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时务亦俊杰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8947816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常见这样的场景:两军阵前厮杀,一方不幸被俘,做了阶下囚;抓人的“德高望重”,不但不打不骂,反而喝退刀斧手,且慌忙从高位走下来,亲自为其松绑,好酒好肉好招待,感动得被俘者热泪盈眶,甘效犬马之劳,水里火里在所不辞。
  身为阶下囚,无非面临顺逆两条路,顺者昌、逆者亡,此为“时务”。做了阶下囚,手里没任何筹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胆子大的仗胆骂两声,胆子小的早吓得筛糠。人家高抬贵手,待为上宾,阶下囚自然乐得顺水推舟、趁坡下驴,山呼“感谢不杀之恩”,此为“识时务”。
  不过,也有不识时务的。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关羽落到曹操手里,彼时的形势是曹强刘弱。投降丞相曹操,意味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追随草鞋匠刘备,无异于选择了颠沛流离。且曹操已然放低身段,伸出了橄榄枝。阶下囚关二爷偏偏不识时务,竟然向曹操开出苛刻条件:降汉不降曹!一有刘备消息,便会立刻投奔。
  再比如苏东坡。苏东坡因对王安石变法颇有微词,写了些情绪诗,被人断章取义,拿来做罪证,触怒当朝,被贬黄州。后来高太后掌权,保守派得势,自然想到他们心目中反对新法的“骨干分子”,于是苏东坡得以回京。但经过几年贬官生活的苏东坡,接触到下层百姓,了解了许多民间疾苦,感受到新法带来的种种好处,竟由当初的反对新法而变为赞扬新法。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这位被高太后寄予厚望的“保守骨干”竟然向高太后大讲新法的好处。要知道这时王安石早已下野,反对新法的势力正把持着朝政。结果,不识时务的苏东坡再落得个贬官惠州,又贬儋州。
  适时改变立场也许就会转变人生命运。苏东坡偏偏不识时务。今天我们再来读他被贬官时所做的《念奴娇》《赤壁赋》,深深为其旷达胸襟、豪放之情所打动,而全然未想到,此时的苏东坡,正是远离朝都,独守蛮荒。
  看过一则介绍以色列的文章,有一個细节至今记忆犹新。总理接见国内与其政见不同的某诗人,两人经过激烈交锋,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诗人扬长而出总理府,回家坦然做自己的诗歌,且仍旧不忘批评时政;总理竟然也不以为忤,自顾实行自己的治国之策。
  这件事着实令人咋舌。卑为草民的一个诗人,竟然如此理直气壮!按国人的逻辑,平民百姓受政府大员接见,那是三生有幸、祖坟冒青烟的事儿。即使已不兴三跪九叩、五体投地、俯伏作奴才状,也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或者哆哆嗦嗦、噤若寒蝉,何胆敢与大人物言语交锋?别说没有反对意见,即使有,也会因为被其垂青,而顿时化作感激涕零状。更何况,那种场合,绝然不宜有反对的意见——那多不识时务啊!
  封建专制统治的当权者权力无边,为所欲为,叫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很多人只好“识时务”。但识时务者未见几个成了俊杰,而关羽、苏东坡等不识时务者,反倒流芳百世。只是这样的俊杰在几千年的中国史上寥若晨星。对比以色列这样的国度,竟然人人可以“不识时务”,这就不得不让国人大跌眼镜了。很多人怀念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只因那个时候出了个魏徵以及一批的不识时务者。但逆龙鳞违圣意,说到底,那也需要主上圣明,圣主不以为忤,你才有不识时务的勇气。
  当今民主与法制的时代,本有充分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人敢“不识时务”,可人们依旧不得不常常去“识时务”,这是法律还是人的悲哀?
