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多元化、多层次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wwvfb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是实现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础,也是教育改革和研究型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以材料加工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教学实践,系统研究了工科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理论支撑—科研实践—生产强化”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在材料加工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效果显著,可供其他专业的工科研究生培养借鉴。
  关键词:多元化;多层次;材料加工;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梦寒(1975-),女,吉林农安人,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玉凤(1987-),女,云南曲靖人,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044)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17-02
  
  
  当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滞后、保障性资源匮乏、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导致培养的工科研究生知识系统和工作能力单一、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实践技术应用能力薄弱,与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要求相差甚远。深化和完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体系,培养具有独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然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开拓创新是研究生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为此,笔者结合当前创新及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培养趋势和自身教学经验,以材料加工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析,提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理论支撑—科研实践—生产强化”培养模式,其中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构建是工科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内动力,科技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实践的助推器,科技创新性应用则是工科研究生培养的试金石。
  一、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是工科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内在支撑
  专业理论知识是特定的专业或行业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与知识,其是系统的、有普通意义、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对于生产实践具有指导价值。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社会经济法律知识等,工科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是在本科基础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部分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和逻辑化教育,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各种工程系统的工作原理、运行机制、发展规律等。[1,2,7]材料加工专业研究生是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主,笔者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理论知识体系构建模式。
  材料加工专业作为一个材料和机械的交叉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实行跨院系选课、免考、免修等一系列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人文社科等全校性选修课程,为材料加工专业学生创建一个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定期邀请专业相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进行高层次的交流以作为理论知识的升华和拓展。2010年起该学院还专门聘请了美国研究铝合金的教授Sanders Robert作为特聘教授开设专业必修课,材料加工、材料科学、冶金等专业的学生共同上课,跨国跨学科学术及文化的交流,建立了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强化了全球意识,拓宽了国际视野;同时笔者所属的科研团队定期开展各种课题报告会和研讨会,报告者为参与课题的学生团队,包括老师、学生、企业相关项目负责人等,采取答辩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教学角色的轮换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和不同方向学术思想碰撞的平台,对于拓展学生视野,增强自信心及激发创新思路大有裨益。实践证明强调理论的多元化、实用性、前沿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动态的系统理论知识体系。
  二、科技研究能力是工科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实践工具
  科研能力是指科学研究工作者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独立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者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能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学习和科研活动中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符合科学精神的道德意识、人文素养。[1,2,4,5]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工业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以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笔者所属的科研团队组建了跨学科梯队科研团队、成立了多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并组织各种创新设计大赛,通过项目负责制、团队管理轮换制、科研项目定期进度检查制等多元化科研模式,纵向深入研究,横向拓展创新,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开展科研活动,即如图2所示的培养方式。
  笔者所属的材料加工研究生团队由博士后、博士、各个年级的硕士按照自身兴趣和专业方向组成梯队项目组(模锻、自由锻、冷冲压、热冲压、模具再制造等),保持团队文化和传承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而且能博采众长,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组员的能力;同时按照学科来源划分,项目组均具有学科交叉性,按照项目的侧重点不同,由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材料工程与科学专业、自动化控制专业等组成,加速了学科融合发展,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展思路,激发灵感的机会,还能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项目全过程进行分工合作、跟踪学习研究,实时开放式讨论,科学民主决策,锻炼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以便提升其科研能力。在团队管理过程中,采用负责人轮换制度,让每个学生都体验不同的角色,有助于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激发个人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并能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设计大赛是科研能力的实战性检验,导师鼓励并指导学生成立“创新设计小组”参与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设计大赛,通过亲历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来培养科研能力。由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指导,美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2011美铝可持续创新设计大赛”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全面展开了准备工作。
  三、科技应用能力是工科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强化目标
  科学技术应用能力是理论应用于实践,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其核心内涵是科技创新能力,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即研究生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及其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新颖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力、开发设计能力和前沿信息及技术的把握应用能力。[1,3-7]我国在制造强国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工程科学家,还需要技术交叉型人才、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研发人才、工程管理与经营人才,笔者所在的科研团队针对以上人才需求,主要是通过参与或负责各级研究课题、模拟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生产实习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能力,以至培养成为独当一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产学研”合作项目,目前,课题组和多个企业建立了校企研发中心,建立“双导师”制度,针对具体的工程问题,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理论结合生产实际的指导下解决技术创新问题,参与知识、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极大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成就感;参与实际生产项目能拓展学生思维、开阔眼界、发掘其创造力;同时校企合作也是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一个窗口,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施展才能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具有工程应用经历和能力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
  四、结束语
  笔者结合材料加工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相关文献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理论支撑—科研实践—生产强化”培养模式,理论知识技能是基础,科技研究能力是工具,科技创新应用是终极目标。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性,理论知识技能为科研和科技应用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保障和发展导向;科研能力是对所学理论知识检验的工具,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检验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为科技创新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科技创新和应用能通过实际生产检验理论指导的正确性,并强化和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该培养模式在材料加工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效果显著,可为其他专业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沈媛媛.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8,(5):140-142.
