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八年度 白酒市场的巅峰对话

来源 :酒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126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白酒的各种营销模式、理论研究层出不穷:“高价就是高价值”“外资彻底影响白酒”“外资能带动白酒带的发展速度”“营销80后最关键”,还有关于“年份酒”的争论。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白酒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行业,2008年白酒真正进入拐点了吗?
  ——本刊编辑部,郑州九度营销策划
  李 华/插画
  
  NO.1年份酒的未来会怎样?
  
  甲:年份酒依然飘红。
  年份酒的来历,是在我国以前民间流传的,代表就是“女儿红”,绍兴“女儿红”就是绍兴人在生了女儿时,就酿酒埋藏,在嫁女时就掘酒请客,久之形成了一种风俗。在生男孩子时,也依照着酿酒、埋酒,盼儿子中状元时庆贺饮用,所以这酒也叫“状元红”。
  这种长期储藏的陈年老酒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年份酒。
  近年来,茅台、五粮液等白酒企业参照威士忌、白兰地等蒸馏酒以年份作为区分产品档次的做法,先后推出年份酒。一瓶标有“十年陈”的年份酒价格可能比普通白酒高出十多倍,用年份酒作为突破口,打开了中国白酒高端市场的大门,受到了高端消费群体的追捧和喜爱。
  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准确鉴定白酒的贮存年份,一直困扰着白酒行业。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程劲松表示:“年份酒的检测方法,相当于白酒业的‘哥德巴赫猜想’。”
  一瓶标注了“十年陈”的年份酒在配料表上,并没有标明整瓶酒都是十年窖藏酒,还是含有十年酒的成分,含量又是多少,没有明确的标准。各个企业就是利用电视广告诉求、户外广告、事件营销、品鉴会等各种手段将年份“酿造”出来的。铺天盖地的宣传,随处可见的广告,把年份酒的概念给普及了。但也许是花了高价钱,质量或多或少比一般的酒质强一些的缘故,加上各大酒厂对年份神秘的打造,大部分年份酒仍被各界消费者所推荐,消费在量上也不断加大,暴利加大了企业的推广力度!二线品牌泸州、汾酒、西凤推出的年份酒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年份酒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和得到开发。
  所以年份酒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消费群体依然庞大。
  
  乙:年份酒已夕阳西下。
  当前中国酒市上鱼目混珠、真假不分、良莠不齐的年份酒,至少有百分之八十是靠营销吹擂出来的,是一种概念层面的打造,没有实际的价值,是广告的产物,也是昙花一现。
  “谎话说上一千次也变成了真理”,人们也没有办法强制接受了!
  高档年份酒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买酒的不喝,喝酒的不买”。大部分年份酒都是政务、商务型上流社会消费人群所享用,普通的老百姓要应付日益上涨的物价,哪有心情花成百上千元去享受所谓的年份酒,普及消费简直是做梦。
  年份酒的真假,要验明“杯中酒”的正身,能品出是五年陈、十年陈,甚至三十年还是当年酿造的新酒,无疑是天方夜谭。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年份酒”的生产工艺复杂,成本也比较高。目前市面上的年份酒,很大一部分只是用陈酒做“引子”,“点到为止”,整瓶酒中也许只有几滴“陈酿”。
  有的酒厂刚建两年,就推出了年份酒,让人匪夷所思。
  据可靠消息,有些年份酒是先从其他酒厂购买少量年份稍长的原酒,然后进行勾兑,最后在酒瓶上标上年份出售。有的酒厂甚至直接把当年生产的酒打上年份酒的标牌,想标哪年就标哪年。
  只要给这些酒挂上“五年陈”“十年陈”甚至“三十年陈”的羊头,就可以当狗肉卖了,而且价格就翻着跟头往上蹿。年份酒成了企业的“摇钱树”,而酒瓶上标注的年份则沦为酒商们的一种炒作手段,自我标榜的资本。对中国年份酒去伪存真,维护整个酒类行业的信誉和市场形象、地位是比任何一个企业的短期利益行为都重要的工作。
  就在2007年的最后一个月,全国白酒前三强之一的剑南春高调抛出了我国第一个鉴别白酒陈酿年份的方法—“挥发系数鉴别法”,市场一片哗然。假年份酒的尾巴应该藏不了多长时间了!年份酒也该真的有年份了。
  
  NO.2价格决定趋势?
  
  甲:价格继续高涨。
  从2002年开始,高档白酒持续升温,价格不断上扬,全国一二线品牌及区域品牌全面飘红,尤其是2003年以来,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汾酒更是牢牢控制了前五席。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高档酒占到300亿元。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高档白酒将达到500亿元的市场规模。
  权威资料显示:高档白酒还会持续升温10年,每年仍以15%左右的速度稳步成长,价格会继续稳中有升,“少喝酒,喝好酒,送名酒”已经成为白酒行业的消费趋势,绝大部分人对高端白酒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有关分析认为,高档白酒绝不仅是价格决定价值,他还是质量和品牌价值的体现,满足了消费者的全方位功能需求。
  高档白酒持续升温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交往增加、品牌意识增强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带动造成的。中国目前已经拥有1亿中等收入(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城市居民,且这个数字正以每年新增约2000万的速度在激增。这充分表明中国中高端酒的消费存在着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白酒逐步从低价位向中高价位转变的市场发展方向已成定局,高端白酒消费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行业对高端白酒的持续增长很看好,预计高端白酒开发热将继续维持下去。
  
