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动”起来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知识能量即教学中被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能力提升、科学态度生成、美好情感养成的一切文化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观念,是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切能量。高效课堂即追求这一能量大而持久,这就需要政治课真正“动”起来。
  一、让“生动”吸引学生,构建课堂
  “生动”指“有活力、有生机”之意,生动的课堂应借助各种活动载体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教师应本着“贴近生活、貼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把枯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所需要了解的生活现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情境体验。
  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可见,在政治教学的预设中,应关注“入境——生情——内化——移情——实践”等环节的精心设计,以精致预设为有效生成提供平台。曾在《政府权力依法行使》中用了当年“最牛钉子户”的案例,将学生分为三方:“甲方:房管局、拆迁办工作人员,战略任务——论证这一拆迁行为合法、合理”“乙方:被拆迁方,战略任务——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指出行政不当之处。”“第三方:记者,战略任务——拟一新闻报道标题,阐明观点或建议。”这种不同立场据理力争的情境体验,可以更好地激趣,快速发现问题、全面了解问题、高效解决问题。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会真正有感而发,有言可表,有为可作,进而提高对知识、对学科的信度,并内化为自身的体认,成就真实有效的生活指导意义。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现象为契机展开讨论、让学生去评价体验,感悟提升。
  (二)巧用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推动课堂发展,促成新知建构。笔者认为高效的设问一种是层进式设问,即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虽不做指向规定,但在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体验中,步步接近真理。曾听过一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师引导每组学生运用所给材料合作搭建“楼房”,一问需要哪些材料?二问缺一可否?三问搭建过程须注意什么?四问谁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五问成功或失败给你的启示是什么?正是在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里,在层层推进的设问引领下,无论就构建理念、材料运用还是成员配合,都能去实践、领悟统筹全局和重视部分的重要性。这种带着问题进行的体验指向明确,直奔主题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的信度和有效性。另一种则是提点式设问。学生的认识中往往有偏颇,但也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将错就错,进行提点式设问,以求立竿见影的“拨乱反正”之效。在《股票、债券和保险》授课中,笔者曾让学生概括各投资方式特点,设计广告词。有生云“股票基金风险高,银行储蓄利息少,各类保险早有了,想想还是债券好。”师评:用简练的语言点出了多种投资方式的特色,但债券到底好在哪,谁来画龙点睛呀?“债券安全又可靠,利息较高收益好。”这种提点设问既顺着学生的思路,有亲切感,提高认同度,又能点拨引导,因为针对性强可实现高效提升。
  (三)引领合作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倡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发现为目的。
  评价过程的合作探究。即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学生评价机制,即自查互助式的学生自评互评。例如让不同的学生讲解选择题的思维过程,探究知识链接和解题方法心得;例如挑选学生的主观题答案,从典型问题入手让学生“对症下药”,指出“病症”,开出“良方”。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自省互助,探究科学方法,敲打重难点知识,也可明晰自己的解题思路,为今后解题指引方向。
  课堂学习的合作探究。笔者在教授《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时采用了竞选村委会主任的活动载体整合授课。第一步:要求各组先推选一名村委会主任候选人,并围绕“发展村民自治,建设新农村”的竞选演说出谋划策;第二步:候选人竞选演说,在各竞选演说后接受村民的提问并释疑;第三步:体验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这种合作探究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实践选举中体验了民主选举的方式,明白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意义,还理解了民主管理的方式途径。可见开展合作探究,开发学生资源,不仅能抓住生活兴奋点,关注思考,避免讲授的枯燥,还能在同伴探究中自觉求索、共鸣提升,提高了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二、让“律动”调节学生,优化课堂
  “律动”指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的加以安排而已。”可见,“律动”的课堂应是遵循“科学规律”的课堂,这样每个生命个体才能与其呼应,共振起舞。
  (一)科学律动,把握节奏。
