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展开与整合的过程。为此,我们在物理课堂中尝试开展了“互问互答”式教学。
一、“互问互答”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一)学生分组:4-6位学生为一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
(二)学生阅读:(大约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本和老师发给的资料。(教师上课前要编写与该节课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浮力》一节的资料:有一位同学用弹簧秤在空中秤得某物体重2.7牛。弹簧秤吊着物体让物体一半体积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减少0.5牛;让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减少1牛。该物体全部浸入水中(不碰到底)后,把物体分别放在离水面0.1m、0.2m、0.3m、1m处,弹簧秤示数不变。
(三)学生组内互问互答:(大约18分钟)各组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结合资料互问互答(如对上面的资料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弹簧秤示数会减少?为什么物体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浮力越大?为什么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浸入深度无关?),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按要求写在胶片上。
(四)师生之间互问互答:(大约15分钟)1、教师把各组的问题收集起来,并用多媒体显示在屏幕上后逐一解答。2、教师补充提问,并用多媒体显示。3、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回答,直至完成。
(五)教师总结和归纳:(大约2分钟)教师对该节内容作归纳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出来。
(六)思考题和作业:用多媒体显示在屏幕上。
二、“互问互答”式教学的效果
(一)营造了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气氛。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学生精神集中,思考认真,既动脑,又动口,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四)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更努力地去争取新的成功,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五)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在三个班的物理第一次测验中,试验班比最好的班的平均分低3分,及格率低4个百分点,优秀率低2个百分点。在试验班试用“互问互答”式教学后,第二次测验该班比最好的班的平均分高2分,及格率高3个百分点,优秀率相平。期末统考,试验班的三率排在年级前列,其中及格率高出最好的班5个百分点。
三、对“互问互答”式教学的评价
(一)适应教材特点。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是:内容不很深,但涉及面广,和生产、生活联系较多,绝大部分内容学生自己可以看懂,每节课中疑难点不是很多,只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解决这些疑难点是不太难的。“互问互答”式教学所侧重的就是教材中的这些疑难点,它能将课堂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完全知道学生对教材到底理解了多少,掌握得怎么样。使用“互问互答”式教学,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以便导在“疑点”,讲在“难点”。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互问互答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老师的启发,发现了问题,主动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并且是富有个性地、带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相关的能力能得到提高。
四、实施“互问互答”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要认真钻研、深入理解教材,备课要细,对每一个概念,甚至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推敲。对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课前要补充相关内容,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提问学生的问题要有代表性,能起到启疑导思、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
(二)对活动过程要调控得当,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当活动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及时结束活动。
(三)知识面要广,要能够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言语表达上力求精炼,用词准确,易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机智,善于艺术性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使“互问互答”式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
一、“互问互答”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一)学生分组:4-6位学生为一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
(二)学生阅读:(大约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本和老师发给的资料。(教师上课前要编写与该节课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浮力》一节的资料:有一位同学用弹簧秤在空中秤得某物体重2.7牛。弹簧秤吊着物体让物体一半体积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减少0.5牛;让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减少1牛。该物体全部浸入水中(不碰到底)后,把物体分别放在离水面0.1m、0.2m、0.3m、1m处,弹簧秤示数不变。
(三)学生组内互问互答:(大约18分钟)各组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结合资料互问互答(如对上面的资料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弹簧秤示数会减少?为什么物体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浮力越大?为什么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浸入深度无关?),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按要求写在胶片上。
(四)师生之间互问互答:(大约15分钟)1、教师把各组的问题收集起来,并用多媒体显示在屏幕上后逐一解答。2、教师补充提问,并用多媒体显示。3、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回答,直至完成。
(五)教师总结和归纳:(大约2分钟)教师对该节内容作归纳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出来。
(六)思考题和作业:用多媒体显示在屏幕上。
二、“互问互答”式教学的效果
(一)营造了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气氛。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学生精神集中,思考认真,既动脑,又动口,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四)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更努力地去争取新的成功,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五)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在三个班的物理第一次测验中,试验班比最好的班的平均分低3分,及格率低4个百分点,优秀率低2个百分点。在试验班试用“互问互答”式教学后,第二次测验该班比最好的班的平均分高2分,及格率高3个百分点,优秀率相平。期末统考,试验班的三率排在年级前列,其中及格率高出最好的班5个百分点。
三、对“互问互答”式教学的评价
(一)适应教材特点。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是:内容不很深,但涉及面广,和生产、生活联系较多,绝大部分内容学生自己可以看懂,每节课中疑难点不是很多,只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解决这些疑难点是不太难的。“互问互答”式教学所侧重的就是教材中的这些疑难点,它能将课堂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完全知道学生对教材到底理解了多少,掌握得怎么样。使用“互问互答”式教学,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以便导在“疑点”,讲在“难点”。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互问互答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老师的启发,发现了问题,主动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并且是富有个性地、带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相关的能力能得到提高。
四、实施“互问互答”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要认真钻研、深入理解教材,备课要细,对每一个概念,甚至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推敲。对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课前要补充相关内容,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提问学生的问题要有代表性,能起到启疑导思、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
(二)对活动过程要调控得当,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当活动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及时结束活动。
(三)知识面要广,要能够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言语表达上力求精炼,用词准确,易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机智,善于艺术性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使“互问互答”式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