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所学内容的体验理解过程。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出的“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的目标。
一、数学阅读,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事实证明,当学生知道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来源、典故及历史演变过程,将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比如,教师在讲授“圆周率”时,如果仅仅在课堂上给出推导证明,学生也能够掌握。但是,如果教师提前让学生去了解“圆周率”产生的经过,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并会产生大不一样的教学效率。试想,一个学生如果知道 “圆周率”的精确度已经超过小数点后面几千亿位了,甚至有人将“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面几万位了,学生们一定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努力从各方面去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如果能不失时机地、适当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方法,提前摄取一些有关的典故、背景或名人趣事,学生一方面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也将更有兴趣去获取新知。
二、数学阅读,指导方法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要使课程改革的目标得到落实,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我们习惯性地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现象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愿读、会读、乐读。
一是可以在教学中提供一些文字信息,将数和实际背景相联系,为学生提供可感知的现实背景,真切体会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边看书,边思考的习惯。现行教材,特别是小学低段的数学教材,大多是图文结合,孩子看到童话般的教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想每位卡通人物说了什么,连起来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解题方法。到了中高年级,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有意识地罗列一些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书本,并从中找出答案,譬如学习四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时,教师在进行一系列的铺垫之后,让学生看书并思考:①3×4=12中,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名字?②因数和倍数是什么样的关系?③你能写出一个算式,并说说各个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通过阅读从书本找到了答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举一反三,通过阅读回归于实践。
三是可以采用圈重点字法。数学教材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但是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当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符号的一笔不同,其意义就相差甚远。因此可以采用圈划重点法帮助记忆和理解。
四可以采用语文中的缩句法或者是用数学语言将文字的叙述方式分析出来。一些文字题的解答可以让学生用缩句的方法。例如:文字题12.8减去10除于2.5的商,差是多少?学生阅读以后发现比较拗口,老师可以让他们用缩句的方法把题意概括,得12,8减去商,差是多少,明晰的思路一下子就出来了。题目的解答也是迎刃而解。
三、数学阅读,拓展思路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中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的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现行的苏教版数学教材上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内容,我们许多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往往是让学生自学,或者是上课粗粗读过一遍了事,其实,在这些内容里面 也藏着许多精彩的思维,我们大可以认真阅读,仔细析解,让这些教材中作为阅读材料的“冰冷的美丽”演绎成学生课堂上“火热的思考”。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个“你知道吗”的内容是关于数的整除中短除法的教学以及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速写方法。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来读一读,试一试,结果学生发现,用短除法来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比以前学的多种方法简单有效得多,这样的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也给学生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四、数学阅读,促成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机械的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比较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愿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被多媒体课件替代,小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分依赖于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特别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当碰到一些很长的题目时,学生首先缺乏了阅读的耐心,就别说去认真分析题意了,导致很多的失分。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本运用起来,给予学生安静阅读的时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拿到题目,认真阅读,然后罗列出简洁明了的相关信息,并借助图画、线段等直观的东西帮助理解。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是一时就能完成,需要教师的坚持和学生的努力,同时,我们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是眼、口、手、脑等器官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在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今天,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今天,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数学老师应该认识到多种器官并用的重要性,理应为学生创造“读和说”的机会。数学课,让学生能说会道、兴趣盎然,造就别样精彩。
一、数学阅读,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事实证明,当学生知道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来源、典故及历史演变过程,将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比如,教师在讲授“圆周率”时,如果仅仅在课堂上给出推导证明,学生也能够掌握。但是,如果教师提前让学生去了解“圆周率”产生的经过,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并会产生大不一样的教学效率。试想,一个学生如果知道 “圆周率”的精确度已经超过小数点后面几千亿位了,甚至有人将“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面几万位了,学生们一定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努力从各方面去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如果能不失时机地、适当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方法,提前摄取一些有关的典故、背景或名人趣事,学生一方面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也将更有兴趣去获取新知。
二、数学阅读,指导方法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要使课程改革的目标得到落实,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我们习惯性地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现象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愿读、会读、乐读。
一是可以在教学中提供一些文字信息,将数和实际背景相联系,为学生提供可感知的现实背景,真切体会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边看书,边思考的习惯。现行教材,特别是小学低段的数学教材,大多是图文结合,孩子看到童话般的教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想每位卡通人物说了什么,连起来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解题方法。到了中高年级,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有意识地罗列一些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书本,并从中找出答案,譬如学习四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时,教师在进行一系列的铺垫之后,让学生看书并思考:①3×4=12中,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名字?②因数和倍数是什么样的关系?③你能写出一个算式,并说说各个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通过阅读从书本找到了答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举一反三,通过阅读回归于实践。
三是可以采用圈重点字法。数学教材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但是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当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符号的一笔不同,其意义就相差甚远。因此可以采用圈划重点法帮助记忆和理解。
四可以采用语文中的缩句法或者是用数学语言将文字的叙述方式分析出来。一些文字题的解答可以让学生用缩句的方法。例如:文字题12.8减去10除于2.5的商,差是多少?学生阅读以后发现比较拗口,老师可以让他们用缩句的方法把题意概括,得12,8减去商,差是多少,明晰的思路一下子就出来了。题目的解答也是迎刃而解。
三、数学阅读,拓展思路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中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的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现行的苏教版数学教材上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内容,我们许多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往往是让学生自学,或者是上课粗粗读过一遍了事,其实,在这些内容里面 也藏着许多精彩的思维,我们大可以认真阅读,仔细析解,让这些教材中作为阅读材料的“冰冷的美丽”演绎成学生课堂上“火热的思考”。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个“你知道吗”的内容是关于数的整除中短除法的教学以及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速写方法。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来读一读,试一试,结果学生发现,用短除法来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比以前学的多种方法简单有效得多,这样的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也给学生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四、数学阅读,促成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机械的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比较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愿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被多媒体课件替代,小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分依赖于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特别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当碰到一些很长的题目时,学生首先缺乏了阅读的耐心,就别说去认真分析题意了,导致很多的失分。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本运用起来,给予学生安静阅读的时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拿到题目,认真阅读,然后罗列出简洁明了的相关信息,并借助图画、线段等直观的东西帮助理解。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是一时就能完成,需要教师的坚持和学生的努力,同时,我们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是眼、口、手、脑等器官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在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今天,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今天,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数学老师应该认识到多种器官并用的重要性,理应为学生创造“读和说”的机会。数学课,让学生能说会道、兴趣盎然,造就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