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众传播中,媒介组织的把关作用无处不在,这是对新闻真实性的有效保证。然而,随着网络的崛起,以微博为代表的民意广场正在接受新的把关挑战,看似客观的微博加V并不等同于新闻真实性。
关键词:微博加V;媒介把关;网络;新闻真实性
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讲到,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则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并且,"把关"活动存在着很强的组织性。
媒介组织,即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是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机构,由于其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具有稳定性,掌握着有限的公共传播资源,在大众传播的传受关系中居于强势地位。但媒介组织又是一个功利组织与规范组织的混合体,其行走的脚步就自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网络时代,媒介组织则戴着更为多样的镣铐,进行着艰难的把关。此种语境下的新闻真实也就必然会与媒介组织的把关之间存在广泛的合谋,远不是单纯的新闻价值选择,而是受到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制约。
有着民意广场之谓的微博,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发声的渠道,但同时也挑战着新闻真实性,而一场又一场加V大战的掀起更是将微博的认证把关问题提上了议程。对大众而言,在话语权贫瘠的时代,微博成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加V"也就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不但可以满足虚荣心,还可以满足为自己牟利的需要。
以新浪微博为例,娱乐、时尚、生活、体育等13个领域的个人用户,以及政府部门、媒体、学校等7类机构用户可以申请加V认证。个人用户申请加V的要求是,"微博账号需有头像、绑定手机、粉丝数100、关注数50"。如果是机构用户,还需要填写相应的公函。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新浪微博还会要求用户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新浪微博在身份认证有关说明中就清楚地写着:"微博使用实名,且为最被公众熟知的姓名或称谓;确保提供准确详实的身份说明介绍;确保提供确切可验证的即时联系方式,如邮箱、单位和个人电话;提供身份及工作证明的扫描件,证明系本人申请。"此外,还需要用户提交所在单位的证明。证明上都有本人的姓名和相片,而且要加盖单位公章。这样的话,想要冒名顶替就很难。如果证实某个用户确实是假冒的,会根据具体的情节作进一步的处理,最严重的就是删掉这个账号。 被新浪微博加V,意味着新浪验证了"该账号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真实,是一般意义的真实,即新闻报道的事件或状况,必须是事实真相。而广泛意义上的新闻真实则存在多种分析视角,包括明显的真实与潜在的真实、暂时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预期的真实与非预期的真实、微观的真实与宏观的真实、直接的真实间接的真实等等。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以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第一,大众媒介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微博加V的背后是对公众身份进行的一道价值选择,这也就在新闻源的地方对其真实性蒙上了一层薄纱。第二,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介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无疑,新浪微博加V本身就是对公众阶层进行的有色选择,在此语境下,草根们要想逆袭精英也就要更费周张了。这就在话语主体上对新闻真实性提出的挑战。话语主体的不平衡肯定会影响新闻的整体平衡与真实。第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这也就启示我们,有着更多公共资源的微博必须更应该加强自律,这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的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与否更与整个公共文化生态紧密相连。哈贝马斯曾在《公共领域的结构变迁》里讲述了人们艰难争取公共领域的过程,进而构成了一种他所说的"公共性"原则。这意味着,个人见解可以通过公民的理性-批判争论而形成舆论,它对所有人开放,并独立于文化支配之外。但是,这种公共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从未完全实现,因为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尤其是大众传播的商业化和舆论技术的出现,限制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共领域的性质和特征。
