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居随笔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者的选择
  对于这个人,我的确有好感,我说的是李渔。关于他,我是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的,因已有3000余字,心想不宜过长,于是打住了。
  今天之所以还要为李渔再花笔墨,是因为最近我从旧书店淘到了他的《李渔随笔全集》之故。这本书,主要的当然还是他的《闲情偶寄》,之外的赋、寿序、祭文、记、赞、辩、露布、说、疏、誓词、铭、引、跋、文、纪略、解。现在把它们归为随笔之类,是不错的,它几乎涵盖了古代的多数文体。读过这些随笔之后,我们会较全面的认识李渔这个人,不止是文学的,还是人生的。
  李渔(1611-1680),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他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笠鸿,这字昭示着家长对其期望值的高;他中年以后,又号立翁,又号笠道人。后因多次参试不第,断了入仕的念头,以卖文为生。为此,他弃旧名用新名,改仙谷为“渔”。以浪迹江湖,出没风波的形象,出现在当世,可谓“聊借垂竿学坐功。放鱼松,十钓何妨九钓空”。由此,我们能读出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李渔祖籍浙江兰溪,出生在江苏如皋一个药商家庭。他的《闲情偶寄》,影响深远。所著《笠翁十种曲》,是我国戏曲宝藏中的珍贵遗产;所著《笠翁对韵》,是我国声律启蒙的普及读物;所著《肉蒲团》等小说,是我国通俗小说的尝试。因此,李渔在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热衷科举,追求功名,是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人的求生之路。不足为奇。他们在多次参加选技赛之后,因为不能如愿以偿,也就是入仕做官的不能,在如此碰壁之后而失望的情况下,只好退而求其次,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谋生。也许(肯定)有不少人心不甘,心不甘你又能怎样?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之一的李渔,当然不会例外。我们所能读到的李渔,即是求仕而不得的李渔。这之后的李渔,是如何了此一生的?
  李渔总算是想通了,“入仕”不是惟一的人生追求,而是有多条路可走的。在他之前,或在他之后的陈继儒、朱舜水都拒绝科考,较早的还有那个唐伯虎,不也是“闲来写幅丹青卖”的自由职业者吗。还有当时文名了得的文人,如凌濛初、陆云龙、毛晋等,走的也是亦文亦商的路,他们或开设书肆,或开设笔庄,或开设墨店……。王阳明还从理论上加以肯定,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古来四民异业而同道。”
  他们都能如此这般,我李渔为什么就不可以?于是,他选择了走亦文亦商这条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从他以后在这条路上走得风生水起情状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李渔的选择,是一个智者的选择。同时,也就证明了他的清醒和自信。
  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李渔认为在老家兰溪的乡下不行,因为那里没有市场,或者说市场极具有限。于是他看上了省城杭州,并于1650年(顺治七年)卖掉了家乡的伊山别业,迁居杭州。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安居乐业,一住十年。
  在这里,他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除了编辑著述,还创作了大量的戏曲和小说作品,获得不少银子是肯定的,同时李渔广交朋友,以结善缘,为自己的事业发展铺路搭桥,用心良苦。
  李渔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岂能就在杭州终老。这时,他又看上了发展前景更佳的南京。是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远离复杂的政治漩涡,又有六朝金粉、十里秦淮的繁华”,既是官宦人家安家的理想之地,又是文艺家们落户之厚土。
  于是,李渔举家乘坐一条大船,驶往南京,他的家最初落脚在夫子庙不远,离十里秦淮起点——东水关很近的地方。为此,李渔有《戏题金陵闸旧居》,联前有序:“门外二柳,门内二桃,桃熟时人多窃取,故书此以谑文人。”联曰:
  二柳当门,家计逊陶潜之半;
  双桃钥户,人谋虑方朔之三。
  显然,这不是李渔理想之住所。果然,几年后他就此之南,建造了名之曰“芥子园”的新居。之所以叫“芥子园”,是因为“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其实呢,近3亩地建筑面积的私人住所也不算小。你看嘛,园内有浮白轩、栖云谷、来山阁、月榭、歌台诸景观。浮白轩后有“高不逾丈、宽止及寻”的小山,山上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月榭为观月之台,歌台为咏之所。
