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党建引领新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4150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专题研究(主持人:裴泽庆)
  [主持人语]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因为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这种特殊的政治定位决定了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在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这样来看,党的十八大在为中国未来勾画美好前途,为中国改革开辟广阔空间,为中国民众带来“利好”预期的同时,对党的自身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便是自然而然和必然为之的了。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主题,把这些新要求全景式地展现出来,并一一作出时代回应和战略部署。作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环节,对党的建设的新布局和新要求进行阐释和研究,就构成了当前党建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党建研究者的责任所系。本栏呈现的二篇文章,大体上从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初步展示了作者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研究成果。王友平教授主要从中观视角、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对党内外普遍关心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相信有助于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新近提出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重要思想的历史解读;裴泽庆教授主要从微观视角、运用实践调查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化党建的作用问题,相信有助于诠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摘要]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提出来的一个党建新理念,其渊源于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理论,植根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流动性及其引发的新问题,依托于基层党建实践与探索创新,对基层党建科学化具有推动和启示意义。成都市青羊区、龙泉驿区、温江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引入区域化党建理念和做法,在引领新型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报告在对上述三区实践探索进行考察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区域化党建对新型社区建设的价值引领、资源整合、机制保障三大作用,并从宏观意义上进一步提出了理性思考。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新型社区;成都市;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3—0014—08
  前言
  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本报告所指的新型社区,就时间概念而言,指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伴随着城市形态和功能的不断延展而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的城市居民生活共同体;就空间概念而言,指的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大量农民进城和集中安置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市民生产生活共同体。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构建和谐、文明、幸福的新型社区,愈来愈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型社区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社会交往方式以及利益诉求都和过去有着很大不同,因而对基层党建的思维方式、运行机制和领导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安置过程中,以青羊区、龙泉驿区、温江区为代表的新型社区,探索性引进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和机制,在有效破解社区治理与建设难题的同时,也给基层党建拓展了新领域、增添了新活力,为区域化党建与社区建设的互动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
  一、区域化党建引领新型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成都为例
  近年来,成都市青羊区、龙泉驿区、温江区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建立了一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进城农民集中居住、公共服务集成提供的新型社区,同时探索性地运用“1+N”党建模式,(“1”是社区党组织、“N”是若干辖区内党组织),初步构建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重点,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条块结合、资源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服务了城市居民和进城农民、促进了社会和谐、夯实了执政根基。
  (一)“四个着力”:青羊区的实践探索
  1.着力构建“区域化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平台”。青羊区依托本区高校资源平台,自主开发应用“青羊区区域化党建资源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以社区为区域单元的体制内与体制外、上级党组织与下级党组织、社区与“单位人”以及流动党员等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和统筹互动。2010年8月5日,中组部部务委员、组织二局局长陈向群同志在花园社区现场点击了该应用系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着力构建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从2007年起,青羊区在全省率先推行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辖区先后有341名“单位人”优秀党员(其中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73人)、39名外来流动党员进入社区党组织班子,产生了全国首名农民工社区党委副书记。
