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的障碍和对策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oa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西部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必要在西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保证社会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经济模式,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上面临着思想观念、经济技术、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开展循环经济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积极寻求国家的帮助和支持,合理引进人才,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促进该地区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从而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真正得以保护。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146-04
  
  西部民族地区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我国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也是我国许多独特动植物物种的富集区。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和确保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是我国解决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生态问题的主战场。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系统正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如果该地区生态破坏得不到有效遏制,随着经济开发强度的增加,生态退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持续削弱,国家整体生态安全也将为此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
  
  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1.1生态荒漠化问题严重,草原退化面积不断扩大。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9%,基本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而且每年在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出现沙进人退的恶劣局面,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空间。资料显示,近30年来仅内蒙古北部沙漠地区因沙害而弃耕的农田达12.7万公顷,尚有40万公顷处于风沙的威胁之中。在风沙线上,有679个村镇时刻处在被流沙淹没的风险之中。荒漠化还导致沙尘暴的产生,使西部民族地区成为全球现代沙尘暴高发区之一,严重威胁城市的安全,就连我国首都北京也被国际环保组织列为沙漠化边缘城市。我国现有草地面积3.9亿公顷,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原采取过度放牧、滥垦草原、滥采乱挖草原植被与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经营,同时又不投资搞草原建设,致使草原长期处于超负荷严重透支状态,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使得草原退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
  
  1.2资源使用制度不合理,使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1.2.1水资源短缺严重。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季节分布极为不均,土地面积占全国52%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仅占全国的不足20%,河川径流量的10%。这些地方的水权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水利用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水价过低,不反映水的稀缺性和机会成本,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使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西部民族地区基本上都是灌溉农业,主要使用大水漫灌等比较落后的灌溉方法,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工业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初级品加工为主,设备陈旧,且不注意环境保护,排出大量废水、污染地下水,使得水资源变得更为紧缺。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用水也日益增加,这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1.2.2水土流失日益加剧。长期以来,随着西部民族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为满足持续增长人口生存的需要,人们大量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实行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式经营,对环境索取不断增加。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环境价值评价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没能投入足够的资金保护生态环境,结果使耕地表面土壤大量流失和浪费,有机质和速效肥大量损失,土地生产力水平严重下降,每年有上亿吨的泥沙输入黄河、长江。泥沙淤积造成的江河洪水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3动植物物种不断减少。由于森林和草地的破坏,植被的大量流失,农药的大量使用,再加上人为的捕杀,物种赖于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使繁衍在西部地区的物种日益减少,生存在戈壁荒漠和草原上的野马、野驴、狼、狐狸等早已难见到。
  
  1.3工农业污染严重,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能耗、低效益和对环境的极大破坏为代价的,表现在:①农业污染严重。西部民族地区水资源短缺,但在缺水的同时,水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黄河上游灌溉区平均每生产1公斤粮食所需用水为1.12~3.6立方米,是全国灌溉区每生产1公斤粮食所需用水量的1.5~3倍。由于农业上水资源的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使得缺水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日趋严重。西部民族地区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使得农作物增产、增收,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农药化学污染,有毒农药的富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化肥也是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农田流失的氢和磷等化学元素经地表径流入水体,引起营养富化和地下水污染,使水质下降,破坏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②工业污染严重。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是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之上的,以重工业、低层次的产品加工,劳动力密集和低技术产品为主,而且很多企业设备落后,单位产品能耗高,物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排放总量虽然不多,但万元产值排污量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西部民族地区污染物排放所占比重远高于其工业所占比重。2004年西部民族地区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15.2%,而工业废水排放比重则高达22.1%,工业废气比重高达25.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高达26.8%,两相对照,差距至少在7百分点以上。由此可见,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污染治理迫在眉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汇总计算而得)。③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率从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17%上升到2001年的21.5%,城市人口数量占西部民族地区总人口数量的23%,工业总产值占西部民族地区工业总产值的81%。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工业以能源和重化工业为主,且大都集中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均属高消耗,污染密集型产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的污染总量虽不大,但由于其大部分工业都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污染排放量十分集中。其产生的废弃物对城市周边地区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鉴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在该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迫在眉睫。循环经济思想源于环境保护思潮,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随着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认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环境管理的思想和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与线性经济相伴随的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成为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由此,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逐步发展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工业体系转轨到物质的合理使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障碍
  