  如果有缘逛李渔的芥子园的话,我们还能欣赏到不少佳联妙语。如“到门推有竹,入室似无兰”,如“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如“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室,不分南北东西”。对仗工稳,畅达自然,清词丽句,入心堪玩。
  李渔的一生,与园的缘分不浅。除芥子园而外,还有京都西单牌楼郑亲王府内的惠园,还有弓弦胡同的半亩园,还有家乡兰溪的伊园,还有晚年回到杭州西湖边上的层园。总之,凡他举家所到驻足之处,就有他的园,或是购买,或是自建。李渔对园林的如此用心,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则昭示了他的人生态度。如果要把人生类型化的话,那么李渔便是享受型的那种。
  在中国戏曲史上,李渔对于戏曲理论与戏曲实践方面的贡献,是理所当然该记上一笔的。他很会揣摩观众心理,他懂得戏曲创作者的此岸到达观众彼岸的接受美学,他当时也许不知道“接受美学”这个词,但他的作为的确是这样的。他有一段文字,佐证了这一点:
  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不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钧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泥人作揖,土佛谈经矣。予尝以此告优人,谓戏文好处,全在下半本,只消三两个瞌睡,便隔断一部神情,瞌睡醒时,上文下文已不接续,即使打起精神再看,只好断章取义,作零出观。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人之参汤也。
  李渔的如是道来,加之他的身体力行,就能进入“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佳境。
  《笠翁十种曲》,是李渔的戏曲作品;《李笠翁曲话》,是李渔的戏曲理论。创作与理论,互生并行,相得益彰。他的戏曲,与他的小说一样,都是娱乐人心的,多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戏曲作品除刊刻之外,更重要是演出,求人不如求己,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地组建了一个小家班的演出队。他既是编剧又是导演。   这个小家班,由12岁上下的女童组成,台柱子是乔姬和王姬。小家班的演出,一是自赏,二是请客。他本人,或客人观看时的情形,有诗记之:“无穷乐境出壶天,不是群仙也类仙。胜事欲传须珥笔,歌声传留几千年。”“醉后一声齐鼓掌,千林宿鸟尽惊飞。”
  小家班如果就这样为己为客演出,毫无经济效益可言,长此以往,小家班及其家人只好喝西北风去。所以小家班的演出,是要求得最大化经济效益的,走向市场,巡回演出。李渔和他的小家班,周游天下,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文献可考者,就曾三次入京,还到过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福建、浙江、广东诸省。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当世,他们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毕竟走过来了。他们在获得银两的同时,也传播了文化,李渔的才干,我们不佩服不行。
  然而,李渔的好境不长。
  人事多有变故,就是智者的李渔,也是始料未及的。盛况空前的小家班,因为两个台柱子的先后离世,不得不散伙。散了伙,哪还有演出,没有了演出,也就没有了收入。这是其一,其二则是李渔的主要经济赞助者,曾做过刑部、兵部、礼部尚书的龚鼎孳,先是因病退休,这无疑是对李渔的沉重打击,等待他的是穷途末路。不久也命归黄泉。
  一个与李渔同时代的官场人董含,多有攻击之词:“李生渔者性龌龊,善逢迎,常挟山妓三四人,遇贵游子弟便令隔帘度曲,或使之捧觞行酒,并纵谈房中术,诱赚重价。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余曾一遇,后遂避之。”董含何许人?利用职权,可以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吏,夸大李渔其事,以证自己的清白。李渔有一首名为《和诸友称觞》的诗:“世情非复旧波澜,行路当歌难上难。我不如人原有命,人能恕我为无官。三缄宁敢期多获,万苦差能博一欢。劳杀笔耕终活我,肯将危梦赴邯郸。”这,大概可以说是李渔对董含中伤的回敬吧。
