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理答,生本理念的诗意追寻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8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本”,即以學生的生命成长为本,而“智慧理答”,即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对话的流畅性以及学生的精神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智慧理答能充分演绎“生本”的理念,让学生思维的转折、跃进和发展在教师智慧理答的促进中完成。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课堂理答的质量,通过智慧理答,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场”,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现代语文课堂文化,使学生时时流露出生命本真的冲动,以自由开放的精神姿态走向更为深广的未知领域。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课堂理答,堪称经典。本文将以其教学片段为例,探讨智慧理答中的三种策略对于营造语文课堂教学“对话场”所起的作用。
  一、在理答中启发,实现对话活动的生成性
  对于课堂对话活动,教师的理答不仅要起到激发学生乐于参与的功能,还应起到引导与推进的作用。尤其是学生一时难以回答问题或回答得不够完善时,教师的理答不应急于代答或简单否定,而应采用启发的方式,通过改变提问的方式,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生成新的教学对话。启发式理答可以是探问,即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通过改变提问的角度,降低问题的难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是追问,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问,深究,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深入,逐步逼近问题的本质。还可以是转问,即在探问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急于评价,而将问题的绣球抛向其他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引发学生对比自己和他人的答案,从而进入更深入更广泛的对话。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鸬鹚》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这平静优美的画面,这悠闲自得的生活,随着渔人的一个动作,就忽然改变了。你觉得渔人的哪个动作,一下子改变了这平静如水的画面?
  生:我觉得是“一抹”这个动作。
  师:体会体会,“一抹”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语?
  生1:一蹭。
  师:怎样地“一蹭”?(学生的回答一下子抓住了文眼“一抹”。教师不失时机地采用追问的理答,引导学生对渔人的“一抹”这个动作产生感性的认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伏笔。)
  生1:轻轻地一蹭。
  生2:小心翼翼地一扫。
  生3:潇洒地一挥。
  生4:熟练地一划。
  师:对!这轻轻的、小心翼翼的一抹,饱含了渔人对鸬鹚的多少喜爱和体贴啊!这潇洒的、熟练的一抹,又体现了渔人多么丰富的水乡生活啊!这一抹,就像是一道无声的命令;这一抹,又像是一次潇洒的指挥。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呢?读读课文,体会体会。
  在学生对“一抹”这个动作的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将学生的思维逐步推向深处,引导学生读出渔人“一抹”背后的情绪与情感色彩。
  生1:抹出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师:湖面沸腾了。
  生2:抹出了无数的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师:浪花都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生3:抹出了一只只勤劳能干的鸬鹚。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里面全装着鱼呢!
  师:真是神奇的一抹呀!
  生4:抹出了一个欢腾、热闹的湖面。
  生5:抹出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
  生6:抹出了一只只跳上跳下、忙忙碌碌的鸬鹚。
  师:别把渔人给忘了呀!这一抹,更抹出了渔人的什么?
  生1:抹出了渔人的高兴。
  生2:抹出了渔人的笑容。
  生3:抹出了渔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师:真是幸福的一抹呀!
  生4:抹出了渔人洋洋得意的样子。
  生5:抹出了渔人美好的生活。
  生6:抹出了渔人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生活。
  师:我也说一句,这一抹,抹出了一派欢腾喜悦、生机盎然的水乡风情啊!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抹”一词的意境感可以说十分饱满了,但是对于其内在的深层涵义的体味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适时地采用了探问的理答,以“别把渔人给忘了呀!这一抹,更抹出了渔人的什么”这一问变换了一下问题的角度,便于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便于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聚焦问题的核心部分。
  在此教学片段中,王老师不断地设置启发性问题情境,运用了追问、探问等方式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层层剥落词语表面的面纱,逐步走进文本,感受到“一抹”一词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和情感意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水到渠成。课堂理答的启发方式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有助于实现课堂对话活动的生成性,使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在理答中欣赏,体现对话主体间的平等性
  语文课堂教学对话场中弥漫着的应该是民主、自由和独立的空气,在这样的安全心理环境中,学生便会心灵敞开、精神愉悦、热情高涨、畅所欲言。然而,在平常的听课过程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倾听不够,欣赏不够,尊重不够,尤其对于学生发言中的亮点之处,或是听而不闻,或是机械地用“很好”“真棒”“不错”“好极了”等词应和一下,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期待、热情便在教师的无视中消逝殆尽。因此,课堂理答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学会专注倾听、真诚欣赏,真正体现师生这一对对话主体间的平等性。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时有这样一些熠熠生辉之贝散落在他与学生共同探寻的对话长河之中:
  师: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轻,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啊!
