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雷雨》中的周朴园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而任何评论首先应该建立在周朴园是《雷雨》中一个生命体的基点之上,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透过情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周繁漪之间的感情纠结,亦可再认《雷雨》中立体、全面的周朴园。
  关键词: 周朴园 个人利益至上 专横 良心未泯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1949-1976年之间,几乎所有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都是把周朴园作为一个‘虚伪、自私、专横而又冷酷’的资本家负面形象而对待的,尤其是在他对侍萍爱情真伪方面,大家(以钱谷融为代表)普遍认为是虚伪或者虚假的。1976年以来,只有部分评论家(以蓝棣之为代表)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不完全是虚假的,而是有真实的成分的;但是这种观点基本上出现在一些期刊中,而在真正的文学史书写中却还是按照第一种观点进行编制的”[1]。本文则先将被拷问的周朴园作为生命体还原至《雷雨》之中,通过观照周朴园与其两个重要女人之间感情纠结,从而实现客观的再认。
  周朴园与鲁侍萍堪称是《雷雨》中重要的线索性人物。我们在评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时,历来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始乱终弃”说和“叶公好龙”说。再读《雷雨》,不敢全然苟同。
  纵观剧本,三十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共同缔造了两情相悦的主仆之恋,所以“始乱”从何而谈。另外,“始乱终弃”之说忽视了情感当事人之一侍萍的感受。我们首先关注事件的焦点人物周朴园的所言所行。三十年后侍萍历经重重磨难误入周公馆,亲耳聆听了昔日情人的肺腑之言:“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缘何是肺腑之言?事实胜于雄辩,因为他的确就是这样做的。三十年间,功成名就的周朴园依然执著地珍藏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从南到北不曾舍弃;依旧喜欢穿着保有侍萍痕迹的衣服,依旧坚定恪守侍萍夏天关窗的起居习惯。如若不是内心潜藏的拳拳深情作支撑,又怎会三十年如一日润物细无声地透露出来。当然,“爱情是一种双向的感情活动。因此我们还可从侍萍方面印证他们当年确实相爱过的事实”。[2]虽然侍萍再见周朴园时说:“我的眼泪早就哭干了,我没有委曲,有的只是恨、是悔。”但是,从侍萍百转千回探询周朴园的字里行间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侍萍内心除了饱尝未婚生子的辛酸所引发的悔、恨之外,还有的就是对周朴园的念念不忘。三十年后侍萍依然清晰地记着:周朴园一共有五件纺绸衬衣,“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如若不是出于对周朴园真情的回应、希冀和留恋,当初又怎会巧夺天工般创意绣织,时下又怎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更何况侍萍本是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如若没有周家老太太的默许,侍萍怎么可能堂而皇之地安居周公馆生儿育子,而且连生两婴呢?“这桩桩件件都明白地告诉我们,他们当初的爱情是建立在平等、自主基础之上的,这是一种超越了阶级、地位的至美、至真的人间情爱”[3]。只不过当年的周朴园与鲁侍萍未举行结婚仪式而已,那么所谓的“乱”象何生?也许有人会说,即便如此,怎么解释三十年前周家抑或说周朴园丧心病狂的罪恶行径呢?又如何诠释三十年后鲁侍萍阴差阳错再入周家,周朴园“软硬兼施”扫其出门的无耻作为呢?让我们把视线转向三十年前:在除夕的风雪之夜,周家为了及早迎娶有权有势的阔小姐,逼着刚刚生产三天的侍萍连同奄奄一息的男婴离开周家,侍萍携幼子走投无路最后只能选择投河自杀。就此举而言,周朴园一家着实卑鄙龌龊、罪大恶极,但这并不意味着周朴园就不爱侍萍,只能说在权利与爱情、家族与个人的角逐中,周朴园的个人利益同软弱妥协最终占据上风,因此客观地讲他更热爱自己。同样三十年后,周朴园自愿修坟及签写五千块支票的所思所行,不能仅仅理解为怀柔策略。比对原著,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周朴园对侍萍还是心怀愧疚的;但是,周朴园毕竟是周朴园,当尘埃落定,他想方设法规避危机,历史的悲剧再度上演,鲁侍萍被周朴园二次抛弃。但是,“始乱终弃”之说还是有失偏颇。
  此外,关于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叶公好龙似的爱、是虚伪的爱的说法,也有待商榷。《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关于“叶公好龙”的注解是:“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叶公喜欢的是未曾谋面的龙,这是事实;他害怕勃勃生机的龙也是事实,这似乎与虚伪无关。三十年来,“由于周朴园的情感一直没有得到幸福,而是陷在痛苦之中,致使他时时怀念侍萍”。[4]虽然周朴园也曾一时堕落,但总体而言,为了营造一个圆满而有秩序的家庭,他除了会客,就是念念经、打打坐,能够洁身自好、不近女色。期间,无论走南闯北,他总是带着年轻侍萍的照片。然而,当韶华已逝、历经沧桑的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公馆,其身份之谜浮出水面之后,周朴园立即本能地展开质询,获悉侍萍鬼使神差重返周家的意图仅仅是带回四凤时,毅然斩草除根般辞退了鲁贵、四凤、大海。周朴园之所以如此大动干戈,根源就是侍萍活着这一事实本身潜藏着暴露他的罪恶历史、玷污他的名誉及家庭的危险。更何况侍萍此时正在周家怒不可遏地控诉他。“怀念带来的欣慰,毕竟远远比不上切身利害的分量。于是,他又一次斩情绝爱,想用钱来打发侍萍离开。怀念转化成了那种以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极端自私”[5],他又再一次冷酷地抛弃了侍萍。痛定思痛,“他怀念的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理、贤惠体贴的梅小姐,是投河自尽而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是他年轻的恋人”[6],同样是事实。但是,周朴园毕竟还不是一个十恶不赦、莫衷一是的人,不能因为周朴园曾经有罪,就彻底抹杀了他对鲁侍萍的爱情。当三十年的秘密被周朴园自己阴差阳错地公开之后,周家最圆满的秩序彻底被打乱了,此刻周朴园并未借助现有权利实施丧心病狂的报复,反而向侍萍赤诚地忏悔道:“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不仅如此,鲁侍萍与周繁漪突遭痛失孩子的变故,纷纷变成教会医院的精神病人之后,周朴园下意识最先关注的还是鲁侍萍。