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认为要重视教师的领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朗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指导,训练形式要多样,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指导;小学语文
一、引言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如何使朗读教学切实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践朗读这一方面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我将从课堂实践出发,探究如何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如何做出准确适当的评价,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提出如何提高朗读环节教学效率的有效建议。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对朗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朗读内容中的问题
先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和默读的相关目标,具体表述如下表3.1所示:
其实,学生从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过渡的过程中,学习默读时之所以会有出声、指读的情况,是因朗读为默读的基础,而默读是在朗读基础上发展的更高阶段。
2.朗读形式与数量中的问题
朗读形式的选择,要与朗读内容及教学目的相结合,优化整合,发挥效用在朗读形式与数量方面,由此研究推知:
自由读的朗读形式所占时间量比重最大,与过去相比,呈上升趋势。
指名读、齐读两种常规的朗读形式仍占有相当的比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着各自的作用,在分析其运用的现状之前,先来看看它们各自的界定如何。朱作仁在提到课堂教学朗读的形式时,是这样阐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朗读的形式宜多样。常用的形式有:个别读、齐读、自由读、领读、伴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分合读等。
结合文献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的角色制订不同的问题,归纳分析出朗读教学在实践中现存的问题;
(二)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对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有部分老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各个学段的目的认识不明确、要求不清楚,只好采取随意性的“滥读”:男生读了女生读,小组读了个人读……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而实际上对于朗读没有做任何要求。许多教师在学生读之前没有作要求,读之中没有作指导,读之后也没有评价。学生没有用心去读,也没有载情去读,这样的朗读往往事倍功半,缺乏目的性。
“谁能用柔和的情感来读一读这段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能带着你的情感有感情地读一读這句话吗?”等等这类朗读提问充斥在教师分析完一句或一段落文章之后。导致朗读根本不能融入阅读的文本中来,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忽略了朗读表情的意义。
2.教师自身朗读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朗读训练由于教师自身的朗读素质不高,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训练。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重要性可见。叶圣陶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学生走进文学殿堂第一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语感形成的规律。如果连教师本身都不能把握朗读的语感,又岂能正确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呢?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施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认识朗读教学重要性
现今的应试教育许多教师更加注重知识性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忽视了朗读这一环节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会留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去自由朗读课文,但是忽视了在规定时间内学生能否完成朗读任务,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效率是否高,把朗读作为一个自己教学中强制的任务,忽略了学生才是朗读的主体。
在小学低年段要注重学生的认读,能够在拼音的帮助下进行一些生字的识读,这是进行语文朗读教学的基础,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读,为朗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朗读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二)明确不同阶段性要求,制定适当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陈述,将小学教育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都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针对不同的学段,教师不能“一视同仁”,而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时候,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珍视每一位学生在朗读时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平时的课堂中,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要耐心地听取他们不同情感的朗读,在朗读的时候不要马上打断、纠正,要给学生一个自我体悟的空间,让大家评议,也可以让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想读、敢读、爱读。
四、结语
本文对如何有效加强朗读训练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过程来总结朗读训练的策略。今后,我将继续探索和研究教学中的工作。为新课改加强朗读训练中提供一点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指导;小学语文
一、引言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如何使朗读教学切实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践朗读这一方面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我将从课堂实践出发,探究如何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如何做出准确适当的评价,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提出如何提高朗读环节教学效率的有效建议。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对朗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朗读内容中的问题
先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和默读的相关目标,具体表述如下表3.1所示:
其实,学生从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过渡的过程中,学习默读时之所以会有出声、指读的情况,是因朗读为默读的基础,而默读是在朗读基础上发展的更高阶段。
2.朗读形式与数量中的问题
朗读形式的选择,要与朗读内容及教学目的相结合,优化整合,发挥效用在朗读形式与数量方面,由此研究推知:
自由读的朗读形式所占时间量比重最大,与过去相比,呈上升趋势。
指名读、齐读两种常规的朗读形式仍占有相当的比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着各自的作用,在分析其运用的现状之前,先来看看它们各自的界定如何。朱作仁在提到课堂教学朗读的形式时,是这样阐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朗读的形式宜多样。常用的形式有:个别读、齐读、自由读、领读、伴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分合读等。
结合文献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的角色制订不同的问题,归纳分析出朗读教学在实践中现存的问题;
(二)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对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有部分老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各个学段的目的认识不明确、要求不清楚,只好采取随意性的“滥读”:男生读了女生读,小组读了个人读……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而实际上对于朗读没有做任何要求。许多教师在学生读之前没有作要求,读之中没有作指导,读之后也没有评价。学生没有用心去读,也没有载情去读,这样的朗读往往事倍功半,缺乏目的性。
“谁能用柔和的情感来读一读这段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能带着你的情感有感情地读一读這句话吗?”等等这类朗读提问充斥在教师分析完一句或一段落文章之后。导致朗读根本不能融入阅读的文本中来,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忽略了朗读表情的意义。
2.教师自身朗读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朗读训练由于教师自身的朗读素质不高,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训练。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重要性可见。叶圣陶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学生走进文学殿堂第一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语感形成的规律。如果连教师本身都不能把握朗读的语感,又岂能正确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呢?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施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认识朗读教学重要性
现今的应试教育许多教师更加注重知识性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忽视了朗读这一环节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会留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去自由朗读课文,但是忽视了在规定时间内学生能否完成朗读任务,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效率是否高,把朗读作为一个自己教学中强制的任务,忽略了学生才是朗读的主体。
在小学低年段要注重学生的认读,能够在拼音的帮助下进行一些生字的识读,这是进行语文朗读教学的基础,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读,为朗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朗读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二)明确不同阶段性要求,制定适当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陈述,将小学教育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都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针对不同的学段,教师不能“一视同仁”,而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时候,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珍视每一位学生在朗读时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平时的课堂中,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要耐心地听取他们不同情感的朗读,在朗读的时候不要马上打断、纠正,要给学生一个自我体悟的空间,让大家评议,也可以让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想读、敢读、爱读。
四、结语
本文对如何有效加强朗读训练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过程来总结朗读训练的策略。今后,我将继续探索和研究教学中的工作。为新课改加强朗读训练中提供一点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