  3.着力构建省、市、区、街道和社区“五级联动”的党建工作网络。组织动员驻区的26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就近与社区“结对共建”,组建社区“区域化党建理事会”,促进驻区单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与社区的共建共享。青羊区还将区域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在职人员、流动人员、离退休人员纳入统一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培育“社会服务类、公共事业类、社会维稳类”等多类型民间社工组织,目前已培育发展了“青羊社会工作者协会”、“心晴工作室”、“统筹城乡青年服务社”“、残障儿童康复中心”等涉及公益类、服务类民间社工组织25家,招募吸纳助理社工师、社工师71名,招募会员1650余名,重点开展心理疏导、社会帮教、居家养老和残障康复等专业化社工服务。该区形成的“机关党建进社区”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市机关党建工作会上推广,并得到四川省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4.着力构建基层治理“群众主体工作法”
  (1)搭建“民情沟通三大平台”,尊重群众主体意愿。一是建立了“民情绿色通道”民意表达平台。通过设置“民情数字社区”、“民情茶馆”等有效平台,使群众诉求能够及时表达。二是建立了“群众工作网格化责任区”民意收集平台。通过划分网格责任片区,细化责任到网格。通过建立责任区定期走访制度,听取民意掌握民情。三是建立了“一院一档民情台账”民意研判处置回应平台。建立社区“一院一档民情台账”,逐步推行“一户一档”,并实行民情研判分类处置制度。   (2)实施“民主决策议事流程”,激发群众主体参与。一是探索形成了“民主议事决策六步工作流程”。实行城市社区“3Z”和涉农社区“3Z+1”基层治理机制,规定凡是涉及社区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必须按照“收集需求一审议议题一民主票决一全程监督一实施决策一群众评议”的流程进行。二是实行社区重大事务“应议必议、一事一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民主议事会,公共服务项目“应议必议”。三是实施“专业化社工组织”自我服务行动。培育多类型民间社工组织,通过“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的方式委托给民间社工组织实施。
  (3)构建“全程监督三大机制”,接受群众主体监督。一是建立“社区监事会”群众主体监督机制。公开选举产生社区监事会,明确社区监事会的监督职责。二是开展民生项目“一事一评”和院落整改“三色管理”监督。社区监事会对民生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群众不满意率超过30%的民生项目要求限期整改直至达标;社区党委按群众评价满意度结果分别进行红黄蓝“三色管理”,对群众满意度低的“红牌院落”限期整改,对院落自治推进好、群众满意度高的“蓝色院落”进行示范推广,并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奖励。目前,全区75个社区议事会组建率达100%,吸纳了340多名辖区单位代表、200多名院委会代表、1200多名党员群众骨干成为社区议事委员,已协调解决清波社区农贸市场建设、小关庙社区文化场所建设等民生问题1470多个,310多件信访问题化解在社区基层,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4.9%。
  (二)“四共实践”:龙泉驿区的实践探索
  1.组织共建:搭建区域化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1)社区以互助共建为平台,采取聘请党建联席单位的党务工作者为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兼职委员或党建指导员的形式,邀请区域内外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管理。
  (2)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机制,每季度召开党建工作联席会,参与商讨社区事务。
  (3)大力推进驻辖区中小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党组织,逐步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
  2.资源共享:充分整合联席单位党建资源
  (1)党建资源共享。社区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和社区文艺宣传队伍的作用,积极为共建单位提供共创共建、入户慰问、卫生清扫、慈善救助等服务,实现与党建联席单位的资源互补共享。
  (2)活动场所共享。社区可根据党建联席单位要求,免费向党建联席单位提供多功能活动中心、休闲健身中心、阅览室、休闲广场等场所,用于党建工作活动平台。
  (3)人力资源共享。党建联席单位也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社区提供师资力量、专业服务等,开办“党员素质讲坛”,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行动,不断提升社区的各项服务质量。
  (4)公共服务共享。社区将在充分征求居民代表、议事会代表意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公共服务项目操作程序,逐年将党建联席单位的部分项目纳入到社区公共服务项目中,逐步为党建联席单位停工更为优质的服务。
  (5)网上资源共享。利用社区qq群、社区博客以及基层感慨综合服务平台等网络手段,展现社区党建情况,举办网上组织生活,拓宽社区党员和共建单位党员、群众网上交流的平台。
  3.活动共办:拓展文化活动和文明社区平台
  (1)以区域文化为平台,各党建联席单位利用重大节日共同举办“红歌才艺大比拼”等大型文艺活动;坚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进小区;同时,社区也可根据需求,为党建联席单位组织活动节目或演出人员。
  (2)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平台,协同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由社区专职城管员做好日常巡查工作,并将志愿者服务队统筹安排,对所设检查点位进行文明劝导、死角清理、车辆规范等;共同开展好文明创建,开设“文明礼仪大讲堂”、健康知识讲座、法制宣传活动等。
  (3)以志愿者服务为平台,大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和组织党建联席单位内各类专业人员,以双向选择的形式组建医疗义诊、法律咨询、心理咨询、政策宣传、科普宣传、家政服务、助学支教、环境保护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
  4.事务共商:构建有力有序的党建服务新格局
  (1)推行基层党建工作互助共建协议。用协议的形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形成双向沟通服务机制,促进党建联席单位的信息交流,工作互动,合作共赢。
