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妻从外剪来几枝绿萝藤蔓,随意插到两只装满清水的瓶中。饱浸清水的绿萝不到半月的时间,水中的骨节处冒出了一条条白色的根须,瓶口外的绿萝蔓则在骨节旁交错排列了一片片心形的叶子,茎络晶莹,卵片肥厚,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单位的一只花盆已闲置多日,静下来时,我把花盆装满了松针土,从妻的绿萝瓶中取来两根藤蔓埋于土中,清水漫灌,放于办公室的角落处。多日,松针土上罩了一层纤细的白毛,绿萝却不见任何动静,几次想把它挖出,探究一下绿萝的生死,无奈怕弄脏了办公室的地,也就作罢。无聊时,舀一瓢清水浇注松针土,算是对两条生命的敬重。
  不料,假期归来,干裂的松针土上钻出了数十个绿色的叶芽,宛如刚出生的羊羔,既胆惧于风雨的蹂躏,又满含对新世间的惊艳。我连忙浇满水,在惊叹于绿萝坚毅顽强的同时,更懊悔于自己对生命的懵懂无知。自此,闲暇之余常常给绿萝通风浇水,并把长长的藤蔓盘于盆中的松针土上,触土的骨节处便扎根于其中,吸汁滋润,不多时便绿溢满盆。我特意把绿萝摆于办公桌的斜对面,抬眼望绿,青翠欲滴,生机盎然,情趣融融。
  一日,朋友见了绿萝,取笑我说:“绿萝虽称生命之花,但属于草花之列,放到办公室内未免显得层次太低,况且绿萝在北方又不开花。”
  朋友的话虽不合我的心意,却给了我一种期待:“绿萝会开花。”于是,我常常守望,守望幸福,静待花开。
  去年开学前,在乡镇工作时的老同事给我打来电话,说要送个特殊学生来校上学。我一听“特殊学生”就感觉头疼,好多应该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智力残障学生,因家长嫌难听,就想办法到普通学校就读,这些学生学习 、生活不能自理,给老师增添了好多麻烦。
  细细一听,家长已在学校服务范围内买了房子,按政策就应该到学校就读,只是家长想问问能否给家长提供方便,让家长到学校陪读,在小学已陪读五年了。说着就把家长和孩子领到了办公室。
  女家长四十岁左右,中等个头,略胖一点的身材,堆着满脸的笑意,用力拽着孩子的衣角,一个劲地催促孩子:“小强,快、快,问校长好。”
  孩子憨憨地站着,张了好几次嘴,才含糊不清地说了句:“扫(校)长好……” 一看便知,孩子有点残障,并非单纯的弱智。只要能自理,家长又陪读,况且孩子在我们招收的范围,没有不要的理由。于是,我对来人说:“孩子上学没问题,家长陪读帮着照看孩子更没问题,只是这个事对家长来说很辛苦,从前几年来看,坚持下来的还没有。”
  家长一听,高兴地笑着说:“孩子的爸爸在北京上班,我没再找工作,我能坚持,一定能。”一边说,一边攥紧了拳头。
  老同事也帮着说:“小强妈妈能行,他在小学已陪着孩子待了五年,一节课没落。”
  望着这位未老先衰的妈妈,言语间展现着刚毅和坚强,投足间却又闪现着孤独与寂寞。正像好多母亲一样,一只手托举着生活的艰辛和忙碌,另一只手托举着儿子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常常感叹命运无法选择和安排,但我们在挫折和不幸中可以选择从容优雅,面对一切。
  开学的事特别多,除了和分管的同志交代好外,我无暇过多地顾及小强和他妈妈,只是每当在校门口值班,看着上放学的娘儿俩抬手打个招呼,小强看看我,来去匆匆,依然不说话。
  一日,分管政教的同志来到办公室說区里分配了四个优秀家长的评选名额,讨问我有什么意见。忽然想到小强妈,忙问这个家长怎样?
