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婴戏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独特的画种之一,多是描绘儿童嬉戏时的场景。随着宋代政治经济及各种民俗文化的不断发展,宋代婴戏图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儿童题材绘画的重视,使得宋代婴戏图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对此做系统的梳理,可以对宋代婴戏图的研究及当代儿童美术教育产生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宋代;婴戏图;风俗画;儿童题材绘画
目前隨着学术界对儿童题材绘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儿童教育题材上来。婴戏图作为宋代画家反复描绘而不厌倦的对象,对当代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宋代婴戏题材的研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论述,但也只是对画家作品的简单介绍,并没有涉及婴戏题材的文化内涵、教育意义及艺术特征等。一直到八十年代,婴戏题材开始逐渐受到重视,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使婴戏图的研究得到规范。但是在这一研究日臻成熟的时期,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对其进行总结,在此,对宋代婴戏图做系统整理,以期对宋代婴戏图的研究及当代儿童美术教育产生积极的意义。根据主题的研究,通过对专著、期刊、论文、图册等多方面梳理,将其整理为以下几类:
一、宋代婴戏图起源的研究
在宋代之前,历朝历代都有画家关注和表现婴戏这一题材,但并没有像宋代这样迸发迅速流行于当时的画坛,并成为宋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对此问题的解释,近几年的文献研究一般都是集中在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井文化兴起及多子多福的祈求传统观念等方面。
宋丙玲的《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探析》,宋春艳的《浅析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姜茜在《绘画中的市民文化——谈宋代风俗人物画》,三篇文章均通过举例论证,指出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艺术不再仅限于上层社会,具有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对文化艺术的需要日益凸显,加上宋朝皇室的大肆推动,祈求多子多福的封建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反映民间平凡事务和生活风情的婴戏题材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与此同时宋春艳还提出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对宋代婴戏图发展的进一步推动,指出“为了能够‘登第入仕’,从小孩就加强其教育,于是描绘儿童的学校生活也成为宋代婴戏图的一项题材”以及宋代第一次出现了书籍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婴戏图的兴盛。但如果仔细推敲下以上文章,就会发现这些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杜环在其硕士论文《论政和之后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通过对婴戏图的考察和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提出的“宋代见著录的婴戏图作品总数约为51件,其中49件属于院体风格作品,而这49件婴戏绘画,只有4件为活动于苏汉臣之前的北宋前期宫廷画家所作”,论证了宋代婴戏绘画的真正繁荣在南宋时期,宋代宫廷婴戏图的兴盛是政府在鼓励生育上的文化政策,因此人口问题与婴戏图的兴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彭西春在《从两宋婴戏绘画的比较看其繁荣的原因》通过相关历史文献也论证了南宋朝廷大力鼓励生育是婴戏绘画繁荣的真正原因。此外,在研究宋代风俗画、工笔人物画的文章中也有对宋代婴戏图兴盛原因的讨论,如侯也的《浅析宋代工笔人物画中的平民化趋势》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开始有“雅化”转向“俗化”,平民画意识在婴戏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类似的观点张文珺的《宋代婴戏图的雅俗之趣》的文章中也有所论述。
通过对宋代婴戏图起源文献资料的整理,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学者多集中在宋代经济的发展及祈求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等方面,虽有部分从宋代教育普及和宗教的影响出发,如果仔细考究,就会发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杜环和彭西春通过分时段来探究两宋婴戏图出现的数量差异,得出宋代婴戏绘画的真正繁荣在南宋时期,且人口问题与婴戏图的兴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宋代婴戏图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宋代婴戏图艺术特色的研究
宋代婴戏题材十分丰富,其中有表现节令游戏、生活场景及模仿戏曲的写实生活类婴戏图,还有表现吉祥寓意、驱鬼辟邪等象征意义的婴戏图,充分体现宋代精湛的绘画技艺。研究宋代婴戏图,对于后世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尤其是儿童的真实状貌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对宋代婴戏图的艺术特色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表现手法和以婴戏纹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这两方面。