  乙:涨价只是一时风起。
  高档白酒是房地产界“只为富人造房子论”的翻版,是赤裸裸的暴利行径,必然受到广大老百姓的谴责、怨愤和声讨。
  现在,中国时尚消费、高档酒扭曲的是社会价值观,用年份酒来放大和加强了社会“等级、身份、面子、关系、尊贵”观念,它塑造和传播的不是先进文化、高尚文化,是在制造“不良文化”。中国“高档白酒文化”不同于“洋酒文化”,西方人饮用葡萄酒反映出的是对酒的尊重,饮酒讲究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
  在外国,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而中国,白酒尤其高档酒在人们眼里更多的是当做一种交际工具,身份、关系、地位的象征,所以,中国的酒文化中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品评,更在意与谁喝,有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的。所以说,中国高档白酒推销的“价值观”有问题,是功利性的,扭曲性的,这种酒文化从长远看是站不住脚的,会毁了白酒行业。
  仔细看看中国的社会现实,高档白酒不能广泛消费,只是少数人的享受,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高档白酒的形象在广大老百姓心目中是“负面”的,它具有了某种暧昧和“潜规则”色彩,这对行业发展很危险。
  当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消费者指出,400元以上的高档白酒是一种非理性营销,与自身价值不相符,早晚要回归理性,降到本来面目上。
  高档白酒长期持续涨价的理由不充足,时间也不会很长,今年春节后茅台的降价就是一个信号,引起消费者对高档酒真实价值的质疑,一味靠“高价格决定高价值”的营销逻辑占领市场,后果是价格越高消费人群越少,把自己限制在塔尖领域,地盘肯定越来越小,利润可能增加了,但销量并没有上去,高档酒成了奢侈品、艺术品或者文物的代名词。
  高档酒的变异对行业未来发展不利,失去的是群众基础。高档酒应该考虑走下价格神坛做“民酒”、“民牌”,推销一种先进品牌文化和饮酒文化,而不是推销什么“王酒”“帝酒”“皇酒”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和国际化接轨,完成高档酒的未来救赎之路。
  
  NO.380后是消费主流吗?
  
  甲:80后正在接力。
  只有20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人才喝白酒,80后要的是时尚、是现代,不再喝白酒了。
  在一些媒体上和营销界流行一种“白酒遭遇年轻人消费断层”“30年后谁来喝白酒”“白酒消亡论”等等说法,其实这些言论是杞人忧天,非常可笑的。
  这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首先,白酒本身正在变化,它不断变革创新,与时俱进,向低度化、时尚化过渡了,白酒不会成为“文物”。其次,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具有两面性,但绝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互融合包容,更加丰富多彩。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力量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传统文化常常烙印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不是那么轻易能被稀释改变的。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看似很现代、很西化、很时尚,但骨子里还是流淌着中国人传统文化的血液。年轻人也不例外,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大环境的影响,受年长成功人士的言行影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态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包容变化,从梦幻时代、与时俱进,到理性思维、接纳传统,再到融入环境、超越自我,等等,总是渐进或交替出现在人生各个阶段,这种变化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经济很发达,观念很现代,接受西方文化比中国早很多,但是,这些国家传统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一点也没消失,力量依然非常强大,甚至出现传统文化回流现象,日本的清酒,韩国的烧酒等,不但没被国外酒冲垮,走下餐桌,反而根基更加稳固,年轻人都会在不同场合饮用本国的传统酒。同样,俄罗斯的传统烈性酒“伏特加”,年轻人不但没有抛弃它,反而更加喜欢。
  事实证明,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体制的改变也不会改变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文化并不冲突,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融合,完全可以和谐共处。
  
  乙:习惯决定消费。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喜欢喝白酒,这是残酷的现实,白酒界应当警惕、反思,而不是自我安慰,等待年龄的变化和传统文化力量的回归,这是一种消极悲观思想的表现,也是一种习惯的自然形成。
  生活习惯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如果年轻消费者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喝白酒,便培养不成口感习惯,长期下去,他的生活方式中就没有“白酒”这一概念和意识了,年轻一族中便没有了“白酒环境”,更形不成“白酒氛围”,白酒必然面临消费断层,白酒消亡还会远吗?
  随着社会的文化多元化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自由化生存,感性化生活,崇尚轻松、便捷、健康、随意、浪漫、个性、自由等多元化生活方式,而啤酒、葡萄酒、果汁饮料等,无论从口感上,还是时尚文化氛围上,更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白酒本身工艺和口感决定其烈性酒的特质,而“酒文化”又比较厚重复杂,年轻人也不习惯关系营销,自我表现欲突出,不喜欢约束,这和今天的年轻人似乎都拉开了距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年代、心理、环境、教育等的隔阂,除非公务外,不同年代的人似乎接触不多,受其影响不多,从整个社会环境看,年轻人远离白酒,已经是越来越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所以,80后甚至90后也不是白酒营销的对象了。
  
  NO.4战略决定战术?
  