  (2)推行区域党建工作的议事机制。围绕区域内外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共创互建项目等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深入共商共处,促进党建联席单位党组织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区域化党建各项工作的落实。
  (3)创建“民视圆桌议事会”平台。构建充分尊重民意的“1+3”议事模式,形成“圆桌议事四步法”:民意收集、圆桌议事、联席推进、结果回复。“1+3”议事模式:1个主体:社区居民;3类单位:居委会+物业公司+职能部门。
  (三)“四个围绕”:温江区的实践探索
  1.围绕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居住地为单元的社区管理组织架构。推行社区大党委,把党委建在大社区,把支部建在院落,把党小组建在楼栋,形成了纵向以社区党委一院落党支部一楼栋党小组一党员责任区为链条、横向以地缘(院落、楼栋)党组织一业缘党组织一趣缘党组织为覆盖的党组织网络体系,目前,建立社区大党委3个,总支、支部107个、院落(楼栋)支部(小组)586个,划分党员责任区1328个,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
  2.围绕深化基层治理,探索构建以基层自治为内容、“四会联治”为载体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
  (1)探索推行“四会联治”。在37个社区民主选举产生居民议事会和居务监督委员会,积极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会、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小区业主委员会的联合治理模式,由党组织把方向、议大事,议事会、监委会分别负责社区自治事务的决策和监督,社区居委会负责执行,小区业主委员会协助开展相关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群众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2)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制度。全面推行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社区重要事项。实行党组织民主恳谈制度,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实行集体经济组织缴纳公益基金制度,积极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完善社区事务公开、民主评议制度,采取情况通报会、公示、板报、公开栏等形式定期公开社区事务。
  (3)大力提升自治组织能力。强化党组织把关作用,注重将办事公道、群众公认、德高望重的先进分子选拨进入议事会、监委会等自治组织。将“两会”成员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建立“联合培养、定向培育、专业培训”大培养机制,针对性开展公共服务、民主法制、纠纷调解、心理疏导等新知识培训,全面提升议事会监委会成员的综合能力。
  3.围绕服务民生,探索家居服务、建立“10分钟公共服务圈”
  (1)实行“一站受理、全域服务”。充分整台政府、社会、市场和党建资源,建立社区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体服务、企业服务四中心,积极为居民群众提供低偿、微偿或无偿服务。
  (2)开通“24365”热线电话。开展政务咨询、家政服务、投诉建议等社区服务,努力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帮,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3)创新党员服务方式。健全以劳务奉献、智力服务、应急援助三大类型的党员义工服务体系,推行党员服务群众“积分制”,建立“党员服务积分卡”,将积分情况作为党员发展、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大力实施“结对帮扶服务”、“楼院定点定期服务”、“24小时呼助热线服务”,应急援助13支志愿者队伍,参与党员2550人,参与群众1320人,有效促进了党员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
  4.围绕社区共建,普遍建立社区联席会议,合力解决社区难题。各社区整合区域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和居民广泛开展共建共筑共享活动,促进共驻共建,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推行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产业项目的办法,探索了原住民有序参与社区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利益链接机制。创新宣传动员方法,推进法治社区建设,形成了快速有效的群众动员和安全管理机制。建立了社区民情收集和大调解网络体系,突出抓好社区民间调解,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区域化党建在引领新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区域化党建是一个近年来提出来的党建理念,渊源于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理论,植根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流动性及其引发的新问题,依托于基层党建实践与探索创新。2009年,李源潮同志提出了“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的新理念,即着眼于提高党建工作效能,顺应城乡一体化、“两新”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员流动性增强的趋势,形成区域化、全覆盖的党建工作体系。随后,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区出现了探索和实践热潮。2010年12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区域化党建与社会建设”研讨会上,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同志认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关键是形成区域化党建的领导体制和有效运行机制。这个体制机制,经过各地的研究和探索,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街道党委(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重点,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条块结合、资源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尽管目前中央权威部门还未对区域化党建概念做出专门解释,但毫无疑问,区域化党建作为近年来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实践探索和创新举措,不仅对党建自身而且对社会建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上述成都的实践看,区域化党建成为基层党组织嵌入社区并引领社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价值引领作用