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是宋代婴戏图成熟时期的传世精品之一,可以说,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充分展示了宋代画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风尚。侯鹏飞的《浅析苏汉臣<秋庭婴戏图>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韩静的《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对杨柳青娃娃画用线方面的影响》两篇文章都以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来分析《秋庭戏婴图》,得出这种绘画风格对后世的天津杨柳青年画人物形象产生重要影响,其中韩静运用形式分析法,通过对苏汉臣婴戏图绘画技法包括构图、线条、色彩、造型的综合分析,从中分析归纳出苏汉臣婴戏图对杨柳青年画娃娃画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王敏的《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研究》,梁露的《谈<秋庭戏婴图>中的虚与实》,史阳春《<秋庭婴戏图>研究》,三篇通过对宋代婴戏绘画题材的分类研究,对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的构图形式、题材内容、形象造型、构图布局、施彩描绘等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探究宋代婴戏题材绘画,并揭示其研究价值以及对后世婴戏图的影响。
另一方面宋代的工艺美术作品中大量采用婴戏作为装饰纹样,如宋代磁州窑、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等均发现大量用绘画、刻画、印花等技法表现的婴戏纹,手法细腻,写实生动,极富生活气息,反映出了宋代婴戏装饰深受群众的欢迎。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宋代婴戏纹饰的探究不在少数,如陈杰的《从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看宋金时期的儿童活动——兼谈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的风格特点》,从工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宋金时期的磁州窑彩绘婴戏纹中的儿童游戏活动进行风格分析,揭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尚,在此基础上比较磁州窑彩绘婴戏纹与其它窑口婴戏纹的异同;付绒的硕士论文《宋代婴戏图绘画与磁州窑婴戏纹饰比较研究》,以婴戏图的艺术特色为主线,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宋代同一时期的磁州窑婴戏题材与纸本婴戏图二者间进行探究,从不同视角、不同专业层面研究宋代婴戏题材纸质画与婴戏题材陶瓷绘画的比较;黄林纳,宋兴《从瓷枕婴戏图品味宋代童趣》通过对宋代婴戏图中典型的图案来探讨宋代童子的精神面貌,分析枕上如玩木偶,手持荷叶效仿磨喝乐、蹴鞠等儿童游戏图案的艺术特点,再现宋代盛世中悠闲的社会生活。 三、宋代婴戏图文化内涵的研究
宋代婴戏图中对儿童的关注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艺术成就,还蕴藏着强烈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近几年来,受到艺术社会学研究热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愿意结合社会、时代特点对宋代婴戏图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史阳春《宋代婴戏图考》中指出,宋朝朝政一直推崇孝道教化,发扬孝德孝行,而宋人所绘的《子孙和合(荷)图》以及多幅婴戏图中都表现出“多子多福”的愿望,就是孝道思想的反映;巫大军和杨艳的《中国传统婴戏图解读》,以传统婴戏图为主线,贯穿性地剖析了宋代婴戏图在绘画艺术中的各种表现,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并结合当下多元文化教育阐述了作者的教育理念,对当代美术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刘虎《宋代婴戏图浅析》从宋代婴戏图的取材、特色和文化内涵三方面来探讨婴戏图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宋代婴戏图类别、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的梳理与整合,探究宋人传统绘画的技艺水平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杨琼《宋代瓷器婴戏图的文化内涵》,其中简单的论述瓷器婴戏图在宋代发展兴盛的原因,从而介绍宋代瓷器婴戏图蕴藏的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及宋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以上文章的研究者多是从宋代婴戏图艺术特色、价值意义等方面入手,围绕其中的各种文化内涵展开剖析,其中也有对宋代婴戏图发展演变过程做简单回顾,但对于宋代婴戏图中表现出的民俗文化方面,大部分文章都是粗略浅谈,文化属性并没有完全被阐释出来。研究宋代人文风俗的徐春在她的文章《阐述艺术图像与社会人文风俗一以宋代的婴戏风俗画为例》中,指出宋代风俗画在美学趣味上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特点,作者将艺术图像与社会人文风俗结合入手,以图像分析法分析宋代婴戏图中所表现出的民俗活动,并阐释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沙新美在《宋代北方民窑瓷器中童子图像研究》,梁会敏《中国吉祥儿童图形探议》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宋代童子图像剖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前者提出童子形象在宋代成为流行题材,也影响到瓷器等工艺品的装饰题材,进一步的论述宋代童子图像产生的民俗渊源;后者则论述我国吉祥图形中儿童图形的发展与表现,探討吉祥儿童图形的象征寓意、载体特性以及它的形象特征和审美价值;另曹慧的硕士论文《透视与反思:晚清之前婴戏图中的儿童观》,林燕《从<婴戏图>看两宋时期的儿童生活实景》,篇文章都是通过分析宋代婴戏图的文化内涵,得出宋代成人对儿童的关注。