从前一方面来看,曾经作为理性-批判争论场所的公共领域,逐渐蜕变为一个文化消费的领域,即当控制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力的市场法则渗入公共领域时,理性-批判论证也就逐渐被消费所取代,公共交流网络也就消解为个人接受行为,不过这种接受方式却是整齐划一的。如此一来,公共领域原有的批判潜能便被消解了,它被融入了资本主义的现存制度。而反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化消费,我们也不难窥见媒介生态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受到市场法则的浸淫,从而在某种程度地在把关上丧失了理性批判的立场。
媒介组织更多地掌握着舆论管理新技术,而这些新技术又往往会被被用来赋予公共权威以某种魅力和特权,重新被封建化了。公共性已经被转化为管理化的统一原则。结果是公众便成为一种被管理的资源,他们从被公众讨论和决策的过程中排除去了,而一些利益集团的政治主张要求则同时又被合法化了。此时的媒介把关是有悖于其争取公共领域话语权的初衷。
根据《舆论》,在新闻报道上,李普曼认为由于"固定的成见"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歪曲的报道和虚构的报道比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要容易得多。"新闻和真实并不是一回事,必须清楚地加以区分。"读者们与报刊之间的临时和单方面的关系是我们文化的一种异常现象。报刊不是一种纯粹的和单纯的企业,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产品的售价经常低于成本,但主要是因为社会用一种伦理的尺度来衡量报刊,而用另一种伦理尺度去衡量商业或者制造业。
微博虚假"加V"实则是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在微博广场,还有真正的新闻真实性而言吗?微博"加V"在话语权贫瘠的时代却颇具有迷惑性,一旦造假者凭借虚假信息成功"加V",除了公众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外,微博这一公共平台的公信力也将损耗殆尽。就此而言,我们有必要及时从源头上遏制虚假"加V"乱象,具体说,一方面需要运营商封堵认证漏洞,把关者以高度的责任心防堵身份信息造假,另一方面,要完善诚信机制,以法律的手段来惩罚身份造假的行为,从而约束申请者、运营商和把关者。而要想维护网络新闻真实性,不仅需要相应的立法作保证,还需要从各个环节加强对网络新闻的把关,更需要网络新闻业的自律和权威网络新闻网站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杨伟龙,林纪新.非实名制背景下微博对新闻事实的影响[J].东南传播,2011,(7).
[2]徐磊.从新浪微博辟谣看自媒体时代虚拟社会管理[J].网络传播,2011,(5).
作者简介:杨芹(1990-),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传播理论研究。
关键词:微博加V;媒介把关;网络;新闻真实性
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讲到,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则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并且,"把关"活动存在着很强的组织性。
媒介组织,即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是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机构,由于其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具有稳定性,掌握着有限的公共传播资源,在大众传播的传受关系中居于强势地位。但媒介组织又是一个功利组织与规范组织的混合体,其行走的脚步就自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网络时代,媒介组织则戴着更为多样的镣铐,进行着艰难的把关。此种语境下的新闻真实也就必然会与媒介组织的把关之间存在广泛的合谋,远不是单纯的新闻价值选择,而是受到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制约。
有着民意广场之谓的微博,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发声的渠道,但同时也挑战着新闻真实性,而一场又一场加V大战的掀起更是将微博的认证把关问题提上了议程。对大众而言,在话语权贫瘠的时代,微博成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加V"也就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不但可以满足虚荣心,还可以满足为自己牟利的需要。