  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两大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单位建党、行政村建党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的新形势下,如何把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转变为现实实践和群众认同,既是区域化党建提出的一个重大时代背景,也是新型社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其实质是党对社会的价值引领及先进性的实现方式问题。从区域化党建的组织形式、体系构建、工作理念和实际效果看,这种价值引领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引领基层党组织的行为导向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区域化党建模式下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党员对党组织的单向度依赖关系,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是建立在组织与党员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基础上的双向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下构建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必然使区域内的各类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以此向社会传导明确而强烈的服务信号。
  第二,引领党员的价值依归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随着区域化党建领域不断拓展、功能不断延展,其发挥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不断凸显,即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党员必须自觉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释放主体活力,由此势必带来被动式、动员式的党员义务本位向更加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彰显党员主体性的权利本位转变。
  第三,引领基层党建的驱动导向由内部化向社会化转变。在传统的单位建党和行政村建党模式下,囿于行业和地域局限性而沿袭下来的内部化激励和奖惩模式一直是基层党建动力的主要来源,而在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下,基层党建蓬勃发展的驱动导向必然要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即对于区域内党员的激励、奖惩和约束不能局限于党员所在的支部或总支,而应置于社区视野下考量更多的社会化因素。
  第四,引领基层利益实现机制由差异化取向向公共化取向转变。过去,尽管我们强调把基层利益实现作为党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但鉴于各种类型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领域、形式和效果有着较大差别,因而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领域总体上呈现出差异化倾向。随着区域化党建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基层利益实现机制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朝着社区范围内全民共享的公共化方向转变。
  第五,引领基层党建理念由封闭式的思维导向向开放式的思维导向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基层党建主要围绕着党的自身建设而进行,区域化党建在打破地区、行业、产业的界限后,本身被注入了更多的社会功能性、群众参与性、利益共享性等多元化因素,由此意味着基层党建已经跳出了就党建而党建的“小党建”的思维模式,跃升为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线的“大党建”,由此势必带来党建思维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实践证明,成都三区依托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仅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平台上践行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更重要的是,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功能有效实现了细分化、具体化、可检验化。
  (二)资源整合作用
  从传统农村社会转变为新型农村社区,从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新市民,从管理型党组织转变为服务型党组织,从行政村党建转变为区域化党建,构成了城镇化进程中令人瞩目的新现象、新趋势。与之相适应,如何运用党的执政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的效用最大化,全方位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依赖于区域化党建在新型社区建设中的整合作用。这种整合作用主要体现在:
  1.组织资源整合。单位制党建的主要特征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内在要求,依托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单位”设置党组织;延续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上”的行政化运作逻辑,依赖行政手段开展党的工作。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单一性、封闭式、行政化、垂直型的基层党建模式,总体适应了建国后中国现代化建设自上而下地汲取资源和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动员的时代需要。但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冲击下,组织设置的单一和僵化、资源配置的机械和浪费、组织系统内部的高度同质化等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亟需从理念到体制机制开拓创新。区域化党建倡导在街道层面实行“大工委”制、社区层面实行“大党委”制、支部层面实行“大支部”制,积极探索“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纵横贯通”的组织领导体制,统筹和引领区域内各类党组织有效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由此带来对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成为区域化党建的一大显著特色。
