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四部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er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写作的目标,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学生要“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从“留心”到“观察”进而到“养成观察习惯”,课程标准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观察”。第二学段,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观察的要求。由此可见,观察对第二学段的写作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观察活动,在观察中积累习作素材呢?我认为,我们不妨从观察四部曲开始。
  一、解读观察目标,明确素材积累的方向
  观察效果的好坏决定于观察目标是否明确。教师必须预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标,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把观察目标提得明确、具体一些。
  针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的习作话题“学本领”,教师可解读习作目标,预设三次观察过程。第一次是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同学有哪些拿手的本事,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这次观察的目标是领略本领的美丽,积累习作素材。第二次是指导学生观察这样的本领的魅力体现在哪里,哪一点吸引了自己的注意力。这次观察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寻找不同点中发现特点,有目的地积累素材。第三次是指导学生观察学本领的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学本领的要点,突出学中的趣事,积累有效的素材。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如果一个铅球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奋斗目标,铅球就会朝着那个目标飞行,而且投掷的距离会更远。”的确,有了一个个观察目标,我们就会有不竭的动力,进而不懈地努力,达到预定的观察效果。
  二、制订观察计划,掌握积累素材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录观察所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悟出积累习作素材的门道。
  (一)提供范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习作练习是写一处自然景观。根据“突出奇特之处”“按顺序写”的习作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表格式的观察计划,从观察景物的时间、方法,景物的样子或变化,自己的感受等方面入手,紧扣习作要求,使之具有典型性。这有助于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展开有目的的观察,启发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习作素材,增加观察和积累的有效性。
  (二)鼓励创新
  在提供范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观察计划。如上面的观察计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把按时间观察的顺序改为按空间观察的顺序,其余部分也可以灵活改动,使观察计划更贴近个体实际。教师还可以采用观察卡片的形式,在记录的格式上创新。当然,观察计划应当在观察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修改、完善。
  三、聚焦观察过程,破解积累素材的密码
  根据观察计划,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观察活动,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积累素材的诀窍的掌握。在操作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聚焦“六到”,知其一亦知其六
  所谓“六到”,即眼到、耳到、鼻到、嘴到、手到、心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习作话题是“父母的爱”,有位学生计划观察妈妈为她烧早饭的情景,感受深深的母爱。在观察妈妈烧早饭的过程中,我指导她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
  以下是该学生观察妈妈煎荷包蛋的记录。
  在记录素材的过程中,这位学生运用眼、耳、鼻等各种器官进行综合观察,轻松地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突破了素材积累的瓶颈,破解了素材积累的密码,使观察更为全面和深入。
  (二)聚焦方法,会其一也会其他
  聚焦方法即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有方,积累和习作时自然得法,顺理成章。
  方法一:有顺序。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它的“序”。因此,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有序观察,如由近及远、先上后下、由左及右、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地观察,随行踪的变化改变观察点进行观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等。只有观察有序,表达才能有理。
  方法二:抓特点。世上万物千差万别,只有掌握了特点,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三年级下册的一个习作话题“自我介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观察时,我们应抓住他和其他人的不同点,如皮肤特别黑,特别爱笑等,这样才能写出真实,写出个性。学会了观察的方法,抓住了特点,习作才会个性鲜明,令人过目不忘。
  四、锁定观察目标,汲取素材的精华
  素材是习作的基础,那么怎样选择合适的习作素材呢?我们有必要再一次审视习作要求,回顾观察目标,凡是与观察目标关系密切的,对主题有突出的表现作用的素材,都应选用到习作中,否则舍弃。
  (一)取主舍次
  主题是习作的灵魂,选择习作素材必须紧紧围绕习作主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个习作话题是“生命(现象、故事)”。有一位学生观察了一棵遭遇各种灾难却艰难成长的大树,积累了许多习作素材:(1)小树在和风中的快乐;(2)孩子们对小树的爱护;(3)小树在夏日毒辣的阳光下暴晒;(4)小树在冬日被绳子捆绑。根据习作主题,第一个和第二个素材显然和主题关系不紧密,在筛选时可以把它们舍弃掉。一棵树要长得枝繁叶茂,得修剪枝枝丫丫,主干才会粗壮挺拔。习作素材也必须经严格地筛选,才能发挥作用。
  (二)取典舍非
  选择典型的素材就是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最能鲜明地反映事物面貌的材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习作要求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有一位学生想表达深沉的父爱,有关父爱的事例很多,他最后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1)父亲教近视的我做眼保健操;(2)每个双休日,父亲都带我到鹿山公园登高远眺;(3)父亲学着煲枸杞明目汤。这些典型素材能反映文章的主题思想,事虽小却扣人心弦。
  (三)取新舍旧
  有新意的素材,指新鲜、独特、令人耳目一新的素材,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还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习作话题为例子,在生活中,父爱的事例有很多,如父亲冒雨送生病的“我”去医院等,而作者却选取了以上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来表现。文贵出新,这既突出了习作目标,又富有感染力。
  通过观察四部曲,学生掌握了积累素材的方法,积累了有效的写作素材。我们要让四部曲成为学生积累素材的途径,成为他们习作经历的常态,使丰富的素材积累带给学生一个幸福习作的理由。
其他文献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  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  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直观和形象认知为主,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那么,情境教学具体价值在哪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而学生的参与度又以兴趣为基础。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用故事、录像、游戏、
听了这星期的教研活动,感触很多。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准?  生:他的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个男同学听得真仔细。(板书:后园)  师:同学们,这个字很容易搞错的,应该读什么呢?  生(齐):后园。(板书:院)  师: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们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没有反应)  师:这
写话是作文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的写作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打开他们的写话思路至关重要。教材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搭建学习写话的梯子,降低写话的难度。  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尝试,我发现,若能及时捕捉文本的关键点、信息点,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借读促写,以写助读,激发他们的写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确实,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外,作为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找准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悟美呢?  一、挖掘美的教学内容  (一)欣赏景色美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进行課改以后,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呢?  一、披文入情,感悟体验,在揣摩和解读中走进文本  走进文本,即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特别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中,笔者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些语文課越教越大、越教越空,
《珍珠鸟》一文写出了“我”与珍珠鸟交往的过程,写出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不妨着意于文章情趣,努力雕出精彩。  一、问情在何处?情在娓娓细语中  作者对珍珠鸟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可触可摸。教师于此引导,让那一丝柔柔的情如清风细雨滋润心田,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从阅读中你是否感受到作者对鸟的情感,对鸟的喜爱?对这种情感,作者是如何一
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个性化教学,这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一个教育理念,在朗读教学中也概莫能外。笔者认为,没有好的基础,何谈个性?要先打好基础,积累经验,才能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实现个性化朗读。现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低年级朗读教学的体会。  一、文字先行,架构整体  文章的主旨构成,有赖于文字细胞的有序组合,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一个字词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从而架构起整篇文章的内在意涵。在朗读教学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作文起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学生一旦对写话产生了兴趣,就为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的一到二年级的教材,几乎每
《小学习作教学“生活教育”实践研究》开题以来,经过课题组老师大胆地实验、研究与探索,到目前为止,呈现出了学生喜欢上作文课、积极交流、乐于表达的可喜局面。课题实验让多数学生的表达欲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作文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我觉得,这样的结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活动中作文并做人  课题组根据传统节日,结合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体验活动,为学生的作文积累素材。  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