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贠少灵,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曾获省园丁奖、省青年教学能手、省骨干教师等称号,现任清水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近年来,清水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重点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在抓好教育常规管理的同时,着力打破传统思维,大胆创新探索,坚持抓重点、破难点、通堵点,在打造区域化党建模式、提高乡村学校办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抓实抓好教育扶贫等方面形成了一些能够叫得响、立得住、成效好的做法,为全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了前进动能。
一、创新 “两项机制”,全面加强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
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抓基层、抓支部工作导向,创新开展“1+X”帮扶和双线督查“两项机制”,着力解决城乡学校党建工作不平衡、责任压力传导不到位等问题,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互促互进。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2017年10月,出台《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原来隶属于乡镇党委的各农村中小学校党组织划归县教育局党委统一管理,共划转党总支21个、党支部146个、党员1069名,全面理顺了中小学党组织隶属关系。
二是落实“两项机制”。着力打造区域化党建模式,按照相对就近、城乡结合、以强带弱的原则,推行“1+X”帮扶机制,即1个先进基层学校党组织与1个或多个薄弱学校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联合组织开展“主题党日”、讲党课、党员实践等活动,在资源上、活动上、制度上形成有效衔接和互动联通,促进全县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加强。狠抓党建责任落实,推行“双线”督查机制。一方面,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业务骨干对党建基础薄弱学校党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督查;另一方面,由教育局党委组织各学区学校党组织书记带领党建业务骨干组成督查组,在学区、学校间进行交叉督查,相互学习借鉴,点对点把党建责任压实到每一级学校党组织、靠实到每一位党组织书记身上。“两项机制”的创新执行,确保了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组织生活的全面落实,“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创新务实开展,凝聚起了广大党员教師自觉对标先进典型、共谋教育发展的强大精神合力和实践动力。
二、落实“三个攻坚计划”,切实激活乡村教育振兴引擎
始终把办好有质量的教育作为立身之本、成事之要,积极推进联盟办学、农村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模式创新、乡村教师能力提升等三个“攻坚计划”,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振兴乡村教育。
一是落实联盟办学攻坚计划。紧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缓慢的问题,按照“城镇学校+农村学校”“强校+弱校”的方式,坚持相对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联盟8个。其中,初中学段4个,覆盖全县25所初中、附中;小学学段4个,覆盖28个学区学校。充分应用连片教研及“空中课堂”等教育信息化手段,实施“管理互动创新、发展互动提升、师资互动交流、教学互动协作、文化互动共建、评价互动捆绑”的“六互动”措施,推进区域内、校际间在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校本研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合作互动,打破了城乡、校际之间各自为政、故步自封的状况,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效应,全县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是落实农村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模式创新攻坚计划。紧跟城镇化发展步伐,立足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逐渐增多的教育发展现状,着眼盘活用好现有教育资源,2016年8月,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县23个学区确定一所小规模学校进行试点,倡导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以彰显个性化教学、促进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为切入点,积极开展适应小班实际的教学模式探究工作,真正使小班课堂成为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大舞台”。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小班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架构逐步趋于完善,教学成果不断涌现,为下一步做好全县范围内的推广提供了经验借鉴。
三是落实乡村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坚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振兴乡村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网络研修与移动学习、培训与教研、研修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培训,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同时,深化“走出去、请进来”机制。加强与天津市河北区的教育协作,编制完成《清水县教育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规划》,先后组织两地教育人才交流25人次,邀请天津市河北区专家名师团队开展教师培训8场次、培训教师3200余人次;加强与天水市逸夫中学、天水市实验小学、无锡市东林中学等省市内外知名学校的交流协作,邀请专家团队来我县办讲座、作报告,促进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为振兴乡村教育提供了坚强的人力支撑。
三、部署“三大行动”,聚力打造“一校一品”育人品牌
以繁荣校园文化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大力实施“大阅读”“大艺术”“大体育”三大行动,真正让素质教育有了新抓手,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开展“大阅读”。积极倡导校园阅读,不断加大图书室、阅览室配建力度,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备图书112万余册。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晨钟诵读”、每日阅读、亲子阅读、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出版校报校刊等校园特色刊物,让阅读“元素”渗透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全领域各方面,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为师生的日常习惯和自觉行为,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广大师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校园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二是推进 “大艺术”。在不断加强学校美育课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清水民俗和青少年的年龄特点,高效组织学校少年宫和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经常性地开展音乐、手工制作、游艺娱乐、社会实践等8大类40多项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课外活动空间。同时,聘请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把清水剪纸、刺绣、木人摔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清水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与校园建设、实践活动“有温度的衔接”。 三是落实“大体育”。狠抓学校体育各项工作,推进体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从体育课程开设到少年宫篮球、武术等兴趣社团的组建,再到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校园足球的开展,体育活动成为了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韵律操、广播操等体育活动及跳皮筋、踢毽子、抖空竹等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学生每天大课间活动的必备 “大餐”。认真组织体育竞赛,让学生锻炼体质、体验快乐,全面成长成才。连续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11届、“县长杯”校园足球联赛3届等。
