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琛 零二三重庆小面:做好草根餐饮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j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重庆小面红遍了帝都,但两年前,北京的小面馆用手指头就数齐了。那时第一拨“90后”也刚刚毕业新入职场,北京服装学院广告专业毕业的张明琛任职于雅昌艺术网,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张辉源则就职一家制作礼品纪念品的公司。两个人一人拿着市平均工资以下的薪水,一人勉强在贫困线标准以上挣扎。辉源又将迎娶明琛的发小姐姐,荷包甚是紧张。2013年10月的一次朋友聚餐,不甘现状的二人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把日子过好。张辉源是重庆人,又拉了还在学表演的发小李沂入伙,决定一起进军北京空缺的重庆小面市场,名字就是重庆的区号——零二三。
  三个“90后”,一个学广告两个学表演艺术,都没有餐饮创业的经验,行动起来毕竟缓慢。创业的钱凑到了,还幸运地遇到了支持年轻人创业的良心房东,可是2014年夏天开始装修的时候,北京已经冒出了上百家重庆小面馆。


  为了了解市场,零二三的成员们吃遍了北京所有的重庆小面,结果明琛胖了三十斤,至今仍在“恢复”。小面馆的数量虽然多,但质量口味都比较一般,而团队中就有识货的重庆本地人。李沂的父亲本就热爱烹饪,平日对食材很考究,于是帮助年轻的创业者们找到了一家重庆本地颇为有名的面馆,又找了一位知根知底的厨师去学习制面。重庆面佐料丰富、炒料工艺繁杂,一碗面里面少说也有二十余种佐料味道的融合。这也造就了重庆上千家面馆,家家口味不同的景象。所以做重庆面必须要学,光凭味蕾难以辨别其复杂多变的配方。
  两个重庆人和一个北京人,一起在帝都开重庆小面,这看似地利人和,但自己做家餐厅毕竟和上学打工是天壤之别,所有的经验都要从错误中学起。装修的时候物业要求先出示消防证明,消防局又说先要有消防设备才可报批。一来二去耽误了不少时间,但后来发现是自己理解有误。这样的乌龙让小店的营业拖了许久,直到2014年10月才正式开张。回头一看,从萌生创业的想法到实现,竟然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虽然选择了重庆小面就意味着做的是大众草根餐饮,但最终选址在知春路的“IT村”让零二三彻彻底底地成为果腹之处。中午广大码农只求一顿方便解饱的午餐,地处工作区而非消费区就意味着,客人都是抱着省钱的心态来吃的,而与在城东消费能力更高的地区的小面馆相比,零二三的定价要低上三分之一,人均消费只在二十块左右。这种地理特征导致的消费心理和价格标准是开店时没有料到的,也让利润值低了许多。然而这并没有让年轻的创业者们选择投机取巧的方法,良心与品质是明琛与合伙人们非常坚持的原则——明琛的爷爷奶奶都是中医教授,从小家中便注意饮食,这让他无法接受一闻便知用油有问题的街边黑馆。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零二三坚持选用一桶四百多块的菜籽油,而非餐饮市场可寻的几十块一桶的劣质油;为了追求口味的地道,许多食材、佐料都由家人帮忙从重庆直接发货,使用的牛肉都是最好的腱子肉而非普通的牛腩。现在,零二三使用的花椒还是由师傅在大缸里捣出来的。花椒皮麻而籽无味,如果统统打碎,口味浓度势必大打折扣,而捣碎的花椒,籽会留在缸底,味道也更加浓烈。


  吃零二三的招牌牛肉面,一口下去好像是吃重庆火锅,麻辣的牛油汤底浑厚,几十种香料的味道层层涌现,肉筋相间的牛腱子经过几十种香料的炖煮软嫩入味,再吃几筷子面便额头发汗,后背发热。这是优质的食材与娴熟的烹饪带来的充满厚劲的味觉体验,也让仅能容纳十几人的零二三小面馆一中午就能卖出近两百碗面条。
  创业初期的缺乏经验、开店的拖延、置办设备画的冤枉钱、原产地和优质食材的高成本、工作区的低定价……这一切都让零二三落在了餐饮业半年回本的常态之后。但是三个“90后”仍然很骄傲自己通过努力给自己挣了份工资,也知道初次创业最重要的是学习而非牟取暴利。他们没有急于扩张,甚至没有迎合周边许多的外卖要求——面食需及时吃,面泡糟了便无法享用,所以即使需求很多,零二三的外送服务业只限于可以及时送达的三公里之内。地处非商业区,品牌和商业的包装和上班族们的午餐刚需是南辕北辙的,而地道的口味和良心的食材才是真正让零二三走下去的关键法门。