不同的是曹慧在文章中分析两宋时期的婴戏图中的嬉戏场面,认为当时的游戏已经成为当时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儿童观的角度分析当时成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关注,对研究当代儿童教育有积极意义;而林燕则是通过服饰、家具摆设、环境、玩具、游戏、学校教育等几方面论述,结合图像资料和一些相应的文献资料对宋代儿童生活场景做了设想,得出婴戏图在中国绘画史上虽不是主流,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曲巍巍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婴儿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审美价值》也有简单的介绍了宋代婴戏图儿童形象的文化内涵,通过中整体把握,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儿童形象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讨论它在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审美的变化及其价值。
四、宋代婴戏图研究的相关专著
蒲松年《宫廷节令画钩沉》提到“婴戏图为宋代流行之题材,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传宗接代子孙满堂的传统观念,娃娃在节令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论述了节令画与宋代婴戏画之间的不可忽视的联系;2000年 7 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伯实编的《婴戏图》,以明信片的形式展列出儿童嬉戏的场面,但仅是图画的形式并没有对其中的宋代婴戏图进行具体的分析;2009 年 1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蒲松年《中国娃娃——喜庆欢乐的婴戏图》,文章是以作品鉴赏的形式介绍了中国传统婴戏图及其价值,其中有对宋代婴戏图的介绍;李飞在2007年1月西泠印社出版的《吉祥百子<中国传统婴戏图>》一书中对通过图片整理和作品鉴赏对中国传统婴戏图做了概括性的分类。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宋代婴戏图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对宋代婴戏图的研究面很广,基本包含了宋代婴戏图起源问题、题材内容、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但对宋代婴戏图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关注较少,这就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研究的空间。因此,在系统总结宋代婴戏图的发展演变中,尝试探讨宋代民俗生活与宋代婴戏图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伯实.《婴戏图》[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蒲松年.《中国娃娃——喜庆欢乐的婴戏图》[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李 飞.《吉祥百子<中国传统婴戏图>》[M].西泠印社出版.2007
[4]宋丙玲.《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探析》[J].《兰台世界》2010年17期
[5]宋春艳.《浅析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J].《大众文艺》2012年09期
【关键词】:宋代;婴戏图;风俗画;儿童题材绘画
目前隨着学术界对儿童题材绘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儿童教育题材上来。婴戏图作为宋代画家反复描绘而不厌倦的对象,对当代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宋代婴戏题材的研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论述,但也只是对画家作品的简单介绍,并没有涉及婴戏题材的文化内涵、教育意义及艺术特征等。一直到八十年代,婴戏题材开始逐渐受到重视,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使婴戏图的研究得到规范。但是在这一研究日臻成熟的时期,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对其进行总结,在此,对宋代婴戏图做系统整理,以期对宋代婴戏图的研究及当代儿童美术教育产生积极的意义。根据主题的研究,通过对专著、期刊、论文、图册等多方面梳理,将其整理为以下几类:
一、宋代婴戏图起源的研究
在宋代之前,历朝历代都有画家关注和表现婴戏这一题材,但并没有像宋代这样迸发迅速流行于当时的画坛,并成为宋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对此问题的解释,近几年的文献研究一般都是集中在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井文化兴起及多子多福的祈求传统观念等方面。
宋丙玲的《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探析》,宋春艳的《浅析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姜茜在《绘画中的市民文化——谈宋代风俗人物画》,三篇文章均通过举例论证,指出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艺术不再仅限于上层社会,具有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对文化艺术的需要日益凸显,加上宋朝皇室的大肆推动,祈求多子多福的封建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反映民间平凡事务和生活风情的婴戏题材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与此同时宋春艳还提出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对宋代婴戏图发展的进一步推动,指出“为了能够‘登第入仕’,从小孩就加强其教育,于是描绘儿童的学校生活也成为宋代婴戏图的一项题材”以及宋代第一次出现了书籍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婴戏图的兴盛。