  甲:白酒企业无战略。
  根据经济发展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大部分行业都会走向“战略并购”。行业向寡头集中,品牌向名牌集中,管理向标准化集中是一种大势所趋。
  但白酒的步伐好像落后了很多。
  “战略并购”对行业发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运用先进的大公司工艺、质量、人才、品牌、营销等管理体系,促使整个行业向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靠近,实现行业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增加与国际巨头进行对抗、对话的资本和能力。
  在中国快速消费品领域,“战略整合”最值得称道的是啤酒行业,面对全国几千家中小啤酒企业的无序竞争,面对国际啤酒巨头的雄厚资本和跨国并购浪潮,从1997年开始,以青岛啤酒为先锋,在全国率先开始了战略并购,至2006年,青岛啤酒先后整合并购了48家中小啤酒企业,成为中国啤酒老大,并很快实施了国际化战略,随后,燕京、华润、金星等也开始了全国并购战略。
  白酒行业被经济学家、业内人士等称为“还是一个落后封闭的民族特色产业,谈不上什么战略……”
  白酒38000多家企业,品牌多达10000个不止,“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各地方品牌在政策保护下,活得都很滋润,品牌几乎都是“市酒”“政府接待用酒”,大家看到的都是眼前的利益,没人会考虑行业的健康发展,未来的大环境竞争等。
  20世纪90年代末,白酒行业错过了一次很好的战略整合机会。当时,白酒遭遇“广告酒风暴”的影响,整个行业进入寒冬,大多数企业难以为继,面临体制、经营、品牌方面的大坎,关、转、并、停、卖等,死掉了一大批。但是,那时并没有大企业进行全国性的战略并购计划,甚至连这种念头都没有过,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机会终归错过了。
  近几年,白酒依然靠单打独斗,靠“自我发展”或多元化经营,解决存在的行业问题。白酒没有“合纵连横”的大布局、大战略、大眼光,究竟是产业特点决定的,还是产业政策决定的呢?
  在目前白酒行业“内战”全面爆发的大环境下,白酒地产全面复苏,缺少战略布局和市场管理的大品牌,下一步“整合统筹”的机会又在哪里?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国窖1573、水井坊等大牌高端酒凭什么一定能把地方高端酒摆平?谁才是区域市场真正的老大?这正是无战略的“白酒大牌”们给自己日后留下的后长期思考的课题。
  
  乙: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
  白酒企业的战略,并购、整合只是战术问题和经营模式问题,是为品牌服务的。
  白酒固然需要资本并购,但白酒是一个文化属性很强的行业,品牌才是白酒的最终竞争筹码,只要品牌成功了,一切资本、模式都不重要。
  中国的茅台、五粮液也是这样,人们只相信品牌,地方高端品牌是无法和茅台、五粮液较量的,所谓地方“政务酒”“接待酒”“人情酒”等只是中国特色的潜规则产物,是一些落后的地方才有的,随着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明进步,这种现象是不会长久的。
  目前,在中国多数发达大城市是很少存在这种现象的,说明品牌是永恒的,并购模式只是暂时的,并购不能解决品牌问题,只能解决企业规模问题。中国的白酒企业是做大还是做强,如何与国际品牌较量?模式仅仅是一方面,品牌影响力才是核心。
  白酒行业的战略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价值观的提升,白酒企业的战略是让品牌国际化,成为世界品牌。白酒行业为什么无规模性的并购?不是没有战略意识,而是行业特点和品牌稀缺性决定的。所以,利用稀缺性资源,集中优势打造一枚世界性的“稀缺性品牌”,比整合并购更重要。
  
  NO.5白酒靠什么走出去?
  
  甲:中国的就是世界的。
  白酒是世界上最好的蒸馏酒种,它独特的酿造技术和生态发酵工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白酒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妙不可言,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白酒因其独特性、民族性,一定程度上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让世界消费者了解到中国文化的不同魅力,白酒如果失去了神秘独特的“中国符号”,很难说它能在洋酒的强大竞争中找到突破口和诉求点。
  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汾酒、西凤等白酒品牌已是家喻户晓,许多名酒的窖池、工艺等已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华人领域和部分国家产生一定影响力,某些白酒大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正以中国文化为突破口,寻求合作,展开新的国际化攻势。
  事实上,纵观世界酒类市场,酒的竞争最终都会演绎为文化的竞争。一个酒的市场版图大小,也就意味着其所代表的文化影响力大小。酒中浓缩着文化,每种酒都有其所在地域、民族的深厚文化背景,白兰地里饱含着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激情,威士忌中流淌着英格兰民族的贵族气质,伏特加酒中洋溢着俄罗斯民族的直爽与刚烈。有人提倡将中国白酒与洋文化相融合,从而打入国际市场,这样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洋文化之于中国白酒,显得不伦不类,国际化的意义绝不仅在于“中西结合”。
  外国人认为中国长城令他们叹服,是一个奇迹,为中国人能创造出这么伟大的建筑而感到不可思议,长城因此成为世界奇迹,谁又能说它没有国际化?可以想象,当外国人认为中国白酒像中国的长城一样不可思议,他们为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能酿造出如此妙不可言的液体感到惊奇时,好奇之心、仰慕之心将会点燃他们的购买欲望。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国非常民族化的东西正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特色魅力将越来越具有强大影响力。所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必定是中国白酒走向国际舞台的充分理由和信心源泉。
  