  2.社会资源整合。严格意义上说,区域化党建不仅仅是针对转型后的社会结构形态而进行的一种党建创新,更是对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回应,是对党如何更好地领导社会建设的一种战略调适和转型,其本身具有突破性和超越性意义。这种突破和超越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了传统单位制党建的封闭性模式,而将自身生长路径和活动空间从纵向封闭的“单位”转到网格化的“区域”,以期通过政党内部的属地化管理和区域化整合来重新组织和整合社会;二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党建的行政化逻辑,通过沟通协商、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等社会化方式融入社会、嵌入社会、引领社会,重塑党在社会的威望并形成强大的政治凝聚力,为全方位、科学化地整合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实践证明,以区域党建带动区域群团组织建设,制度化延伸组织覆盖领域和服务“触角”扩大群团组织在企业、协会、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实现党群工作“区域一体化”;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轴心,主动与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社区服务合作协议,明确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的目标和任务,实现社会资源有效利用最大化;以辖区窗口单位党员挂牌亮身份为载体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向群众公开服务承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实现党员服务活动社会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资源整合,同时有利于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
  3.文化资源整合。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现代和谐社区的基本理念,是要把社区建设成为弥合阶层分化的、平等的生活空间;化解经济矛盾、避免社会冲突的整合空间;累积价值传统、维系社会规范的文化空间。由于在新型社区中,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混合居住在一起,使得社区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其所带来的思想认识上的复杂性、观念形态上的差异性、文化需求上的多元化将是长期的,成都按照“区域统筹、集约共享”的方式,将社区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以及驻区单位的培训设施、师资力量等区域内文化设施作为扩展平台,为党员群众提供党务政策咨询、办理党内业务、实施惠民利民项目,努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向社会化和服务型方向转变,从而充分发挥了区域化党建对于文化建设的积极导向作用。
  (三)机制保障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规模农民集中安置、大量新市民集中居住、多元利益群体频繁交往、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群相融共处,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新矛盾新问题,同时对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新要求,必须通过机制构建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保障群众权利。一是以四会联合治理模式为载体,构建新型社区治理机制。成都的做法是,在村民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促进议事会及成员作用发挥推进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会、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小区业主委员会的联合治理模式,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功能和群众自治作用。二是以“1+3”工作机制为平台,构建新型社区居民对话议事机制。龙泉驿区还创造了以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民主体,辖区单位广泛参与、平等协商的“圆桌议事四步法”,旨在让社区群众与服务部门面对面沟通、心贴心理解、手拉手共建。三是以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为依归,构建新型党群关系密切联系机制。从党员个体发挥作用层面看,成都三区都开展了制作群众“连心卡”,组建党员服务队,开展“八连送”,成立“三站八室一中心”,全面推行代办员制度等活动;从社区组织发挥作用层面看,成都三区充分运用党的执政优势,开展多部门联合行动把“就业服务、便民服务、社会救助、科技教育、安全稳定、人居环境”等六大服务体系引进新型农村社区,由此就通过制度和利益的双重层面,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区域化党建引领新型社区建设的宏观思考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重大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同时也证明了党的建设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大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齐头并进的伟大战略和深刻实践。在其中,党领导好社会建设既是民心所向更是民心所盼,但毋庸讳言,在如何领导好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党还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新型社区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呼应的区域化党建的初步实践和探索成果向我们展示,以区域化党建引领新型社区建设的方向是正确的,路径是行得通的。但要看到,区域化党建还是一项新生事物,唯有不断开拓、不断创新,方可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因此,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宏观思考,不断汲取经验,从中获得启示,是十分必要和有价值的。   (一)区域化党建的实质是重构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为此一定要强化执政党植根于社会的战略思维