  分管的同志说:“我问过班主任,这个妈妈除了孩子上厕所不跟着外,其余所有的活动全部陪着,连跑八百米都跟着孩子一块跑。我给这个班上体育课,教孩子篮球‘三步上篮’。家长跟着学会了,单独拿个球再一遍遍教小强练习。虽然孩子不是跑四步就是跑两步,但家长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我问:“孩子的课怎么上?”
  “班主任专门把孩子安排到了后面,娘儿俩同桌。孩子听,妈妈做笔记,妈妈比孩子都学得好。”
  我说:“你们考察一下,能否把小强妈妈直接作为一个优秀家长的候选人,其他的让级部推荐再评选。”
  分管同志走后,我默想:小强在操场上跑八百米可能永远不及格,三步上篮跑的可能永远是两步或四步,但妈妈在始终践诺着:风也过雨也走,坚持着完美的过程,寻觅着不悔的结果。
  我拿起凳子来到教室。班主任老师正在讲《细胞的生活》,小强茫然地右转头看了我一眼,妈妈则低着头帮孩子翻着书。
  老师讲到哪儿,妈妈便拿着孩子的手指到哪儿。老师让孩子记笔记时,孩子手握笔,家长握孩子的手,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妈妈总是用劲拽孩子的衣角,让孩子举手回答,但孩子总是迷茫地四下张望。
  快要下课了,班主任提了一个重复了数遍的问题:在细胞生活中,叶绿体相当于汽车的“加油站”,那么什么是汽车的“发动机”?
  全班的孩子都沉静了,只见小强在妈妈的拽拉下慢慢地举起了手并望着妈妈说:“山(线)……绿(粒)体。”顿时,班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此时,我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我感动于老师的用心,感动于其他孩子的热诚,感动于小强的微小进步,更感动于小强妈妈的不懈坚持。
  我望望小强妈妈,正在用手背擦拭着喜悦的泪水。在她背后的窗台上摆满了绿萝,依然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有的爬出了盆,长出了长长的蔓。我深知纵是用尽洪荒之力,在干燥、酷寒的北方绿萝也难以开花,但小强妈妈心中的绿萝会开花,花蕊猩红,周边粉白,虽属世间罕见,却总是心中那份奢望。
  我们默默守候,静待花开。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绘画:王 烨
其他文献
我家最显眼的就是那两棵大果树,它把整个院子盖得严严实实的,走进院子,有种进入林子般的感觉,凉凉爽爽,很舒服。每当此刻,就会想起我的公婆。  那年,那天我和婆婆坐在树下的青石桌前做针线,与婆婆拉起了家常,说着说着就绕到当年栽树的事儿上。她说,当年和你爸成亲后,他想送我个礼物,可没钱买,说种点花草吧。我说那花花草草又不当吃喝,没啥实用价值,再说纺花织布也没时间去管理它们,种两棵树吧,你一棵,我一棵,扎
期刊
再下一个坡就到家了。暮色四合,小路七弯八拐连着家,牵起座座山峰做栅栏。我老远瞅见窗纸上映着的煤油灯光,两肩变得轻松许多,走夜路的惶恐感消失了。扁担在肩头“吱吱嘎嘎”唱歌,脚也打起飘。  其时,我8岁,山上砍柴晚归。  那时,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就着灯光,母亲总一手拿着新鞋底,一手挥着尖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咬牙用力将针穿透鞋底。那鞋底太厚太硬,针总只能冒出个头,像拱出嘴的新笋。母亲会用牙齿咬着针头用力
期刊
这是一篇忧患感狂飙的散文力作。  作者李旭的生长地,乃江苏省徐州市,中国北方小麦、南方稻米种植区域的过渡带,徐州人有种植小麦、大麦、元麦、燕麦的农耕文明历史,故,作者叫这里“四麦之地”。往西,往北,还是往南,徐州都是中原地区的一块“肥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谁都想吃,这是后话。  这块生长地,也是“流火之地”“麦子王国的没落之地”,农耕文明的消失,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化肥、农药、除草剂对于土壤的
