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中,课堂秩序的管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招拉下“制动阀”,轻松抑制课堂躁動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秩序管理;课堂仪式;警示;分化
对于教学来说,课堂太“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里说的“活”当然不是指学生的思维活,而是课堂上的“躁动”现象。学生随便说话,交头接耳,玩小动作,导致课堂声音嘈杂,学习情绪浮躁,学习效率低下。
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一辆车的话,那么秩序管理就好比它的“制动闸”。当然,课堂管理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可能像汽车那样瞬间刹车。近几年,我摸索了几点小做法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把这几点课堂管理的小做法叫做“三招拉下制动闸”。
一、课堂仪式“震撼”学生
有些老师往往很不重视上下课的组织仪式,以为这几秒钟的活动只是个形式,可有可无,学生的“老师好”还没喊完,教师就低头在那里摆弄起了自己的备课笔记或教具。这种现象都反映了教师不懂教育规律。其实上课的组织仪式至少有两大意义,一个是收回学生的心,刚刚过了课间十分钟,操场上的欢乐情景还在他们眼前萦绕,一个“起立”,就是要提醒学生赶紧让你的心回到教室,要开始学习了!这个“起立坐下”搞得不郑重、不规矩,怎么能让学生的心迅速静下来呢?有经验的教师对这个组织仪式总是非常重视,他会在学生起立的瞬间目扫全堂,迅速判断学生的精神是否振作,注意力是否集中,同时用自己的目光告诉学生——赶紧打起精神,马上投入新的学习!教师会用自己庄重的态度震撼学生的心,会用自己严肃的目光给学生传递一个强大的信号——我的课你必须好好听!
二、目光铸剑“警示”学生
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在课堂上声色俱厉地训斥学生,有时候甚至会被学生气得突然失态。教师的暴跳如雷从表面来看好像把他们给唬住了,其实在很多学生的心里却在暗自高兴,他们巴不得课堂越乱越好。那么遇到课堂“情绪”动荡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从一些老教师多年的实践来看,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以静制动”。课堂出现嘈杂,教师就不要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了。此时,教师应当把讲课暂时停下,转而用犀利的目光紧紧地盯住某个表现比较差的学生,这种威而不怒会对所有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震慑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此处无声胜有声”。一位优秀的教师必定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它会随时把教师的赞许、鼓励、提醒、警告静静地传达给学生,用这种无声的力量去震撼学生的心灵。
三、个别工作“分化”学生
那些课堂喜欢“起哄”的学生往往容易建立“心理结盟”,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给其他捣乱纪律的孩子以“配合”或“支援”,这种“心理结盟”会“裂变”为一种难以抑制的破坏力,使课堂无法进行下去。对于这种情况,就要对那些顽皮的学生进行个别分析,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开展“个别工作”进行“各个击破”,分化他们的“捣乱队伍”,逐渐“瓦解”他们的“心理结盟”,使之向着专心学习的方向转化。譬如,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征求他们对课堂纪律的意见或建议,用他们认为好的办法来管理他们,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每节下课后让他们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听课注意力有什么变化,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另外,个别特别聪明的学生会因为觉得统一学东西“没劲”而转向了随便说话或玩小动作。对这类学生应当给他们加一点压力,让他们驮得多一点,可以让他们自学或给他一个智力题。这样的话,他们还会再有心思去随便说话或玩小动作吗?对基础特别差只想破罐破摔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关爱和鼓励,譬如可以抛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叫他回答,让他们也能“荣耀”一回。譬如上课的练习题或作业题可适当给他们减少数量,比较难的题可以允许他们不做。简单的题能好好做出来,你也很优秀。这样的话他们逐步有了信心,课堂纪律也会有所好转。
抑制课堂躁动现象要“软着陆”,万万不可“硬着陆”,要依靠科学的教育手段,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靠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试图靠体罚训斥讽刺挖苦暴跳如雷来驾驭课堂的只会使课堂越来越乱。
参考文献:
[1]康颖卿.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课堂秩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万蓉平.小学青年教师课堂秩序管理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35).