其他文献
原本在职的公办教师,有的干脆来个“熔断”,辞职做家教!媒体报道:现在升学考试竞争太激烈,逼迫学生和家长主动选择在校外开小灶,尤其是一些尖子生特别拼,成绩越好越要请家教。因为市场太好,这两年,杭州辞职做家教的顶尖老师多了起来,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年收入可超过100万元。“有一位挺有名的,原来在杭州某公办中学教科学的任越蛟,2013年辞职做起了校外家教。任老师教书30年,他告诉记者,当初自己也在外面带
期刊
在河南省两会上,省长谢伏瞻讲了个“老虎吃羊”的故事:“老虎來了,追着前边100只羊。它不可能全吃了,它肯定先吃跑得最慢的第100只,然后吃第99只。你只要跑到前边,就不会被吃掉。”话锋一转:“企业也是一样,只要转型走到了其他企业的前面,就能在严冬里活下来。”此语信然。竞争就是“一只大老虎”,而企业就是市场上的“羊”。如果不能及时转型,不能创新发展,你就只能沦为跑得最慢、跑在最后的“第100只羊”,
期刊
30多年前,有些官员及其三亲六故,趁着价格双轨制,当起了“倒爷”,抢得了第一桶金,进入先富起来的一族,引发社会和民众强烈不满。那时,我很年轻,曾天真地认为是那些草根出身的官员搞坏了社会风气。20多年前,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改制,管理层“收购”风行一时,书记、厂长摇身一变为董事长、总经理,引得下岗工人怨声载道。那时,我仍年轻,依然天真地以为是那些文化层次和觉悟低的人搞垮了企业。  后来国家力推干部
期刊
一些移风易俗的创举,合乎时代潮流,且经立法程序,多好,推行就是。  可是,别高兴太早。某些时候和地方经不住几句“哎呀,有群众留恋旧习俗,不肯配合,摇头哩”,主其事者竟犹豫起来,“行步迟迟,中心摇摇”,推迟了,甚至渐渐就取消了。  很赞赏今年上海外环线内禁放烟花爆竹之举。除夕迎新夜,和初五凌晨迎财神,两个历来噼里啪啦满城炸响、令人难以入睡的关节点,居然万籁俱寂,绝无声息,你我他笃定睡大觉。记得事前悬
期刊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十有八九,只是对他口无遮拦的一种自我调侃,日后却成了置他于死地的致命一击,用锺会的话说,叫作“害时乱教”“非毁典谟”。当然,嵇康既然口无遮拦,要坐实他“非汤、武而薄周、孔”也不难,《管蔡论》就可为一例。  周公旦诛他的兄弟管、蔡二叔,在主流舆论之外,一直都有点别的声音,直到嵇康那时,已经相隔一千两三百年,还有人感到“于理不通,心无所安”。嵇
期刊
阿Q何许人也?不就是鲁迅先生笔下虚构的人物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这样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小人物,你居然要感谢他?是的,我要感谢他。  我虽然出生于文盲家庭,生活在深山老林,但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有一个梦,将来要当诗人,当作家。  可上高中的时候,不幸赶上了“大跃进”,“10年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浮夸风吹得人头晕目眩。学生们上课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轮流着去“大炼钢铁”。农村的浮夸风
期刊
前几年,我的《说“圈子”》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有客问:“但凡结圈子者,则必为朋党么?”  这倒不一定。  所谓君子不党,只是滕甫一家之言:“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但现实中,从古之学者到今之文人,一般都有个“圈子”,有个“党”的。只是结圈子者,未必一定是朋党,而大凡朋党者,必结成圈子而已。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结成文人圈子的大约要算是“建安七子”。七子中,实际上孔融并
期刊
读到一篇题为《记忆之魅》的文章(《随笔》2015年第5期),该文的主旨是“为了探求记忆对于事实的忠诚度”。作者从“个人品格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乃至“社会价值对这种‘记忆’评估的因素”,详细分析了“记忆魅影”的产生。作者的条分缕析就不一一复述了,这里想谈的是文中列举的一个颇为有趣的案例。  例子说的是“文革”期间,某中学一位女教师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在溽热的七月被关在一个只有半扇窗子的阁楼中,仅
期刊
“人在做,天在看”,这句话常被人们当作是对他人善意的警示和劝告——做人不要做伤天害理、违背常伦的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然而现在,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已不仅仅是一句社会生活的总结,是对他人警示和劝告,而认为兴许真真切切的有“天”在看。这缘于我不可思议的亲身经历。  约在13年前,父母买了一套别墅式的新房,入住伊始,父亲就在前院亲手栽下一棵橘子树。这棵树长得很快,三年便开花结果,之后年年硕果满枝,
期刊
你忏悔过么?问到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国人会始之一愣,继而一嗔:我也没啥罪过,为甚学西人搞神马忏悔?  忏悔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其实为佛教本语(梵文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人食五谷杂粮,同生七情六欲,没有罪过,总有过错吧,有过错,即该忏悔。尤其在信仰与道德之堤出现裂缝的当下,我们需要重建公平、正义、良善、博爱……更呼唤忏悔意识。  忏悔不是后悔。它包含着后悔的成分,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