  1.巧用“留白”,无形胜有形;建构主义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从原有平衡到新有平衡的构建都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留白”,以虚空传递丰盈。课堂中的“留白”就是“等一等”,教师静心耐心等待,“试一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他的体验和思想,创造更多学生展示的平台。当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时,不急于纠偏灌输教师想法,而让学生去经历错误,暴露认识上的盲点或误区,再引导自评、互评,发现问题,自我纠偏;当学生表达个性见解时,教师可“退居二线”,让其他学生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求同存异,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加以指引。虽然表面上“留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让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好像不符合“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要求。但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相信只要启发得当,妙用“留白”艺术,不强占学生时空,学生所收获之多、印象之深、影响之远定会超过灌输。高效不是就一节课而言,应是对整个生命的精彩而言。
  2.讲练结合,实践出真知;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讲练结合”即把“导学——讲授——练习——补漏”相结合。笔者在高二理科教学中针对会考做了这样的尝试:10分钟导学探问,发现基本点、重难点和质疑点;10-15分钟解惑精析,建构新知;10分钟巩固练习,实战检验;10分钟讲析,敲打纠偏。取得了较好地效果,用学生的话来讲:其一;“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困境;其二;“张弛有道,科学用脑”,收到了符合规律事半功倍的实效;其三;“知识能力,逐个击破”,实现了课堂虽小锻炼无限的境界。
  (二)精神律动,以美育美。
  1.美存于形;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觉开始”。感官体验是获得知识,产生情意和影响行为的有效前提。从视听来讲,我们用的比较多的是图片、文字、漫画、视频、音乐等多媒体辅助。这样的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形成感性认识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通过视听的情感交流,达到身心共振,从而有助于政治课堂教学信度和效度的实现。同时,我们所选用的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能让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净化心灵推动全面发展;2.美寓于理;蔡元培认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成者也”。可见,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教师要善于通过美的教学追求真善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情操。政治课培养学生的精神之美需坚持真善美原则。从方式看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从立意看要坚持激发和培育学生积极情感。只有提高对社会的信度、对生命的温度,才能提高生活的亮度。坚持真善美原则须做到:选材要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主要采用正面材料剖析,正向引导学生的各种情绪;教法要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学生,坚持以肯定鼓励的评价方式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并非回避矛盾的存在,而是在全面分析后用积极的心态去感染、去改变。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美,鉴赏美,从而打造美,推广美。另外,要还原政治课的原生态——人文科学,要让学生从政治课感受寓于理中的科学美人性美,从而激发课堂的效能,积淀生命的能量。
  三、让“感动”引领学生,升华课堂
  “感动”有“触动”,受外界影响而激动之意。教学中能打动学生,能让学生产生心灵共振、震撼,那就是感动。感动是一种原动力,一种升华心灵和人格的珍贵力量。作为健全人格重要阵地之一的思想政治课,应让学生体会感动,懂得感动,有能力创造感动。
  (一)重视情感教育,以情育情。
  常言道:情顺理通。可见情商教育是教学成功和高效的关键所在。情商素养的发展是以情感为基础的,积极的情感又可以成为个体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实效性。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兴趣点,整合提炼,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精神上的需要,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情感交流互动氛围,通过情感渲染,以情育情,动情移情。这是情感教育的手段,也是政治课信度、效度提高的有效途径。在政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情感,提高学生对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进而在情感价值取向下调控实践活动,进行行为选择,这是情感教育的目标。只有“言之物”,真正对学生有生活的意义,才能“动其情”,“撼其心”,“付诸行”。以生活资源打动学生,以美好情感感动学生,以情育情,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信度和效度。
  (二)实用说写凝练,敲打提升。
  让学生做说写的凝练,也就是在接收情感信息、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种敲打提炼促成的感动,是高效课堂必须的印记,只有心动才会行动。
  很多人往往不屑于在政治课上朗诵,觉得过时。可是,在一种特定氛围里通过大家的齐声诵读能形成强大的情绪感染气场,达到情感共振,自然会提高教学信度和效度。在5·12汶川地震后的时政专题课上,从对天灾的悲凄转化到重建的决心的正是那首齐声朗诵的诗歌——《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朗诵把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朗诵让我们在情感共振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朗诵让我们明志——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朗诵让我们了解感受了政府的作为,从而对国家、对政府、对党的知识和态度在一个强大的气场里提高了信度和说服力。这种触动生成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课堂效果吗?