  如今生活方式的盛行让媒体一股脑地关注高逼格的小众私厨,但真正解决好人均二三十的草根餐饮,让果腹之餐可以味美而质优,的确有着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如果二十年前的中国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想现在到了让大部分人都能吃好吃放心的时候了。
  如何看待媒体上的“90后”热潮?
  “90后”是新兴的一个社会阶层,所以可能受到比价多的关注。但是有一个学社会学的朋友说,“90后”对于中国非常重要,因为九零后是中国第一代中产阶级的子女,所以“90后”有点像个分水岭。
  你觉得“90后”最大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当然“90后”很明显的优势之一是从小接触更现代的东西,对新产品和事物都接触得比较快。因为我们的生活是建立在资讯之上的,所以资讯越丰富,生活就越丰富。这是我们的优势。劣势可能就是恒心与努力的问题,因为现在我们有太多便利的东西,可以取巧的地方。
  自己给“90后”贴五个标签,会是什么?
  青春;实在,“90后”的成长环境更好,所以也更单纯,没有太多的坏心眼,信任感也更强;高端,接触到的东西导致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高端一点,甚至会比长辈更长远,因为接触的信息更多;懒,这是个又褒又贬的词,因为科技的发展是因为人懒的需求;上进,我周围的九零后朋友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在往更好的方向走。
其他文献
我本也是一个天天向上的学生,中考成绩不佳的我进了中专,读了门语言专业,本有机会上大学继续深造,后来想想不是这块料何必再费四年读个一般的大专出来还是面临就业问题。于是我就将这四年大学放在了社会,读了一个“人生”大学。  我自幼习画,因为家庭缘故,爷爷是画家,我也便跟着画,未经过美院的“洗礼”——自由派,他从小就鼓励我画自己的、真善美的东西。6岁到现在未停过笔,对画画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中专毕业后,我
期刊
禅宗有一个供人冥想的公案:“一只手鼓掌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个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同样也是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却带来了充满意趣的沉思体验。一个不合逻辑的问题帮助你跳脱出理性的藩篱,可以设想各种不可能的状态,也可以想象某种微弱的声音。在陈萧伊看来,摄影也是如此,照片同样可以触发人们透过事物本体去探寻内在精神的念想。在萧伊刚刚拿下三影堂大奖的作品《Koan》中,她就把镜头对准了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对准
期刊
iLOOK: 黄油相机的slogan是:“文字之于图就像黄油之于面包。”你们怎么看文字和影像之间的关系?  斯日:我们最初的想法只是将图片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或者完全颠覆一张照片。  陈萧伊:感觉黄油相机可以把描述图片的信息直接放到图片里,还挺好玩的。  斯日:就是这个意思,让关联性更强烈。  iLOOK: 斯日,能否理解为这种对图片背后的故事更直接阐述适应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斯日:应
期刊
采访手机APP“黄油相机”创始人斯日古楞当天,他穿了一件蓝色鸟纹衬衣和日式波纹短裤,还有一双亮黄色的球鞋。他说以前自己喜欢蓝色,做了黄油相机之后就开始买各种黄色的东西,现在黄油的办公室里从冰箱到蜡烛,都是清一色的亮黄。  黄油相机区别于同类产品的特点在于图片配文功能和丰富的中文字体,以及由基本的图形符号构成的设计功能。取名“黄油”,是因为斯日觉得,“文字之于图片就像黄油之于面包”,原本寡淡噎喉的吐
期刊
走进吾十画廊的时候,思思正在撤展。这是她作为独立策展人在北京做的第一个展览,作品是来自卢森堡一对艺术家夫妇的铜版画。思思一边拆卸画框包装画作,一边给我讲她做独立策展人、开画廊的计划。尽管手工活不够灵巧,但她对自己正在做和即将投入的这项事业,倒是十分笃定的。用她的话来说,艺术家是创造美的人,而策展人是要做个审美的人。  画廊不是艺术商店  第一次在国内办展,思思选择了认识多年的铜版画家艾申·帕里拉和
期刊
iLOOK:蒋晟还没有做过造像的个展?  蒋晟:对,正在筹备。  iLOOK:如果有机会做一个造像的个展,你希望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描述一下地点、环境、形式等?  蒋晟:什么样的空间都可以。但是自由度比较高会比较好。因为我现在的作品都是需要自己去做灯光、展台等。如果这些东西不是我自己来做的话,可能展示的质量就会下降。  iLOOK:所以会是一个类似画廊的空间?  蒋晟: 会更接近于博物馆的体系。博
期刊
联系到蒋晟的时候,他刚开始在法国的旅行,几天之内偶尔看到朋友圈的照片,从巴黎街头到阳光明媚的海滩,甚是悠哉。若不曾了解他的背景,我也很难把这位瘦高俊俏着装颇为入时的小伙儿和传统的佛造像艺术联系在一起。但后来蒋晟说:“我觉得在海边晒太阳也是一种仪式。”我想他是个对生活有着敏感的精神性体验的人。  高中的时候母亲皈依,以居士的身份修行。母亲的皈依蒋晟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在这之前家中并没有什么宗教氛围,更
期刊
关于“‘90后’这个标签”我更喜欢定位自己是90整,有点衔接“80后”的意味,承上启下吧。我是90年出生的AB白羊女,对于了解陌生人通过星座这个方式无法自控乐此不疲,AB血型略精分。  2015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大年,我和相恋5年的大学同学魏先生结婚了。对于25岁就结婚的“90后”来说,我们这算得上是早婚,但是碰到了合适的人只能说是花开正好,一想到能尽早过上金婚也是蛮激动的。我和魏先生大学期间便形
期刊
现在是北京时间20∶23,我刚刚结束一台历时将近10个小时的手术,坐在病房的办公室里等着我的大酱汤外卖。你问我为什么不回去吃?因为我接下来还要在医院值36个小时的班。  受母亲工作的影响,我基本从小就在医院里长大。从3岁开始,我就经常一个人在家。非典的时候,作为医生的母亲自动请缨到已经被封闭隔离的医院里照顾病人,父亲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因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自我隔离。那时候,一向镇定的母亲哭了,电话那头
期刊
自从iLOOK年初搬到国贸上班之后,中午吃饭就成了问题。楼下的美食广场一过十二点就人满为患,几家餐厅也供不应求,而口感油腻、味道寡淡的便利店盒饭也要排上二十分钟。幸好我们不坐班,不用天天面对中午吃饭的问题。  与四年前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相比,iLOOK算是幸运的,起码楼下就是餐厅。2011年夏天,刚刚从沈阳建筑大学毕业的夏鑫开始了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绿色设计研究中心工作。头几个月一日三餐都吃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