四、突出“四项举措”,高位多维夯实教育均衡发展基础
着眼教育发展大局,坚持聚合力、抓当前、谋长远,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全面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基础,创新推动教育普惠公平发展。
一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四个优先”,在结合实际运用好全面改薄等项目资金,重点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建设力度的同时,县政府每年将教育发展事项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2013年以来,先后为1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偿划拨建设用地207.8亩,配套建设资金1.12亿元;投资3795万元实施乡村教师温暖工程,新建教师周转宿舍260套9100平方米,为全县70所乡村中小学校配建供暖设施,解决了教师住房紧张和取暖不安全的问题。目前,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全县中小学办学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二是全力保障教师待遇。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每年在教师节期间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表彰优秀教师和先进学校,为全县教职工进行免费体检;每年开展“十佳最美教师”评选和表彰活动,将一线乡村教师作为“清水好人”年度评选的重点对象,大力挖掘教师队伍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在城市广场、主干道电子屏、宣传栏上集中宣传报道。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广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三是狠抓教师培训。深化师德培养,强化教师培训,成功申报“国培计划”项目县,让教师培训有了项目支撑,产生了良好的拉动效应。2013年以来,先后组织县域内培训370多次、国家和省市级培训350余批,累计培训教师44300余人次。
四是强化教育督导和教学研究工作。健全教育督导和教研机制,成立清水县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同步完善常态化制度化教育教研工作机制,聘请兼职责任督学40人、兼职教研员70人,定期开展督学工作,组织教研活动,以督导促规范、以教研促质量,为全县各类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实现蹄疾步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狠抓“两走访一确保”,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底部攻坚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三保障”的核心指标,是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均衡发展的底线要求。
2017年1月,清水县委、县政府召开教育系统“两走访一确保”行动动员大会,成立全县教育系统“两走访一确保”行动领导小组,由县级分管领导协调调度各项工作。压实压紧“双线三级”联控联保责任,建立教师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教师与学困生的“两个一对一”帮扶制度,把走访慰问困难家庭学生、强化控辍保学工作作为教育扶贫大走访的题中之义、核心要义,组织教职工、镇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农户认真摸排全县适龄儿童就学情况,对全县6-1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进行逐一摸排比对,认真甄别、归类统计,精准掌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资助及流动等情况,落实从小学到初中、从县城到农村、从脱贫户到建档立卡户适龄儿童少年控辍保学工作全覆盖,切实守牢一个都不能少的底线。先后组织教师和干部职工1800余人次,走访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学生2300余人(户),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编輯:孟 刚
近年来,清水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重点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在抓好教育常规管理的同时,着力打破传统思维,大胆创新探索,坚持抓重点、破难点、通堵点,在打造区域化党建模式、提高乡村学校办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抓实抓好教育扶贫等方面形成了一些能够叫得响、立得住、成效好的做法,为全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了前进动能。
一、创新 “两项机制”,全面加强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
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抓基层、抓支部工作导向,创新开展“1+X”帮扶和双线督查“两项机制”,着力解决城乡学校党建工作不平衡、责任压力传导不到位等问题,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互促互进。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2017年10月,出台《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原来隶属于乡镇党委的各农村中小学校党组织划归县教育局党委统一管理,共划转党总支21个、党支部146个、党员1069名,全面理顺了中小学党组织隶属关系。
二是落实“两项机制”。着力打造区域化党建模式,按照相对就近、城乡结合、以强带弱的原则,推行“1+X”帮扶机制,即1个先进基层学校党组织与1个或多个薄弱学校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联合组织开展“主题党日”、讲党课、党员实践等活动,在资源上、活动上、制度上形成有效衔接和互动联通,促进全县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加强。狠抓党建责任落实,推行“双线”督查机制。一方面,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业务骨干对党建基础薄弱学校党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督查;另一方面,由教育局党委组织各学区学校党组织书记带领党建业务骨干组成督查组,在学区、学校间进行交叉督查,相互学习借鉴,点对点把党建责任压实到每一级学校党组织、靠实到每一位党组织书记身上。“两项机制”的创新执行,确保了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组织生活的全面落实,“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创新务实开展,凝聚起了广大党员教師自觉对标先进典型、共谋教育发展的强大精神合力和实践动力。
二、落实“三个攻坚计划”,切实激活乡村教育振兴引擎
始终把办好有质量的教育作为立身之本、成事之要,积极推进联盟办学、农村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模式创新、乡村教师能力提升等三个“攻坚计划”,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振兴乡村教育。
一是落实联盟办学攻坚计划。紧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缓慢的问题,按照“城镇学校+农村学校”“强校+弱校”的方式,坚持相对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联盟8个。其中,初中学段4个,覆盖全县25所初中、附中;小学学段4个,覆盖28个学区学校。充分应用连片教研及“空中课堂”等教育信息化手段,实施“管理互动创新、发展互动提升、师资互动交流、教学互动协作、文化互动共建、评价互动捆绑”的“六互动”措施,推进区域内、校际间在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校本研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合作互动,打破了城乡、校际之间各自为政、故步自封的状况,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效应,全县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是落实农村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模式创新攻坚计划。紧跟城镇化发展步伐,立足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逐渐增多的教育发展现状,着眼盘活用好现有教育资源,2016年8月,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县23个学区确定一所小规模学校进行试点,倡导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以彰显个性化教学、促进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为切入点,积极开展适应小班实际的教学模式探究工作,真正使小班课堂成为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大舞台”。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小班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架构逐步趋于完善,教学成果不断涌现,为下一步做好全县范围内的推广提供了经验借鉴。
