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核电站与环境安全》为例,重点介绍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的实施措施。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生为目标,分别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成绩考核等环节进行了改革,包括混合式教学、案例法教学、小组英语研讨、在线平台、名家講座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措施,最后系统评价了该通识课程的建设成效与存在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核电站与环境安全》;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111-03
  一、引言
  早在2003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掀起通识教育改革,原有公共基础课改为“通识教育课”,开创“武大通识1.0”。经过10年的经验积累和大力建设,至2013年已形成“武大通识2.0”。2016年,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理念与海内外通识教育体系现状,武汉大学进行通识教育课的第三次改革,正式开启“武大通识3.0”。自2016年起,武汉大学出台《武汉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旨在对通识教育实施顶层设计和系列改革,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重构通识课程体系。因此,如何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高品质教学与顺利实施,关系到通识教育改革的成败和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以笔者讲授的通识教育课程《核电站与环境安全》为例,就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开展了充分讨论,力争形成新颖的适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体系。研究成果可为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有效借鉴。
  二、课程概况
  《核电站与环境安全》是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体系中的一般通识课程,旨在拓展学生核视野、拓宽核电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宽眼界、熟悉核电发展趋势的优秀复合型人才。该课程总课时32学时,2个学分,至今开设已近10年,上下学期各开设一次,每学期选课人数通常稳定在90—99人。课程内容涉及世界能源消耗与核电发展现状、中国核电发展现状与发展历程、核电站主要装置与运行原理、核电站放射性废弃物处理、核辐射与人体健康、核电站安全体系与安全防护、核安全文化与公共关系处理等基础科学知识。
  通识教育课程的特殊性给选择合适的中文教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并未有针对《核电站与环境安全》的专用教材。笔者根据国家能源局等单位的出版资料自拟了课程参考教材与授课课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优先考虑权威部门资料与数据,知识点难度适中,知识体系尽可能与“核工程及核技术专业”保持一致。
  三、教学改革
  (一)混合式教学
  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将“线下教学”与“线上自学”两种模式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由课堂上“蜻蜓点水式”的一知半解向课下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尽管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占了主流,但实质上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诟病[1],而“线下 线上”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固有缺陷。对于《核电站与环境安全》这门课程,笔者将以下四个方面内容放入线上资源:重难点微视频、练习题库、课堂作业、核电工程风云录。重难点微视频主要针对课程重点、难点知识而录制,旨在增进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把握和疑难知识点的理解。将搜集整理的难度适宜的核电相关练习题,按照授课章节进行划分归类,组建练习题库供学生在线对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实时巩固。将预先设计好的课堂作业在线发布给学生,供学生们在线完成并及时在线反馈,以便授课教师能够随时了解与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串联知识体系,特别将科普主题纪录片“核电工程风云录”引进线上课堂。该片以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为定位,是中广核集团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国内第一部反映核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专题片。该片完全契合笔者所讲授的《核电站与环境安全》这门通识课程,学生观后普遍反馈效果良好。该片不但能深刻系统地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参与程度。
  (二)案例法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乏味无趣,易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审理与讨论,能显著调动学生主动分析、主动思考和主动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案例教学法并非完美无缺,存在时间花费较多、缺乏实证调研、既有典型案例少、师资与学生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等应用上的限制[2]。
  《核电站与环境安全》课程遴选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代表性案例,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们尽可能真实地感受到核电事故及危害,启发学生们进一步树立核安全防范意识。典型核电站事故的案例教学过程与实施思路,如下图所示。该案例教学从设计、实施、反馈与总结四个部分入手,包括两个模块,即教师模块(案例精选与设计等4个部分)和学生模块(案例预先学习与思考等4个部分)。教学过程中,重点在分析美国三里岛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过程、后续处理与严重影响及后果,难点在查明事故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与深层次启示,最后由学生针对事故原因提出事故解决方案且经过小组讨论后予以进一步优化。值得注意的是,核事故案例教学更加明确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学生互动交流,使得通识课程愈发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核电事故的危害与核安全的重要性,达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双赢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在《核电站与环境安全》课程中应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核电知识的理解,更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不仅使学生注重培养分析与预防核电事故的能力,更使学生在核电与核能利用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三)英语小组研讨
  近年来,随着武汉大学国际化交流(英、美等国家高校)的深入发展,单纯的中文教学模式已逐渐难以满足部分本科生的选课要求和职业定位[3]。为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主动与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对接,《核电站与环境安全》这门课程尝试引入“大班授课、小组研讨”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实现“教”与“学”并重。其中,“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主体,“小组研讨”以学生为主体。“大班 小组”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克服了大多专业教育以“教”为主的情况,将学生视为主体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   在《核电站与环境安全》课程中,就“核废料固化处理技术”开展2个课时的小组英语研讨(共约12小组/学期,约8人/小组),每名学生均可针对水泥固化等多种技术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概念設计,经过组内成员激烈的英语论述与探讨,最终形成小组意见并由代表汇报。该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勇于创新提高英语口语表述及理解能力,明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表达、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四、考核标准
  《核电站与环境安全》这门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主要侧重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职业素质评价这两大方面,采用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通过课堂讨论、课堂传授、在线作业等多方面考察学生知识能力培养与理解程度;职业素质则通过英语研讨、小组讨论与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对核电站运行与原理开展全方位的理解与认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核电工程问题的兴趣与职业素质。课程具体考核标准如下:(1)课程论文测评,权重占70%;(2)课堂作业及考勤,权重占15%;(3)小组讨论与参与度,权重占15%。其中,(1)重在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和(3)则重在评价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五、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建设成效
