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院校无论从其师资、设备,还是其社会地位都有别于国办院校。然而,它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在高职教育的市场化进程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民办院校想立足于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就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双师型”的建设和培养。它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为此,建立和造就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富有创新精神以及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 双师型教师 教师队伍结构
  
  1 引言。考核一位民办高职院校老师是否胜任其本职工作,不仅要看其基本的教师任职资格,还要看其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资格证书,更要看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岗位之需。这些考核标准对教师提出了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具备符合双师型教师的客观要求。
  所谓“双师型”教师,简言之,即双重技能集中于一体的老师。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上去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其政治思想素质、与时俱进的品质、职业道德、教学水平和身心素质都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二是“双师型”教师又是一位操作能手,甚至可能是某一项目的设计者,某一程序的编制者。因此,他必须具有职业素养、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民办高职教育的特点更应体现在“双师”的有机结合上,即:立足于市场,结合地方产业、行业经济,面向生产一线,强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叉是办好民办高职教育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质量来看,“双师型”教师应该培训“双向型”学生,其内涵表现在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并重及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上。社会的需求、企业岗位的要求就是我们办学的方向,也是我们完成培养目标的最高要求。
  2 民办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过程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国家除了给民办学校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指导以外,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几乎等于零,而投资方的决策首先要取决于市场,如果这块教育市场对其投资有利的话,或者说见效快的话,那么投资方会考虑在教育软件方面作进一步发展。反之,就只能维持其现状,乃至不断地衰弱。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远不能达到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2.1 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众所周知民办学校是一个人才流动较频繁的场所。之所以频繁,是由其本身的原因决定的。目前,大多数民办院校的现状是“老板搭台,老少唱戏”。老的是从公办院校退休后返聘过来的,少的是从学校刚毕业过来的。这两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乏实践知识,缺乏动手能力。致使课堂内容做一轮从理论到理论的循环。而民办院校里的中青年教师却是寥寥无几,这是由于民办院校的待遇和稳定机制造成的。
  2.2 青年教师是一支可塑可造的生力军,然而,由于整日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把所有精力都投放到备课、上课、听课,甚至开会中去了。校方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及由于教学资金的限制,也不可能派出老师去生产一线实践。因为民办学校的现状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个萝卜几个坑,青年教师由于其自身学历偏低,动手能力不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大部分教师除拥有教师证外没有任何相关的职业证书,缺乏一线操作的专业技能。因此,依据目前的现状很难培养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2.3 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是造成在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关键因素。很多民办院校都积极引进各类学科带头人,却很少考虑去引进一批双师型的专业带头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待遇的需求与满足是至关重要的。是应付高职教育,还是发展高职教育,这是投资方和校方应该明确的办学理念。一门专业课,如果缺少带头人,那其专业课的设计、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最近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设立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经过一周或更多时间的培训和实践,可使更多的在职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增强教师的一线操作能力,给广大一线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条可操作的“双师型”发展途径。
  3 改革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是在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需要。学校的师资水平决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在当今社会上的竞争力。要努力改变学校的师资结构,从单一的由校门至校门的理论型人才发展到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民办高职院校今后师资培养的方向。
  3.1 完善“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政治保证。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人都需要激励。个体在适合于本身需求的外部刺激下,会产生一股强大的自动力,会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达到完善之目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除了依靠常规性的外化督促外,还应通过政策激励以达到转化观念之目的。
  3.1.1 教师的内在需求与学校高质量教学的需求之间的融合是确保高职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学校要切实掌握“双师型”教师的主导需求,应该对“双师型”教师区分不同类型和层次进行需求调查和分析,了解一线教师最迫切的需求。同时还要分析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方向,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鼓励,是实施“双师型”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3.1.2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可能地将单位的整体利益与教师的个人利益挂钩,要让教师感受到单位的兴衰对自己的前途、利益的影响。校方应在可能的情况下,推出“自助式”鼓励计划。即提供一份激励菜单由“双师型”教师自主选择。这份激励菜单应包括:技能工资、奖励、福利、津贴、进修、晋升、荣誉、地位等各种激励形式。通过数字化形式对教师的“双师型”发展进行量化,同时也对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从而建立完善的聘任制度,摒弃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从制度上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形成一套鼓励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和创造突出业绩的薪酬体系。
  3.1.3 提供民办高职教师的待遇不仅仅体现在其工资福利上,而是应该得到全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包括论文的发表、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和职称的考核机制。笔者认为,对于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定更应重视其“双师型”的发展,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而不是只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论著、论文的数量,以致忽略了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发展。