但如果仔细推敲下以上文章,就会发现这些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杜环在其硕士论文《论政和之后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通过对婴戏图的考察和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提出的“宋代见著录的婴戏图作品总数约为51件,其中49件属于院体风格作品,而这49件婴戏绘画,只有4件为活动于苏汉臣之前的北宋前期宫廷画家所作”,论证了宋代婴戏绘画的真正繁荣在南宋时期,宋代宫廷婴戏图的兴盛是政府在鼓励生育上的文化政策,因此人口问题与婴戏图的兴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彭西春在《从两宋婴戏绘画的比较看其繁荣的原因》通过相关历史文献也论证了南宋朝廷大力鼓励生育是婴戏绘画繁荣的真正原因。此外,在研究宋代风俗画、工笔人物画的文章中也有对宋代婴戏图兴盛原因的讨论,如侯也的《浅析宋代工笔人物画中的平民化趋势》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开始有“雅化”转向“俗化”,平民画意识在婴戏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类似的观点张文珺的《宋代婴戏图的雅俗之趣》的文章中也有所论述。
通过对宋代婴戏图起源文献资料的整理,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学者多集中在宋代经济的发展及祈求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等方面,虽有部分从宋代教育普及和宗教的影响出发,如果仔细考究,就会发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杜环和彭西春通过分时段来探究两宋婴戏图出现的数量差异,得出宋代婴戏绘画的真正繁荣在南宋时期,且人口问题与婴戏图的兴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宋代婴戏图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宋代婴戏图艺术特色的研究
宋代婴戏题材十分丰富,其中有表现节令游戏、生活场景及模仿戏曲的写实生活类婴戏图,还有表现吉祥寓意、驱鬼辟邪等象征意义的婴戏图,充分体现宋代精湛的绘画技艺。研究宋代婴戏图,对于后世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尤其是儿童的真实状貌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对宋代婴戏图的艺术特色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表现手法和以婴戏纹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这两方面。
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是宋代婴戏图成熟时期的传世精品之一,可以说,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充分展示了宋代画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风尚。侯鹏飞的《浅析苏汉臣<秋庭婴戏图>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韩静的《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对杨柳青娃娃画用线方面的影响》两篇文章都以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来分析《秋庭戏婴图》,得出这种绘画风格对后世的天津杨柳青年画人物形象产生重要影响,其中韩静运用形式分析法,通过对苏汉臣婴戏图绘画技法包括构图、线条、色彩、造型的综合分析,从中分析归纳出苏汉臣婴戏图对杨柳青年画娃娃画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王敏的《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研究》,梁露的《谈<秋庭戏婴图>中的虚与实》,史阳春《<秋庭婴戏图>研究》,三篇通过对宋代婴戏绘画题材的分类研究,对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的构图形式、题材内容、形象造型、构图布局、施彩描绘等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探究宋代婴戏题材绘画,并揭示其研究价值以及对后世婴戏图的影响。
另一方面宋代的工艺美术作品中大量采用婴戏作为装饰纹样,如宋代磁州窑、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等均发现大量用绘画、刻画、印花等技法表现的婴戏纹,手法细腻,写实生动,极富生活气息,反映出了宋代婴戏装饰深受群众的欢迎。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宋代婴戏纹饰的探究不在少数,如陈杰的《从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看宋金时期的儿童活动——兼谈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的风格特点》,从工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宋金时期的磁州窑彩绘婴戏纹中的儿童游戏活动进行风格分析,揭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尚,在此基础上比较磁州窑彩绘婴戏纹与其它窑口婴戏纹的异同;付绒的硕士论文《宋代婴戏图绘画与磁州窑婴戏纹饰比较研究》,以婴戏图的艺术特色为主线,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宋代同一时期的磁州窑婴戏题材与纸本婴戏图二者间进行探究,从不同视角、不同专业层面研究宋代婴戏题材纸质画与婴戏题材陶瓷绘画的比较;黄林纳,宋兴《从瓷枕婴戏图品味宋代童趣》通过对宋代婴戏图中典型的图案来探讨宋代童子的精神面貌,分析枕上如玩木偶,手持荷叶效仿磨喝乐、蹴鞠等儿童游戏图案的艺术特点,再现宋代盛世中悠闲的社会生活。 三、宋代婴戏图文化内涵的研究