  “写”往往由于耗时多而不太被采用,更与高效无缘。可是,效果到底是短时针对考试的知识掌握还是化作久远的价值认同,行为选择?高效应该包括印象之深,影响之远。对此,笔者認为适时的“写”很有必要,它可以很好地提炼人的情感,使其得以丰富和升华。笔者在高二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电影《梅兰芳》片段,要求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写影评。“它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梅先生对国粹京剧孜孜不倦地探索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日本人企图利用梅先生的影响对中国人民进行文化侵略和控制,恰好印证了文化的力量”“梅先生蓄须明志、歇艺抗击、对日本人的迫害不屈服,是中国人的脊梁,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种视听之后的说写凝练,多方位地利用了情感教育资源,较好地将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行为取向。
  (三)打造过程评价,助推人生。
  要打动学生,助推学生自主发展,必须重视过程评价,对学习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进而对人生、对生活形成健康科学的态度、价值取向。
  1.让评价推动“各显其能”;尝试立体多维的“积分排行”:对包括作业情况(质量与态度)、课堂参与、个性展示、特殊贡献、测试成绩、纪律规范等全程进行积分管理,让学生体验得失,掂量进退。在乐于展示、发现不足、积极进取的动态情感体验中,明白“天道酬勤”,推动自身发展。还可设置课堂知识问答和情境应答的环节,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较为基础,主要给内向型、被动学习型学生,让他们一样有机会彰显才能,扬长补短,当然也是调控学生进行有效听课及复习的手段。抢答题则是鼓励参与的积极性,也是对“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最好的诠释和实践。这种“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评价机制搭建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平台,让学生各显其能,让更多的人体验成功,分享成长,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领悟生活真谛。这就是有效、高效的评价激励机制。2.让评价传递人生信念;沟通式评价,传递人生信念。选取具有共鸣性、思考性强的社会热点加以交流、探究,可以升华人的思想品质。比如5·12汶川地震后,笔者和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地震的对话(附选段):
  生:“父母为救孩子,老师为救学生,至死都保持着那个姿势,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灾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希望有机会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师:不抛弃,不放弃!奇迹需要坚持,坚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好好做自己。
  生:1.25雪灾,3.14藏独,5.12地震,加起来都是8。有人在网上传播认为这是注定的灾难。眼看08奥运会就要到来,我们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散播谣言。——师:是的,相信科学,坚守信仰,稳定是大局。
  生:幸存的人啊,请不要哭泣,你在深渊中拾得了生命是幸运的,应该用笑脸感谢上帝的怜悯,亦或应该感谢那些拯救者和关心者,他们才是更亲近的上帝,笑是给他们最暖的回报。——师:万众一心,微笑共对,面对·战胜!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人亦如此!
  这种实时沟通式的过程性评价让我们看到了彼此的心、彼此的思想,是情感的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更是一种价值的求索。他们被感动了,但他们也在感动着我们。人生需要相互扶持,沟通式评价能以情育情,传递信念,积蓄力量,这就是有效、高效的人格教育。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充满好奇又需要指引的生命个体。教师应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共筑课堂;以律动的节奏优化课堂,美化人生;以感动的方式传递信念,升华心灵。让充满“动感”的政治课助推学生的健康发展,品质生活。
其他文献
为配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的语文教学也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在教学上做了一些调整。在语文的课程改革中我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集多种表现信息的媒介如文字、图像、声音、幻灯片、电脑等手段于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普遍。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
期刊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设备升级换代,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英语的学习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适应工学特点、结合人才培养要求,以应用能力为核心。鉴于专业英语在日后工作的重要性,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树立良
期刊
衔接在辞海里解释为互相连接。在教育领域里是指两个邻近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在教育目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在这里幼小衔接是指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  由伯恩斯坦提出的教学模式观点来分析,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活动属于“能力模式”,学习活动以计划和主题的方式呈现,学科知识分类不明显,学习空间弹性大,学
期刊
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运作的过程,并且两者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也制约着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水平。它们相互协作掌控下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心理机制源。所谓心理机制活动,即包括经验和知识的建制积累过程,也包括碰到新情景时,为解决问题,而引发的思维与技术手段的冲突、从而唤起对记忆中储存的解决类似问题经验方法的运用和复制的反应程度。  学生的学习是
期刊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面临本科专业评估的各项学校建设,另一方面更需引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机制是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各项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各种情况下,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思想最前沿的大学生在面临这一现状时,所
期刊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江苏)的要求,学生要具备以下能力: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获取主要信息;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能读懂各种商品的说明书等非专业技术性的资料;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測不熟悉的语言现象;能使用多种参考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较复杂的语言疑难;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  要达成上述目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
期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创造灵魂,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构建教育的生命线,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点,是永远不朽的师魂,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
期刊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系统、通讯技术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学校各类资源数字化,并能够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去控制和操纵整个学校的事务,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及技术服务。笔者所在的学校是襄阳市示范高中,湖北省“
期刊
一、“民生”之缘起——“民本”思想  “民”的概念是相对于“君”而言的,但二者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广义上的“民”,泛指不做官的人都称作“民”,它包括不做官的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狭义来说,“民”一般专指从事手工、体力劳动的被统治者。孙中山思想中的“民”就属于这一类。“民本”思想是一种论述“民、国、君”三者关系的政治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君主有了国家才能称为君主,所以君主要以国家作为为政的根
期刊
工业设计专业在全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建立,因其专业性质不同、学科建设方向不同,又可以划分在两个不同领域之中。一个是偏向于艺术设计的人文学科领域;另一个则是以产品设计为代表的理工学科领域,二者既有学科建设上的相似之处,又有各自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仅就个人观点,我认为工业设计专业兼容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系下更为合理,其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从设计史上是以德国包豪斯学校的建立为里程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