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给学生一个发展的支点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7日—30日,在高新区教研室李涛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20余人在章丘市委党校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教师培训。期间聆听了河北师大课程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吴祖仁教授、天津教科院陈雨亭博士、山东建筑大学张明勤教授以及章丘四中刘金水校长、李昌旺老师的精彩报告,并实地察看了章丘四中创新基地。各位专家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就创新的理念以及策略及技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使我对创新教育逐渐明晰,并深深体会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陈玉婷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对于创新,技术效率不是第一位的,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通过培训,我也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在自己的脑海里迸发出些许零散的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学生的激情是创新的关键。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想让学生喜欢学习首先要喜欢教师本人,俗话说“爱屋及乌”。很难想象一个表情木讷、语言单调、行动邋遢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难想象一个高高在上、声色俱厉的教师能走进学生心间。德国教育家第多惠斯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本领在于把教学变成很有趣的事,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幸福乐园”。
  二、灵动高效的课堂是创新的阵地。
  大家都知道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虽然学生的学习是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下复习的有机结合体,但课上学习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还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生课前预习后的发展,也是学生课后复习的基础,如果课上学的不行,预习和复习也将毫无意义。因此,构建灵动而高效课堂是至关重要的,课上学的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构建灵动的课堂,首先应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尊重、关心、包容、平等在课堂永驻。努力构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建立有效的多向师生教学互动,让每一位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其间。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打破原先的那一套“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自学探究、合作讨论与才华展示中获得知识,获得成功的愉悦和自豪感。
  构建高效课堂,首先应从有效备课开始。众所周知,课堂要“高效”,前提是教师的备课要有效。现在,很多学校组织的教师集体备课往往是流于形式的比较多,有的照搬他人教案,把一些不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照搬过来,结果教师教得轻松,但学生却学得更辛苦了。有的备课时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造成学生学了之后还是处于“云里雾里”,以致于做起作业来一知半解。加之很多教师布置作业之前又没有很好地去精心挑选,课后的作业布置随意性大,导致一个班级中有近半的学生整天疲于应付老师的作业。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既要认真备教材,更要认真备学生。一方面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炼出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层层推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研究课标。同时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切忌随意拔高教材的难度,任意编制些偏、难、怪、叼的习题,结果导致教师教得辛苦不说,学生学得也够戗。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同样一名教师,同时任教不同的班级,学生的素质、基础等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除了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材、研究课标等等之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进行备课。学生的基础较好的,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能恰到好处地把知识点落实到位,让学生在轻松中学到知识,从而完成教师的既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对于那些学生基础差点的班级,教师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习题,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也能从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三、生活的经验是创新的源泉。
  学生的创新能力绝非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他们不断地观察、质疑、思考和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的。因此,脱离生活而禁锢于课堂中的培养模式是无法看到创新型人才的。
  曾读过一则小故事:苏珊正在煮面条,面条在沸水里飘动的情形引起了凯西的好奇心。凯西搭着小凳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锅里的面条,一副陷入沉思的小模样。吃过饭,当音箱里传出悠扬的乐曲时,凯西稚嫩的嗓音响了起来:“妈妈,快看,我会跳面条舞。”凯西扭动着小身子,从客厅的这头舞到客厅的那头,那种非常规的舞蹈简直让苏珊大开眼界。
  凯西因为观察到面条在锅里飘动的情形,她就创造性地发明了“面条舞”。
  而我们目前的小学生,几乎整日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因为溺爱,不敢让他们独自走向自然、走进社会,设置了太多的条条框框,这不能动、那不能碰等等,如此种种,他们怎么会有灵感呢?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教化家长,并和家长一道转变教育观念,真正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其他文献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自然地过渡到英语教学中,把英语国家的文化与语言学习、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语言有其
期刊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对本校七年级40名学生、八年级118名学生进行了数学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及习惯的调查。调查方式是随机调查,共发出问卷158份,收回问卷158份。现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及分析。调查统计结果再结合本人多年来与在学习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的经验,发现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习习惯不好;  2、不善于思考;  3、做题书写不规范;  4、教师对学
期刊
一、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在英语游戏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的原则,游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化难为易,减轻学生负担。  (二)创造民主、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  游戏教学中教师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生动的游戏活动,和学生共同参加活动,参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写作的过程中,时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无形中得到美的熏陶。当然,德育教育并不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德育教育,不能采用简单的说教,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
期刊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常常受到种种冷遇,有不少学生认为思想品德学科是开卷考试,考试的时候抄抄书即可,所以平时不自觉预习、上课不愿听讲、认真思考问题,课后不认真写作业,不及时复习。初中很多学生都承认对思想品德课没有兴趣、不喜欢听思想品德课,以致一些学生在上思想品德课时不是打瞌睡,就是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从而导致思想品德课的成绩低。但作为思品老师又不能放松这门课,因为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
期刊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是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要朗读好课文,必须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悟,有所理解,进而把课文的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悟,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朗读呢?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力求做到读有变化,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一、引读式的朗读  引读,就是教师用引语领着学生读,或者教师读上半句,学生接着读下半句。这样的引读方式能形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辟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时期,幼儿园党建工作应该立足社会大背景,结合园情,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抓住发展的
期刊
一、数学语言的特点  1.数学语言具有通用性  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它具有无民族性、无区域性。数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组成部分,它与一般语言是相通的,一般语言掌握得如何,直接会影响数学语言的学习。不同地区一般语言的差别可以很大,全世界因为地区之不同、民族之不同而有二、三千种语言,但数学语言没有地区性、民族性。全世界的数学语言只有一种。这种语言符号,全世界的中学生大学生们都认识,同一种书写、同一个含
期刊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到了小学孩子便从客观生存信息“放肆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相对约束环境”之中,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变化,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
期刊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进行综合练习时,常常搞不清是用原来的植树棵数加1(即两端都栽),还是减1(即两端都不栽),或是即不加1也不减1(即一端栽一端不栽或封闭图形)。主要是学生割裂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只帮学生找到了三个规律,学生不但记忆负担重,而且容易混淆。能否引导学生找到规律背后统一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指导教学呢?  其实植树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