  3.2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是培养学校师资的稳定剂。看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视与否首先是看经费投入的充足与否。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很小,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承担了多方面的繁重任务,理应予以一定的补助或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然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师的薪酬主要是由其职称决定的,职称高,其工资級别就高,而从企业转入学校的教师,他们的职称普遍较低,即使给一些补助,也远低于其在企业的薪酬,这样就造成了人才的不稳定性。另外,在民办高职院校中,能拿出专项资金鼓励教师进行“双师”素质训练的学校确实不多,即使有,也只是提供了微量的资金,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有的学校在“双师”的评定或界定上增设了多种门槛,名为鼓励,实为虚设。如此种种现象,都是一种观念的问题。校方应立足现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以确保高职教育的高效发展。
  3.3 在民办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不是纵向的,而是横向的。所谓“横向”是指其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只有一张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在高职院校里应该被认为是一名不合格的老师。所以,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校方应对现有在编教师进行一系列的集中培训,鼓励教师获取相关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证书。同时,必须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对一些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安排他们到企业见习半年以上,或利用寒暑假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以避免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脱节。
  4 结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活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把传统的学科性教育思想转化为高职教育的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年教师进行高职教学模式的培训,组织教师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并加大经费投入,使之逐步纳入学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克服挫折,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取得成功。
其他文献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定法”是说数学教学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即使人们公认的某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教师在实践中也必须因校因人(指教师)、因时、因学生、因教材而异,这就是所谓“无定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的环节教学法。不过并不是说在每一节数学课中每个环节都要用到。一节课抓住几个环节也就够了。所有环节中每一环节所占时间,哪一环节需强化或减弱,则须因内容、因学生而定,不可强求一律。  数学
期刊
[摘要]导致学生成绩差,主要在学生身上,此外,还有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能正确把握后进生的特点,分别发挥后进生的长处,积极仔细地分析,深入探讨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教师除了有亲切的教态和给学生以融洽的学习环境外,对于不同的差生,应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要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教学,即分层次教学。  [关键词]后进生 改变观念 情感教育 差异教学    经调查研
期刊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媒体主要是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中,无论教法怎样选择和运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有着明确的指向、知识反馈、诱导思维、深化理解等功效。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高水平的提问,往往使课堂气氛活跃、波澜起伏,这是教师充分发挥了提问的艺术效果。所以,优化课堂教学,就要讲究提问
期刊
[摘要]对待不同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可以激发该生潜能,使其能力在学习中有效发挥;教给学生正确评价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有利于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促其健康成长,本文就“评价”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和认识。  [关键词]评价 认识 定位 原则和方法    评价是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内容。我们育人进程中一要学会评价,评价自己和他人;二要学会应用评价,积极、适时、得体的评价会最
期刊
1 细胞中最多的物质一定是蛋白质,  [辨析]大多数学生认同这个观点。实际上对于不同生物或同一种生物的不同部位含有机物量最多的种类是不定的,如马铃薯的薄壁细胞中最多的有机物是淀粉,而非蛋白质。    2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像在视野左上方,将装片移向右下方,可使像到达视野中央。  [辨析]显微镜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物像与实际物体存在情形正好相反。如果像在左上方,意味着物体在视野的右下
期刊
[摘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入的技法也就各异。一般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法有:迁移导入、观察导入、实验导入、激疑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悬念导入、谈话导入等。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并明确所学内容,清楚地了解本课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导入技法 作用 实例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现在,学校实行五天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由于每堂课的时间的减少和每门课总学时的减少,确实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对于减时不减量这一矛盾,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调整外,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实施生物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并能推动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谓现代意识是指人们的头脑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反映,具体包括:环保、人口、反思、求异思维、可持续发展等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培养的现代意识教育的方式有许多,本人认为主要可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联系社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因而我们在今天就必须高度重视全民的国防意识的教育,在高校中就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的教学。  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国防意识教育不仅是当前我国军事斗争形势的需要,而且是我们在今天国防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增强民族整体素
期刊
1 “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将“已知”转化为“他知”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已知”和学生的“未知”的矛盾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教师的“已知”。所谓教师的“已知”,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成了解决教师本身的“已知”与“未知”的矛盾的过程。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熟读教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