  如今的李渔是穷了,而且穷得那样的不堪。他有一篇《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说它是道穷之至文,是一点不为过的。文曰:“昔太史公以宫刑可免,欲赎无资,因作货殖一传以寄慨。仆思宫刑可赎,犹能活在世间;十指如锤,不与寸肉同腐。使仆当此际而无人肯援,则罪同大辟,岂止宫刑而已哉!虽曰子长何人,予非其比,然才无大小,可怜则一。使毫无足惜,则诸公以前之拂拭谓何?/嗟乎!死后怜才,常有生不同时之恨;生前抱璞,反有哭不救之人。书去之后,惟日向长安饮泣而已。”悲情之状,字里行间溢出;哀怜之言,道尽世间苦楚。
  已在老境的李渔,那些堪回首或不堪回首的人和事,如影视般的镜头逐一涌上心头。怀旧,既有欢乐,又有痛苦,更多的是无奈。那些小说,那些戏曲,那些随笔,那些诗词,都成了过眼云烟。惟有此身,此身也将不再。
  李渔的自负是不消说的,自以为与柳永心相印,词相似。之外,他对严(子陵)光充也很尊崇。此时,他过严子陵钓台,就填了一阙词表达了他对严的敬仰之情,《多丽·过严子陵钓台》便是:
  过严陵,咫尺钓台难登,为舟师,计程遥发,不容先辈留行。仰高山,形容自愧,俯流水,面目堪憎。同执纶竿,共披箬笠,君名何重我何轻。不自量,将身高比,才敬识先生。相去远,君辞厚禄,我钓虚名。
  再批评,一生友道,高卑已隔千层。君全交未攀衮冕,我累友不恕簪缨。终日抽风,只求载月,司无谁奏客为星。羡尔足加帝腹,太史受虚惊。知他日,再过此地,有目羞瞠。
  你还别说,李渔的词风确与柳永相似,这一阕词,敬仰与愧悔同在。不管你对李渔之诗之文之人品如何评价,但他的这种自省之心,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何况这人世间还有不少人,根本就没有自省之心。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叶落归根,人老归故里,是人之常情,作为智者的李渔,当然也是如此。在已入老境后,他从金陵回到杭州定居,意在过一段享清福,度晚年的安稳日子,可命运总是爱捉弄人。此时的他,可谓贫病交加,不得安生,完全失去了当年撞天下的雄心壮志。
  现在的他,“但愿于人前说项时,谓天生笠翁,不应使其困厄至此,各为叹息数声,即我扬眉吐气之也。”对于李渔此刻的处境,我们没有别的,只有同情之泪而已。
  1680年的某月某日,我国古代的一代才人李渔去世了。作为晚辈的我,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一直过得很好。
  牧斋的襟怀
  钱谦益,在我的文史随笔系列写作中,是几次拾起又几次放下的一个。这是为什么?他虽然是明末清初的文坛盟主,在清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一席,但他大节有亏,他朝秦暮楚,他首鼠两端,他人格缺损。我与他,从感情上就有了大距离。
  随着阅读的深入,对于钱谦益也就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我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写他,如实落笔,决不欺人。
  钱谦益,生长于明末清初,是清初著名文学家。字受之,号牧斋,学者称牧斋先生,晚年自号蒙叟、东涧遗老,梧下先生、绛云老人。常熟(今江苏)人。
  他是明万历进士,曾属东林党,崇祯时官至礼部侍郎,与温体仁等争权失败,被革职。弘光时为礼部尚书,后失节降清,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后因病归故里。他博览群书,工诗文,有《初学集》、《有学集》、《列朝诗集》、《钱注杜诗》等编著传世。
  如此写来,我们就知道了钱谦益生平之大概,也就是他人生走向的路径。他的这条路径很长,从1582年一直走到1664年,整整84年的人生路啊。
  一个人是否能在某个领域做出辉煌业绩,成为这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物,而载入史册,应有两个条件:一是天资,二是勤奋。天资,是从母体脱胎而来;勤奋,是后天的苦斗。二者相较,天资当是第一位的,如果你的天资不高,甚至低下,你后天再怎么奋斗也是有限的,成就不了一番大事业,得不到大名,就更不用说载入史册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的天资高,但不利用而奋斗,也是不成的。天资一般的人,别梦想某日暴得大名,只要做好你喜欢的事就是了,争取获得小成就也不错。
  钱谦益无疑是天资高的人,所以他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其人其著,已经载入文学史册。这里,暂且置他失节降清而不论,只就他的文学事业而言。钱谦益在诗与文的创作方面,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小说是出了名的。明清的诗,的确不怎么样,特别是明代。生长在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对此非常不满,早有革故鼎新之意。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在他的《钱谦益的歧路》一中文,对钱之诗有一客观而公允的评判。我在这方面的言说,多以此为据。钱谦益主张诗创作的“新时尚、新风格、新气势、新思路”,以此开创了清朝诗创作的新时代。
  非但如此,钱谦益还身体力行诗创作的实践。说实话,我读到的钱谦益诗极其有限。不过从有限中,我已读出了无限。诗创作的言人、言事、言情、言志,可以说是诗创作之铁律,凡诗作者都破不了这“铁律”。
