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魏延“子午谷之计”的战略价值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a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午谷之计”是蜀汉名将魏延在诸葛亮首次出师北伐时,提出的由子午谷进军十日而攻克长安的军事计划。该计划设计大胆、构思巧妙,蜀军以快速突袭战术穿越子午谷道,形成兵临长安的进攻态势,达到军事上的战略威慑,迫使魏军不战自退。但从蜀军的行军速度、攻坚力量、双方军力对比、曹军驰援速度、奇袭的隐蔽性等军事角度分析,这仅是魏延凭个人意志构想的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军事冒险方针,十日之内袭取长安的战略构想根本无法实现。
其他文献
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活动主体和技术功能两个维度考察大学英语教师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并揭示教师对使用智慧教室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看法.通过分析7名大学英语教师的常态课教学视频和录音访谈文本,文章发现:大部分教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技术功能主要局限于叙述展示;融入人际交流、自我表达等多种技术功能的教学活动效果较好,但反馈环节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认为使用智慧教室有助于开展小组活动和运用信息技术,而教师的智慧使用是保证其应用效果的关键.基于此,文章针对高校教师利用智慧教室开展外语
当下情境学习正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因此如何设计符合情境学习理论的数学教材,对数学情境教学的开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首先对情境学习理论进行解读,提出5条教材情境化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数学情境设计分析框架.随后,文章以美国《每日数学》(Everyday Mathematics,EM)教材中的“分数”内容为例,阐释了EM教材数学情境设计的特征,即数学任务有情境素材作支撑、数学任务的表征形式多为具象、数学学习以非识记型认知为主、数学问题解决路径强调多元、数学思维过程注重可视化呈现.最后,文章分析了EM教
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变革教育教学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却又常常被边缘化,使教育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针对这一“怪异”之象,文章首先分析了智能技术引发的非教育性疏离感的内涵;随后从智能技术价值的源发性悖谬、师生伦理关系的促发性挤压、伦理责任的缺失性划分等方面,对智能技术引发的非教育性疏离感进行了伦理归因;最后从伦理学角度提出了消解非教育性疏离感的路径,包括复归教师主体性、构筑新型教育伦理空间、加强伦理规范建设等。文章从伦理学角度省思智能技术引发的非教育性疏离感,旨在助推应用智能技术的教育教
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新时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有助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开展.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融媒体系统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此背景下,文章以清华融媒体系统建设为例,首先分析了高校融媒体的发展现状,并阐释了清华融媒体系统的设计思路.随后,文章重点介绍了清华融媒体系统的子系统建设,主要涉及功能、运作的一般流程等.最后,文章综合分析了清华融媒体系统的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并针对高校融媒体的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融媒体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提
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文章首先说明了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标准理念,然后阐述了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常用类型,接着分析了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实弊端,最后论述了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包括突显语文作业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多元语文作业,锻炼学生语文能力;深化语文作业层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打造综合作业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嬗变的动力变迁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以国家发展需要推动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现实问题推动的时期,2014年至今由国家发展需要、政策发展、现实问题共同推动的时期.当前我国融合教育政策体系、政策动力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与优化.首先,应以国家发展需要为基础来制定政策,促进政策的有序发展;其次,建立多方利益表达机制,为政策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再次,从现实问题出发制定政策,提升政策精准性;最后,要积极促进关键时间节点的形成,把握时机快速发展.
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既是优化教学方式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表征。基于此,文章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选取300节课作为样本数据,采用序列模式挖掘方法,对初级、中级、专家型教师的课堂互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初级教师和中级教师的课堂互动、课堂互动转换频次、课堂互动序列演进过程均较为相似,但与专家型教师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存在显著性差异:专家型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更具有效性、策略性,通过深入互动更能触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复杂认知能力,在互动功能延展方面更擅于搭建思维链条、认知网络并构建双螺旋上升的互动模式。文
在线学习时空分离的特征,导致学习者在在线协同写作中常常面临学习投入度低、学习效果不佳等难题。群体感知工具能够促进协作学习中的学习投入,但哪些感知信息能够促进协作学习中的学习投入、不同类型的感知信息在促进学习投入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为此,文章采用准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究组内、跨组两种不同类型的感知信息对协作学习投入的影响。文章发现:跨组感知信息比组内感知信息更能促进学生的行为投入和认知投入,更有助于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氛围、激发小组成员的情感投入。文章验证了跨组群体感知信息对促进小组学习投入
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线学习平台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在线学习的效果。对教师在线学习平台进行系统性、周期性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师在线学习效果。基于此,文章从用户体验视角,结合相关专家建议,重点关注教师在线学习平台的技术特性和服务特性,构建了包含技术质量、教学质量、支撑环境、资源检索等4个一级指标、共13个二级指标的教师在线学习平台评价指标体系。之后,文章选取我国华东、华中、华北三个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所采用的远程学习平台,进行了该体系的实践应用,并验证了其可用性。文章基于用户体验构建
知识地图是促进编程教学的重要工具,而现有编程知识地图以手工构建为主,工作量大且完备性无法保证,不仅其对应的编程教学知识体系存在不连续性,而且不能适应编程知识模块不断增加的趋势.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代码习语挖掘的编程知识地图构建方法,即从代码中挖掘编程知识点,通过模式匹配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最终可视化编程知识地图.之后,文章以“CircuitPython开源硬件程序设计”教师培训课程为例,对编程知识地图在编程教学中进行了具体应用,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了编程知识地图在编程教学中具有易用性和实用性.基于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