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不断升温,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亟待提升。本文主要解读一些必备的方法,便于迅速读懂古文,掌握精髓,不仅提高解题效率,更有利于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化常识;字句对称;顶真;句式;时间状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65-0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为“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如果读文言文不懂得该在哪里停顿,就会觉得语言晦涩、句意含糊、文意难解。
断句是近几年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重点考查题型之一,是对考生古文学习基本功的一种很好的检测方式。古代的书籍都是没有标明“句读”的,那么他们是依据什么来阅读和断句的呢?笔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依。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文言断句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很多,比如找对话引文的标志词法:曰云言对谓道白,此类词一出现,便在其前面断句;根据词性、语法来判断等,例如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夫”“凡”“故”“盖”“岂”等多用于句首;“也”“矣”“欤”“耶”“哉”“乎”等多用于句尾;“若夫”“且夫”“于是”“向使”“至于”“已而”“是故”等复音虚词,一般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除了以上常用的方法外,文言断句还有其他的技巧。复习备考时,场下功夫要做足,才可保万无一失。
一、储备必要的文化常识
高考文言文大多是史传类文体,比如以纪传体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出现的频率最高,偶有编年体。人物选择不是文臣就是武将,选文多按照时间顺序书写人物经历,或坎坷不顺、一波三折或顺遂如意、官运亨通。无论顺逆,官职多有变动,所以在行文的过程中会频繁出现一些名号、官职称谓、职务调动等常用词语。多了解一点这方面的常识,避免胡乱裁断。
名号年代:人名、地名、国名、国号、年号、庙号、帝号、绰号、谥号、朝代等。往往出现在句子的开端或末尾,所以根据语法,如果处在主语位置就在其前边断句,如果处于宾语位置就在其后方断句。
官职称谓:如御史大夫、三公九卿、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翰林国史编修、刺史、掌史、节度使、黜陟使、布政使,牧伯、大理寺卿、太仆寺卿、千户、百户、都转运盐使司,内阁学士、翰林院掌管学士等等。
官职任免调动:征、辟、荐、察、举、选、简、召、进、仕、授、拜、除、封等,表授职、任命;拔、擢、陟、升、迁、加、晋,表升官;调、徙、转、改、补、出、放,表调动;谪、逐、贬、窜、迁谪、左迁等,表降职;黜、罢、免、去、夺、废等,表罢官;起、复、还,表官复原职;行、兼、领、假、权、摄、守、代、署,表兼职或代理;致政、致仕、告退、告老、乞身、乞骸骨、移病、谢病等,表辞职。这些动词之前往往省略主语,之后往往带有表官职名称的宾语,所以可以在动词前断句或在宾语之后断句。
例如:
①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鲁芝传》
②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鲁芝传》
③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二、掌握文言字句对称的原则
古文分骈文和散文两种。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全篇以双句为主。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章法,常常利用对称增添韵律,一般有词语对称和句子对称两种。个别也有骈四俪六的“四六文”结构,就是四字、六字句相间。骈体文兴于汉魏南北朝,盛于隋唐。为了构成整齐的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了内容的表达。唐代韩柳提倡古文运动,骈文逐渐衰落。但是在文人创作中骈散结合仍很常见。
例如:
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
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拔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
③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三、借助顶真断句
古人作文除了比较讲究句式的整齐、音律的和谐外,还特别喜欢运用一些修辞手段,比如对仗(对偶)、排比、叠词、反复、對比、顶真等。排偶句,在上文结构对称中已有涉及,为断句提供了很大方便。顶真的结构是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又作了后一句的主语,首尾相接,语气连贯。
例如:
①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四、注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的三大句式不能随意分解。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要抓住这些句式的特征,进行断句。
例如:
①表判断的“……者,……也”句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被动的“为……所……”“见……于……”“受……于……”句式: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三国志》);
③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古之人不余欺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然,籍何以至此? \唯利是图
④表反问或选择关系的固定结构,如“不亦……乎”“何……为”“孰与…… 乎”“得无……乎(耶)”“无乃……乎(欤)”“与其……孰若”“非……则……”“其……?其……也”等等。
例如: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④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五、表示时间的词语作状语时
表示时间的词,常常出现在句首,且多独立成句。可以据此在其前或后断句,常见的时间词有:俄而、食顷、顷之、顷刻、少顷、未几、少时、须臾、已而等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另外,还有既而、久之、翌日等。
例如: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③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以上方法也只是辅助手段,顺利断句必须胸怀全局,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认真体会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借助以上方法,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方可成功完成断句。