  《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干》,是钱谦益晚年的作品,所写的是自己晚景凄凉,有病在身送别一位前来探病的忘年之交李生的情景。诗曰:
  阑风伏雨暗江城,扶病将愁起送行。
  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
  夜鸟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莺。
  尊酒前期君莫亡,药囊吾欲傍余生。
  一个曾经在文坛风光无限的文人,一个曾经在官场搏击争风的官人,竟然落得如此不堪的境地。伤逝之情,尽在诗中。那“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更是道出了命运跌宕,家国碎落,自己无能为力,只有叹息余生的份。出自于钱谦益大家手笔的这首诗,从艺术的角度观之,则是“精工缜密,含蓄深沉”(李国文语)
  他另有一首《九月二十六日恭闻登极恩诏有述》的诗,其中两句这样写道:“旋取朝衣来典库,还如舞袖去登场。”这首诗,当然是写在上面那首诗之前,表达了钱谦益于官场欲罢不能的心境。
  时人对钱谦益诗的评价很高。如清人凌风翔在为《初学集》作的序中就说:“牧斋宗伯起而振之,而诗家翁然宗之,天下靡然从风,一归于正。其学之淹博,气之雄厚,诚足以囊括诸家,包罗万象,其诗清而绮,和而壮,感叹而不促狭,论事广肆而不诽,洵大雅元音,诗人之冠冕也!”此论,当是对钱诗实至名归之言。至于说到钱诗“昌大宏肆,奇怪险绝,变幻不可测者,洵煌煌乎一代大著作手”,则有夸饰之谦。不过,对于钱谦益来说,似乎也无愧;对于凌凤翔而言,我们尚能理解。
  钱谦益之文,受公安派影响尤深,与小修交往密切,走的是性灵一路。这在他的序他的引他的记中,展示无余。早就有人说,牧斋为文,取景甚高,颇有儒雅风范。凡奏疏制议,偈铭状词,均局格恢张,典雅蕴蓄,明清两代,无以超出其上者。这评价高则高矣,钱谦益受之无愧。有名梨洲者云:“其叙事必兼议论,而恶夫窠袭,词章必贵于铺叙,而贱夫雕饰,可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牧斋蹑迹文坛时间很长,迄于公安小修,止于康熙年间,对他的诗文多有评论,如上所举。
  钱谦益的序写得真好。请读《李君实〈恬致堂集〉序》中的一段文字:
  与山水近,与市朝远;与异石古木哀吟清唳近,与尘垢远;与钟鼎彝器法书名画近,与时俗玩好远。故风流儒雅、博物好古之士,文章往往殊邈于世,其结习使然也。君实以进士起家,官至列卿,后先家居三十余年,修洁如处子,淡荡如道人,静退如后门寒素。其为诗文,翁山水之轻清,结彝鼎之冷汰,煦书画之鲜荣,昔人之目李元宾,不古不今,卓然自作一体者也。君实工书善画似玄宰,博极群书似损仲,后有濛史,叙述本朝风流儒雅之士,附濛公辈之清尘者,三君子之中,又当以君实为眉目。
  如果将他序中的某些评述,移赠给他本人,也是恰如其分的。我读钱谦益的序文,总有读辞赋的感觉。他那铺张扬厉的手法,他那博赡富丽的语言,尽显辞赋铺陈之美,读起来真是过瘾,不厌其多,只嫌甚少。我知道,这需要学识需要修养需要文胆作支撑,否则不能办。我告诫自己,好好学习吧。
  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个“唐宋派”古文的魁首,著名散文家,他的名字叫归有光。他的散文,远承《史记》,近学韩、欧,自成一派,活跃于明代文坛。归庄,是他的曾孙,也是一个笃学深思的人,好写作,立有从文之志,且表现不俗。
  归庄与钱谦益,是同一时代人。归庄是晚辈,比钱小31岁,他们的政治立场不同,前者抗清,后者降清,但他们却成了忘年交。这奇怪吗?也许。这人世间,人际关系本来就比较复杂,你想不到的事,它都发生了,因此我们换一个角度观察,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在前面说过,归庄“好写作,立有从文之志”,而归庄在这方面,受益于钱谦益甚多。钱家藏书宏富,归庄常去钱家看书,并且留宿,一来二往,他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一次,钱谦益还从袖子里拿出“七金”送给归庄,并说这是夫人柳如是的意思。他们之间交往到这种程度,算是深交了吧。
  后来,归庄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钱)先生喜其同志,每商略慷慨,谈从容。剖肠如雪,吐气成虹。”以至于在钱谦益去世后,归庄在为钱写的一篇《祭钱牧斋先生文》中,就有“先生通籍五十余年,而立朝无几时,信蛾眉之见嫉,亦时会之不逢。抱济世之略,而纤毫不得展,怀无涯之志,而不能一时快其心胸”这样的文字,如此这般,便道出了钱谦益的人生况味。
  史册有记。钱谦益少有才名,得到讲学东林书院的无锡人顾宪成的赏识,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钱谦益进士及第,殿试鼎甲第三名,探花,其时年仅二十八岁,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掌修国史,兼纂修、著述等事。负责春闱的考官王图是东林巨子,因此钱谦益自然而然地成为东林门下,一入龙门就烙上了党派的印记。从此,钱谦益陷入了党派之争,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