宋代婴戏图中对儿童的关注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艺术成就,还蕴藏着强烈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近几年来,受到艺术社会学研究热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愿意结合社会、时代特点对宋代婴戏图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史阳春《宋代婴戏图考》中指出,宋朝朝政一直推崇孝道教化,发扬孝德孝行,而宋人所绘的《子孙和合(荷)图》以及多幅婴戏图中都表现出“多子多福”的愿望,就是孝道思想的反映;巫大军和杨艳的《中国传统婴戏图解读》,以传统婴戏图为主线,贯穿性地剖析了宋代婴戏图在绘画艺术中的各种表现,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并结合当下多元文化教育阐述了作者的教育理念,对当代美术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刘虎《宋代婴戏图浅析》从宋代婴戏图的取材、特色和文化内涵三方面来探讨婴戏图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宋代婴戏图类别、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的梳理与整合,探究宋人传统绘画的技艺水平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杨琼《宋代瓷器婴戏图的文化内涵》,其中简单的论述瓷器婴戏图在宋代发展兴盛的原因,从而介绍宋代瓷器婴戏图蕴藏的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及宋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以上文章的研究者多是从宋代婴戏图艺术特色、价值意义等方面入手,围绕其中的各种文化内涵展开剖析,其中也有对宋代婴戏图发展演变过程做简单回顾,但对于宋代婴戏图中表现出的民俗文化方面,大部分文章都是粗略浅谈,文化属性并没有完全被阐释出来。研究宋代人文风俗的徐春在她的文章《阐述艺术图像与社会人文风俗一以宋代的婴戏风俗画为例》中,指出宋代风俗画在美学趣味上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特点,作者将艺术图像与社会人文风俗结合入手,以图像分析法分析宋代婴戏图中所表现出的民俗活动,并阐释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沙新美在《宋代北方民窑瓷器中童子图像研究》,梁会敏《中国吉祥儿童图形探议》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宋代童子图像剖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前者提出童子形象在宋代成为流行题材,也影响到瓷器等工艺品的装饰题材,进一步的论述宋代童子图像产生的民俗渊源;后者则论述我国吉祥图形中儿童图形的发展与表现,探討吉祥儿童图形的象征寓意、载体特性以及它的形象特征和审美价值;另曹慧的硕士论文《透视与反思:晚清之前婴戏图中的儿童观》,林燕《从<婴戏图>看两宋时期的儿童生活实景》,篇文章都是通过分析宋代婴戏图的文化内涵,得出宋代成人对儿童的关注。不同的是曹慧在文章中分析两宋时期的婴戏图中的嬉戏场面,认为当时的游戏已经成为当时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儿童观的角度分析当时成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关注,对研究当代儿童教育有积极意义;而林燕则是通过服饰、家具摆设、环境、玩具、游戏、学校教育等几方面论述,结合图像资料和一些相应的文献资料对宋代儿童生活场景做了设想,得出婴戏图在中国绘画史上虽不是主流,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曲巍巍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婴儿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审美价值》也有简单的介绍了宋代婴戏图儿童形象的文化内涵,通过中整体把握,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儿童形象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讨论它在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审美的变化及其价值。
四、宋代婴戏图研究的相关专著
蒲松年《宫廷节令画钩沉》提到“婴戏图为宋代流行之题材,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传宗接代子孙满堂的传统观念,娃娃在节令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论述了节令画与宋代婴戏画之间的不可忽视的联系;2000年 7 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伯实编的《婴戏图》,以明信片的形式展列出儿童嬉戏的场面,但仅是图画的形式并没有对其中的宋代婴戏图进行具体的分析;2009 年 1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蒲松年《中国娃娃——喜庆欢乐的婴戏图》,文章是以作品鉴赏的形式介绍了中国传统婴戏图及其价值,其中有对宋代婴戏图的介绍;李飞在2007年1月西泠印社出版的《吉祥百子<中国传统婴戏图>》一书中对通过图片整理和作品鉴赏对中国传统婴戏图做了概括性的分类。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宋代婴戏图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对宋代婴戏图的研究面很广,基本包含了宋代婴戏图起源问题、题材内容、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但对宋代婴戏图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关注较少,这就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研究的空间。因此,在系统总结宋代婴戏图的发展演变中,尝试探讨宋代民俗生活与宋代婴戏图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伯实.《婴戏图》[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蒲松年.《中国娃娃——喜庆欢乐的婴戏图》[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李 飞.《吉祥百子<中国传统婴戏图>》[M].西泠印社出版.2007
[4]宋丙玲.《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探析》[J].《兰台世界》2010年17期
[5]宋春艳.《浅析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J].《大众文艺》2012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