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注释之管见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zh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部分注释不尽如人意,现提出此问题,与大家探讨。
  一、应该解释的没有加注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先行预习,注释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但有的字词,如果没有工具书,可能教师都不能准确理解。对于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来说,一般的学生是没有古汉语词典的,他们的预习基本就是靠课本自身,所以在书下注释这一块,有些内容应该考虑补充添加。
   必修一《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坐”,高一学生知道“危楼高百尺”的“危”是“高”,但对“危坐”翻译为“端坐,正坐”不甚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披草而坐”的“披”是“分开”之意,意同于“披荆斩棘”的“披”,课本应解释。
   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中“申之以孝悌之义”一句课本中没有注释,其中的“申”为“重复”之意,学生预习时仅借助课本是不能正确翻译的;“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一句, “发”为“开仓赈民” 之意,较为生僻,理应加注;《滕王阁序》一文注解甚多,但“钟鸣鼎食”未解释,意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奢排场”。这个词高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秋声赋》中“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一句书下没有注释,其中的“有”作语气助词,不翻译,可参考现代汉语中沿用至今的“有劳”、“有请”,但学生不知道。
   教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讲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善于思考的学生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像诸葛亮这些人要长年拿着把扇子?夏天还能理解,其他不需要的季节呢?在历史上“羽扇”其实是有争论的,亦可加注以开阔学生眼界:魏晋南北朝时人们重清谈,喜欢手持麈尾,清谈因此叫做麈谈。麈是一种大鹿,它的特异之处就是尾巴较长,群鹿同行之时,作为首领的麈鹿就是用它的尾巴来指示群鹿前行的方向。麈尾剪下来加工后,兼有拂尘和扇子的功用,手持麈尾清谈,成了名士的清雅道具。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方有执麈尾的资格,这是士族门阀身份的象征。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中吴主孙权手里拿的是麈尾,喻示了地位;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图中,维摩诘居士手中也是麈尾,表明居士清雅多智的身份。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这就与基本只有纳凉功用的“羽扇”产生了本质区别,也能很好地解释按史料记载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拿在手中的其实就是麈尾。
   二、已经解释的不够完整
   课本中有些短语已经给出了翻译,但其中难理解的字没解释,少数句子意译有了,但没有落实到位。
   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中“号呼靡及” 文下注释为“叫天不应,叫地不应”。其中的“靡”是“没有”之意,意同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靡”,最好注出;《谏太宗十思疏》中“见可欲”文下注释为“看见想要的东西”,其中的“可”是“堪,值得”的意思,意同于“勇气可嘉”的“可”,不是学生都知道的;《非攻》一文中的“从而誉之”, 文下注释为“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其中“从而”是古今异义词,“从”是“跟着”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代词“之”,“而”是连词。课本仅解释为“就”,显然简略了。
   三、明确解释的值得商榷
   注释中有极少几个经反复推敲后发现有待商榷,列举如下:
   必修四的《渔夫》中有两处注释,其一,“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中的“汶汶”,文下注释为“玷辱”。教学参考书上全句的翻译为:“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污浊浊的外物呢?”此句中的“察察”,文下注释为“皎洁的样子”。从句子的结构看,“汶汶”的翻译也应与此相对应。课本与教参出现了矛盾之处,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汶汶”解释为“污浊的样子”,所举的例子正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样翻译为“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无论结构还是内容,都能诠释得合情合理。而教材所列举的“玷辱”之意,明归有光《答周淀山书》中的“珠摧璧毁,汶汶以没”的“汶汶”一词照此解释恰如其分。其二,“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中的“鼓枻”文下注释“鼓枻”:敲打船桨。教学参考书上全句的翻译为:“渔夫听完后微笑起来,敲打着船桨边走边唱……”,也是同样的意思。这里有些令人费解:渔夫的“走”应是驾船离开之意,敲打船桨的同时难道在驾船?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鼓” 解释为“敲击,振动”, 所举的例子同样是“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乍一看,课本应该是对的;再查找了一些关于“鼓枻”的古文,《晋书·文苑传·庾阐》:“中兴二十三载,余忝守衡南,鼓栧三江,路次巴陵”。唐杜甫《幽人》诗:“洪涛隐笑语,鼓枻蓬莱池”。清魏子安《花月痕》第四八回:“陆兵纵马,水师鼓枻”。如果都解释为“敲打船桨”,显然有失偏颇,其他资料解释为:“鼓枻”,亦作“ 鼓栧 ”,划桨,谓泛舟。这样原句翻译为:“渔夫听完后微笑起来,泛舟而去,边划边唱……”显然比教参的翻译更容易让人接受。回顾《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应该从“振动”之义引申而来,机械地理解为“敲打”也是不可取的。
   《〈史记〉选读》中《项羽本纪》第三小节“破釜甑”的“甑”,课文注音为“zēng”,字典上是“zèng”,已经坚持几年没改了。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有怀疑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就会有发现,有收获。以上一些不成熟的个人观点,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黄桥中学(225411)
其他文献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论语》中也多次看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有利于对真理的探究。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也不妨效仿古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对话,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增强其学习兴趣。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我们指明了对话的方向。笔者认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一切都要先从有意义的积极对话开始。只有在对
舍利崇拜源于佛教信仰.古代印度盛行火葬,由于人们对佛的崇拜,就把佛主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未燃尽的遗留物称为“舍利”或“舍利子”,并以此作为佛的圣物进行供奉.如果说舍利
日前从珠海航展有限公司传出消息,今年11月1日-7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航展筹备工作已全面启动,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俄罗斯空军“雨燕”特技飞行表演队已接受邀请,俄航技成为第
青铜器的发展青铜是人类较早使用的合金之一。古代青铜主要是指铜、锡。现代金属材料学把铜、锡合金称为锡青铜,铜、铅合金称为铅青铜。中国古代青铜主要包括锡青铜,铅青铜,铜、
提高作文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紧扣重点环节,发挥教育资源整合的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投人到写作活动之中,进而全面提升作文教学实效。
世界各国邮票上出现的政治领袖人物很多,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要数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从1951年至今,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或地区发行了400余枚纪念毛泽东的邮票。由于人们对毛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始终未能走出高耗低效的“隆圈”.而作义“失语症”即是最明显的表现。失语,就是在作文内容上空洞无物,在思想感情上缺乏个性
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
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入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其中蕴涵着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哲理美等。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品词析句,感受语言文字美  语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