(作者单位 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松旺庄小学)
关键词:课堂秩序管理;课堂仪式;警示;分化
对于教学来说,课堂太“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里说的“活”当然不是指学生的思维活,而是课堂上的“躁动”现象。学生随便说话,交头接耳,玩小动作,导致课堂声音嘈杂,学习情绪浮躁,学习效率低下。
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一辆车的话,那么秩序管理就好比它的“制动闸”。当然,课堂管理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可能像汽车那样瞬间刹车。近几年,我摸索了几点小做法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把这几点课堂管理的小做法叫做“三招拉下制动闸”。
一、课堂仪式“震撼”学生
有些老师往往很不重视上下课的组织仪式,以为这几秒钟的活动只是个形式,可有可无,学生的“老师好”还没喊完,教师就低头在那里摆弄起了自己的备课笔记或教具。这种现象都反映了教师不懂教育规律。其实上课的组织仪式至少有两大意义,一个是收回学生的心,刚刚过了课间十分钟,操场上的欢乐情景还在他们眼前萦绕,一个“起立”,就是要提醒学生赶紧让你的心回到教室,要开始学习了!这个“起立坐下”搞得不郑重、不规矩,怎么能让学生的心迅速静下来呢?有经验的教师对这个组织仪式总是非常重视,他会在学生起立的瞬间目扫全堂,迅速判断学生的精神是否振作,注意力是否集中,同时用自己的目光告诉学生——赶紧打起精神,马上投入新的学习!教师会用自己庄重的态度震撼学生的心,会用自己严肃的目光给学生传递一个强大的信号——我的课你必须好好听!
二、目光铸剑“警示”学生
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在课堂上声色俱厉地训斥学生,有时候甚至会被学生气得突然失态。教师的暴跳如雷从表面来看好像把他们给唬住了,其实在很多学生的心里却在暗自高兴,他们巴不得课堂越乱越好。那么遇到课堂“情绪”动荡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从一些老教师多年的实践来看,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以静制动”。课堂出现嘈杂,教师就不要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了。此时,教师应当把讲课暂时停下,转而用犀利的目光紧紧地盯住某个表现比较差的学生,这种威而不怒会对所有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震慑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此处无声胜有声”。一位优秀的教师必定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它会随时把教师的赞许、鼓励、提醒、警告静静地传达给学生,用这种无声的力量去震撼学生的心灵。
三、个别工作“分化”学生
那些课堂喜欢“起哄”的学生往往容易建立“心理结盟”,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给其他捣乱纪律的孩子以“配合”或“支援”,这种“心理结盟”会“裂变”为一种难以抑制的破坏力,使课堂无法进行下去。对于这种情况,就要对那些顽皮的学生进行个别分析,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开展“个别工作”进行“各个击破”,分化他们的“捣乱队伍”,逐渐“瓦解”他们的“心理结盟”,使之向着专心学习的方向转化。譬如,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征求他们对课堂纪律的意见或建议,用他们认为好的办法来管理他们,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每节下课后让他们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听课注意力有什么变化,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另外,个别特别聪明的学生会因为觉得统一学东西“没劲”而转向了随便说话或玩小动作。对这类学生应当给他们加一点压力,让他们驮得多一点,可以让他们自学或给他一个智力题。这样的话,他们还会再有心思去随便说话或玩小动作吗?对基础特别差只想破罐破摔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关爱和鼓励,譬如可以抛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叫他回答,让他们也能“荣耀”一回。譬如上课的练习题或作业题可适当给他们减少数量,比较难的题可以允许他们不做。简单的题能好好做出来,你也很优秀。这样的话他们逐步有了信心,课堂纪律也会有所好转。
抑制课堂躁动现象要“软着陆”,万万不可“硬着陆”,要依靠科学的教育手段,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靠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试图靠体罚训斥讽刺挖苦暴跳如雷来驾驭课堂的只会使课堂越来越乱。
参考文献:
[1]康颖卿.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课堂秩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万蓉平.小学青年教师课堂秩序管理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35).
(作者单位 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松旺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