期刊
过年回家,走进灶间想要帮父母亲一起烧饭,父亲说难得回来一趟,还是他烧吧。看到母亲也在灶前忙碌着,自己就坐在土灶边烧火。  花生叶放进去,再抓几片玉米叶引火。擦亮火柴,放在玉米叶下,火苗呼的一下燃起来,伴着花生叶的噼啪声,火势很快就旺了。火苗被空气的吸力往灶台后方吸,时而回旋,时而跳跃着,变幻着不同的形状。看着炽热而又稳健的火焰,内心渴望回家的躁动得以释然。那种渴望,依然强烈,却像燃烧的火焰一样,可
期刊
我的母亲和中国许多旧式农村妇女一样,没上过几天学,但她却语出惊人——  “有事不推明早,今日就讲就行,恐防明日下雨,又等后一天晴,后日又有别事,此事却做不成。”  “什么是福?觉着是福就是福;你有一碗饭,给别人吃了,是你帮人,你有十碗饭,给别人吃一碗,那是人帮你。”  “什么事,倒个个儿想,就想通了。”  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大白话,细想起来却深有哲理。皇上整天三宫六院、龙肝凤胆地享受着,可他们
期刊
一个人一生究竟穿多少双鞋,不得而知。但我想不论你穿多少双,大约有什么时期穿什么鞋的阶段性吧!  我就有阶段性。读小学时,学校举办运动会,我第一次穿上了白色球鞋,因是球鞋,乃至严冬将至,我仍穿着。眼看着脚快冻伤,母亲着急了,将许多布片用浆糊粘贴在门板上,她说那叫“壳叶”,是作鞋底的。许多层“壳叶”晒干之后,剪成鞋底,然后一针针地缝纳,那针脚是密密的,大针不易穿过厚厚的鞋底,母亲就用顶针抵着拉,挺费力
期刊
那年,我十五岁,背着柴米到狗街小镇上住校读初中,由于村里的猪得了瘟疫,我家的猪已全部死光。可猪是我读书的“摇钱树”,怎么办呢?  急中生智的母亲眼看邻居大婶家那窝“满双月”的猪崽快卖完了,只剩下最小的那头像我一样排行末位数的“骸肋巴”猪崽。母亲暗想,那头猪崽虽然便宜,但自己手头无钱,就厚着脸皮试探着登门找大婶商量,央求先从大婶家赊回那头猪崽饲养。大婶看着我家揭不开锅,便把那头猪崽赊给了母亲。  那
期刊
我信步来到黄河边,不觉已是夕阳西下,周围的黄土坡与广袤的沙滩以及眼前的河水那样和谐地融为一体,一切的色彩都被这浑黄给遮盖了。此时,忽闻一阵悠扬而粗放的黄河船歌。寻声眺望,一眼瞥见浑黄朦胧的河面上,飘着一个羊腰子形的扁舟。舟上一位头戴圆顶斗笠的男人,身板硬朗,正挥舞着一杆长长的船桨,时左时右。随之浪花四泛,噪声塞耳。俄顷,艄公一点木桨,扁舟泊岸。他把“指挥棒”一长杆桨往地里一插,杆梢上拖着一条红红的
期刊
一  母亲是个很会藏东西的人。  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只要客来,平时似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老屋里,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里摸出一些诸如橙皮、饼干之类的点心。如果客人留下来吃客饭,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小鱼干、小虾米、咸鸭蛋、干米粉肉,甚至香菇、木耳,都会莫名其妙地跑上饭桌。  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支出去。
期刊
“大黑”是一头老母猪。  小时候,一进入腊月十几,村子里就开始杀年猪,三十几户人家,杀年猪的能有十来户。唯独我家猪圈里的大黑猪,年年活蹦乱跳的。我问母亲:“人家都杀猪了,咱们家咋不杀?”母亲说:“咱家养的是老母猪,不能杀。”开始,母亲还耐心地给我解释,后来有些烦了,就向我吼道:“不能杀就是不能杀,滚一边玩去。”见母亲发火了,我也不敢再追问了,蔫蔫地往门外走,一回头,正与母亲的目光相遇,发现母亲的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