  [2]邓学晶,王清安.理工科大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8):78-79.
  [3]莫建文,张顺岚,林基明.产学研合作提高工科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10,(10):70-71.
  [4]施伟锋.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切入点[J].高教论坛,2010,(9):99-101.
  [5]熊辉,安玮,马东堂.研究生工程科研能力培养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44-45.
  [6]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264-267.
  [7]赵珊,刘静.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183.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其改革重点是实践教学。按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详细分析了目前在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基本思路,且深入研究了一系列主要改革措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作者简介:冯磊华(1980-),女,安徽
期刊
摘要:“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课程已成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在培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说明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叶秀丽(1982-),女,浙江瑞安人,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机电系,一级实习指导教师
期刊
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不能互相取代  谢明荣等在《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文章中说,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作为两种教育形态,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内涵、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和运行过程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两者在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上又存在联系和交叉的关系。在教育对象上,成人教育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所有以成人为教育对
期刊
摘要:建国60周年以来,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后,顺应时代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双重责任,即国家社会责任与国际社会责任。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中国高等教育要坚持基本的对外开放策略,以保证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又能维护国家教育主权和促进民族繁荣。  关键词:高等教育;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投入不足,教学工作量大,影响教师的科研精力。如何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就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协调,以科研促进教学,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应用型本科  作者简介:杨志超(1960-),男,江苏常州人,
期刊
摘要:国家电网公司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建设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为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企业文化的重大任务。山东枣庄供电公司市中供电部紧紧围绕实践核心价值观,立足自身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用诚实的心对待每个人,用感恩的心对待每一天,用无私的心对待每件事”为主题的“三心”教育活动,为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企业稳健和谐发展提供了强
期刊
摘要:在ERP系统实施时,客户单位关心的是业务和管理的重要性,SAP系统权限管理工作往往不被重视,难以规范化。从SAP系统权限的设计架构、基本概念、系统实施等方面着手,结合在SAP系统权限上线后的运维中发现的问题,在管理、技术、风险控制等角度上对SAP系统权限进行了优化,以达到SAP系统权限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SAP系统权限;角色;事务代码;权限对象  作者简介:李明(1971
期刊
摘要:ERP作为一个集先进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很多企业得到了成功应用。结合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特点和ERP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某省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实施ERP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该电力企业实施ERP中物资管理的新特点及成功应用的保障措施。ERP的实施必然能够理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各业务节点间的衔接,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ERP;电力企业;物资管理  
期刊
摘要: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我国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不同学校立足自身特点对其探索与实践也是尽快实现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转变的必要条件。对具体学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为相关单位的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地方高校  作者简介:王丽娟(1980-),女,河北唐山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黄琳(1
期刊
摘要:变电站是电网的核心和枢纽,智能变电站技术是智能电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总结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探讨了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构建模式。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智能电网  作者简介:刘辉(1969-),男,重庆人,重庆市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重庆400010)蒋晔(1969-),男,重庆人,深圳市国电南思系统控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广东深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