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药房的减肥产品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减肥产品。三十年前开启中国人瘦身之路的一袋减肥茶,如今已演化成一个充斥着药物、保健食品、各类代餐食品的千亿级消费市场,而繁荣的市场背后却乱象丛生。
黄金十年:西布曲明领跑国内市场
自1980年代开始,减肥产品就在国内市场登场亮相,彼时的市场份额大多被大印象、康尔寿、V26等品牌分割,产品多以“保健食品”为主。直到21世纪初,西布曲明上市后,减肥产品江湖才开始迅速发展壮大。
2000年8月,由重庆太极集团制造、以西布曲明为主要成分的“曲美”(盐酸西布曲明胶囊),成为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国药准字号减肥药(减肥处方药)。
作为中枢神经抑制剂,西布曲明具有兴奋、抑制食欲等作用,因减肥效果显着,曾在全球86个国家经批准上市。
西布曲明登陆中国市场不久后,由瑞士罗氏公司研发的、以奥利司他为原料药的另一大减肥药“赛尼克”也在2001年拿到了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进口产品许可证,进入中国市场。
与西布曲明的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奥利司他是一种长效和强效的特异性胃肠道醋酶抑制剂,即通过抑制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起到减少身体能量摄入、降低体重的效果。
自此,以西布曲明或奥利司他为原料药的十几种减肥处方药很快涌现国内减肥产品市场,并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2002年,“曲美”夺得全国药品零售市场销售冠军,销售额突破3亿元,同类产品可秀、澳曲轻、亭立、诺美亭等几大品牌也表现不俗。2003年,曲美、赛尼可、澳曲轻3大产品分居销售金额排行榜前三席。2005年,含西布曲明、奥利司他成分的减肥药在减肥产品的市场销售排行中超越减肥保健食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这样的市场格局一直延续到了2010年。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西布曲明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一些案例表明,西布曲明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厌食、失眠、肝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症状。2002年3月,意大利药品管理机构收到多起关于西布曲明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其中两位年轻女性死亡。
在国内,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5日期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西布曲明相关不良反应病例报告298份,无死亡病例。2010年10月30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因“治疗风险大于效益”决定停止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已上市销售的药品由生产企业负责召回销毁。
西布曲明在引入国内十年后终遭禁令,意味着国内减肥药的黄金年代就此落幕。
擦边球:保健食品重霸减肥江湖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保留了曾引发争议的保健食品概念,保健食品自此获得“合法地位”。一年多之后,西布曲明退市,以减肥茶、酵素、左旋肉碱类产品为代表的减肥保健食品开始重新夺回市场。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定义,属于“保健食品”的产品只有调节机理的作用,而无治疗功效。为了增强减重效果,一些不法商家打起了非法添加禁药的主意。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第一批)显示,声称有减肥功能的产品可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麻黄碱、芬氟拉明。
近年来,减肥保健产品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据公开报道,2012年4月24日,杭州下城区人民检察院曾对减肥保健食品“荷氏决明子荷叶胶囊”的生产销售方提起公诉。案件查明,该产品非法添加了西布曲明,但该企业在同一种包装下生产了两种胶囊,一种加了违禁成分,卖给顾客;另一种未加违禁成分,用来应对检测。
除此之外,类似的手段还有分批添加禁药。为吸引顾客,一些不法商家往往会在第一批产品里添加西布曲明等成分,在宣传产品效果后,第二批产品里便减少禁藥剂量或者干脆不放。
减肥保健食品添加化学药品屡禁不止,一个健字批号下生产多种保健食品的“套牌”现象同样较为普遍。常见的“套牌”形式包括新产品用老批号、同一厂家多种产品“一号多用”、一个产品出问题后换个名称包装再上市、甚至是直接盗用其他厂家的批准文号等等。