  钱谦益一度还乡,读书和创作是他的日课。不久回京,天启元年(1621年),被任命为浙江乡试的正考官。是喜,是悲?还很难说。不过从此,为他往后的沉浮埋下了伏笔,似乎是真的。
  自古以来,官场不知上演了多少出悲剧喜剧闹剧,无非是争权夺利,钱谦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很不堪。让我们这些台下的看客时而瞠目结舌,时而长嘘短叹,时而徒唤奈何。
  他作为东林党的骨干之一,逃不脱魏忠贤的摩掌,卸史作《东林党人同志录》,指为党魁,遭人弹劾,于天启五年削籍回家。   他诗文都写得好,“博学工词章”,名声大振。当此之时,熹宗死后,朱由俭登基,启用人才,于崇祯元年(1628年),钱谦益被命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不久,他被朝中小人温体仁弹劾,言他科考受贿,崇祯皇帝动疑,一方面要钱、温二人当场对质,另一方面命礼部呈上当年他的千秋卷查看。阅毕,指责钱,即罢了钱的官。
  …………
  丢官后的钱谦益,回到了家乡常熟,过上了乡居生活。官场失意的他,已届60岁老年,他却在情场得意起来,这就是他与名妓柳如是的联姻。关于他的这一婚姻,有人欣赏,有人反对。钱谦益管不了这么多,只要自己满意就行了。他欣赏柳如是“身体不逾中人,而色甚绝,冬月卸单袷衣,双颊作朝霞色”的美。
  在《牧斋遗事》中,记载了钱谦益与柳如是婚礼的盛况:“辛巳初夏牧斋以柳才色无双,小星不足以相辱,乃行结缡礼于芙蓉舫中。箫鼓遏云,兰麝袭岸。齐牢合卺,九十其仪。牧斋吮毫濡墨,笑对镜台,赋催妆诗自若。称之曰河东君,是典型的老夫少妻,时年柳才36岁,虽然如此,由于他们情趣相投,仍然过上了郎才女貌,夫妻恩爱的幸福生活。《柳夫人小传》就说:
  柳既归宗伯,相得欢甚。题花咏柳,殆无虚日。每宗伯句就,遗鬃矜亦柳。击钵之顷,蛮笺已至,风追电蹑,未尝肯地步让。或柳句先就,亦走鬟报赐。宗伯毕力尽气,以营惨淡,思压其上。比出相视,亦正得匹敌也。宗伯气骨苍峻,虬松百尺,柳未能到。柳幽艳秀发,如芙蓉秋水,自然娟娟,宗伯公时亦逊之。于时旗鼓各建,闺阁之间,隐若敌国云。
  怎样?如此情投意合,如此默契唱和,如此相互欣赏,想必是大多数文人期许的夫妻生活吧。
  如果钱谦益与柳如是就这样过着清新日子,安度晚年,该有多好。然而,钱谦益不作如是想,他想的是什么时候东山再起,又在官场显身手,荣耀终生。他不做平庸之辈,要做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止是而今,而他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了的。他早年的一首诗,就这样写道:“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洞房消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
  说白了,钱谦益追求功名之心未死,要再一次投身政治博弈中,实现他的所谓理想。他是越走越远了,以至于变节,以至于降清,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是千古骂名。
  贵公子与纯文人
  是谁将贵公子与纯文人集于一身?他就是窃国袅雄、短命的“洪宪皇帝”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他人称“袁门子建”,他与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合称为“民国四公子”。袁克文,位居其首。
  袁克文,字豹岑,也作抱存,号寒云,生母系朝鲜金氏,1890年生于汉城。在京数年,袁克文票京剧票成大家,他为梅兰芳修改戏词,还为著名的名角配戏。一次,他串演昆曲《千钟禄》,其中一段唱词对他触动很大,这与他身世有关。唱词道:“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羔,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袁克文很喜欢这段唱词,并捕捉到“寒云”这一意象,并以此作为他的号。
  也许这是后话,还是让我从头说起吧。
  克文的家,“补白大王”郑逸梅有记:在河南的彰德泊上村,袁世凯营造了一处住所,称之为“养寿园”。园以养寿堂为主屋,凡三巨楹,周拓广廊,阶前列奇石二,系自太行山移来。楹联集龚定庵诗:“群恩彀向渔樵说;身世无如屠钓宽。”甚为堂皇。谦益堂、五柳草堂辅之。江北为乐静楼,西为红叶馆。更有纳凉厅、澄澹阁、葵心阁、啸竹精舍、杏花村、临渔台、天秀峰、碧峰洞、散珠崖、汇流池、鉴影池、卧波桥等。亭更多,有垂钓、盖影、滴翠、枕泉、待春、瑶波、泻练、洗心等名。扁额大都出于克文书题,仿佛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宝哥儿。
  不仅如此,克文还撰有《养寿园志》。其序文曰:“岁在戊申,先公引疾罢归,以项城旧宅,已悉界诸亲族,且家人殊众,未敷所居,乃补卜宅汲县,旋迁百泉,逾岁,洹上筑成,居室厥定。洹上村,负安阳北郭,临洹水之上,村之左,辟地百亩,艺花树木,筑石引泉,起覆茅之亭,建望山之阁。漳河带于北,太行障于西,先公优游其中,以清孝饮后赠书养寿,爱命曰寿园。其一椽一卉,咸克文从侍而观厥成焉。兹先公遐逝,园圃云荒,益滋痛慨,溯而志之,用纪林泉之旧尔。”
