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讨论物理课堂教学创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以充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物理素质。
关键字: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英国的贝尔纳都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物理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新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忽略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学生问题意思淡薄,学生消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无独立思考活动。
(三)课堂教学忽略学生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忽略学生探究、实践、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氛围沉闷、压抑。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时,还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由于知识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现成的结论,而善于自己研究发现问题。因此,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潜能,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是能够培养的。
当今社会需要多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已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以及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所要求的各项素质。
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一切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初中考试的压力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在“题海”中泡大,只适应“应试教育”,不善于提出问题。开学之初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任意提出问题,诸如会游泳的人在水中为什么不沉、人为什么长两只眼睛等,培养问题意识;然后强调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如提出昨天会下雨吗?(无价值),明天会下雨吗?(有价值);再针对教学中的某种对象提出问题,如高速公路的夜景照片中为何有那么多条灯带、灯带为何有长有短等。学生不敢提问,除未掌握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一是怕别人说自己的水平低,二是怕说错了被别人讥笑,三是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师。为此,教师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以实际行动真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质疑,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作适当的总结和归纳。这种以问题解难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问题活动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那些提问水平较低,提出一些肤浅的甚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的学生,尤其需要鼓励,切忌讥笑,讽刺挖苦,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提问的积极性。对那些提问水平高,问题提得多、质量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并作为典型,立为榜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焕发学生提问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数量就会增加,质量就会提高,能力就会增强。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面对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学生不习惯也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并且这一情境不仅有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还要联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满堂灌”自然不好,而“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而出现,搞得不好,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出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思考为前提的。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教师习惯于面面俱到,一节课几乎被教师的讲授给“垄断”了,甚至有时出现拖堂的现象。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和懒惰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关键是教师必须坚决抛弃传统的注入式而代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法是诱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认识道路前进的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用一小锤水平敲击放在水平面上的小球,请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学生观察的结果是小球作曲线运动,即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自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一直飞出,而是一边前进、一边下落呢?学生必然会从力的角度去研究与推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水平方向不受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自由落体运动。然后教师用平抛运动演示器,演示出平抛运动的确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准确地揭示出了平抛运动的实质及研究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一定会总结出来“平抛运动”是只在重力作用下的两种运动的合成,其运动轨迹应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应该是逐步发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探讨》2005.9.
[2]《物理教学探讨》2006.3.
[3]《中学物理》2006.5.
[4]《物理教师》2006.11.
关键字: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英国的贝尔纳都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物理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新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忽略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学生问题意思淡薄,学生消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无独立思考活动。
(三)课堂教学忽略学生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忽略学生探究、实践、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氛围沉闷、压抑。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时,还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由于知识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现成的结论,而善于自己研究发现问题。因此,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潜能,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是能够培养的。
当今社会需要多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已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以及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所要求的各项素质。
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一切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初中考试的压力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在“题海”中泡大,只适应“应试教育”,不善于提出问题。开学之初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任意提出问题,诸如会游泳的人在水中为什么不沉、人为什么长两只眼睛等,培养问题意识;然后强调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如提出昨天会下雨吗?(无价值),明天会下雨吗?(有价值);再针对教学中的某种对象提出问题,如高速公路的夜景照片中为何有那么多条灯带、灯带为何有长有短等。学生不敢提问,除未掌握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一是怕别人说自己的水平低,二是怕说错了被别人讥笑,三是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师。为此,教师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以实际行动真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质疑,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作适当的总结和归纳。这种以问题解难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问题活动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那些提问水平较低,提出一些肤浅的甚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的学生,尤其需要鼓励,切忌讥笑,讽刺挖苦,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提问的积极性。对那些提问水平高,问题提得多、质量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并作为典型,立为榜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焕发学生提问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数量就会增加,质量就会提高,能力就会增强。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面对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学生不习惯也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并且这一情境不仅有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还要联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满堂灌”自然不好,而“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而出现,搞得不好,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出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思考为前提的。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教师习惯于面面俱到,一节课几乎被教师的讲授给“垄断”了,甚至有时出现拖堂的现象。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和懒惰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关键是教师必须坚决抛弃传统的注入式而代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法是诱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认识道路前进的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用一小锤水平敲击放在水平面上的小球,请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学生观察的结果是小球作曲线运动,即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自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一直飞出,而是一边前进、一边下落呢?学生必然会从力的角度去研究与推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水平方向不受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自由落体运动。然后教师用平抛运动演示器,演示出平抛运动的确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准确地揭示出了平抛运动的实质及研究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一定会总结出来“平抛运动”是只在重力作用下的两种运动的合成,其运动轨迹应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应该是逐步发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探讨》2005.9.
[2]《物理教学探讨》2006.3.
[3]《中学物理》2006.5.
[4]《物理教师》2006.11.