在减肥药和保健食品之外,“减肥江湖”上还有一个更为混杂的帮派——号称有减肥功效的普通食品,靠着概念营销和网络销售渠道加持,近年来风头正劲。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认为,普通食品号称具有减肥功效的现象严重扰乱了保健食品市场。另外,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峰表示,顽疾难除的原因有三:企业获取保健食品批文的成本颇高,从研发、试验到行政审批,需要耗时两三年,资金约在五六十万元;普通食品可以避免违反保健食品法规的风险,规避更为严格的监管;我国公众有药食同源的饮食习惯,在人们的观念里,保健食品和食品的区分并不明确。
除标榜减肥功效的食品类产品外,还有一类冠以“代餐食品”名号的普通食品也进入了减肥产品市场。它们往往通过“健康减脂”、“体重管理”等概念包裝,吸引消费者购买。
医学界人士则指出,市场上常见的代餐饼干、代餐粉等同类产品在营养摄入上无法完全替代正常饮食,长期食用会弱化人体消化能力。
暴利之下:减肥产品的前景
在减肥药的黄金年代,曲美曾缔造过炫目的销售神话。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0年至2010年,曲美的销售额超过50亿元,最高年销售额达4亿元。在其退市当年的前半年内,曲美及其他胶囊剂产品仅用1515万元成本就换回1.23亿元的收入,利润率高达87.6%。
据悉,西布曲明等减肥原料药价格普遍低廉。2010年,作为原料药的西布曲明全面被禁时,有业内人士曾公开表示,这意味着违法添加西布曲明的减肥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将成无米之炊,预计行业将加速洗牌。然而,此后数年的事实显示,这一判断并不准确。屡屡被爆出的非法添加事件证明,利驱之下,铤而走险者仍旧前赴后继。
流入保健食品行业被非法添加的药物,大多来自大量没有药品原料生产许可的小化工企业。
相较而言,减肥茶类保健食品普遍价格较低,但利润也相当丰厚。碧生源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碧生源集团销售减肥产品毛利润高达89.4%。
在营销方式与渠道方面,众多减肥处方药有意模糊药物与保健食品概念,采用保健食品的巨额广告投入的营销方式进行运作与销售。高频次的广告一方面会有舆论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会让人们对产品产生信任,甚至会对品牌产生喜好。
因此,尽管负面消息不断,但投放巨额广告,依旧控制着各种传播渠道的行业稳定、有效地运行着。
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曾于2016年4月刊文指出,中国肥胖人数已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在未来,中国的减肥市场产值预计可超过千亿元。徐华峰认为,受肥胖人数的增加、不合理饮食、“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念等因素综合影响,人们对减肥产品的需求还会增加。对此,他建议,国家需要在政策上进行合理引导,随着消费者健康素养提升,减肥市场才会回归理性发展的轨道。
(《蓝盾》2018年第4期 甘甜甜、卫佳铭/文)
黄金十年:西布曲明领跑国内市场
自1980年代开始,减肥产品就在国内市场登场亮相,彼时的市场份额大多被大印象、康尔寿、V26等品牌分割,产品多以“保健食品”为主。直到21世纪初,西布曲明上市后,减肥产品江湖才开始迅速发展壮大。
2000年8月,由重庆太极集团制造、以西布曲明为主要成分的“曲美”(盐酸西布曲明胶囊),成为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国药准字号减肥药(减肥处方药)。
作为中枢神经抑制剂,西布曲明具有兴奋、抑制食欲等作用,因减肥效果显着,曾在全球86个国家经批准上市。
西布曲明登陆中国市场不久后,由瑞士罗氏公司研发的、以奥利司他为原料药的另一大减肥药“赛尼克”也在2001年拿到了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进口产品许可证,进入中国市场。
与西布曲明的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奥利司他是一种长效和强效的特异性胃肠道醋酶抑制剂,即通过抑制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起到减少身体能量摄入、降低体重的效果。
自此,以西布曲明或奥利司他为原料药的十几种减肥处方药很快涌现国内减肥产品市场,并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2002年,“曲美”夺得全国药品零售市场销售冠军,销售额突破3亿元,同类产品可秀、澳曲轻、亭立、诺美亭等几大品牌也表现不俗。2003年,曲美、赛尼可、澳曲轻3大产品分居销售金额排行榜前三席。2005年,含西布曲明、奥利司他成分的减肥药在减肥产品的市场销售排行中超越减肥保健食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这样的市场格局一直延续到了2010年。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西布曲明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一些案例表明,西布曲明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厌食、失眠、肝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症状。2002年3月,意大利药品管理机构收到多起关于西布曲明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其中两位年轻女性死亡。