  乙:中国的就是中国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只是一句名言或俗语。只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才可以成立。白酒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产物,但它一定能走向世界吗?中国的茶叶、瓷器、中药等也是民族的历史产物,但是并没有走向世界市场,仅仅作为“文化品”被国外收藏或偶尔使用,谈不上市场概念。同样,非洲国家、伊斯兰国家,甚至印度等,他们的一些民族特产、礼仪习俗等,也无法打开欧美市场和中国市场,因为无法与这些国家的饮食口感或生活方式相适应。甚至,连我国西藏的“酥油茶”在全国也无法推广,只能在西藏本地流行,因为人们不习惯那种“民族特色”的口味和饮茶方式。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狭隘民族主义感情色彩,并走进迷信的误区,因为“民族的”东西一般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生活条件下形成的,为特定区域服务的特殊产物,往往不具有“普世意义”或“普世价值”,越是过多承载本民族历史文化符号的产品,越不具有“普世价值”,不能形成大众消费品。
  中国白酒作为民族特产,过多承载了中国民族的文化符号,甚至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中国白酒能否走向世界成为大众消费品,前提条件是中国文化或生活方式能否走向世界,如果仅仅作为“文化礼品”或高层交往道具,没有在大众中形成一定消费份额,还不能说明中国酒走向了世界。
  事实上,我国白酒产品为何很难走出国门,原因是综合性的,其中标准是一个重要因素。国际上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标准很高,对酒类产品更是十分严格。因此一些产品尽管在中国颇有名气,一旦以国际标准来检验就会遭遇很大的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白酒产品的出口。至今,白酒国际化仍有如下几大瓶颈没有突破,一是是否符合国际质量标准,二是口感口味是否适应国外消费者,三是饮酒的生活方式如何与发达国家的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四是品牌号召力,五是渠道建设。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酒”最终走向世界,与中国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真正强大有直接关系。
  
  NO.6外酒来袭,我们准备好了吗?
  
  甲:外酒难成气候。
  洋酒对白酒的威胁还为时尚早,白酒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工艺的民族传统产业,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白酒文化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人社交礼仪、风俗习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独特的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都是洋酒所达不到的。近年来,中国白酒龙头企业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30%左右,茅台的毛利近八成,而高端酒水井坊、剑南春等产品毛利也在七成左右。
  整个白酒行业正呈回暖态势,有资料预测显示,未来10年,中国高端白酒销量和价格都将持续增长,而洋酒的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白酒,在蒸馏酒领域,中国传统白酒仍占99%,而威士忌却只有1%,白酒仍是绝对领先的力量。洋酒所占的市场比例微乎其微,只在夜场有一定销售,而在酒店这一主渠道,绝大部分销量还是白酒,洋酒根本谈不上优势。最主要的是,白酒已经发现了自己和洋酒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正在从根本上改进自己劣势,从工艺上、口感上、包装上、饮用方式上、品牌文化上、营销方式上等进行提升,白酒在保持本质特色的基础上,正力求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比如,鸡尾酒在国际上是种时尚,用两种以上的酒加苏打水、糖浆、鲜牛奶等调制而成,一般是用洋酒作为基酒。五粮液看到了这个市场,迅速进行了尝试,结果相当成功。如今,在纽约、东京的夜场,已经开始流行五粮液加冰块、加绿茶等新喝法,很受消费者的欢迎。这说明,我国的传统白酒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完全可以尝试用新喝法来引导消费潮流。
  事实上,白酒只要在品质上、特色上、酒文化传播推广上、渠道及终端表现上,不断满足现代生活圈中的目标消费群体身心上的需求,紧紧抓住白酒在现代经济生活圈中的消费机会,并持续地培养以品质忠诚为基础的品牌认同感,白酒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乙:外酒来侵是必然。
  行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烈性酒消费占世界烈酒总消费量的23%,已跃居世界最大的烈酒消费市场。而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进口烈性酒品种威士忌,其消耗量在1999年到2004年期间上升了296%。国外名酒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轩尼诗XO”每年在中国市场销售70000箱,“蓝带马爹利”在中国每年销售80000箱,“芝华士”的中国年销量为70万箱。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洋酒消费市场,2007年,上海口岸一般贸易方式下共进口洋酒2.2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近七成,占全国口岸进口洋酒总值的40%。而全球烈酒市场到2008年增幅将达到15%,销售总金额将高达1818.93亿美元,其中亚洲已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未来几年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洋酒厂商争夺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洋酒在广东、福建、上海等南方城市又掀起一股“圈地运动”,许多经销商开始放弃白酒而向洋酒倒戈,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白酒行业连续演绎了五年辉煌的“广东现象”正面临洋酒冲击。同时,在北京、成都、西安等一些大城市,洋酒的销售氛围也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被洋酒“时尚、感性、浪漫”的酒文化感染。
  洋酒来到中国已经20余年,但是,由于关税、政策、渠道、地域文化等因素,并没有掀起多大风浪。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的过去,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对中国的影响和改变超出了国人的想象。
  中国人从衣食住行,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一切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们想象不出,还有哪一样没被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日益西化”正是洋酒热销的最佳土壤。
  洋酒消费潮的到来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它们对白酒的冲击和威胁是显而易见的。洋酒的最大威胁既不是直接对白酒经销商的俘虏,也不是比从前多卖了几瓶酒,而是长期以来对消费者实施的“洋酒文化”培养、教育和熏陶。洋酒卖的是一种不同于中国的生活方式—知识、品位、时尚、高贵、浪漫、文明,这是中国酒文化所不具备的。
  洋酒的主要市场在一线城市,整体销售额比例约占2%左右,说起来似乎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但是,洋酒正以强大的资金、严谨的渠道和时尚的文化力向二三线城市渗透,尤其在夜场,洋酒几乎处于垄断地位。30年前,谁能想到中国会改革开放;10年前,我们感到手机还是时尚玩意儿,而现在呢?我们的生活方式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
  对于“洋酒文化”的影响预测,也许我们不愿或者不屑高估,但是,一个有意思的营销现象是:近10余年来,根本没研究过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洋酒,正是按照中国古老的智慧名言“得人心者得天下”开拓出了一片广阔天地,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华夏大地上蔓延,这才是中国白酒行业最需要思考和警惕的。
  
