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常见这样的场景:两军阵前厮杀,一方不幸被俘,做了阶下囚;抓人的“德高望重”,不但不打不骂,反而喝退刀斧手,且慌忙从高位走下来,亲自为其松绑,好酒好肉好招待,感动得被俘者热泪盈眶,甘效犬马之劳,水里火里在所不辞。
身为阶下囚,无非面临顺逆两条路,顺者昌、逆者亡,此为“时务”。做了阶下囚,手里没任何筹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胆子大的仗胆骂两声,胆子小的早吓得筛糠。人家高抬贵手,待为上宾,阶下囚自然乐得顺水推舟、趁坡下驴,山呼“感谢不杀之恩”,此为“识时务”。
不过,也有不识时务的。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关羽落到曹操手里,彼时的形势是曹强刘弱。投降丞相曹操,意味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追随草鞋匠刘备,无异于选择了颠沛流离。且曹操已然放低身段,伸出了橄榄枝。阶下囚关二爷偏偏不识时务,竟然向曹操开出苛刻条件:降汉不降曹!一有刘备消息,便会立刻投奔。
再比如苏东坡。苏东坡因对王安石变法颇有微词,写了些情绪诗,被人断章取义,拿来做罪证,触怒当朝,被贬黄州。后来高太后掌权,保守派得势,自然想到他们心目中反对新法的“骨干分子”,于是苏东坡得以回京。但经过几年贬官生活的苏东坡,接触到下层百姓,了解了许多民间疾苦,感受到新法带来的种种好处,竟由当初的反对新法而变为赞扬新法。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这位被高太后寄予厚望的“保守骨干”竟然向高太后大讲新法的好处。要知道这时王安石早已下野,反对新法的势力正把持着朝政。结果,不识时务的苏东坡再落得个贬官惠州,又贬儋州。
适时改变立场也许就会转变人生命运。苏东坡偏偏不识时务。今天我们再来读他被贬官时所做的《念奴娇》《赤壁赋》,深深为其旷达胸襟、豪放之情所打动,而全然未想到,此时的苏东坡,正是远离朝都,独守蛮荒。
看过一则介绍以色列的文章,有一個细节至今记忆犹新。总理接见国内与其政见不同的某诗人,两人经过激烈交锋,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诗人扬长而出总理府,回家坦然做自己的诗歌,且仍旧不忘批评时政;总理竟然也不以为忤,自顾实行自己的治国之策。
这件事着实令人咋舌。卑为草民的一个诗人,竟然如此理直气壮!按国人的逻辑,平民百姓受政府大员接见,那是三生有幸、祖坟冒青烟的事儿。即使已不兴三跪九叩、五体投地、俯伏作奴才状,也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或者哆哆嗦嗦、噤若寒蝉,何胆敢与大人物言语交锋?别说没有反对意见,即使有,也会因为被其垂青,而顿时化作感激涕零状。更何况,那种场合,绝然不宜有反对的意见——那多不识时务啊!
封建专制统治的当权者权力无边,为所欲为,叫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很多人只好“识时务”。但识时务者未见几个成了俊杰,而关羽、苏东坡等不识时务者,反倒流芳百世。只是这样的俊杰在几千年的中国史上寥若晨星。对比以色列这样的国度,竟然人人可以“不识时务”,这就不得不让国人大跌眼镜了。很多人怀念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只因那个时候出了个魏徵以及一批的不识时务者。但逆龙鳞违圣意,说到底,那也需要主上圣明,圣主不以为忤,你才有不识时务的勇气。
当今民主与法制的时代,本有充分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人敢“不识时务”,可人们依旧不得不常常去“识时务”,这是法律还是人的悲哀?
身为阶下囚,无非面临顺逆两条路,顺者昌、逆者亡,此为“时务”。做了阶下囚,手里没任何筹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胆子大的仗胆骂两声,胆子小的早吓得筛糠。人家高抬贵手,待为上宾,阶下囚自然乐得顺水推舟、趁坡下驴,山呼“感谢不杀之恩”,此为“识时务”。
不过,也有不识时务的。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关羽落到曹操手里,彼时的形势是曹强刘弱。投降丞相曹操,意味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追随草鞋匠刘备,无异于选择了颠沛流离。且曹操已然放低身段,伸出了橄榄枝。阶下囚关二爷偏偏不识时务,竟然向曹操开出苛刻条件:降汉不降曹!一有刘备消息,便会立刻投奔。
再比如苏东坡。苏东坡因对王安石变法颇有微词,写了些情绪诗,被人断章取义,拿来做罪证,触怒当朝,被贬黄州。后来高太后掌权,保守派得势,自然想到他们心目中反对新法的“骨干分子”,于是苏东坡得以回京。但经过几年贬官生活的苏东坡,接触到下层百姓,了解了许多民间疾苦,感受到新法带来的种种好处,竟由当初的反对新法而变为赞扬新法。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这位被高太后寄予厚望的“保守骨干”竟然向高太后大讲新法的好处。要知道这时王安石早已下野,反对新法的势力正把持着朝政。结果,不识时务的苏东坡再落得个贬官惠州,又贬儋州。
适时改变立场也许就会转变人生命运。苏东坡偏偏不识时务。今天我们再来读他被贬官时所做的《念奴娇》《赤壁赋》,深深为其旷达胸襟、豪放之情所打动,而全然未想到,此时的苏东坡,正是远离朝都,独守蛮荒。
看过一则介绍以色列的文章,有一個细节至今记忆犹新。总理接见国内与其政见不同的某诗人,两人经过激烈交锋,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诗人扬长而出总理府,回家坦然做自己的诗歌,且仍旧不忘批评时政;总理竟然也不以为忤,自顾实行自己的治国之策。
这件事着实令人咋舌。卑为草民的一个诗人,竟然如此理直气壮!按国人的逻辑,平民百姓受政府大员接见,那是三生有幸、祖坟冒青烟的事儿。即使已不兴三跪九叩、五体投地、俯伏作奴才状,也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或者哆哆嗦嗦、噤若寒蝉,何胆敢与大人物言语交锋?别说没有反对意见,即使有,也会因为被其垂青,而顿时化作感激涕零状。更何况,那种场合,绝然不宜有反对的意见——那多不识时务啊!
封建专制统治的当权者权力无边,为所欲为,叫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很多人只好“识时务”。但识时务者未见几个成了俊杰,而关羽、苏东坡等不识时务者,反倒流芳百世。只是这样的俊杰在几千年的中国史上寥若晨星。对比以色列这样的国度,竟然人人可以“不识时务”,这就不得不让国人大跌眼镜了。很多人怀念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只因那个时候出了个魏徵以及一批的不识时务者。但逆龙鳞违圣意,说到底,那也需要主上圣明,圣主不以为忤,你才有不识时务的勇气。
当今民主与法制的时代,本有充分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人敢“不识时务”,可人们依旧不得不常常去“识时务”,这是法律还是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