  西部民族地区大部地处我国边陲,这一地区聚居着我国46个少数民族,自然条件较差,信息闭塞,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国家逐步加大了对这一地区的扶持力度,使这一地区的发展速度有了明显加快,但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尽快缩小这种差距,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急躁冒进、忽视地区生态脆弱的事实而一味的求大求快的现象不断出现,给原本就已非常恶劣的环境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损害。因此,在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逐步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保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面,关键要突破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2.1思想观念方面的障碍。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正是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倚重于对自然的索取,这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对自然资源的过分倚重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林木的滥砍滥伐、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耕地的肆意占用等,再加上由于技术力量的薄弱,使开发的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造成许多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也造成了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而且由于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生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相对较为低下。与此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认识到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力图通过跨越式的发展尽快缩小这种差距,从传统的农牧业社会迅速向工业化社会过渡,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相当多的人认为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要尽快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唯有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采矿业、重工业、水电业、化工业、金属冶炼业等资源开发产业,孰不知这些产业的发展将对西部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这些产业的发展对本地区环境的影响不大;还有一些人认为,污染并不可怕,经济的发展势必需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当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就有能力对已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我们已从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所走的弯路看到了其危害,由于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较之东部地区更为脆弱,假定按这一思路进行发展,恐怕要付出比东部地区更为惨重的代价。因此,转变发展观念,让循环经济的理论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公众(尤其是领导)的一种思维模式并以此指导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2经济技术方面的障碍。
  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在经济技术发面的大力投入。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处偏远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在这一区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建设,但为了迎合特定时期的需要,这类建设往往从战备的角度出发,大多数产业设在交通极不便利的地区,且这类产业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与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而在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轨时,西部民族地区的相关产业则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加之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思路上较之东部地区相对滞后,难以迅速的转向符合社会需求的有关领域,从而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自身的积累较为薄弱,难以较快地围绕着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投入。此外,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进而也就制约了这一地区的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虽然西部民族地区近几年的发展中在技术水平上有所提升,但由于自身的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原有的一些技术设备现今绝大部分需进行更新改造,都因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原因而无法实施。除资金因素外,影响技术提升的一大重要因素——人才引进,也是困扰西部民族地区技术水平提高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西部民族地区的工资水平比其他地区高,因而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到西部民族地区创业发展。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失去了唯一的“竞争优势”,大批优秀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许多部门“损失”了技术骨干,也损失了技术创新能力。由于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不尽人意,从别的地方引进人才的困难很大。这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的人才队伍结构严重失调,企业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产品开发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等影响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极为缺乏,从而导致西部民族地区的技术水平明显的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
  
  2.3制度方面的障碍。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指南和保障,而像发展循环经济这样一个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更离不开制度的支持。目前国家就循环经济的发展,虽已制定出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其实施也仅仅是从今年开始。在循环经济的实践上,现只是确定了几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开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因此,在制度设计上,除已创立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之外,还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所以,作为地处偏远地区的西部民族地区在目前国家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也就存在着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不全面等问题,加之经济基础和技术力量薄弱,因而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也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目前也仅是在部分地区(如广西的贵港、青海的柴达木等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的理论论证和初步尝试。至于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和要求,全方位的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创建,尚有待于时日。基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西部民族地区在循环经济的尝试过程中,由于其层次较低,范围较小,所以在缺乏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进行参照的情况下,在相应的制度建设上也就没有较大的突破,目前处于空白状态,对循环经济的建设的指导也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对循环经济建设进行指导和规范的制度性文件。
  
  3.西部民族地区突破障碍,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西部民族地区虽然地处偏远,但在其地域范围内有我国主要河流的发源地,西部地区广袤的草原和森林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生态和气候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至关重要,刻不容缓。所以,西部民族地区应积极采取以下对策突破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1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从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际来看,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活动,是目前亟待进行的一项工作,只有全体社会公众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觉地行动,才能保证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首先要对全体社会公众进行循环经济理论和法律制度的普及教育,尤其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正确理解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和勇于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准确把握循环经济的涵义、原则和特征,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省情(区情)、国情,积极探究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真正达到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尤其是领导干部)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的实际效果。其次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从每个不同的社会层面和群体关注的敏感问题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发式,鼓励和提倡文明生产经营和健康理性消费,使节能减排降耗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渡包装、节能、节水、节粮、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垃圾分类处理等生活方式逐步转化为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自觉地行动。
  