【关键词】文化常识;字句对称;顶真;句式;时间状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65-0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为“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如果读文言文不懂得该在哪里停顿,就会觉得语言晦涩、句意含糊、文意难解。
断句是近几年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重点考查题型之一,是对考生古文学习基本功的一种很好的检测方式。古代的书籍都是没有标明“句读”的,那么他们是依据什么来阅读和断句的呢?笔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依。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文言断句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很多,比如找对话引文的标志词法:曰云言对谓道白,此类词一出现,便在其前面断句;根据词性、语法来判断等,例如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夫”“凡”“故”“盖”“岂”等多用于句首;“也”“矣”“欤”“耶”“哉”“乎”等多用于句尾;“若夫”“且夫”“于是”“向使”“至于”“已而”“是故”等复音虚词,一般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除了以上常用的方法外,文言断句还有其他的技巧。复习备考时,场下功夫要做足,才可保万无一失。
一、储备必要的文化常识
高考文言文大多是史传类文体,比如以纪传体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出现的频率最高,偶有编年体。人物选择不是文臣就是武将,选文多按照时间顺序书写人物经历,或坎坷不顺、一波三折或顺遂如意、官运亨通。无论顺逆,官职多有变动,所以在行文的过程中会频繁出现一些名号、官职称谓、职务调动等常用词语。多了解一点这方面的常识,避免胡乱裁断。
名号年代:人名、地名、国名、国号、年号、庙号、帝号、绰号、谥号、朝代等。往往出现在句子的开端或末尾,所以根据语法,如果处在主语位置就在其前边断句,如果处于宾语位置就在其后方断句。
官职称谓:如御史大夫、三公九卿、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翰林国史编修、刺史、掌史、节度使、黜陟使、布政使,牧伯、大理寺卿、太仆寺卿、千户、百户、都转运盐使司,内阁学士、翰林院掌管学士等等。
官职任免调动:征、辟、荐、察、举、选、简、召、进、仕、授、拜、除、封等,表授职、任命;拔、擢、陟、升、迁、加、晋,表升官;调、徙、转、改、补、出、放,表调动;谪、逐、贬、窜、迁谪、左迁等,表降职;黜、罢、免、去、夺、废等,表罢官;起、复、还,表官复原职;行、兼、领、假、权、摄、守、代、署,表兼职或代理;致政、致仕、告退、告老、乞身、乞骸骨、移病、谢病等,表辞职。这些动词之前往往省略主语,之后往往带有表官职名称的宾语,所以可以在动词前断句或在宾语之后断句。
例如:
①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鲁芝传》
②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鲁芝传》
③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二、掌握文言字句对称的原则
古文分骈文和散文两种。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全篇以双句为主。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章法,常常利用对称增添韵律,一般有词语对称和句子对称两种。个别也有骈四俪六的“四六文”结构,就是四字、六字句相间。骈体文兴于汉魏南北朝,盛于隋唐。为了构成整齐的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了内容的表达。唐代韩柳提倡古文运动,骈文逐渐衰落。但是在文人创作中骈散结合仍很常见。
例如:
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
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拔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
③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三、借助顶真断句
古人作文除了比较讲究句式的整齐、音律的和谐外,还特别喜欢运用一些修辞手段,比如对仗(对偶)、排比、叠词、反复、對比、顶真等。排偶句,在上文结构对称中已有涉及,为断句提供了很大方便。顶真的结构是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又作了后一句的主语,首尾相接,语气连贯。
例如:
①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四、注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的三大句式不能随意分解。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要抓住这些句式的特征,进行断句。
例如:
①表判断的“……者,……也”句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被动的“为……所……”“见……于……”“受……于……”句式: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三国志》);
③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古之人不余欺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然,籍何以至此? \唯利是图
④表反问或选择关系的固定结构,如“不亦……乎”“何……为”“孰与…… 乎”“得无……乎(耶)”“无乃……乎(欤)”“与其……孰若”“非……则……”“其……?其……也”等等。
例如: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④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五、表示时间的词语作状语时
表示时间的词,常常出现在句首,且多独立成句。可以据此在其前或后断句,常见的时间词有:俄而、食顷、顷之、顷刻、少顷、未几、少时、须臾、已而等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另外,还有既而、久之、翌日等。
例如: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③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以上方法也只是辅助手段,顺利断句必须胸怀全局,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认真体会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借助以上方法,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方可成功完成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