而昏昏。由此,经典作品就成了一块块难啃的骨头,令人望而生畏了。
  解决经典文本解读难的有效方法是读者自觉扩展自身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和研究,获得深邃的眼光和宽大的胸襟,以文化为钥匙。打开一扇扇紧密的大门。当然,首要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应该落在职教语文教师的肩上。
其他文献
摘要: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初中化学为研究对象,利用“微信 微课”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初中化学翻转课堂,为初中化学教学探究新的思路。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初中化学 翻转课堂  初中化学教学难度大,学生理解存在困难,所以教师需要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突破初中化学教学的瓶颈。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进一步运用微信公众平台,更是达到了提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将国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本文以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论述了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举措。  關键词:国学教育 小学语文 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
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合理利用微课,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的逻辑教授给学生,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化学成绩。微课的课时不长,所以有利于将高中化学复杂的知识点碎片化,将高中化学大课堂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小课堂来讲解知识点,能有效增强知识的易表达性,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本文探讨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微课资源的优势,旨在构建高效高中化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 化学 微课 运
摘要:本文旨在将动态评估运用到高中英语过程写作教学中,观察学生在接受人工和智能反馈后的行为变化,以及对其心理认知方面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文本质量初稿和自改稿人机评价结构对比分析,了解动态反馈对文本质量的影响,为后期建构相应的动态评估下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 动态评估 人工反馈 机器反馈  写作是一种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方式,直接体现学生语言综合素质。但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家在政治、经济、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越来越普遍,而这些交流都离不开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目前,我国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甚至有很多幼儿园实行了中英双语教学,各种规模的英语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把积极心理学三大支柱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旨在营造轻松、愉快、高效率的英语教学环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高专 大学英语 
摘要:当前,英语教学存在课时教学彼此割裂、不成体系的现状,所以教师要优化教育生态,开展多元活动,为学生留有空间,让教学内容整体化、序列化,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 单元教学 策略  在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系统化的教学,而是照搬教学参考书,过度解读细节,使得学生学习的是零散的内容,未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抓住各部分
摘要: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实践创新中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旨在为同专业人才培养和美术课程的实践、创新、改革,探索有益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美术课程  美术专业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实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美术学科的各个环节中推进落实“六个下功夫”,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发散阅读、质疑阅读、拓展阅读,从而锤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批判性及创造性,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創造性思维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充斥着课堂,使得许多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思维僵化,学习积极性、
一、奥地利MODUL旅游和酒店管理学院的实习模式    (一)奥地利MODUL旅游和酒店管理学院的实习设置  笔者受训的学校是MODUL旅游和酒店管理学院,即MODULTOURISM COLLEGE,它成立于1908年,是一所在奥地利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旅游酒店管理学院,它和MOD—UL大学,即MODUL UNIVERSITY一起由维也纳总商会拥有和管理,同时维也纳总商会也拥有一家四星级的MODUL
初中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正处于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在学习过程中还保留着以前的习惯,如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学习意识较为薄弱等。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若是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学习效果也会不理想,学生也无法进行自主学习。  一、利用问题情境发展学生英语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主,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呈现活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