  3.2寻求机会,力争获得国家的有力支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夯实物质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保证社会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它不仅有利于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难题,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可以说这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利民工程,但同时它也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而又艰辛的努力。作为西部民族地区来讲,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单凭自己的实力是很难进行这项巨大的工程的,这就需要借助于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方能取得实际成效。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积极顺应西部大开发的潮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有利时机,精心谋划,合理部署,不要贪多求大,从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入手,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积极争取国家资助项目,进行循环经济的尝试,在取得一定成功的经验和绩效后,再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领域拓展。同时,国家在西部民族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地区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又是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紧迫和重要的地区,对这一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扶持不仅对该地区并且对全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国家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应考虑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足够的财力支持,以保证西部民族地区有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3抢抓机遇,加快技术和人才引进,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而提升技术的关键在于人才。西部民族地区在人才的引进方面虽处于劣势,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民族地区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很多有志之士也将自己事业的重心转向了西部,此外,因去年底开始爆发的金融危机现今在我国逐步呈蔓延趋势,使今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许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难以顺利就业。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本地区所需的各类人才。一是可以通过和内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协作,以本地资源优势、特色产业来吸引有志之士的加盟;二是在吸引内地及国外资本时,注重技术投资的吸收,在引用技术的同时,吸引相关人员投身于本地区;三是和内地相关部门建立对口支援关系,用他们的先进理念、技术、经验来提升本地区技术水平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四是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地区帮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争取各类各级项目,以业已立项的各种项目带动人才和资金的流入;五是在人才引进和利用上要更新观念,用“不求拥有,但为所用”的新的人才观去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才,可以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到西部民族地区进行短期的教学、研究和技术指导工作,帮助西部地区破解发展中遇到的一些较为棘手的理论或技术难题。
  
  3.4进行制度创新,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法制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这在我国甚至在世界范围都是一场全新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变革,虽然在发达国家有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和已经取得的成功的经验,但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则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各方面的创新,没有现成的可直接利用的东西,包括制度设计在内。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根据国家已经颁布和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在不违背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绿色保障体系,包括财政、税收、价格、金融、产业、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对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扶持;另外,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也可通过制定行业准入、节能减排降耗、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规或规章,来进行相应的约束和限制;同时,对涉及资源回收利用的行业,如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可通过制定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来规范相关经济组织的行为。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网络安全来说,单纯的防火墙技术暴露出明显的不足和弱点,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DetectionSystem)。本文介绍目前IDS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今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入侵检测系统IDS问题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54
期刊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区扶贫方式正逐渐由“救济型”向“开发型”转变。自2004 年下半年开始,红色旅游逐渐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本文在区域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老区发展路径的分析,发现革命老区虽然经济滞后,却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历史资源和后发优势,红色旅游可以成为老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文章选取瑞金为个案,着力探讨了老区发展与红色旅游的关联性,充分论证了旅游扶贫相关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接着从红
期刊
摘要:农户联合办企业,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以承包土地使用权租金入股,按承包期剩余年限出租,发展规模经营,建立新型集体农庄,实现农民办企业,管企业,当老板,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关键词:土地流转新模式土地使用权租金入股新型集体农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80-03    我国农业改革发展问题,几十年
期刊
摘要: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为涪陵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只有科学定位自身,充分利用涪陵的比较优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促进大创业,实现大发展。  关键词:融入1小时经济圈 合理定位 应对措施 个案研究    Fuling integrates Chongqing “1 hour economic cycle” to study  Liu Defu  Abstract: Integ
期刊
摘要:高校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资金不足的状况,但用于债务风险意识淡薄等原因,导致大部分引入信贷资本的高校面临偿付巨额本息的严峻债务风险,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事业发展。文章通过对我国高校债务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举债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
期刊
摘要:国际干散货市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接近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干散货运费费率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航运企业和贸易商承担着巨大的运价变动风险。FFA市场作为金融衍生工具能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航运风险,因此,中国企业要积极了解FFA的运作机制,有效利用FFA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关键词:FFA干散货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
期刊
摘要: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对外部环境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不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造成的机会损失,从而指出对于民营企业社会成本的控制,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节约,降低社会成本,而是规范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行为,规范社会成本的支出责任,使民营企业处在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平竞争。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成本控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①观念的转变是成功实施ERP的前提:ERP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一种管理工具,驾驭这一管理工具的主角是我们的管理人员。ERP的实施是管理技术而不是信息技术。ERP能够推动企业进一步完善其管理体系。合理选择ERP软件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②基础工作的完善是成功实施ERP的关键: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基础数据的完善,二是管理体系的整合。③ERP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总体规划、分步
期刊
摘要: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歌舞文化作为云南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重视。经过对云南省石林县少数民族歌舞文化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了其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对地方经济产生的影响,有效地把民族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云南省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也为开发其他民族文化文化与经济价值和谐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文化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
期刊
摘要:我国的经济特区可以分为传统的经济特区和新经济特区两类。新时期经济特区特别是传统经济特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以深圳为典型代表的传统经济特区应该继续“特”下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将发展遇到瓶颈的保税区过渡到自由港,继续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经济特区深圳保税区自由港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14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