  NO.7白酒国际化的进程究竟怎样?
  
  甲:加快白酒的发展。
  “短时间内,白酒出口恐怕并不太可能有非常明显的突破,这种文化特色很鲜明的产品被国外接受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白酒与中华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结合的非常紧密,白酒的背后就是中国文化,因此白酒国际化成功的前提之一是,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它和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对外经济文化的扩张能力相关联,如果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消费习惯、行为举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能有白酒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最终有为世界所接受的一天。”洋酒在中国市场的高档形象固然与其品牌策略有关,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
  目前,与其他酒种相比,中国白酒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差距很大。“提起威士忌我们会想到苏格兰,提到葡萄酒会想到法国,提到伏特加我们会想到俄罗斯,提起白酒也不例外”。这种现实多少让中国白酒有些愤愤不平,因为中国高度酒代表着更高的技术和文明,中国白酒到达60度仍能口感柔顺,而很多国家擅长的只是低度酒,高度酒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洋酒巨头帝亚吉欧将拥有全兴集团43%的股权,并间接持有上市公司水井坊17.87%的股权,这桩股权收购不仅因为是中国白酒第一个国际并购案而具有标本意义,同时也让一直未能解决的中国白酒国际化难题解决带来些许希望。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国际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武术、中医、中餐等很多东西都在被逐渐接受,这为中国白酒企业开始国际化带来了机遇。
  中国白酒的养生文化似乎可以将之发扬光大。“我们的酒是讲养生的,人参鹿茸放在酒里面泡,而西方洋酒则不可以,这种东方文化元素是他们根本不具备的。”
  发展的步伐肯定会不断加快,有利于白酒行业的发展。
  
  乙:发展会相当缓慢的。
  虽然“国际化”字眼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一些白酒企业的宣传材料中,但无论是与活跃在中国市场的洋酒巨头,还是与正雄心勃勃“走出去”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白酒行业的国际化进展都让人有些尴尬。
  国际化的白酒消费,更深意义上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消费。白酒国际化不能只是出口,真正的国际化是接受你的文化。接受你的品牌和生活方式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渠道、品牌等问题并不是摆在中国白酒行业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而中国白酒企业对自身包含的核心民族文化系统的挖掘更加重要。对绝大多数宣称国际化的白酒企业,国际化还只是一件薄薄的“花衣服”,穿上只是为了好看。目前国际化还只是一些骨干企业或者说有作为的企业家的远见卓识,或者是一种发展趋势。但现状远要复杂许多。虽然出口被很多白酒企业视为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这些数字却仍然有掩饰不住的寒酸。就目前来看,中国白酒出口量很有限,品种也很有限,在整个食品行业中,它的出口和创汇能力居于最后几名。据之前公开资料,我国出口白酒只有几家白酒龙头企业和个别沿海出口型企业,一年不到5000吨,而同为烈性酒的俄罗斯的伏特加每年对外出口就有6万~7万吨。
  另一方面,在出口白酒中,回流中国内地市场的数量并不可小觑。因此,考虑到这两层因素,中国白酒国际化的成绩还要打折扣。
  相比之下,近几年洋酒在中国市场却发展迅速。轩尼诗XO每年在中国市场销售70000箱,蓝带马爹利在中国每年销售80000箱,芝华士的中国年销量为70万箱。
  
  NO.8用什么来营销白酒?
  