  笔墨之好,行文之妙,堪称优秀小品文。袁世凯一妻九妾,生儿育女30余人。克文的弟妹及夫人梅真都住在养寿园。克文之兄长,名袁克定。两兄弟政见不合,结下怨仇,克定总想将克文置之死地而后快,这里暂且不表。
  抓周,是一种民间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游戏。据说,在小儿满周岁的时候,将几种物件摆在小儿面前,任其抓取,抓到什么,可以预测小儿的人生路径,说是还比较灵验。没想到的是,作为高官的袁世凯,也信这个。
  话说克文满周岁时抓周,他抓到的是一枚田黄石章料,家人当然高兴。袁世凯便请人用这方料,雕了豹形纽,并篆阴文“豹岑”两字,系在克文腰间,“豹岑”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克文的字。袁克文自况云:“六岁识字,七岁读经史,十岁习文章,十有五学诗赋。
  袁世凯对克文的希望值很高,要求甚严。在克文10岁的时候,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给他写信,针对其名士之风说:“近闻尔行事,喜效名士,此非具有真才实学者,不爌享盛名,而尔之记忆力薄弱,安得将所读之经史子集,尽记脑筋,以充腹笥。惟有勤笔勉思一法……”并以袁才子为例,要求他读书记日记,求真学问;字要多临欧柳法帖,得真根基。并为其开列课程表与作息时间。由此,我们见识到的是袁世凯教子有方,而袁克文遵其父教,坚持写日记数十年,学问大进,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锦绣文章,著名于世,贵公子成长为一位当世的大文人,十分了得。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为什么呢?因为长子要继承皇位,因为幺儿可以防老。在中国历史上,历代以来父与子,兄与弟,为了皇位,互相残杀,所在多有。   袁克文好诗,而且还出版一册分上、中、下卷的《寒云诗集》。其中,就有《感遇》(二首),诗前有小引曰:“乙卯秋,偕雪姬游颐和园,泛舟昆池,循御沟出,夕止玉泉精舍。”
  其一
  乍着微棉强自胜,荒台古槛一凭临。
  波飞太液心无往,云起苍崖梦欲腾。
  凡向远林闻怨笛,独临虚室转明灯。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道琼楼最上层。
  其二
  小院西风向晚晴,嚣嚣欢怨未分明。
  尚回寒雁掩孤月,东去骄风动九城。
  驹隙去留争一瞬,蛩声叹梦欲三更。
  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浪感不平。
  抒情言志,感怀之作。此两首诗一旦问世,就被广泛传诵,成为不可多得的名诗,特别是“绝怜高处多风雨,莫道琼楼最上层”,更是颇得好评的名句。与此同时,此诗也触怒了其兄袁克定。
  当袁克文得知其父袁世凯欲称帝的时候,他非常反感,但又不敢明说,只好以诗言情言事了。那么,为什么会触怒袁克定呢?因为袁克定是拥护其父称帝的;其父称帝坐上皇位,他就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袁克文这一反对,就断了袁克定“皇袍加身”的后路。所以他与克文势不两立,他一方面向父告发克文以诗反对他称帝,袁世凯将克文软禁于北海;他一方面伪造《顺天时报》,极力促使袁世凯称帝。然而好梦不长,他搞的假版《顺天时报》被揭穿,遭到其父痛骂,并表示以后在“立储”时会考虑立贤不立长。接着在制作“皇子服”时,他与克文的同样异于其他兄弟,视袁克文是他的竞争对手,对克文怀恨在心。袁克定向家人宣布:“如果大爷要立了二弟,我就把二弟杀了”。他说到做到,这有文字记载:他设宴于北海团城,准备以毒酒毒死袁克文,幸被袁克文识破而未得逞。
  由此,袁克文进一步认知到帝王家的凶险。从此他远离帝王家,去天津去上海做一个真名士,纯文人。
  袁克文的仪表,郑逸梅说他温文尔雅,举止洒然,不蓄髭,御眼境,常戴六合帽,帽上缀着一颗浑圆光莹的明珠,或灿然生辉的玭霞,这是北方宦家子弟的气派,他还是习染着,服御很整洁。逢到严冬,他穿着一件海龙皮裘,价值很高,他也非常珍惜,至于西装革履,他不喜欢,所以生平从未穿过。
  都说一个人的仪表,会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这是不错的。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已知克文性格一二,往下说去,我们还会知克文性格之三四。
  袁克文与天津卫的名士方地山,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说起来,还真有趣。据说,他们初相识时,克克并未看重方地山,而问方:“先生有何功名?”“不必问这个,我们不妨做个朋友。”克文说要考考方,若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行的话,“请你吃饭,卷铺盖走人。”做对子,是克文的拿手好戏,于是他就以做对子为题。克文出的上联是:“酒酣欲化庄生蝶”;克文上联刚出口,方地山的下联便脱口而出:“饭饱敢为孺子牛”。袁克文听罢,十分惊喜,遂拜方地山为师。