  政党来自于社会、扎根于社会、依托于社会。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党、公共权力、社会,大体上构成现代政治的基本要素。一个现代政党在掌控公共权力以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挑战就是对于社会的科学认知和态度,进而体现在领导、管理和整合社会的政策、水平和境界之中。当然,在不同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下,政党领导社会建设的目标、阶段和路径是不一样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民国度和乡村社会。从乡村社会的特性看,中国农村大致经历和正在经历四重变革。在古代,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而建构的家户本位,使得农村社会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散”几乎成为那个时代农村社会的基本写照。进入20世纪,伴随民族独立和现代化运动,国家政权日益下沉,农民被更多地组织起来,乡村社会也开始被整合和改造,到了人民公社时期则达到顶峰,“统”成了这一时期农村社会的鲜明特点。以联产承包和政社分开为主要标志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解放了农民和农村生产力,也开启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时代,“分”则是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和全球化进程加深,单个农民和农户不仅无法抵御市场风险,而且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格局、产权模糊的土地制度、相对弱势的金融支持,愈益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活力,也阻滞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这种新的情势下,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我们党的现代化战略都要求,必须把农村改革发展推向一个“和合”的新境界,让中国社会的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农民、新市民、新居民,从而实现全民共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农村建设,就是顺应这个历史发展进程和群众期待而提出和实施的。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党的执政思维和党建战略的重大变化,区域化党建总体上适应了这一新变化,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新探索新实践。因此,在推进区域化党建深入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与社会实现互动发展的总体思维,要坚持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要坚持重塑党在社会中的威望的总体目标,要坚持从社会中获得最深厚的政治忠诚的总体愿景。
  (二)区域化党建的重点是回归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本质,为此一定要致力于实现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转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就从战略层面把党的宗旨与党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为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和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我们党的组织体系中,基层党组织处于党的机体的最末梢,同时也是党联系社会、扎根社会、整合社会、引领社会的前沿阵地。因此,党的根本宗旨和服务本质能否得到落实,归根结底在基层。事实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根据形势发展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所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要义,就是各级基层党组织应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把基层党的建设与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区域化党建尚在探索阶段,还需要思考如何构建“共建式”党建工作机制,积极探索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如何构建“全域化”组织覆盖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如何构建“问需型”社区服务机制,紧紧围绕群众需求,构建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等等。
  (三)区域化党建的目标是夯实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基础,为此一定要维护和保障基层党员的主体权利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200多万党员的超大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笔丰厚的执政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执政优势。但这笔资源和优势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天然可以发挥的,充分发挥这个执政优势的重要前提是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释放党内创造活力。区域化党建从更加开放的组织重构和更加宽松的社会交往层面,为基层党组织释放党员活力奠定了基础,这就为夯实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认为,在一个区域范围内,通过公推直选、三会开放、三联系制度、党代表大会制度等制度化通道,让各个层级、各种类型党组织的基层党员,充分行使他们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不仅有利于推进党内民主和构建党内和谐,同时也会对推动人民民主、社会民主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对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区域化党建的生命力是基层群众的利益实现,为此一定要高度关注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
  马克思指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的最深刻变化之一,就是随着利益群体、利益主体、利益格局的日益多元化,人们的利益观、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在给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实际上,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普通群众所关注的焦点正是因利益结构变化而带来的各种矛盾及其处理和化解方式。从这个视角观察,区域化党建的实践初衷是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其生命力和活力源泉也在于此。因此,无论今后区域化党建在形式上如何改进和创新,在内容上都不能脱离“利益”这个最为本质的元素,既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更不能绕着矛盾走,而要积极面对、主动应对、战略谋划。毫无疑问,要积极面对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区域化党建就必须引进和运用开放式的思维方式、社会化的化解路径、民主化的参与机制。特别是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创造条件让群众以各种不同形式、渠道、途径参与其中。目前来看,成都三区都把区域化党建与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有益启示和借鉴。