三是落实乡村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坚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振兴乡村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网络研修与移动学习、培训与教研、研修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培训,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同时,深化“走出去、请进来”机制。加强与天津市河北区的教育协作,编制完成《清水县教育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规划》,先后组织两地教育人才交流25人次,邀请天津市河北区专家名师团队开展教师培训8场次、培训教师3200余人次;加强与天水市逸夫中学、天水市实验小学、无锡市东林中学等省市内外知名学校的交流协作,邀请专家团队来我县办讲座、作报告,促进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为振兴乡村教育提供了坚强的人力支撑。
三、部署“三大行动”,聚力打造“一校一品”育人品牌
以繁荣校园文化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大力实施“大阅读”“大艺术”“大体育”三大行动,真正让素质教育有了新抓手,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开展“大阅读”。积极倡导校园阅读,不断加大图书室、阅览室配建力度,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备图书112万余册。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晨钟诵读”、每日阅读、亲子阅读、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出版校报校刊等校园特色刊物,让阅读“元素”渗透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全领域各方面,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为师生的日常习惯和自觉行为,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广大师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校园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二是推进 “大艺术”。在不断加强学校美育课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清水民俗和青少年的年龄特点,高效组织学校少年宫和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经常性地开展音乐、手工制作、游艺娱乐、社会实践等8大类40多项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课外活动空间。同时,聘请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把清水剪纸、刺绣、木人摔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清水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与校园建设、实践活动“有温度的衔接”。 三是落实“大体育”。狠抓学校体育各项工作,推进体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从体育课程开设到少年宫篮球、武术等兴趣社团的组建,再到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校园足球的开展,体育活动成为了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韵律操、广播操等体育活动及跳皮筋、踢毽子、抖空竹等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学生每天大课间活动的必备 “大餐”。认真组织体育竞赛,让学生锻炼体质、体验快乐,全面成长成才。连续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11届、“县长杯”校园足球联赛3届等。
四、突出“四项举措”,高位多维夯实教育均衡发展基础
着眼教育发展大局,坚持聚合力、抓当前、谋长远,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全面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基础,创新推动教育普惠公平发展。
一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四个优先”,在结合实际运用好全面改薄等项目资金,重点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建设力度的同时,县政府每年将教育发展事项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2013年以来,先后为1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偿划拨建设用地207.8亩,配套建设资金1.12亿元;投资3795万元实施乡村教师温暖工程,新建教师周转宿舍260套9100平方米,为全县70所乡村中小学校配建供暖设施,解决了教师住房紧张和取暖不安全的问题。目前,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全县中小学办学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二是全力保障教师待遇。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每年在教师节期间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表彰优秀教师和先进学校,为全县教职工进行免费体检;每年开展“十佳最美教师”评选和表彰活动,将一线乡村教师作为“清水好人”年度评选的重点对象,大力挖掘教师队伍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在城市广场、主干道电子屏、宣传栏上集中宣传报道。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广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三是狠抓教师培训。深化师德培养,强化教师培训,成功申报“国培计划”项目县,让教师培训有了项目支撑,产生了良好的拉动效应。2013年以来,先后组织县域内培训370多次、国家和省市级培训350余批,累计培训教师44300余人次。
四是强化教育督导和教学研究工作。健全教育督导和教研机制,成立清水县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同步完善常态化制度化教育教研工作机制,聘请兼职责任督学40人、兼职教研员70人,定期开展督学工作,组织教研活动,以督导促规范、以教研促质量,为全县各类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实现蹄疾步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狠抓“两走访一确保”,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底部攻坚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三保障”的核心指标,是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均衡发展的底线要求。
2017年1月,清水县委、县政府召开教育系统“两走访一确保”行动动员大会,成立全县教育系统“两走访一确保”行动领导小组,由县级分管领导协调调度各项工作。压实压紧“双线三级”联控联保责任,建立教师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教师与学困生的“两个一对一”帮扶制度,把走访慰问困难家庭学生、强化控辍保学工作作为教育扶贫大走访的题中之义、核心要义,组织教职工、镇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农户认真摸排全县适龄儿童就学情况,对全县6-1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进行逐一摸排比对,认真甄别、归类统计,精准掌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资助及流动等情况,落实从小学到初中、从县城到农村、从脱贫户到建档立卡户适龄儿童少年控辍保学工作全覆盖,切实守牢一个都不能少的底线。先后组织教师和干部职工1800余人次,走访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学生2300余人(户),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编輯: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