  自此,袁克文就在方地山门下,熟读经史子集,赋诗填词,习书做对,学问大进。对联功夫,更上层楼,因此,有人就说:大方为“联圣”,称克文为“联贤”。方地山有一联曰:“文字多于语言,饮食少于男女”。他的名士派头,深深地影响着袁克文。
  因为下过硬功夫,因为受古典诗词的滋养,袁克文的诗已入化境,我们已从他的《感遇》诗二首领教过了。擅诗、是他的胜场。在他24岁那年,就出版了一部《寒云诗集》。他的师友方地山在诗集的扉页上,题绝句一首:
  人间孤本寒云集,初写黄庭恰好时。
  手选丛残还付与,要君惜取少年时。
  袁克文对自己的诗,并不自重,以至于到后来他的身边一册也没有。方地山收集到的缺中卷,是部残本,方的题诗,是希望克文珍惜自己的成果,好好存留。
  从少年时起,到去世的数十年间,袁克文坚持写日记,数量可观,从已刊的部分来看,史料价值不必说了,其文笔也相当好,是很有读头的那种日记。
  袁克文的著述,大都散见于京、津、沪的报刊上。如侠情的《侠隐豪飞记》、祯探的《万丈魔》,都是先在周瘦鹃主持的《半月》刊上发表的,后由大东书局合印为《寒云说集》,即小说集。还有《洹上私乘》,所写乃袁家之秘史,最先也是发表在《半月》上的,后仍由大东书局印成单行本发行。接着又写了《新华私乘》也是写袁家秘史的,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洹上私乘》的姊妹篇。
  《辛丙秘苑》,是袁克文为《晶报》写的连载稿,主持人是余大雄,预计写10万言。由于他看上了书法家和收藏家张丹翁的一件藏品陶瓶,竟耍起小孩子脾气来了。他不好直接向丹翁说,于是请大雄给丹翁说,把那陶瓶转让给他,否则此稿不再续写。起初,丹翁决意不肯,经太雄再三游说,丹翁才松了口。一波三折,多有反复,结果这部作品还是没有写完,也就不了了之。最后,虽然出了单行本,可那是一部未完稿。虽然如此,《辛丙秘苑》仍是袁克文的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外,他还为《北洋画报》等报刊供过稿,活跃于当时的文坛。
  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不少文人使用的文体,袁克文喜欢这种文体,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他的白话他的文言都好,读他的作品,可见他驾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能力。克文著述发表时,经常变换署名,一会是寒云,一会又是抱存,有人就不知,这寒云,这抱存,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克文写首五言诗,加以回答:“抱存今寒云,寒云昔抱存,都是小区区,别无第二人。回汤豆腐干,老牌又刷新。”
  玩收藏的人,各有其目的。有的人为了留存,有的人为了增值,有的人为了鉴赏。当然,有的人是兼而有之。大体说来,袁克文玩收藏,当属于为了鉴赏的那种。玩收藏,有三个基本条件:一要有钱,二要有闲,三要有识,这对袁克文来说不是问题。
  凡古物老物旧物,都在收藏之列。袁克文喜欢的是鼎彝、古籍、书画、古泉、钱币、邮票、印章等;甚至香水瓶他也收。据说,他还以古物为孙辈命名。
  关于袁克文的收藏是多方面的,不能细说,这里主要说说他的古籍收藏。他的弟子名愈逸芬者,在《寒云小事》中有记:搜罗之广博,考证之精审,皆足以自成一系统。集藏时间,大约宋籍与古泉同时,而金货与邮票亦不相先后,考其日记可知也。所藏宋本凡二百种,因自署“皕宋书楼”,百城坐拥,殆驾黄荛圃“百宋一廛”而上之。予藏有《友林飞稿》印本,及先师手写所藏《宋廿八种提要》,约略可以窥见一斑。《乙稿》序跋以外,钤印特多,如“皇二子印”,则当洪宪之际,欲藉此以自晦也。如王冰铁所治廿八岁肖像印,则藏书时年岁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也随之发展,出现了许多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新方式。在甘薯种植方面,研究出了垄栽高产栽培技术,其针对甘薯种植特性而设立,在选种、保温、起垄、早插、防虫、收获等多个方面都能够体现,旨在提高甘薯产量和质量,提升种植效益,促进垄栽高产栽培技术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甘薯种植;垄栽;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期刊
秋收的田野遍地金黄,一垛垛青稞散落其间。在拉萨市林周县松盘乡,群山环绕的1.05万亩田地上,西藏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号角吹响。  2019年,西藏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达到58万亩,超过过去3年任务的总和,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一江三河”流域为中心,在7个地市53个县区铺开;投资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3.83亿元。  提高地力多打粮  “土地措施和水利措施一完善,亩产增加二三十斤问
期刊