  甲:没有消费就没有品牌。
  渠道、终端;终端、渠道。
  终端为王,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徽酒是中国酒类“盘中盘”营销模式的开创者,也是受益者,其代表口子窖、高炉家、皖酒、古井贡等执行的就是“盘中盘”。“口子窖”是“盘中盘”模式在中国的首个实践者,10亿元的市场奇迹很大程度上是“盘中盘”模式的功劳。“盘中盘”模式之所以能风靡全国,被很多品牌迅速效仿推广,并产生攻城拔寨的市场效果,因为酒店终端是白酒营销的主渠道,离开了酒店这个渠道,品牌很难大规模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产生直接消费,徽酒的“盘中盘”模式遭遇业内舆论质疑和批判,认为是一种以牺牲品牌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营销模式,追求的是销量,重战术轻品牌,徽酒弊病已经显现。但是,徽商们认为,这仅仅是业界一厢情愿的说法,是那些“纸上谈兵”不切合实际的专家们实在可怜。无论哪种营销方式,消费者认同、接受、消费,企业产生销量,取得利润,应该就是最终的目的。
  名牌产品是喝出来的,不是广告轰炸出来的。最好的品牌应该是“民牌”,是经过市场实践检验出来的,是经过口碑效应传播出来的。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是把产品卖出,企业收益,消费者受益,这才是经商的硬道理,品牌效应是一个一个成功营销战术的叠加,并非单一的一个策划,一个点子。
  “口子窖”难道不是一个成功品牌吗?“高炉家”难道不是一个成功品牌吗?如果没有他们最初的市场拼杀,没有一个个营销战术的成功,没有消费者的口传认可,也没有今天的成绩。无论是靠市场营销、终端制胜建立的品牌效应,还是靠广告拉动、塑造形象建立的品牌效应,品牌成功标准的最终检验是消费者,而不是专家们。
  徽酒“终端为王”的营销理念依然是当今最实用、最有生命力,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操作模式,因为,目前中国还没有出现一种更好的“品牌制胜模式”,能轻松解决白酒面临的一切难题。
  
  乙:品牌需要塑造。
  徽酒“终端为王”的营销模式和理念,之所以被业界拿来当成一种“现象”进行研究、质疑甚至批判,主要因为徽酒的战术染上了浓重的“潜规则”,甚至被“潜规则”所控制,只在进店费、明促暗促费、开瓶费等灰色手段上较量,是典型的商业贿赂行为,也是不为提倡的。
  品牌固然需要市场业绩的叠加,但品牌的魅力在于打动和征服消费者的心智,增加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美誉度、知名度等,而不是靠技巧强行施加于人,时间长了消费者就会有“审美疲劳”,过多依靠营销战术的后果往往是战术昙花一现,不能重复使用,不得不靠创造新的战术来应付局面,品牌最终患上了“促销依赖症”,始终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一旦营销战术枯竭了,钱花完了,销量就会明显下滑。
  “终端为王”是企业初期必须经过的阶段,但是,战术的成功并不一定决定战略制定的成功,局部战争的胜利有时会冲昏头脑,往往带有胜利的惯性和思维定势,认为这就是企业成功的方法和模式,从而忽略了品牌内涵的跟进打造和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
  做品牌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成熟企业的长期目标,网络比终端更为重要和长久些。
  目前,徽酒品牌几乎都面临这个局面,反过来打造品牌内涵和形象,提升品牌档次。但是,一个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长期有了“定位”的品牌,还能重建品牌神坛吗?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扭转这种“品牌缺钙”的形象。这正是徽酒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品牌的打造不像营销战术立竿见影,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打造和策划,这个过程会更长,徽酒品牌正为前期的“疯狂终端”买单。
  
  NO.9白酒职业化发展的未来
  
  甲:白酒职业化已经到来。
  白酒行业近几年发展异常迅速,职业经理人是白酒行业的希望随着一些名酒企业加速开发外地市场,以及市场开发中打攻坚战越来越成为主流,那些深谙白酒市场操盘手法并有一定团队带队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在白酒行业越来越吃香,外来的职业经理人将快速流向白酒行业。
  如果白酒界存在职业经理人的话,那应该叫本土职业经理人或者行业职业经理人。在目前中国,真真正正的职业经理人,当属有外资背景或者有外资冲击的行业。中国最早出现职业经理人的是家电、通信、IT等行业。
  应该是整个白酒行业已经形成了一种适合职业经理人生存的环境。目前白酒界可能有那么两到三个职业经理人,比如说王国春、季克良,但太少了,他们是国企的职业经理人,命运由国资委在掌控,我们只能称之为偶然现象,还没有形成一个层面或者很大的一个群体,只能说是凤毛麟角。
  按说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就有资格称是职业经理人,但目前白酒行业有一个通病,有相当一部分经理人匪气很重,很霸道,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在团队建设上,不是带领团队,是在搞团伙。这些人在外界、外行业,没有人知晓,什么都不是。他们还不具备提升整个白酒产业价值和行业形象的能力。
  目前“白酒职业经理人”是一个让人争议的角色。有些带着职业经理人帽子的,在行业内稍有名气,就觉得牛气得不得了,这在华南、华北、川贵地区都非常普遍。
  大的环境说明,白酒行业已经需要大批有经验,懂营销,擅长策划的职业经理人,而且资本也开始重视职业化的发展,职业化发展是白酒的需要。
  