  经过近10年的建设,《核电站与环境安全》课程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形成了混合式、案例法、英语小组研讨相结合的新颖教学模式,初步构筑了课堂教学、在线资源(专题视频等)为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自开课以来,该课程在教学质量评估时经常获得学生较高的评价,备受学生的喜爱,选课人数由最早的小班制发展到近几年的90—99人的大班制。该课程总体采用“上节课复习→效果抽查→讲授新课→回顾巩固→下节课引导”的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钻研的能力,积极探索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存在问题
  通识课程《核电站与环境安全》的教学改革仍在逐步实施中,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并有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教材方面。不同于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程教材的指定方面普通存在困难。目前,尚未发现学界有《核电站与环境安全》中文或英文教材,即该课程的中、英文教材建设亟待大力推进。国内“核工程及核技术专业”所推荐的教材,其中部分可以作为《核电站与环境安全》通识课程的参考教材,但如何寻求并达到专业课程的固有难度与通识课程的所需深度之间的平衡,是授课教师拟定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之前首先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作为通识课程,课堂传授内容和知识体系的难度精准把握是有效保证学生对课程理解及掌握程度、学生对课堂喜爱程度、教师教学效果与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前提。
  2.模拟试验教学与现场参观方面。由于核电工程及核电行业的特殊性,《核电站与环境安全》课程未能在室内模拟试验、核电站现场观摩与现场实践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现场参观与试验环节的缺失,无法使学生更真实地现场感受核电站施工、运营与检修等完整流程,恰恰成了该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短板。如何完善室内模拟试验教学环节甚至现场参观实践环节是未来该课程的重点发展方向与继续突破的重要方面。
  3.在线平台设计方面。该课程目前拥有的在线资源平台,尚处于亟需持续完善的起步阶段,在页面整体布局、专栏设计、图片美化、动画视频创意等方面需要深入优化,力争构筑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在线资源平台。
  4.名家讲座方面。对于通识课程教学,邀请来自行业内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名家名师讲授核电站工程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分析,这会对通识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案例讲座正是授课教师目前稳步推进的重要内容,有望在最近1—2年内正式开展实施,这无疑将使得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著名专家学者,更真实地了解从核电站选址到核电站安全运营等整个过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对于显著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世利,王智慧.“填鸭式”教学方法辩正[J].学理论,2012,(33):225-226.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7-11.
  [3]钱建固,黄茂松.卓越课程土力学教改实践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65-6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兰州理工大学功能材料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电化学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对于理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通过分析课程培养目标和现阶段的学生学情,总结了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理念和实践案例,为理工科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的思政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电化学原理及应用;
摘要:本文根据《实变函数》的课程特点,提出利用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思想,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深入浅出、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数学分析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领会实变函数知识的精髓,达到由简驭繁的效果。  关键词:极限;可测集;可测函数;Lebesgue积分;开集  中图分类号:O1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180-03  一、引言  《实变函数》是数学专业
摘要:本文以《政治生活》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中存在目标、行为、内容和情感等问题入手,从德育渗透手段与渠道、德育传统教学方式和道德情感发展的角度分析原因,最终从进行道德实践、丰富教学方式和依托情境感染的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道德教育;《政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04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
摘要:国家和高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形态的构建。目前,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上面临一些辨识力不足的情况。文章旨在探究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形态的构建中面临的问题,并研究应对措施,对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形态的构建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志码: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行,大量的国外学生来到中国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这对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郑州大学土力学全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控制生源质量、加强预科教育、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改革、多元化考核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关键词:在华留学生;土力学;教学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TU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
[摘 要] 实验课是学生获取实践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实验课上经常使用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危险化学药品,同时大量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作為实验室运行的常态化工作进行。以右旋糖酐铁片的含量测定实验为例,具体讲授实验课中的安全教育,涉及危险化学品管理与使用、实验过程安全操作、安全防护措施与应急处理和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等方面。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实验课;安全
[摘 要]针对“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窘境,结合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经验,从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强化4C核心素养、注重过程性评价三方面探讨了“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并从“精讲”与“留白”“亮考帮”“课堂驾驭能力”三方面论述了“特需项目”高校工程硕士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特需项目”;工程硕士;对分课堂
[摘 要]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在教材上篇健康生活教育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健康生活的内容和目标,以及如何设计健康生活教育的活动方案。对于学生来讲在本模块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篇高质量的活动教案。为了攻克教学中这一难点,通过优秀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去掌握设计教案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文章以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指导教材第三
摘要:应用型本科建设有助于优化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试点,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应用型建设目标,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师资建设、教学设施完善和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举措,建设具有航天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卓越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新工科;
摘要:分析高校资助工作在推进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从地方本科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如何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提升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常态化发展水平的角度,探索适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资助;育人效果;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8-0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