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给我们带来的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_wen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忠实离开我们一年了,他是我们的同志、朋友、领导、前辈。我们在此开追思会,深深地怀念他。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这是我们要说的,也是我们真切体会的。一个人有了巨大的能量,此能量就会在他生前身后都充满于这个世界。
  就在省作协这个大院生活、工作的柳青、路遥、陈忠实,也完成了他们传奇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伟大的一生。记得沈从文墓碑上有几句话,意思是“文之星斗、人之赤子”,他们三位也是如此。都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流人物,是巨匠,是大师,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见证人、记录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时代不死的灵魂。
  今天追思陈忠实,就是追思他的丰功伟绩,感谢他对于中国文学事业的贡献,感谢他给予陕西的骄傲与光荣,感谢他给我们留下的为人立身立德的榜样和写作宏大神圣的启示。
  在这方面,我说几点:

一、


  陈忠实出身于农家,在他少年和青年时代,经历了中国太多的社会变化,也经历了太多的运动、贫困和苦难,这一切构成了他的丰富人生。他当过农民,当过教师,当过乡社干部,他接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这造成了他身上有鲜明的农民的勤劳、质朴的本色,又有传统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爱民、铁肩担道义的精神。他的经历,我们很多人也经历过,但如何将这些经历转化为文学的底色、文学的资源,他做出了典范和榜样,是值得我们永远汲取的。

二、


  文学对于他来说,来得并不容易,在每一个时期,他都经受过严酷的考验,有些人在这种考验中退缩了,从此不再写了,但他满怀着对文学的理想,坚持走他的路。他说过,要坚守大政治。他是反对文学有太多的政治成分和宣传成分,但他坚守大政治。我读到他这篇文章,非常震动,也非常信服。我理解这种大政治就是类似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文学的大道。我们可以拿他的一些散文和柳青的散文比较,在题材选择上、关注点上,甚至写法语调都很近似。写得实在,写得硬,是干货。而《白鹿原》和《创业史》在立意上、结构上也是同一脉气的。大政治是他为人的信念,也是他作文之道。这是之所以大器大气的原因。

三、


  从我对他的了解,从我读他创作札记,从邢小利写他的传记和畅广元老师的怀念文章中,我感受到他对文学的那种全生命式的挚爱。他一心要写出他满意的作品,這种坚定的信念一直在鼓动他。就在他极困难的时期,返回老家写《白鹿原》,那种艰辛,那种坚韧,那种对自己的狠劲,令人动容,难以忘却。这是我们要好好向他学习的。
  陈忠实去世了,他的一切都是文学的遗产。我们追思他、纪念他,就是要把他扎根生活为人民写作的文学精神继承下来。“文学依然神圣”和“寻找自己的句子”是他说了几十年的话,让这两句话继续为我们鼓劲。
  (2017年4月28日贾平凹在陈忠实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上的发言)
其他文献
纽带,即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书信是增进友谊的的纽带;孩子是改善家庭关系的纽带;文字是传承知识的纽带……纽带的意义无疑是可想而知的,同样,错误的纽带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今时代,中国正全面实行“一带一路”战略。这无疑是中国与亚洲,甚至是欧洲的纽带。“一带一路”构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今天,更需要将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
期刊
说起纽带,它可以是小小的针脚,缝补慈母手中的寒衣;也可以是一封家书,将血脉亲情紧紧维护;它更可以是一次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使我们的力量,智慧得以凝聚。你看,纽带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有的有形,有的无形,无法想象离了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我认为,纽带的功效应该分为三种境界。  一是功用境界。这一般是指有形的实物。有纽带作用的,太多太多,大到交通运输系统,钢筋水泥,小到一根丝线,一颗纽扣。桥梁连接两岸,
期刊
卡莱尔说:“实际上,人们的联合是不可思议的,是一条神奇的友爱纽带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世界上的纽带千千万万,分门别类,仔细琢磨,悉心呵护,才能够使国家上下一心,家庭和睦友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孕育了古老而又辉煌的华夏文明。经史典籍,浩如烟海,民间工艺,精巧绝伦,宫殿建筑,震撼人心。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是一条巨大而又坚固
期刊
一百多年前的炮声,给天朝大地带来了灾难,也同样带来了文化——与中华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西式餐厅,外国的唐人街,汉字热,也昭示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其中,“人”作为纽带的作用至关重要。  所谓文化,是一个民族,或是多个民族长期发展下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它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民。而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平共处,因其本身的独立性和地域性,这种和平来得异常艰难,正如一山不容二虎——
期刊
“滴滴滴——今年是20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华诞。”  “滴滴滴——有信息”  信息是上司发来的:“小李呀,以《大国崛起》为主题的稿子马上就要定下来了,你还要拍几张反映祖国变化的照片,要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哦!”  接到任务后,我拿起相机,开着我的小飞船,“嗖——嗖——”两下就来到了曾经的贫困山区——大凉山。在某张老照片里,大凉山上光秃秃的,一个个穿着破破烂烂的小朋友,满脸灰尘,望着镜头憨
期刊
张华,1934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55年到西北大学中文系任教,曾任西北大学中文系主任。著作有《鲁迅和外国作家》《爱情自由的历程——鲁迅·胡适·郁达夫·徐志摩的爱情婚姻与家庭》,主编《中国现代杂文史》《中国杂文大观》等,曾在《美文》开设专栏。(下文称:老张华)  张华,生于1954年3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1978.01-1
期刊
我们的生活,  可以远离尘嚣。  森林中有树木窃窃私语,  流淌不息的小溪似万卷书籍。  神的教诲寓于路旁之石,  世界万物皆蕴含着启迪。  ——莎士比亚《面对自然的五分钟》  引子 朝圣者说  丙申立冬第二天,井冈山上冰雪聪明的女画家舒仪致短信,说做了一个好梦。  “昨晚梦见姐姐在山中弹琴,是一架玫瑰紫的钢琴。姐姐弹琴的时候,那些琴键跳起来,全部在空中舞蹈。琴声美妙无比。仙乐飘飘,只应天上有。”
期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不断学习的过程,亦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艺术。如金石甚妙的“三本大书论”让我们懂得,人的一生要读书架上的“有字之书”,读天地之间“无字之书”,读人世间最有灵性的“心灵之书”。正所谓“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唯有在读书中感悟,在实践中运用,在感悟中升华,才算是读透了人生这本书。  现今的人类能够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祖先发明的文字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文字,仅仅通过口口相
期刊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如是写道,一阵心酸,蒋方舟在《我和我妈》中提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则是“很残酷”,“偏要到很多年后,当自己在他人眼中也有了衰颓的势头,我们才发现父母的睿智。”就像现在流行在社交网络上晒父母盛年时的照片,其实也是一种枉然的补偿。”  而在我看来,这种补偿是远远不够的,已经成年的我们,是时候重新翻开长辈这本书,以更加平等的身份
期刊
如今,世界是越来越小了,仿佛触手可及;世界也是越来越大了,填充着新发现的或者新生长的各种事物。對于写作者而言,这本应是件好事。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面对似乎在靠近却又是渐远的世界,很多作家慢慢失去了写作的重心,如此,写作的失衡就成了作家创作的一种常态。在此状态下,将自己的眼光退回一些,依旧退到自己的内心,退到自己周边的事物,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尤其是,散文都是以“我”为叙述主体加以展开的,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