看一个人的感情忠诚度虽然结果也许不能说明一切,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总而言之周朴园还是深爱着鲁侍萍的,他的良心还未全然泯灭。因此他并不是一个十足的冷漠者,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生命尊严及生存价值所必然采取的无奈之举。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网络的兴起与发展,“微小说”逐渐从微型小说的家族中独立出来自立门户,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学形式。然而尽管“微小说”在网络中风头正劲,却并没有得到主流学界的认同。微小说和小说相比,拥有小说的一些基本要素,但又和正统的小说有所区别。同时微小说也具有和微型小说相类似的审美特征。发展至今,微小说自身的优缺点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即简洁有力但缺乏文学性。而对于它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则应该正视,并力
摘 要: 陕北窑洞是远古建筑形式的现在遗存。黄土高原的地域生态特征使得窑洞成为最为适宜的建筑居住形式。陕北窑洞综合体现了建筑美学和民间艺术美学(窗格、剪纸)两种形式。窑洞文化的背后建立的是中国人与自然独特的关联。在黄土高原的文化中可以看到陕北人民对于自己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望。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陕北窑洞 窗格子 剪纸    窑洞是陕北人居住的一种方式,陕北窑洞体现着陕北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现代教学技术在不断提升,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管理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大班授课制,网络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得“个性化”教育理念得到实现。  关键词: 网路化学习 社会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学习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学习平台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课下的第
摘 要: 本文以夏目漱石的作品『坊ちゃん』的两个中文译本《哥儿》为中心,从语用学的角度论述了语用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特别是语用学中的最佳关联理论及跨文化语用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哥儿》 语用学 文学翻译 积极影响    语用学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我国对语用学的研究也是从那时逐渐发展起来的。在翻阅语用学研究的书籍及论文时,笔者发现,语用学与翻译相结合研究的论文比较少,而且其中大多为英
摘 要: 埃里克·萨蒂的一生只为音乐而存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主张返璞归真的“家具音乐”,否定音乐的情感功能和艺术审美目标。他的音乐创作和思想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远远超过他的音乐作品的影响,展现出了个人独特的性格和魅力。  关键词: 埃里克·萨蒂 “家具音乐” 创作魅力    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1866—1925)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音乐家,也是一位玩世不恭
摘 要: 公共图书馆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少儿服务区用户教育成功与否成为图书馆能否顺利开展各项服务的重要前提。作者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区如何进行用户教育。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少年儿童区 用户教育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提高少年儿童的学习、创造能力,丰富少年儿童的课外文化生活成为社会和家长的热切愿望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怎样做呢?作者对此加以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深解读 精设计 重方法    一、深解读——精微地生成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地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
摘 要: 在十九世纪英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对于婚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追逐地位与金钱的时代,天生在这方面处于劣势的女人只有通过婚姻这条路来增值自己,到底要作出怎样的选择,是选择有地位与金钱的男人,从此做一个“贵夫人”,还是衡量自己的内心找到一个真心的爱人,这是这个时期许多的年轻貌美的姑娘们要面临的选择。本文对比这一时期的两部经典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玛丽·巴顿》的女主人公的婚姻观,以
摘要: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詩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关键词: 徐志摩 爱情 诗作 影响  徐
摘 要: 《孔乙己》全文2590字,10处用了省略号;《一碗阳春面》全文4345字,30处用了省略号。分析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也可以体会作家对省略号独具匠心的运用。  关键词: 《一碗阳春面》 《孔乙己》  一  我们先看《一碗阳春面》中“母亲”语言中的省略号。  ①“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女人怯生生地问。  ②“……这个……阳春面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