  【责任编辑:刘明】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时期,执政党的建设创新显得愈发紧迫。本文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中的思想博弈、党内民主的路径、党建创新的生活化等方面,探讨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党建创新的热点问题,从政党文化和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角度,分析了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同党建思想发展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改革;深水区;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
期刊
位于珠三角开放前沿的深圳、珠海、中山三市档案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珠海市档案局数字档案馆系统是全国首批“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中山市档案局建成全国首批“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深圳市以建筑面积达9.2万平方米的档案中心作为向市民开放服务的信息中心,局(馆)建设规模化领全国之先。今年5月中旬,我们赴深圳、珠海、中山三市档案局学习考察档案信息化工作,感触良多,深刻认识到,档案信息化是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
期刊
[摘要]逮捕三要件的层次优位关系对审查逮捕具有重要的知识论意义。应当根据逮捕的证据要件、刑罚要件和必要性要件的不同法律性质和功能,在逻辑上作出资格要件与能力要件的明确区分,同时建立“两步式批捕”的审查方法,以此保证新刑诉法第79条的正确理解与适用,有效减少实务中错捕或者滥捕现象,纠正实务中“构罪即捕”的不当做法。  [关键词]逮捕要件;资格要件;能力要件;两步式批捕  [中图分类号]D924.11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东县档案局馆坚持围绕中心,致力于服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档案宣传工作和档案文化建设方面,以档案信息服务作为新时代档案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主动打开档案馆之门,面向社会,并基于档案机构的馆藏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在适当的时候,通过适当的方式,将适当的档案信息传递给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了社会公
期刊
[摘要]在对我国东、西部地区4个直辖市及18个省范围内的地级市民生档案远程服务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论文首先梳理了民生档案远程服务现状,以表格形式归纳了上述省市开展区域内联动、跨区域协同及可共享民生档案范围,进而分别总结东、西部地区服务的特点,以期对我国民生档案远程服务的发展现状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联动协同共享跨馆服务婚姻档案知青档案  [分类号]G273.5  Research o
期刊
[摘要]大学,是近代人类政治思想产生和传播的主阵地之一。在中国,自京师大学堂设立以来,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已有百余年历史。文章对之展开历史视角的宏观分析,粗线条地揭示了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发展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大学校园政治传播的独特社会功能和面临的现代挑战。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呈现主导和多元性:大学校园政治传播主体多元并存;政治传播观念岐见纷呈;政治传播内容纷繁复杂;政治传播渠
期刊
[摘要]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结构性重塑需要社区党组织、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准确定位好各自的角色。社区党组织应扮演好政治指导者、利益协调者、思想引导者和社区管理统筹者的角色,基层政府应成为城市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导者、社区自治的管理者和支持者,社区居委会需将角色界定为社区事务的处理者、社区自治活动的组织者、社区自治和社区与社会组织交往平台的搭建者、行政工作的协管者和民意表达的传递者。在城市社区社
期刊
天津第六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300110  【摘 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人口快速涌入到城市中。为切实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各种市政基础建设项目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地下管线作为市政施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章就市政施工中地下管线的施工技术展开相关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施工;地下管线;施工技术;应用  市政工程中的地下管线是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怎样推进发展、创造未来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聚焦之点。研究表明,欧美发达国家五百年来所以能够实现发展繁荣、走在世界前列,重要的一条就是逐渐摆脱压榨性体制,建设了一种包容性的体制,而包容性体制只有贯彻人本的精神才能够取得持续的繁荣。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世界文明发展大道,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形成与本国实际结合的人本的包容的发展体制和战略。建设和发展人本的包容
期刊
珠海市城乡规划编审与信息中心 广东 珠海 519000  【摘 要】本文在分析国外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理念的基础上,概括了国外典型城市公共交通导向社区发展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公共交通导向模式社区的规划建设建议,以期为国内城市居住社区的紧凑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基本理念  “公共交通导向”模式(即“TOD”模式)最先出现于美国,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以小汽车为发展导向所导致的城市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