(上接《凉山文学》2018年第4期)  十九 再叫儿乳名  中午,华子军在日昭乡机关食堂刚吃过午饭,他的手机响起来,一看是凌勇强的号码。心想,凌县长这么急着想知道村民大会进展情况唼?他摁下电话,问凌勇强有什么事情?  凌勇强急促地说:“子军,你现在能不能回指挥部?有件急事请你帮忙。”  “凌县长,没有问题,我马上叫阿依送我回来!”华子军满口答应,匆匆来到孜莫阿依办公室,向她说明情况,恳请送自己一趟
期刊
一、好端端的学校怎么说撤就撤了  散会头一件事,祁才明就赶紧给老家回电话。  电话是祁四老爹打过来的。开始两次,杨才明没接。很快,第三次又打过来了。手机处于静音状态,不断闪烁着,显得不依不饶。杨才明只好接了,压低嗓门:“在开会!”接着,就干脆利落地挂断了电话。  这么些年来,祁才明和老家的亲人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没啥特别重要的事,一般不给他打电话。亲人们常说,老家祖坟上好不容易冒了股青烟,出了这么
期刊
[摘要]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河南工业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为指引,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力量,精准帮扶贫困学生,助力精准扶贫,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9年暑期,微光扶贫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对濮阳市侯寨村扶贫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该村的扶贫现状是脱贫需求较强,存在一定的脱贫基础和脱贫典型范例。存在的问题是,政策资金使
期刊
[摘要]辽宁中部稻区主要包括沈阳市、辽阳市等地,属于北方一季粳稻区,气候适宜,温光条件好,土地平坦,稻田土层深厚,有机质、氮、磷、钾等较为丰富,非常适合水稻生产。但是,由于耕作水平不高、灌溉技术水平较低,且长期单一地使用化肥进行掠夺式生产,导致地力下降、土壤结构不良、耕性变差、耕层变浅、养分失衡、保水保肥和抗旱减灾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辽宁省水稻研究所开展了针对性的
期刊
[摘要]根据喀斯特地区耕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以贵州省兴义市为研究对象,在保证采样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基础上,采集混合样和土壤剖面样品(0~100cm),并对样品中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不同耕地类型的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灌溉水田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耕地类型,有机碳含量为23.08g/kg,菜地的有机碳含量最低,仅为15.36g/kg。不同质地类别的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排序为
期刊
[摘要]本文以锦州医科大学食品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的人生规划为依据,对专业主干课程评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策略,为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食品专业;课程体系;人生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1  1 问题来源  随着食品行
期刊
引子  吉木克达出生的地方,彝稱“尔比尔吉”的谚语盛行,谚语中充满古老的智慧,懂得并践行的人总是受益良多。有一句“尔比尔吉”说:雄鹰飞得广,猎获出于众;男儿游历广,见识能超群。吉木克达有见识,又将见识化为行动这就有了15000亩的人工林。已经年届六旬,似乎也到了或多或少、不由自主怀旧的时光,他带着我们,沿着他出资修建的公路,去看他此生最引以为豪的成果,一片林莽。彝谚有云:说给人听,不如做给人看。好
期刊
[摘要]枇杷叶在我国具有很长的药食两用历史,2014年枇杷叶被批准为新食品原料,因此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围绕枇杷叶的加工与利用,对其食用传统、有效成分、功能性及其相关食品的研发进行综述,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建议,以期为枇杷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枇杷叶;新食品原料;功能;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D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