以新浪微博为例,娱乐、时尚、生活、体育等13个领域的个人用户,以及政府部门、媒体、学校等7类机构用户可以申请加V认证。个人用户申请加V的要求是,"微博账号需有头像、绑定手机、粉丝数100、关注数50"。如果是机构用户,还需要填写相应的公函。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新浪微博还会要求用户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新浪微博在身份认证有关说明中就清楚地写着:"微博使用实名,且为最被公众熟知的姓名或称谓;确保提供准确详实的身份说明介绍;确保提供确切可验证的即时联系方式,如邮箱、单位和个人电话;提供身份及工作证明的扫描件,证明系本人申请。"此外,还需要用户提交所在单位的证明。证明上都有本人的姓名和相片,而且要加盖单位公章。这样的话,想要冒名顶替就很难。如果证实某个用户确实是假冒的,会根据具体的情节作进一步的处理,最严重的就是删掉这个账号。 被新浪微博加V,意味着新浪验证了"该账号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真实,是一般意义的真实,即新闻报道的事件或状况,必须是事实真相。而广泛意义上的新闻真实则存在多种分析视角,包括明显的真实与潜在的真实、暂时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预期的真实与非预期的真实、微观的真实与宏观的真实、直接的真实间接的真实等等。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以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第一,大众媒介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微博加V的背后是对公众身份进行的一道价值选择,这也就在新闻源的地方对其真实性蒙上了一层薄纱。第二,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介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无疑,新浪微博加V本身就是对公众阶层进行的有色选择,在此语境下,草根们要想逆袭精英也就要更费周张了。这就在话语主体上对新闻真实性提出的挑战。话语主体的不平衡肯定会影响新闻的整体平衡与真实。第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这也就启示我们,有着更多公共资源的微博必须更应该加强自律,这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的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与否更与整个公共文化生态紧密相连。哈贝马斯曾在《公共领域的结构变迁》里讲述了人们艰难争取公共领域的过程,进而构成了一种他所说的"公共性"原则。这意味着,个人见解可以通过公民的理性-批判争论而形成舆论,它对所有人开放,并独立于文化支配之外。但是,这种公共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从未完全实现,因为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尤其是大众传播的商业化和舆论技术的出现,限制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共领域的性质和特征。
从前一方面来看,曾经作为理性-批判争论场所的公共领域,逐渐蜕变为一个文化消费的领域,即当控制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力的市场法则渗入公共领域时,理性-批判论证也就逐渐被消费所取代,公共交流网络也就消解为个人接受行为,不过这种接受方式却是整齐划一的。如此一来,公共领域原有的批判潜能便被消解了,它被融入了资本主义的现存制度。而反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化消费,我们也不难窥见媒介生态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受到市场法则的浸淫,从而在某种程度地在把关上丧失了理性批判的立场。
媒介组织更多地掌握着舆论管理新技术,而这些新技术又往往会被被用来赋予公共权威以某种魅力和特权,重新被封建化了。公共性已经被转化为管理化的统一原则。结果是公众便成为一种被管理的资源,他们从被公众讨论和决策的过程中排除去了,而一些利益集团的政治主张要求则同时又被合法化了。此时的媒介把关是有悖于其争取公共领域话语权的初衷。
根据《舆论》,在新闻报道上,李普曼认为由于"固定的成见"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歪曲的报道和虚构的报道比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要容易得多。"新闻和真实并不是一回事,必须清楚地加以区分。"读者们与报刊之间的临时和单方面的关系是我们文化的一种异常现象。报刊不是一种纯粹的和单纯的企业,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产品的售价经常低于成本,但主要是因为社会用一种伦理的尺度来衡量报刊,而用另一种伦理尺度去衡量商业或者制造业。
微博虚假"加V"实则是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在微博广场,还有真正的新闻真实性而言吗?微博"加V"在话语权贫瘠的时代却颇具有迷惑性,一旦造假者凭借虚假信息成功"加V",除了公众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外,微博这一公共平台的公信力也将损耗殆尽。就此而言,我们有必要及时从源头上遏制虚假"加V"乱象,具体说,一方面需要运营商封堵认证漏洞,把关者以高度的责任心防堵身份信息造假,另一方面,要完善诚信机制,以法律的手段来惩罚身份造假的行为,从而约束申请者、运营商和把关者。而要想维护网络新闻真实性,不仅需要相应的立法作保证,还需要从各个环节加强对网络新闻的把关,更需要网络新闻业的自律和权威网络新闻网站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杨伟龙,林纪新.非实名制背景下微博对新闻事实的影响[J].东南传播,2011,(7).
[2]徐磊.从新浪微博辟谣看自媒体时代虚拟社会管理[J].网络传播,2011,(5).
作者简介:杨芹(1990-),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传播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