在国内,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5日期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西布曲明相关不良反应病例报告298份,无死亡病例。2010年10月30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因“治疗风险大于效益”决定停止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已上市销售的药品由生产企业负责召回销毁。
西布曲明在引入国内十年后终遭禁令,意味着国内减肥药的黄金年代就此落幕。
擦边球:保健食品重霸减肥江湖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保留了曾引发争议的保健食品概念,保健食品自此获得“合法地位”。一年多之后,西布曲明退市,以减肥茶、酵素、左旋肉碱类产品为代表的减肥保健食品开始重新夺回市场。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定义,属于“保健食品”的产品只有调节机理的作用,而无治疗功效。为了增强减重效果,一些不法商家打起了非法添加禁药的主意。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第一批)显示,声称有减肥功能的产品可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麻黄碱、芬氟拉明。
近年来,减肥保健产品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据公开报道,2012年4月24日,杭州下城区人民检察院曾对减肥保健食品“荷氏决明子荷叶胶囊”的生产销售方提起公诉。案件查明,该产品非法添加了西布曲明,但该企业在同一种包装下生产了两种胶囊,一种加了违禁成分,卖给顾客;另一种未加违禁成分,用来应对检测。
除此之外,类似的手段还有分批添加禁药。为吸引顾客,一些不法商家往往会在第一批产品里添加西布曲明等成分,在宣传产品效果后,第二批产品里便减少禁藥剂量或者干脆不放。
减肥保健食品添加化学药品屡禁不止,一个健字批号下生产多种保健食品的“套牌”现象同样较为普遍。常见的“套牌”形式包括新产品用老批号、同一厂家多种产品“一号多用”、一个产品出问题后换个名称包装再上市、甚至是直接盗用其他厂家的批准文号等等。
在减肥药和保健食品之外,“减肥江湖”上还有一个更为混杂的帮派——号称有减肥功效的普通食品,靠着概念营销和网络销售渠道加持,近年来风头正劲。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认为,普通食品号称具有减肥功效的现象严重扰乱了保健食品市场。另外,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峰表示,顽疾难除的原因有三:企业获取保健食品批文的成本颇高,从研发、试验到行政审批,需要耗时两三年,资金约在五六十万元;普通食品可以避免违反保健食品法规的风险,规避更为严格的监管;我国公众有药食同源的饮食习惯,在人们的观念里,保健食品和食品的区分并不明确。
除标榜减肥功效的食品类产品外,还有一类冠以“代餐食品”名号的普通食品也进入了减肥产品市场。它们往往通过“健康减脂”、“体重管理”等概念包裝,吸引消费者购买。
医学界人士则指出,市场上常见的代餐饼干、代餐粉等同类产品在营养摄入上无法完全替代正常饮食,长期食用会弱化人体消化能力。
暴利之下:减肥产品的前景
在减肥药的黄金年代,曲美曾缔造过炫目的销售神话。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0年至2010年,曲美的销售额超过50亿元,最高年销售额达4亿元。在其退市当年的前半年内,曲美及其他胶囊剂产品仅用1515万元成本就换回1.23亿元的收入,利润率高达87.6%。
据悉,西布曲明等减肥原料药价格普遍低廉。2010年,作为原料药的西布曲明全面被禁时,有业内人士曾公开表示,这意味着违法添加西布曲明的减肥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将成无米之炊,预计行业将加速洗牌。然而,此后数年的事实显示,这一判断并不准确。屡屡被爆出的非法添加事件证明,利驱之下,铤而走险者仍旧前赴后继。
流入保健食品行业被非法添加的药物,大多来自大量没有药品原料生产许可的小化工企业。
相较而言,减肥茶类保健食品普遍价格较低,但利润也相当丰厚。碧生源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碧生源集团销售减肥产品毛利润高达89.4%。
在营销方式与渠道方面,众多减肥处方药有意模糊药物与保健食品概念,采用保健食品的巨额广告投入的营销方式进行运作与销售。高频次的广告一方面会有舆论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会让人们对产品产生信任,甚至会对品牌产生喜好。
因此,尽管负面消息不断,但投放巨额广告,依旧控制着各种传播渠道的行业稳定、有效地运行着。
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曾于2016年4月刊文指出,中国肥胖人数已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在未来,中国的减肥市场产值预计可超过千亿元。徐华峰认为,受肥胖人数的增加、不合理饮食、“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念等因素综合影响,人们对减肥产品的需求还会增加。对此,他建议,国家需要在政策上进行合理引导,随着消费者健康素养提升,减肥市场才会回归理性发展的轨道。
(《蓝盾》2018年第4期 甘甜甜、卫佳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