  乙:白酒职业化市场还不成熟。
  这么大的白酒市场,职业化的经理人寥寥无几,很多职业经理人无非是一个高级打工仔,未能到达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有许多职业经理人抱怨,老板不肯放权,大小事都要向老板汇报,找老板审批。
  职业经理人没有真正管理权,主要业务就是招商和动销,扮演超级业务员角色。因为企业是自己艰苦创业得来的,老板们把钱看得很紧,这也可以理解,但职业经理人的某些下属为了向老板邀宠,越级办事,内部闹矛盾,排挤职业经理人,背后放冷箭,则让职业经理人尴尬、恼火,又无可奈何。
  整个白酒行业的大环境是一个方面,原因其实也包括职业经理人本身,很多职业经理人把问题理想化了。
  同时,白酒行业一轮又一轮的圈钱风逼迫职业经理人自己去适应。或者圈回来,把货甩出去,卖开来,这是资本方对职业经理人最起码的要求。有许多职业经理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界沟通和营销关系上,而忽视了对内部,对上面的沟通和营销问题。
  白酒行业的圈钱风还很严重,许多老板考核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指标就是完成多少招商任务。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市场让经销商变得越来越精明,以前那种靠忽悠,过把瘾就走的投机招商已经逐渐成为一段很不光彩的历史,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应当是放眼企业未来,整合、优化企业资源,共同托起品牌的合作。
  白酒行业是个高度自恋的行业,规模小,水平落后,而且竞争混乱。即使你有张良、萧何的能力,没有发展的空间,你一样成不了张良、萧何。
  白酒职业化还要很长的路来走,不是一个人能够改变的,行业特点决定了现状。
  
  结束语:
  发展是硬道理,外资带来的只是缓慢发展,自己的事还要自己来做。
  有首歌唱的好:但愿白酒“2008年的天是晴朗的天”!
  
  NO.10白酒多元化发展
  
  甲:多元发展,鸡蛋不放到一个篮子里。
  白酒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残酷,高端市场由茅台、五粮液、水井坊、国窖等品牌牢牢把控,而中低端市场则由浏阳河、西凤、宋河、北京牛栏山、古井贡等品牌把持,竞争惨烈。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新瓶装旧酒的品牌投身“战场”,多元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自始至终,白酒企业被进场费、开瓶费等高额费用所困扰,众多的名家高人策划纷纷为白酒企业出谋划策,以金钱开道,以赔钱收场。
  从白酒的酿造技术上讲,白酒的科技含量本身不高,我国古代的酒也不过仅由粮食酿造成而已,因此酒质再好也都有一个极限。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正逐步由温饱型向感官满足型转变,继而向营养保健型转变,就白酒行业来讲:保健酒应运而生!
  保健酒是白酒的一种,只不过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亦可以说是一种宣传文明。保健酒的兴起,是白酒市场细分的一种必然趋势。正如饮料可以细分为男女一样,白酒一样可以细分市场。2005年初,酒业大亨五粮液集团推出军人专用酒,成为大品牌率先细分市场的典型。近日五粮液保健酒公司又开发出了国内第一款分男女的功能型白酒——花酒。
  回顾白酒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历程,江苏苏源酒业是一个例子,经过几年的发展,拥有了白酒、红酒、啤酒三大系列产品;内蒙古河套酒业,在发展酒业的同时,积极介入农牧业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众多白酒企业不断向其他行业发展,做地产、建材、建筑,寻找自己新的发展空间,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降低风险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更安全。
  