  师:从你的读中,我听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听到了作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你真的读懂了。
其他文献
我们判断一所学校的品质,判断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就要观察它是死气沉沉还是富有活力?其中最大的差距是:有人只想被动教,而有人却想让学生主动学。  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全县地广人稀,教育网点分散,乡村学校规模小,学生家长务工人员众多。有的完小全校才四十几个学生,成班率低,导致学校不能配齐各学科教师;有些学校的老师只得包班教学,教师的任务重,疲于应付,课堂效率及教学成绩都有待提高。靖安县教育局张佩
期刊
一、教材的解读与改编  “平均数的认识”一课教材编写有不小的变化,2011版教材跟2001版教材相比,它把平均数这一领域的知识从三年级下册移到四年级下册,更改变了“平均数”的学习背景。2001版教材是在学了“简单的数据分析”与“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而2011版教材安排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前。学习内容的后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不感兴趣的现状依然存在。
期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送别诗,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只是这描写美景的诗歌居然是篇饯别之作!较之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它少了惆怅;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比,它没有丝毫的离愁别绪;再回想一下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寻不见那
期刊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南怀瑾先生有一次坐公交车,见车上一位年轻人正认真地捧读他的书,便不动声色地与年轻人攀谈起来:读的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样呢?年轻人表达了他对南怀瑾作品的喜爱。车到站时,即将下车的南怀瑾对年轻人说:“谢谢您的推荐,下次我也去买这位作家的书来读一读。”南怀瑾“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品读《论语别裁》的过程中,我更是对这位“顽皮”老人的思想及个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在对《论
期刊
“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现状的普遍反映。很多人把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归咎于高考,片面强调,甚至于过分夸大高考这根指挥棒对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考作为国家的一种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无可厚非。即使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也是通过一人终身只能报考一次的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考试录取学生。那么问题症结于何处,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物理学习中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之所以
期刊
“一亿有多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的数量来推算出1亿有多大,进而从量的角度帮助学生具体感受一亿这个数的实际大小,增强对大数的把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问学,和学生一起开展了数学微课程的研究,从“优化实验、经验生长、丰盈体验”三个方面,关注数学学科素
期刊
去年十月,金秋时节,大朗镇教育局梁局长亲自挂帅,率领大朗镇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及部分校长一行57人,不远千里,奔赴四季如春的椰城海口,参加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决赛展示活动。很荣幸我能成为“大军”中的一员,带着无限的企盼来到活动现场取真经。参加本次“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的二十名参赛教师是来自全国各省的教坛精英,很多都是十年磨一剑,每一堂课都凝聚了参赛教师以及他们当地教研室团队
期刊
因为所有阅读,都不过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谢云  这是我第一次仅仅因为在微信上读了一篇阅读一本书的后记,便迫切地想要拥有那本书。而该后记之所以如此吸引我的原因是它的标题——《做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以及作者对这一标题的阐述与释义:“悲观,是基于我所感受和体味到的社会现实状况;理想,则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期求和渴望。”不得不说,这是我至今为止所读到最能贴切表达自己一直以
期刊
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再结合学段目标、学生实际和需要来确定一篇文章的课堂学习价值,这是针对每一篇学习文本而言都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进入课堂的文本多姿多彩,无论是内容还是文体,或者具体的写法,都会蕴含着独具价值的学习目标。对于不同的文本,如何运用它以发挥其最适切的母语学习价值,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有些文本一文一得即可,有些文本却具有多维拓展的价值,需要既对其自身进行细读,又要以其为起点
期刊
复述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练习表达的一个重要方法。《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吴忠豪教授十分强调“复述”的作用。他说,一篇课文,如果找不到恰当的语用训练点,“复述”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可以说,复述,应当是中年级阅读教学落实课标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