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玉被认为是中国的“国石”,亦被称作大地的舍利,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解的情结。千百年来,人们不管是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乞风求雨、祭祀祖先,还是求医问药、婚配嫁娶、丧葬出殡,玉在其中无处不在,先民们用玉、爱玉、敬玉、佩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玉被认为是中国的“国石”,亦被称作大地的舍利,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解的情结。千百年来,人们不管是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乞风求雨、祭祀祖先,还是求医问药、婚配嫁娶、丧葬出殡,玉在其中无处不在,先民们用玉、爱玉、敬玉、佩玉、赏玉,甚至以玉比德。玉既是一种实用品,又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使它与陶器、木器、石器、铜器等生活生产器具区分开来,在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唯有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从古至今,中国人爱玉,以玉比德,以玉养心,不只是因为它外在的美,更是因为透过它的材质工艺之美而闪烁出一种深刻的内涵。玉经过大地的经久淬炼和人工的碾磨雕琢,那种坚韧、刚毅、宽容、朴实、高雅、淡泊的自然属性便充分地显现出来,被世人归结为玉的品格,本刊编辑部带您走进玉文化,在玉的浸染中,获得如玉人生。
其他文献
一件家具就如同一册史书,一个时代的家具则无异于一部史籍。 大唐盛世、气吞山河,这一时期的家具也雄浑壮美,由于正处在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过渡的高潮时期,低型家具与高型家具经常同室而居,这些特点,在唐代绘画中均有所表现。宋代,高型家具日渐平民化,至南宋初年,垂足坐完全替代了席地坐,高型家具就此定型,品种也是多种多样。宋代的国力完全无法与唐代相提并论,也就收起了大唐的张扬,反映在家具造型上,一改唐代的雄
滚滚红尘的凡俗世界中,不堪重负的自己,一直在寻找一方世外桃源的生活。隐士,进入我的梦境中,似乎久远,却日益紧迫。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隐士是真正的生命修道者,是在空谷幽兰中追问终极人生意义的人。今天的人们在物欲的驱使下,越来越失去生命的本来面目。在忙茫盲中,失去方向,在财货的堆积中窒息,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失真,在尘劳的困扰中沉沦,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迷失。人生,到底所为何来? 隐士,心灵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曾经做过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他做事原则性很强,最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朱自清先生在辞去图书馆代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在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在原则问题上,闻一多先生也是不会“来事”、不懂得“做人”的。汪修荣先生《民国教授往事》介绍: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有吸鸦片的陋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甲骨学及先秦史研究权威宋镇豪16日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首发式上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机构的专家从旅顺博物馆馆藏1800多片从未公布过的罕见甲骨中,发现了34个新字和新字形。 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是自中国甲骨文发现110多年来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为中国殷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对甲骨文和甲骨学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来源/新华网
天涯何处归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谈到元散曲,永远也避不开马致远。他的名字本身就给人无尽遐想:一匹瘦马远赴天涯,苍凉无奈之感顿生。人们惊羡他的才思,九个意象连用,连缀出一幅秋郊游子漂泊图。而结尾像极了美国西部片惯用的画面:硕大的血红色落日将天地之开阔放大成一个痛心的梦境,那瘦马上心碎的旅人只留给我们一个单薄的背影
天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合天人)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说:“易,所以合天道人道也。”这是说,《周易》是一部会通“天道”“人道”所以然道理的书,也就是说它是一部讲“天人合一”的书。对于如何了解“天人合一”思想,朱熹有段话很重要,他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
诗中有画的山水诗 琴曲《欸乃》,又称《渔歌》或《北渔歌》,它的曲意,承袭着柳宗元七言古诗《渔翁》中的情致,曲风清新,律动鲜明: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欸乃》琴曲本身当然就具有音乐美,然而它还具有更辽阔的画面美,是柳宗元诗歌《渔翁》写就的,由七弦以琴的方式转述。 《渔翁》此诗,正是“诗中有画”的杰出代表:
10月16日,来自76个国家的391名师生抵达中国,开启第七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之旅。 此次活动主题为“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云南省政府联合主办,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师范大学、云南省广播电视台承办。活动将从10月16日持续至11月2日,来自76个国家92个海外预赛区的391名师生来华参加决赛,是历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参赛国家、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历史玄机 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思想土壤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汉武帝前期,一时曾经奇峰突起的法家群体,随着贾谊、晁错等一批执“申、商、韩、苏、张”之言的法家能事之臣,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西汉法家的势头已经大为衰减。从学派态势上说,此后基本上是道家“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儒家,则正在积蓄力量渗透上层。 当此之时,忽然发生了一个越往后越觉意义重大的事件。 这件事,是汉武帝忽然以“诏举贤良、方正、
总觉得,自然界中的植物也和万物之灵的人类一样,有着千差万别的脾性。比如说梧桐树,它天生就是忧郁的、凄清的、寂寥的、内敛的,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落寞和悲凉,即使是在春天繁花满树的时候。北宋词人周邦彦在《琐窗寒》中就怅惘道:“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而到了草木凋零、断雁西风的深秋,枯黄飘零的桐叶就更易引起诗人无限的伤感与凄凉,这也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何喜欢选择梧桐来悲秋了。如唐代戎昱《客堂秋夕》:“寂寂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