  乙:鸡蛋还是放在一个篮子里安全。
  历史的发展,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白酒行业也不能脱俗,正如其他产业一样,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然演变出多条线、多条路,但是,这是否就代表着白酒多元化之路会一帆风顺?是否所有的白酒企业都会是多元化了就“百花齐放,繁荣异常”?
  大企业的多元化,势必会分散企业的精力财力,这是弊端之一;保健酒,一只脚已踏入了保健品的行业,因此在营销策略和运作模式上与保健品有很大的共性,但与白酒的运作则有天壤之别,无论是终端还是酒店营销,这就需要大企业必须分出一支队伍来操作保健酒,但身跨两种行业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看看其他行业的例子,也可以借鉴:2002年起中国许多地方开始了造车热潮,2003年家电业的造车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美的、奥克斯、夏新、波导先后杀入。结果到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行情发生剧变,许多汽车企业面临销售的严重下挫,再加上汽车产业政策限制,许多企业壮志难酬,不得已选择退出。2005年3月,曾力扛“终结汽车行业暴利”大旗、高调进军汽车制造业的宁波奥克斯集团,突然宣布退出造车业,这一天距其正式涉足造车正好相隔了整整一年零一个月,为此所付出的“学费”高达4000万元。美的集团2003年就已进入汽车业,是否要继续对汽车项目进行投资也成为其2005年初的决策难题。
  兴旺和衰败是其发展的最终道路选择,白酒的多元化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这点要所有意图走多元化路线的企业引以为戒。
其他文献
他享有“具有实战经验的年轻策划师”之美誉。  他所创立的快速消费品专业营销策划机构“四川点石成金”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响亮。    在中国策划界,似乎很难再找到类似这样的营销策划人!    ——他当过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也做个市场一线的销售人员;他有大型国营企业的管理经验,亦有国际咨询机构的职业背景;他的职业生涯历经了生产、销售、广告、新闻、咨询等多个行业领域,多年的摸爬滚打,成就了他在营销实战方面的
期刊
对于喜欢大山的云南省凤庆县新华苗族乡的同胞来说,过年的意义更多地集中在牛尖山上。牛尖山像一头公牛的肩头,耸立在黑汇江南岸,海拔3000多米,在农历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山上的野樱花漫天飘荡着粉红的花瓣,林中美丽的苗族阿妹则像一朵朵艳丽的山茶花,使整座牛尖山像一位多情而美丽的花少女,于是,牛尖山又称之为花山。    花山在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处的紫微苗族村,是紫微苗族同胞心中的圣山。紫微300户18
期刊
酒类领域的本年度最后一个盛会“2007中国国际酒业及技术博览会”(简称:酒博会ClADE)已于本月初在北京举行。酒博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酒博会是全力打造高端品牌的盛会,展品档次整齐,品质精良,走国际化路线。这预示着“酒博会”将成为中国酒业高端品牌展示的国际平台。    “品牌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概括说,“品牌展”是“高端品牌巩固的地方,新兴品牌成长的地方”。品牌的形成、提升和巩固是一个持续不
期刊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马 勇  白酒中含有醇、酸、醛等几百种影响香味和口感的微量成分,其总量却不到酒体的20%,并且不同香型的白酒生产工艺千差万别,产品风格特色千姿百态,而影响白酒特色的风味物质极其丰富,在目前的科技手段下,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白酒和其他蒸馏酒贮存时间鉴别方法,是世界性的科技难题。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理事长   王延才  中国酿酒工业协
期刊
时值夏日正午,暑气熏蒸着大地。正在拍摄电视剧《传奇富贵人》的演职员们到了午休时间。他们三五成群地或蹲或坐或站立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内外景地,吃着同一标准的盒饭,只有杨立新的面前多摆了一瓶啤酒。“人家当皇上的喝瓶啤酒,级别够啦,咱们不挑。”大家都对扮演末代皇帝溥仪的杨立新高看一眼,何况他也只有一瓶能令其爽快的特殊待遇。    自从迈入演艺圈儿,杨立新没少出演平民百姓的角色。《我爱我家》里诙谐幽默的贾治
期刊
奥运重在参与,维护知识产权同样人人有责。非奥企业如何通过常规渠道整合优势资源,分享奥运大背景所带来的市场机遇?换个角度,也许就是一条希望之路!  2008北京奥运正向我们走来。在一片奥运商机无限的呐喊声中,有一些酒类企业在思考,借助奥运出纪念酒。今年春季重庆糖酒会上,酒鬼酒的“2008奥运纪念酒”已提前亮相。正当一些企业纷纷预想借助奥运打擦边球时,2007年6月13日,北京奥组委向媒体和公众推出了
期刊
最近在厦门、福州,许多以红酒为主题的会所开始崭露头角,日渐流行,改变着市民的饮酒消费方式。不过和会所高档装修“不相符”的是,红酒会所并不贵,而是越来越“草根”,掀起了一股平民新生活浪潮。  在一家IT企业上班的陈先生,这两天趁着假期放松,常约上两三好友,去幽静会所品酒。“梵高空间”成了喜好红酒的陈先生的新去处。这个会所主打梵高牌,满屋都是梵高的那些名画。陈先生夸这家店的老板会扯关系,把梵高也拉来卖
期刊
2007中国国际酒业及技术博览会(简称“酒博会”CIADE)的重头戏——2007中国酒水渠道领袖年会,于1 2月1日下午在北京举办。据本次年会的组委会方面介绍,作为本届酒博会期间重要的经销商活动,将汇集全国各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酒水经销商,届时近百位渠道领袖将围绕着酒水渠道品牌化与扩张的议题展开讨论。  近年来,随着整个酒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酒水流通渠道领域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次年会组委会主任杨
期刊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中国啤酒销售已经连续5年位列世界首位。在万众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的日子里,虽然啤酒销售旺季已经落下帷幕,但中国啤酒各大品牌在产能、营销、扩张等方面仍暗自角力。啤酒巨头们更是使出十八般解数跑马圈地。  今年4月24日,已经近5年鲜有扩张大手笔的国内啤酒老大青岛啤酒,在颇具争议的济南市场投下一枚重要的棋子——投资40亿在济南建设年产40万千升啤酒的生产基地。  与
期刊
在竞争对手是奥运赞助商的情况下,不能成为奥运赞助商的企业,应该如何行动呢?  奥运营销,可以说属于事件营销,也可以说是体育营销,也可以说是公关营销。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历届奥运会上,都有许多企业通过奥运会的营销取得营销的巨大成功。  但是许多企业由于历史、经济等因素不能成为奥运赞助商,这些企业是否不能进行奥运营销呢?在奥运赞助商是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